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书痴
“瓦剌人虽然暂时撤退了,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那片辽阔草原上的威胁,更是需要加倍警惕。”
他说着,目光扫过帐内每个人的脸庞,“边境安宁,关乎国家根本。
而今敌患未除,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听到老师的话语,所有人都认真地点了点头。
“先生教训得极对!”
大家异口同声地应道,其中天顺帝尤为用力,要将这份决心深深刻入心底。
就在此时,尚书邝野开口说道:
“李先生,其实我等早就知道瓦剌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但是他们常年生活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中,地形复杂多变,加之游牧民族行动灵活迅速……想要准确找到他们的位置就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彻底消灭他们呢?”
邝大人的话虽然没有直言不讳,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即使是先祖太宗皇帝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怎能奢望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听完对方略带无奈的回答后,李承影并未立刻反驳,而是缓缓地问出了三个连环般的问题:
“不知道尚书阁下有没有算过?从东北至西北,与鞑靼及瓦剌相接的边界总长度是多少里?若要确保每一段边疆都能得到有效防御,又需多少精锐将士长期驻守于艰苦寒冷之地?再者说,为了支持这一切,国家每年需耗费多么庞大的军费开支?”
这番话不仅让邝野一时语塞,也令在场所有人心中泛起涟漪——的确,长久以来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击败敌人,却鲜少有人计算过这场战争背后的沉重负担。
通过这三个关键性数字背后隐藏的巨大压力,李承影巧妙地引导众人重新思考对待边疆问题的新策略。
“我来告诉你,大明九边的常驻军有近六十万,虽说屯田能解决一部分军费,但器械呢!那些锋利无比、坚不可摧的兵器和弓箭需要不断地补充和修理。
衣甲呢!每一位将士的铠甲都要坚固如山,确保他们在战场上毫发无伤。
战马呢!每一匹健壮的战马都需要精心的喂养和训练。
卫所的维修呢!那些历经风雨的军事堡垒也需要定期修缮和加固。
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呢!那些英勇牺牲的英魂理应得到最好的关怀和待遇。
每年仅仅这些开支就需要三百多万两银子,这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
当初陛下执意出征,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军功吗?!
他作为一位皇帝,何需在乎区区军功?没有军功,难道你们还敢造反不成?”
话音刚落,帐内文武大臣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齐声请罪道:
“臣等不敢!”
邝野在心里暗自咒骂,自己不过是说了几句实在话,只想借此番战败之机彻底断绝皇上亲自率兵出征的念头,未曾想,李承影竟一句话就把他顶了回来。
这让他颇感意外,也颇为不满。
天顺帝心中真是高兴至极,仿佛捡到了一块无价之宝。
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一种久旱逢甘霖般的满足和畅快。
李承影简简单单几句话,虽然不长,却如同锋利的长剑一般犀利,将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文臣们批评得哑口无言。
他们的面庞从原本的自信从容瞬间变得煞白,仿佛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那种震撼和挫败的感觉,让天顺帝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
“当然!你们怎么可能有这种心思?”
天顺帝的话语中带着冷笑,他那双眸子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你们只怕是害怕皇帝权力过大吧,怕皇帝真正了解边境的真实情况。
这样一来,你们就不能再粉饰太平,不能继续用那张巧舌如簧的嘴去污蔑那些忠心报国、守卫边疆的将领们了。”
这番话宛如晴天霹雳一般击打在张辅等人的心头,震得他们全身一颤。
张辅听着李承影的话,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自从太宗去世后,昔日威风凛凛的武将们便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朝堂上的话语权早已被那些满腹经纶的文官所垄断,而武将们则成了被忽视的存在。
他们变着法儿地打压、排挤曾经的英雄豪杰,手段之卑鄙令人心寒。
作为大明朝少数幸存下来的靖难之臣,年近七十的张辅又怎会情愿再度披挂出征塞外?但他别无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一个身负重任的老臣子呢?即使心中千般不愿万般无奈,他也只能硬撑着那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肩负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每当夜深人静时,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他心中的那份无奈与辛酸才会慢慢涌上心头,化作两行清泪,默默地滑落。
还不是借着这个机会向皇上展示他们武将的勇猛与忠诚,还不是希望能够挽回日渐衰败的武将集团的声誉。
在这个朝堂上,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斗争,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李承影的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直插在了所有文官的心脏。
“李先生!”
邝野这下彻底不干了,脸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怒火。
李承影这样赤裸裸的指责无疑是在把污名直接扣到了所有的文官头上,这不仅伤害了他的尊严,更是对他作为兵部尚书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做出反击。
“你怎么能这么说?!我们明明是为大明江山尽忠效力的人,你却如此中伤诬蔑?”
闭嘴!我真的冤枉你们了吗?!明明知道王振那个宦官狗皮膏药不懂军事、不懂国政,竟然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他的狂妄行为。
他滥用皇上的权威下达那些荒谬绝伦的命令时,你们非但没有站出来纠正,反而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在旁观。
更甚者,在心中或许还暗自高兴,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压一下嚣张跋扈的武官们,以此提高自己这一派系的话语权吧!
难道说从头到尾你们就没有哪怕一丁点儿考虑到那些前线将士们的生命安全吗?完全没有顾忌一旦战事失利对于整个国家稳定局势会造成怎样的破坏力。
也许有人会辩解,并非完全出自于恶意或无知。
可事实摆在眼前,当最终结果超乎所有人的预期,变得无法控制时,才显现出之前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漏洞——这正是李承影所揭露出来的真相所在。
李承影字字句句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穿透了每一位听者的灵魂深处。
他的言辞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覆盖在表面之上的虚假面纱,让隐藏在背后的阴暗角落暴露于阳光之下。
这些极其隐秘的事情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所有人都感到既震惊又好奇,同时也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羞愧感。
因为他们明白,尽管言语尖锐无情,但李承影所说的一切皆为真话。
如今,李承影的真实身份已不再神秘,他原本是宣府中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祖籍山东德州。
那片土地肥沃丰饶,百姓世代辛勤劳作,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足以温饱。
后来为了充实边防,许多家庭被迫迁移到了北方这座雄伟的城池之中,李承影的一家也未能幸免。
初到时,虽然离开了熟悉的家园,但凭借着先人留下的些许积蓄以及家族的努力奋斗,日子倒也还算过得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如疾风骤雨般摧毁了一切美好——先是父亲因病早逝,紧接着不到两年母亲又追随而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年少且心思单纯的李承影只能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可悲的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一位只会读书论道、对俗世事务几乎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显然无法扭转局势,原本就日渐凋敝的家庭状况愈加每况愈下。
当这次征兵命令传来之时,对于那些四处寻找合适壮丁的地方官员而言,发现像李承影这般孤身一人而又体格尚健之人无疑是再理想不过的选择。
于是乎,在一阵混乱与喧嚣之中,李承影就这样被匆忙带走加入了军队行列。
其实这样的消息,在锦衣卫这种耳目众多的特务组织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只要拿着李承影的画像在大街小巷稍微转上几圈,很快就能将他的一切资料掌握得清清楚楚。
更何况,据说在宣府本地还有几位负责日常巡逻任务的锦衣卫兄弟曾经见过这位年轻人的身影,并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他们所言,这个李承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个“书痴”——除了整天泡在书海里研读各种经典文献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兴趣爱好或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