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改编汉军
第247章 改编汉军
改编军队势在必行。
以往不管什么战事,只能指望当地豪强们能挺住,然后靠北军加农夫去战场。
天子是位雄主还好,保持住北军战斗力,天下不至于大乱。
可只要有那么两三代帝王,安逸的久了忽略北军,就会留下极大隐患,以至于后继之君望洋兴叹,满朝忠臣以泪洗面。
他要养职业军人,要让朝廷在任何时候,手里都有牌可打。
刘辩想起一个朝代,大明。
他深吸一口气,观察起诸卿的反应。
三公九卿面色各异,但没人站出来反对。
大伙都想进一步听听天子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好的方案,他们又不是傻子,更不是佞臣,人家说一句自己顶一句。
相反,现在的他们都愿意为大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刘辩不卖关子,开始娓娓道来。
“南北军守卫大汉,各州郡以部曲、郡兵等私兵维护一方,祸患太重,以至于小小的黄巾,就能席卷天下大半州郡。”
众臣点头,目光稍显凝重。
杨彪严肃道:“此弊端必须得以根除。”
“不错,老臣认为,此事需要择重处理。”王允连连点头。
祸事就在眼前,不说黄巾,就是十常侍之祸,足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朝廷一支兵马都调不来,北军名存实亡,禁军难以为继,只能去求助地方私兵。
而私兵哪管朝廷,调集的是人是鬼,全凭人家主将的人品。
谁愿意看到叛军杀到朝廷跟前?
是士人不惜命,还是洛阳官吏喜欢逃亡的刺激?
对此,刘辩早有预谋,准备从几个方面入手,与众臣开始商议。
“朕欲将大汉军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精锐汉军,由南北军、飞熊军等构成,哪怕是和平时代,也要保证武器装备和人员配给,精锐汉军只接受朕圣旨调动,未得王诏,不得私自离开驻地。”
精锐汉军的调动权,可以根据他的意志,下放到尚书台或者丞相手中,授权他们拟诏调兵。
当然,剥夺人家起草诏书的权利,就可以随时收回权利。
为了避免精锐汉军生乱,还需要加上虎符、每隔几年调换将领等诸多保险。
最后就是精锐汉军需要有遏制手段,试想最极端的情况,比如天子被困于深宫,各军皆反,朝廷该如何应对?
那就轮到第二个部分登场了。
“其二,各州地方军整编,与南北军相同,一营三千人,则一校尉统领,司马、长史等辅佐,州兵至多五营,有都督统领,战事御敌,闲时治安、耕种、收获,地方军驻守城外,平常时间不得扰民,地方军调动权由太尉及朝廷负责。”
都督掌州兵,需要人制约。
州牧正合适。
“地方军粮草由州牧供给,州牧对消耗、拨付的粮草需向朝廷做详细禀告。”
州牧并无兵权,只负责处理州郡政事、民生之类的,如果都督为祸一方,州牧可拒绝供给粮草,使其断粮。
都督要是急眼了想进城,州牧关起大门,号召乡里及衙役守城,虽说不一定能守住,但不至于半个月就丢了全州几十个县吧?
只要朝廷反应过来,调其他州郡的兵,或者精锐前去镇压,战事可轻松平息。
当然,州牧同样需要制约。
那就该刺史登场了。
常理来说,刺史和州牧平级,想让刺史制约州牧很难。
难,说明朝廷不舍得放权。
如果能保护好刺史,人家弹劾一个你查一个,哪怕弹劾错了,也不要惩戒太凶,一定能起到作用。
“御史大夫及御史台,给朕拿出魄力,好好的给天下刺史撑腰,弹劾一个,派一波巡察御史下去,杜绝任何人为祸一方。”
陶谦眼睛那叫一个亮。
御史大夫的职位尤其尴尬,从三公慢慢沦为九卿,甚至在九卿中都没什么话语权。
现在看来,御史台在他的手上,或许能与尚书台平起平坐。
杨彪同样如此,这么一来,全国州郡兵都归他了。
刘辩还有一点没说,锦衣卫会在暗中为他搜集情报,只要这套体系正常运转,精锐汉军和地方汉军,可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二者粮草来源都不同,可以说完完全全就是两套体系。
刘辩见众人都来了兴趣,继续道:
“第三个部分,为边防军,以军为主体,下辖各营驻守边疆,所有对外异族战事,由大将军统筹,同时,除边防军外,太尉理应统筹边防军所属州郡都督为其策应,必要时可增设大都督,总督两州军事,构建起大汉屏障。”
三公九卿交流着眼神,看来朝廷不久后就会有人进位大将军了。
何进死后,这个位置空缺一年多,是该找人填上。
“诸卿是何意见?”
“陛下圣明。”
刘辩点头,继续说:“第四个部分,便是屯田军,屯田军目前有两个部分,其一负责耕地、开荒、建设的屯田主力,其次为屯田守卫军,用以保护耕地成果。”
“朕欲如此调整,将屯田守卫军抽离,屯田军只负责耕地、开荒、建设,屯田守卫军改名备倭兵,每年在农闲时例行集合训练两月,训练完各自归家,朝廷和当地官府可以指派诸如剿匪、演练等任务,朝廷每年发固定钱饷,钱饷平日由地方负责,除非战时,粮草备倭兵从家中自带解决。”
“紧急情况下,朝廷一声令下,各地备倭兵放下农具等一切事物,由各地州牧、太守、县令督促,调集备倭兵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集合,而以上事物,皆由太师负责。”
备倭兵是刘辩上的最后一道保险。
倘若都督和豪强串通造反,刺史是个废物,巡察御史闭着眼睛巡察,锦衣卫名存实亡,州牧还是个怂包软蛋,真就半个月丢了几十个县。
那么备倭兵就是地方最后屏障,州牧太守自行调集备倭兵相抗一阵,等待其他地方援军。
而把最终权利放在王允身上,是出于政治考量。
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等,各自下辖能随时调动的军队,不给王允,王允能不急眼反对吗?
就算王允不说什么,自己能轻易忽悠拿捏他,可士人呢?
得让士人满足,让他们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把身家性命全系在大汉身上。
如果是人是鬼都能踩在他们头上拉屎,他们会从内心抵触朝廷,同时不会安排族中子弟踩坑。
权力失衡,弊大于利。
刘辩情愿看一些腐儒整天瞎嚷嚷,也不愿看到他们毫无生气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