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敲打黄都

他们在地方上并未引发太大的混乱,这也算是没有辜负李渊的提拔之恩。

然而,正当李渊对这些县令的表现感到欣慰之时,阎忠却再次提及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让李渊颇为头疼。

目前,小吏的数量倒是不成问题,李渊完全可以从各地学堂中挑选已经结业的学子来担任地方小吏,让他们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吏学习如何管理地方事务。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地盘,那么小吏的数量显然就不够用了。

就拿并州来说,现有的吏员数量也仅仅只能勉强覆盖整个并州地区。

若是再往其他方向发展,小吏的人手就会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技术官僚的数量更是稀缺。

能够真正治理一方的县令之才,在李渊眼中仍然不尽如人意。

毕竟,李渊绝不会像大汉那样,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来填补官员空缺,也不会对购买官职者的治理水平不闻不问。

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今的大汉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李渊对官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他绝不允许类似大汉的情况在自已的治下发生。

这就使得整个并州的官员们都让李渊感到不太满意。

然而,实际上这完全是李渊过于用后世的眼光要求现在官员所导致的。

眼光实在是太高了。

在阎忠这位传统的汉地官员看来,李渊所任命的那些县令,放在大汉,可都是各个地方的主要官员!

而且,他们不仅有着真正的才能和学问,更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毫不马虎。

可以说,这些县令无论被安排到哪个地方,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们完全有能力治理好一个郡的事务,毫无压力。

然而,李渊却对他们不满意,这在阎忠眼中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毕竟,阎忠自已之前就担任过县令,他对大汉官员的情况再清楚不过了。

大汉的官员们究竟是怎样的,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所以,当他看到这四十多名县令到任后,如此积极地治理民生问题、解决当地衙门内的纷争,并有效地减轻了州牧府的压力时,他的内心是惊讶的。

如果只是一两个县令这样做,阎忠可能还不会觉得太奇怪。

但现在这四十多名县令竟然都如此,这实在是让阎忠就有些吃惊了。

他不禁感叹,如果大汉的官员们都能像这些县令一样,那么大汉又怎会沦落到如今这般田地呢?

当然,阎忠对于如今大汉官场的风气可谓是心知肚明。

大汉的官员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贪污和争权夺利的旋涡之中。

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即便是那些原本心怀百姓的清官,最终也难以独善其身,不得不随波逐流,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

然而,并州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归功于大将军对于官员们的极高要求。

由于大将军的严格管理,并州的官员们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已的言行举止会引起李渊的不满,从而被撤职查办。

尤其是那些出身并州的官员,更是如履薄冰,做事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也正因如此,尽管并州处于征战之中,但在如此严格的治理下,其治下的地区依然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

阎忠凝视着一直沉默不语的大将军,心中暗自思忖:看来大将军对自已的意见并没有表示反对。

这无疑给了阎忠极大的信心。

“大将军,自从您入主并州以来,我们先后攻克了河东、西河、定襄等多个郡县。依属下之见,今年不如以防守为主,面对大汉的攻势,不妨采取以防守为主的策略,守住黄河防线。与朝廷耗下去,毕竟,朝廷若要攻打河东,从中原调运粮草并非易事!”

阎忠手捋胡须开口道。

他还是不愿意让李渊东出河北,行劫掠之事。

阎忠这些天又仔细的算了算家底,只要停下移民实边的政策。

那么并州就可以省下足够的粮食来应对南方的汉军。

朝廷对并州的情况了解甚少,但他作为并州掌管财曹的主簿,又怎会不清楚?

只要大将军收缩防御,手握五六百万石粮食的并州,便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朝廷。

毕竟,有粮在手,心中自然不会慌乱。

李渊的目光落在了阎忠身上,他心里明白,阎忠这是拐弯抹角地劝说自已休养生息。

不过,目前的形势确实如此,李渊也并非愚人,自然知道两线作战的危险性。

“不可!”

李渊一声断喝,这两个字犹如晴天霹雳,瞬间浇灭了阎忠心中熊熊燃烧的热切之火。

阎忠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而站在阎忠身旁的黄都,心中却暗自冷笑起来。

这家伙,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自从上一年自已的权力被拆分后,黄都明显感受到了如坠冰窖般的冷落和打压。

众多官员对他避之不及,仿佛他是瘟疫一般,这让黄都的心头犹如被乌云笼罩,阴霾密布。

在这几个月里,黄都为了重新获得大将军的信任,可谓是费尽心思。

他积极配合李渊的每一道命令,之前那些沉迷享乐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完全变成了一个唯命是从的应声虫。

然而,这却让不少自命清高的官员对黄都嗤之以鼻。

其实,这一切都是李渊有意为之,他要给黄都一个下马威。

因为李渊敏锐地察觉到,自从河东之战结束后,黄都就如同那断线的风筝,开始飘飘然起来。

他大肆收敛钱财,任人唯亲,修建豪华府邸,甚至一口气纳了七八门小妾。

有些豪强为了讨好黄都,更是投其所好,极尽谄媚之能事,妄图让黄都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们谋取官职和利益。

这一切,都被李渊尽收眼底。

再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这家伙恐怕真要得意忘形,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李渊并不想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功臣痛下杀手。

但是,黄都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