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县令不足

大汉这边刚决定出北征主将。

三天后,李渊也收到了他一直在等待的消息。

当他展开信件,看到信中的内容时,不禁感叹道:“居然是卢植!嗯,也对,如今大汉能派出来的可用之将,确实也就这么几个了。不是卢植,就是皇甫嵩,再不然就是远在荆南平叛的盖勋!”

李渊一边说着,一边将信件轻轻放在桌上。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众多心腹,最后停留在阎忠和黄都身上。

李渊的声音略微低沉地说道:“看来朝廷是真的按捺不住了,哪怕面临着凉州十万大军的威胁,他们也一定要对我发动进攻!”

黄都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

他迫不及待地插嘴道:“大将军,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只要我们能一举击败这来犯的十万大军,朝廷就再也没有力量可以抵挡我军的兵锋了!届时,河北关中,岂不是人有吾等驰骋!”

黄都的话让一些将领听后也激动了起来。

然而,与黄都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阎忠的眉头却紧紧皱了起来。

他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就算我们真的能够击败这十万大军,占领了河北或者关中,对我军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地盘太大,反而会成为我们的负担,甚至可能会反噬自身!”

阎忠看了一眼黄都,接着对李渊说道:“大将军,还请您三思啊。”

这句话意有所指。

“难道只能汉军进攻我们?”

黄都满脸不甘地说道。

“如果我们不主动进攻,就算击败了朝廷的十万大军,他们依旧可以等待两年,重新组建新的十万大军。毕竟,只要朝廷握有关东之地,他们就永远不会缺少兵员与钱粮!”

黄都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阎忠,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反驳。

然而,阎忠却只是静静地看着黄都,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阎忠终于开口了:“敢问黄主簿,如今我军治下有几个县令?”

他的声音平静而冷淡,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情绪波动。

黄都显然没有料到阎忠会突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他愣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这,官员还在培养,上一年的官吏也可以提拔,县令应当是不缺!”

说这句话的时候,黄都心里有些发虚。

阎忠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并州共有一百五十六个县,如今三分之二的县,可都还没有县令。那么请问,这些空缺的职位该由谁来填补呢?官员又从何而来呢?你总不能让那些刚出学堂的学子来担任县令吧?你敢用吗?”

闻言!

黄都顿时哑口无言,他意识到自已之前的想法确实有些过于天真了。

没有足够的官员来治理新占领的土地,即使打下再多的地盘也无济于事。

阎忠见状,继续说道:“大将军,官吏不足,即使我们能够打下更多的地盘,又有谁来治理呢?难道要让当地的世家大族出人来治理吗?”

他的目光在李渊和黄都之间游移,似乎在观察他们的反应。

李渊一直面无表情地听着两人的争论,此时他的心中也开始倾向于阎忠的观点。

毕竟,阎忠所说的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官员短缺的问题,那么他们的扩张计划恐怕会遇到很大的阻碍。

如今李渊所占据的大部分地盘都处于军管状态。

特别是边郡各地,军政财大权完全由各级军将掌控,这些军将简直就是一个个节度使。

会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无奈之举。

相比那些出身豪强、寒门或世家的官吏,李渊更加信任自已亲自提拔的将领。

毕竟,读书人的心思太过复杂,难保他们不会背叛自已。

不过李渊也不是没有放权,目前只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以及半个西河这些地方,在一些重要的县城里安排了县令。

然而,郡守却一个都没有。

因此各地县令严重不足,有些地方由于缺少县令,干脆就让几个县共同尊奉一个县令为主。

这种一个县令直接管理三四个县的情况随处可见,这无疑是严重缺乏官员的明显表现。

仔细算一算,李渊治下总共也就只有四十三个县令。

其中,四分之三都是他从颍川到洛阳这一路上所收罗的官吏。

剩下的四分之一,这些人都是并州本土出身的豪强以及世家的子弟,经过李渊长达一年的严格考验,才被任命为县令。

也算是给并州世家豪强以及寒门一个甜头。

可以说,这已经是李渊最大限度地放宽了条件,但最终能够通过考验的人数仍然如此之少。

从这一点就可以明显看出,并州的文风实在是太过匮乏了。

与关东地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关东之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而并州和河东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真正能够称得上世家的却寥寥无几,甚至不到十家。

其中大部分都是河东出身。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初李渊入主并州后,灭掉了不少世家。

这无疑对当地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是李渊后来从颍川和洛阳等地收拢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士,恐怕他手中能够任用的文士数量会更少。

要知道,治理一个地方,尤其是担任一县之主的县令,是非常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才智的。

这绝不是一个刚刚从学堂毕业的学子所能够轻易胜任的。

否则,不仅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已带来麻烦。

所以,李渊绝对不会如此轻率地将地方治理的重任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

通常情况下,他会选择一些年龄在三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吏来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如今各地县令上任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这些官员们或许是为了在李渊面前留下良好印象,都在任期内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政绩。

放在大汉,都可以评一句治理有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