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巨大减员
如此这般生活经历,简直让他显得过于纯粹与单纯,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叹:
这样干净纯粹的人心地,真是难得啊!
不然,就算李承影功劳再大,你以为满朝文武都是吃干饭的,能让天顺帝拜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为师!这个来历不明的家伙,背景不详,身份不明,怎么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的师父?要知道,朝堂上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如明灯一般照亮着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天顺帝作为大明朝的帝王,身边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
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对整个宫廷制度的巨大挑战。
“李先生此言差异。”
户部尚书王佐站了出来,沉声说道。
此时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之争了,这是保皇党和文官集团之间的一场较量!王佐的眼神中闪过坚定,他的声音响亮而沉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着。
这一刻,气氛变得异常凝重,连空气中的灰尘都仿佛停止了飘动,每个人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人的争执,而是整个朝堂力量结构可能因此改变的关键时刻。
若不将李承影这个突然出现、背后支持着皇帝的新势力压制下去,文官们近百年的精心布局和无数努力就将成为泡影。
他们辛苦维护的政治生态平衡或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长久以来掌握的话语权也可能就此易主。
想到这里,文官们心头不禁涌起一股寒意,脸上也不自觉地浮现出紧张神色。
“行了,”李承影挥了挥手打断道,眼神扫视过每一位大臣,“我对你们之间的权力游戏毫无兴趣。”
他语气平淡,但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接着他继续说,“关于你们谁是谁非的问题我也不会随意发表意见,但请记住一点:
我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出于帮助哪一方的考虑。
我只是不愿意看到我心爱的大明走向灭亡的道路!”
话音刚落,整个大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大家面面相觑,被这份坚定震撼住了。
说到这里,他又顿了顿,“至于你们心里的小算盘嘛...”嘴角微微上扬,“别以为我不知道,我是不同于一般的武将,并非那么好糊弄。”
目光犀利地扫过在座的所有人,“虽然我不是黄帝本人,但我并没有那么多顾虑!更重要的是,你们根本无法想象得到我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达成目的。”
言语之间流露出自信满满却又让人感到畏惧的气息。
李承影说完这句话,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绝的光芒,对着大帐内的文武官员们缓缓扫视了一圈。
这一动作虽然简单,却是他正式步入大明政坛的重要标志!当然,更是一封对那些盘踞于朝廷内外各个角落的势力所发出的警告书——李承影的时代来了!
他知道,在这个充满了肃穆气息的大帐之内,并不仅仅只有自己以及那位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站在自己身后提供支持并且充满崇拜之情的年轻人天顺帝,而是汇聚了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各种势力的缩影:
以张辅为首的一众勇猛善战、功勋卓著却又不乏桀骜不驯性格特征的武将勋贵。
以及由王佐和邝野领导,表面看似温和实则内藏机锋、擅长通过文字游戏影响政策走向的文官群体。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股力量虽低调却极为庞大且根深蒂固,它见证了大明近三百年的荣辱兴衰,那便是——皇族成员。
没错,正是这股神秘而古老的血脉之力!而在众多皇族成员当中,今天特别引起李承影注意的人,便是身份尊贵却鲜少参与朝堂争斗的驸马都督井源。
这位驸马爷表面上看去不过是一位谦逊随和的绅士,实际上却掌握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为一名专攻明朝历史的研究者,李承影很清楚历史上诸多未曾公开记载但流传至今的故事,比如那次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背后便藏着某些文官利用手中权柄玩弄阴谋诡计而导致惨败的事实真相。
起初,他也仅仅是抱着试探心理提到了这段往事,未曾想竟然触怒了一向寡言少语、性情平和的老臣子王佐,后者激烈地反驳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也令全场为之侧目。
现在李承影也想深究此事,毕竟没有直接证据,就算有李承影也不打算抓着不放。
在他看来,这件事虽然令人不快,但为了未来的布局和大局着想,有时不得不忍一时之气。
毕竟今后自己的计划之中,文官集团还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罪了他们恐怕会得不偿失。
“行了,其他的我不说了。”
李承影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疲惫与无奈,“我们这次的战果如何?”
随后,他转身向一旁站着的张辅问道,眼神里却闪烁着希望与期待。
“大胜!这场战役的大胜实在是实至名归啊!”
张辅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道,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尽管他也察觉到了某些异常情况,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风雨洗礼的老将而言,他已经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闭口不言,知道什么事是适可而止。
说完,张辅从怀中掏出一份整理得相当仔细详尽的名单,并将其恭敬地递到李承影手中。
李承影接过一看,顿时感到一阵惊喜——好家伙,果然不出所料,这份战绩报告单上记载的成绩令人振奋不已!
知院阿剌、大同王、伯都王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瓦剌贵族赫然列在俘虏名录之中。
此外,还有超过三万名敌军士兵被俘虏。
更令人兴奋的是,此役中缴获的战马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六万匹。
除此之外,还另有各类牲畜接近十万头之多。
如此巨大的胜利,对于一向以骑兵为主力作战方式的瓦剌人来说无异于沉重打击。
看着这份详尽的数据报表,李承影心中暗自估量,相信经此一役之后,瓦剌至少在五年之内难以再对边境发起任何有效威胁或者骚扰了。
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李承影深知战场上永远都不会只有胜利和喜悦。
“那么,请告诉我,我们在此次战斗中的伤亡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他放下手中那份充满荣耀的名单,语气严肃地问道,双眼紧盯着对方,希望能够听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个,有点严重。”
井源说着,语气低沉而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他缓缓从衣袖中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名单,轻轻递给了李承影。
“废物!一群废物!”
李承影一接过名单,立刻展开细看,随即怒火冲天,几乎将手中的纸张撕成碎片。
他的声音高亢激愤,仿佛要震裂这安静的空间,“就这还好意思说是大胜!简直就是耻辱!简直是国家的脸都被丢光了!”
那份清单开头便罗列了一连串重要的官员名字,其中包括地位显赫的襄城伯李大信、遂安伯陈埙,以及身经百战的都督梁成。
此外还有负责刑法审讯事务的刑部右侍郎丁铉,深谙文学与历史知识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掌管通政事务的左通政龚全……整个列表足足列出了不下二十名朝廷重要人士,他们或是战死沙场,或已无音信,生死未卜。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曾经辉煌但现在黯淡的故事,这些失去的生命,不仅仅是数字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帝国失去了一批宝贵的才智之士。
紧接着记录的是前线作战人员的情况——战死者和失联者总数高达五万零七百人。
伤员人数也不少于五万六千。
另外,战争消耗掉的军马数目更是惊心动魄地达到二十余万头。
装备方面的损失同样巨大,无论是武器铠甲还是随军队行进所携带的各项物资,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毫无疑问,在这场被称之为胜利却实则损失惨重的战役中,大明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更为致命的是,伴随大军出行参与战斗的文官群体中竟有一三分之一不幸牺牲,而那些冲锋陷阵勇猛无畏的将士们也遭遇到了近四分之一的巨大减员(包括重伤无法继续服役),总计起来几乎半数以上的部队成员都经历了生死一线的考验。
要知道这些英勇无双的士兵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后选拔出来的最精英部队,代表着大明王朝武力值巅峰状态下的禁卫力量。
绝非边陲小镇守卫般轻松应付日常任务便可过关的普通防区戍边部队所能比拟。
这样的结果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将构成巨大的打击与心理阴影。
李承影的话一说完,整个大帐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众人纷纷低下了头,没人敢直视李承影那双锐利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