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民生问题
她是那种典型的温婉妇人,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股端庄而又亲切的气息。
孙氏和孙太后不仅仅是亲戚关系那么简单,她们是亲如一家人的堂姊妹,两人之间那份默契无间的情感如同一缕清风,穿越时光长河而未曾改变过分毫。
每当宫内略显单调的日子令人心生倦意时,孙氏便成为了点亮这宫殿的光亮之一,时常入宫陪伴着寂寞的太后娘娘,在言谈笑声间为她排忧解解闷。
自打从边陲小镇来到繁华京城后,少年徐又蕊的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微妙转变。
随着母亲脚步踏进这座神秘且庄严无比的地方——皇宫,他也跟着频繁造访此处,成为皇城里一张不算陌生的新面孔。
正因如此亲密频繁的往来,才让善于察言观色、心思细腻至极的孙太后萌生了一个念头:
为两位年轻人之间的未来铺桥搭线,试图在不经意间将他们推得更近一些,以此实现彼此心中美好愿望的可能性大增。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身处漩涡中心的徐又蕊内心却是百感交集,难以平静下来。
原本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想要在这座城市里找寻片刻安宁的年轻人啊!谁曾想命运弄人,先是遥远战场上传来噩耗,二十万精锐之师竟被强敌瓦剌打得落花流水,直接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
待到局势稍微缓和之时,本应享受片刻宁静时光的他又遇到了这样一件足以改变一生的大事——太后的亲自赐婚!对于李承影这个名字之前几乎毫无印象,对方仿佛凭空冒出般地出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切变化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然而即便思绪纷飞万千,这位经历过风雨洗礼却依旧保持沉稳气质的年轻人还是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淡定从容。
无论是真真假假的情谊也好,抑或是皇室贵族背后的权谋游戏也罢,在经历了父亲英年早逝的重大打击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家人们的关心与安慰虽然温暖心扉,却无法填补心灵深处那道深深裂痕带来的创伤。
有一度时刻,他甚至动念效仿起家族历史上的高洁人士徐妙锦,追随先贤遗志踏上出世之道远离尘嚣……
这个念头吓得其叔父徐承宗几夜未能安睡,于是便有了后来将其送往京城寻求新生活轨迹的故事起点。
希望在这片广阔天地间能有所作为、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就是怕她在南京待着睹物思人,万一真出家了,自己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哥哥呢。
每次想到这里,心中便如同被一把钝刀割开了一道口子,隐隐作痛。
那些过去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却再也回不来了。
那种失落和自责像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着他的心,让他无法释怀。
“哥哥不必为此费心,我想那李承影既然敢应下这差事,就应该能解决,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呢。”
她的话语虽轻柔,但字里行间透着一份坚决和信任,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李承影会为这个问题找到最好的办法。
那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信任,让人不由得感到安心。
“陛下,你就一点也不担心?”
孙太后微皱眉头,目光中带着些许惊讶地看着天顺帝问道,声音里夹杂着不易察觉的失望。
她的脸色略显苍白,显然是真的替未来的局势担忧不已,但她更害怕的是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变得越发地依赖外人了。
“担心,不过先生既然说没问题,那就没问题,问多了先生会不高兴的。”
天顺帝并没有抬起头来,而是专心于手中的文书之上,语气平静得有些过分了。
在昏黄的灯光照耀下,可以看到他眼底藏着复杂的感情——那是对于眼前难题既渴望解答而又不敢多言的矛盾心情。
孙太后的嘴角微微下撇,想要说什么,却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现在的情形让她感觉到了无力与郁闷,因为明显感受到朱祁静对李承影的信任超过了对自己这位母亲的信任感。
虽然无可否认,在很多场合下李承影都用自己卓尔不群的能力赢得了皇室上下一片赞誉之声,但是王振的事情仍然像一盆冷水般时时提醒着孙太后不要过于乐观。
“可毕竟你不能永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啊……”她在心里默默念叨着这句话,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可以表达的方式以减轻这份担忧。
“你就没想过要为他做些什么吗?比如征集更多技艺高超的工匠、筹集额外的金银财宝作为支持之类的行动,也好让他办事更有底气。”
最后一句话终于还是被她说了出来,只是语气柔和了许多,更像是一个长辈对未来道路不明朗时给予晚辈建议时应有的温柔与期盼。
“不用了,先生除了让我把划出来的地块封锁就没有提任何要求,我实在是好奇多问了几句,谁知道这一问却惹得先生不高兴了,给我布置了一大堆的作业,现在想来都头疼。”
天顺帝满脸愁容地抱怨道,额头上因苦恼拧起的皱纹都清晰可见。
他双手紧紧抱着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让人不禁生出同情之心。
坐在旁边的孙太后听着儿子的话感到非常奇怪,什么年代了还给皇帝留“作业”?出于关心与好奇,她轻轻地将身子往前一探,目光越过案桌上的笔砚纸张,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御书案上正整齐码放着一大摞文稿。
这每一份文稿都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甚至连空白之处都不放过。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些密集的文字间还穿插着一些从未见过的图形——有规整对称、结构复杂的几何图案,也有线条流畅、富有创造力的艺术画作。
“这就是李承影留给你的作业?”
看着眼前几乎铺满整张桌子的文稿和奇异图形,即便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孙太后也不禁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眼神。
天顺帝苦笑着点了点头,“没错母后,就是这些东西。
我已经熬夜熬了好几个晚上才完成了大概一半,而明天一大早,先生就要来查看结果了。
时间紧迫,压力山大啊!”
说完这话,他转头看向孙太后,语气恳求地说:
“要不这样吧,您现在可以先去御花园里逛一逛散散心也好,或是找孙夫人聊聊天、喝喝茶也行。
真的别再问我有关作业的事情了,我自己都快忙不过来了。”
可是面对儿子提出的请求,原本还想表示安慰和支持的孙太后突然严肃起来。
“我不知道李承影到底给你留了什么样的任务,但无论多么艰难的任务也不能成为忽视国事的理由!身为一国之君,处理好朝廷大事才是你最重要的责任!”
随着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从她口中发出,整个房间内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不容置疑的决心以及深重的责任感。
“内阁转来的奏折都已经批复了,母后若不信可以去看,那边是刚刚批好的,整齐地堆放在御书案的一角,其余的奏折估计要到下午才能送过来。”
天顺帝有些不耐烦地指向御书案的一端说道,他的眉头微皱,语气中透露出不易察觉的焦躁。
孙太后的眼中闪过怒气,但作为皇室的长辈,她知道此时并不适合对天顺帝表现出过多的不满。
自从儿子重新起用王振之后,对于朝政的态度确实与从前大不相同了,这让身为母亲的她感到担忧,却又无计可施。
尽管内心充满无奈,但她只能将这种情绪深藏于心底,不让其轻易外露。
轻轻叹了口气后,她随手从那摞刚处理完毕的文书当中抽取了一张,展开一看,这是一份来自浙江的地方官吏关于请求调整浙东、浙西两地盐税政策的建议。
自大明建立以来,鉴于当地曾积极支持过敌对方领军人物张士诚的事实,开国皇帝特地下令对该地区实行严苛的税收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原本连成一片的土地逐渐形成了明显差异:
一边是承担着沉重财政负担、人民生活日益艰辛的浙东。
另一边则是相较之下赋税相对较轻、社会秩序也更为稳定的浙西。
长久以来,在这样一种极不平衡的格局之下,浙东与浙西之间的竞争与矛盾日益加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互相诋毁、互相掣肘的情况发生,成为浙江省内政治局势复杂化的根源之一。
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地方治理的效果,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
孙太后细细品味着手中这份看似普通实则关系重大的文件内容时,心头涌上了复杂难言的情绪。
这次奏请来自浙西六府,内容是请求朝廷降低浙东的盐税,这样一来,浙西的百姓便能够吃上更加便宜的食盐。
长久以来,因地区间的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两地区在物资供应与价格调控上存在诸多矛盾,尤其是关乎民生基本的盐价问题更是成为了两地百姓的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