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一个被敌人俘虏的皇帝
士兵们的面孔在火光下显得异常严峻,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坚定与恐惧交织的光芒,但此刻他们明白,后路已经被彻底切断——即便是想要突围求生,也没有任何方向可以提供避难所,四面八方尽是敌人密不透风的铁甲。
在这般生死存亡的关头,“陛下,您还是随先生先到后营去稍作休整吧。”
邝野面色急切,语速也比平时快了许多,显然内心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如今前方战事吃紧,您的安危最为重要。”
见得皇帝陛下并未因此改变立场,他急忙转过头来向着一旁同样神情沉重但依旧保持冷静的李承影说道:
“先生,此间局势已经十分危急,请您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命运考虑,暂时避至安全地带,让将士们能够无后顾之忧。”
然而,这位深受文武群臣尊敬的老者只是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乱象,“尚书大人,你的担忧我能够理解。
但是你看这战场上的情形,若是我们就此撤往后方,于将士们心中何尝不是一种放弃?这样只会令军心更加混乱不堪啊。”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际,一旁年轻的君王却意外地加入了谈话之中。
“没错,既然都已经坚持到了现在这个时刻,怎能就此轻言放弃!”
天顺帝坚定的目光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仿佛要证明即使身处绝境也不肯轻易向命运低头的姿态。
听罢二人争论后,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如同重锤般砸进了在场所有人的耳畔。
邝野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最后一位可以劝动二人的重臣——张辅,期待着他能出来说些什么,至少让自己不必一人独自承担这份难以抉择的责任。
“大人,此时整个营地已经没有安全的地方了。”
张辅目不斜视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着凝重。
周围的士兵们都在忙碌地搬运武器、修筑工事,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难掩内心的慌乱。
是啊,几万大军被围在这上山的大营之中,看似力量集中,但实际上也让他们自己陷入了死地。
四周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天然的屏障将他们与外界彻底隔绝。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每一声鸟鸣、每一次风声都像是敌人逼近的脚步声。
一旦大营被攻破,数万名士兵将无处可逃,只能任凭瓦剌军队宰割。
这个念头在每一个士兵心中挥之不去,让人心头沉甸甸的。
而此时,瓦剌大军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选择在明军大营四周的平地上扎营休整。
远处的火光映照在夜空中,像是一片璀璨的星海,却让人感到无比冰冷。
瓦剌士兵们的身影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仿佛幽灵一般,给整个战场增添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也先坐在自己的帐内,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此时的明军已经是瓮中之鳖了。
现在已经接近傍晚,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如果继续进攻,他没有把握能在彻底天黑之前拿下这座坚固的大营。
况且,夜间战斗对己方并不利。
因此,他决定今晚暂时休整,待明日再展开真正的决战。
“先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下突围的事?”
邝野的声音坚定而又急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顽强的决心。
他已经看出,此时此刻,天顺帝对于所有事务都已经听命于李承影的建议,只要李承影点头,一切或许还有转机。
但如果李承影不同意,那么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天顺帝都不会做出任何行动。
“大人,我明白您是一片好心,也是为了大明的未来费尽心思,可如今的局势你也清楚。
皇上和我在军前许下了诺言,若此时擅自突围,那么之前的一切牺牲和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李承影的话虽至此停顿,但他的内心却还有更深的隐忧。
一旦明军撤退,这不仅是对承诺的背叛,更是彻底失去了制胜的机会。
如果这样行事,天顺帝将会背负临阵脱逃的骂名,成为后世口中不守信约、怯懦怕事的一位昏庸帝王。
邝野当然能读懂他心中未说出口的话。
只是身为臣子,邝野依旧不能接受皇帝以身犯险的行为。
不同于皇祖父与曾祖,在天顺帝这里,并没有多少亲历战火纷飞的经历可以借鉴。
比起先辈们铁血一生,他显然欠缺了许多实战经验和勇气胆识。
尽管此刻距离大明朝建立已近一个世纪之久,武将的地位较之初建时确实有所下滑,但在整个朝廷体系中,文官与武将之间的关系还算相对平衡,尚未演变到后者完全依附于前者的情景——这样的和谐局面,至少在王朝早期还是得到了较为良好的维持。
更重要的是,作为朝中文臣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辅不仅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靖难之战,还在安南多年征战并最终成功镇守下来,成为了袭封英国公这一荣誉头衔的第一人。 因此,对于如何对待军队及前线将士的态度上,即便是如邝野这般坚定维护皇帝安全的人士也不敢表现得过于强硬或激进,以免触动了那些为国效力之人们的敏感神经。
其实,邝野走后,张辅还是来到了李承影的大帐。
夜色如墨,营帐外的灯火在风中微微摇曳,将昏黄的光线洒在地面上。
此时,天顺帝正坐在帐中的一张案几前,与李承影低声谈论着明天的战事。
张辅轻轻推开帐帘,只见天顺帝的脸上带着罕见的坚决神情,眼神明亮而坚定。
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
“陛下,明日将是一场恶战,臣斗胆建议,陛下是否可以与先生就在帐中安坐?”
天顺帝抬起头,目光坚毅地望向张辅,语气坚决而充满力量:
“不行!既然朕已经在将士面前说过,绝不退缩一步,就不能言而不信。
朕虽然不能亲临前线,但也要出现在将士们的视野之中,告诉他们,朕与他们同在。”
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这场战斗的决心,更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自从与李承影相处以来,天顺帝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略显柔弱的帝王形象,在李承影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断。
他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他身边的这位良师益友的教导。
因此,此刻他的话语才如此坚定不移。
要知道,这一次出征,天顺帝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整个朝廷几乎都在反对他的决定,就连一向宠爱自己的皇天后也亲自过问此事,甚至威胁要废除他的决定。
为了取得支持,他不得不立下了太子,并颁布了太子监国的诏书。
这意味着他已经安排好了后事,才勉强得到允许,能够率军北上塞外。
这份沉重的责任和压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可没成想,原本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他,不仅未能再现先祖昔日英勇的辉煌,反而将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令所有人的期待都化为泡影。
不仅如此,他还差点沦为大明历史上第一个被敌人俘虏的皇帝。
这对他的自尊和国家尊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耻辱。
如今,终于有了重新翻盘的机会。
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危险,他已经铁了心要扭转局势,天顺帝下定决心,即使最终事情的发展不遂人愿,他也毫不犹豫地会第一时间自尽以谢天下。
这份坚定源于他作为帝王的骄傲与担当。
今日的战局,显然与昨天截然不同。
从一早开始,瓦剌军队就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攻势,犹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但他们并非想要彻底赶尽杀绝,在阵地的西北方向特意留下了一处空档未做围攻。
这种战术上的巧妙布局让人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猜测——或许也先已经胜券在握,不愿让手下士兵遭受过多无谓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