第565章 世家谋划(中)
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行动,找一个借口让耿鄙下台。
最终,他们找到了韩遂作为他们的代理人。
韩遂在凉州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实力,是最早一批起兵的首领,而且他与这些豪强们关系密切。
在豪强们的指使下,韩遂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将耿鄙杀害。
耿鄙死后,凉州的豪强们立即拥韩遂为新的凉州刺史,取代了耿鄙的地位。
不过被韩遂所拒,只要了一个金城太守的名号。
而王国则被推举为凉州牧。
此外,还有一些小首领也纷纷自号太守县令,各自掌握一定的兵权。
就这样,凉州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由耿鄙掌控的凉州,现在被这些凉州豪强们瓜分。
各地方县令太守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些事情都通过情报,流入了大汉。
刘宏面色阴沉。
大汉年年动乱。
西有凉州,北有并州,南有荆南。
关东也不安稳,泰山一带的泰山贼,年年下山劫掠州郡。
青徐之地到处都是流民。
可谓是处处都有动乱
刘宏作为大汉的皇帝,对国家的状况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面对如此艰难的国事,刘宏却选择了逃避。
他将自已的心思都放在了后宫之中,沉迷于女色,喜欢食用各种药石之术,以寻求短暂的欢愉。
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刘宏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如今,当他听到关于凉州局势的这些议论时,他那原本就苍白的面色变得更加难看了。
他那纤细的手掌紧紧地按在龙椅上,指尖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凉州叛军攻打陈仓,皇甫嵩四万大军足以镇守陈仓,三辅无需担心!”
司徒崔烈面带微笑,沉稳地开口说道,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似乎给众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听到司徒的话语,原本有些骚动的朝堂渐渐安静下来,众臣们相互对视一眼,微微心安。
然而,就在这时,太尉丁建站了出来,他恭敬地向刘宏拱手行礼,然后谏言道:“陛下,老臣以为,对河东作战可暂时延缓,不如先打退凉州叛军再做计较!”
丁建的话语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刘宏的脸色依旧沉稳如泰山,但其他那些来自关东地区的大臣们却像是遭遇了晴天霹雳一般,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
原因无他,这场河东大战的导火索,正是他们这些关东世家一手挑起的,如今又怎能容得这计划被轻易更改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剿灭李渊已经成为了天下所有世家的共同心愿和共识。
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退缩的举动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于是,司徒崔烈站了出来,义正言辞地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如今大战在即,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有退缩的想法?臣恳请陛下立刻斩杀太尉丁建,以稳定军心!”
要知道,这场河东之战,他们可是精心筹备了整整半年之久啊!
如今已经到了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的紧要关头。
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那么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河北和中原的世家们又怎能甘心呢?
刘宏听到崔烈的这番话后,脸色也不禁阴沉了下来。
丁建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一直以来都与他一条心,有了丁建的支持,刘宏才能在朝堂上如此得心应手。
可现在,崔烈竟然一开口就要他杀了丁建,这岂不是等于自断一臂吗?
要知道,他好不容易才把袁隗那个老家伙给赶走,换上了一个能让自已放心的人!
想到这里,刘宏的眼神愈发冰冷,他死死地盯着崔烈,那目光仿佛要将崔烈生吞活剥一般。
而崔烈,在感受到皇帝那充满杀意的灼灼目光后,心中不禁一颤,但他知道自已此时绝对不能退缩。
因为他肩负着河北世家的期望,为了阻止李渊东出,河北的世家大族们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推上了三公之位。
这已经是崔烈第二次坐上三公之位了,他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自已所肩负的责任。
一旦退了,遭殃的可就是整个河北大地。
届时他清河崔家有何面目,面对河北父老。
张让注意到了皇帝阴沉的脸色,心中顿时一紧。
他立刻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皇帝对于河东之战的态度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他根本就不想打这一仗,然而却又无力阻止。
张让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自然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张让当机立断地站了出来。
他挺直了身子,声音洪亮地说道:“河东之战,关乎我大汉的兴衰荣辱,自然不能轻言放弃!”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上炸响,让所有的大臣们都不禁为之一震。
群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感到十分诧异。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向以阿谀奉承著称的张让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但是!”
张让的话音突然一转,原本有些嘈杂的朝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群臣们心中都不禁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凉州叛军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若不将其消灭,我们又怎能安心去对付河东的李渊呢?”
张让的声音越发严厉。
“两线作战,大汉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万一出现什么意外,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大汉的罪人!”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上炸响,引起了一阵骚动。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思忖着张让的意图。
丁建看到十常侍张让开口,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想法,因为他之所以能够当上这个太尉,就是因为他善于迎合皇帝的心意,让皇帝用得顺心。
丁建心里很清楚,自从被皇帝提拔到太尉这个位置后,他就已经身不由已了。
如果他此时反驳皇帝的意思,那么他这个太尉的位置恐怕就难以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