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百骑下荆州
第248章 百骑下荆州
这些规划刘辩想了很久。
适当放权比他亲自手握乱糟糟的几十万大军强。
不然粮草供给是大问题,不如甩给地方。
几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再加上途中损耗和征调民夫,他就是再富,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平摊到各州郡就不同了。
地方军五个营,不过一万五千人。
一州几十甚至多达上百个县,堂堂州牧,不至于连一万五千人的粮草都拨不出吧?
以往太守就能办的事!
至于备倭兵,平摊下来一个州哪怕有一万人,可成本不高,每年只集训两个月,付出些钱饷罢了。
而且人家不是白集训,听州牧的调遣,做些剿匪之类的任务。
对朝廷来说,着重需要关注的,就是精锐汉军的粮草。
这股汉军人数不多,除了南北军以外,未来再加五虎军、飞熊军,朝廷养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边防军,同样不是压力,历朝历代都得养类似的一批人,不然每年花在纳贡身上的钱,还有人家时不时的来砍一刀所造成的损失,都不是那点钱粮的事了。
刘辩的规划,并没有遭到三公的反对。
还收获到了支持,就连王允都十分赞同,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
九卿更没话说,从长远来看,如此规划有利于长久治安。
往近处说,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刘辩松了口气,搞定了他们,改日上朝的时候,就不至于遭到一大片人反对。
如果可以,他不想动不动就嘎成百上千的官吏,若是弄得人人自危就不好了。
在他看来,皇权和大臣间最好不要剑拔弩张,双方和睦相处,君臣一体才是理想状态。
至于改编中细节方面的事,刘辩打算放到下午,和荀彧郭嘉等人议一议。
刘辩接着开始议第二件事。
他笑道:“今日朕向诸卿介绍个人。”
众人都有些好奇。
他们知道,凡是能让天子重视的人,绝对有大才。
哪怕是王允,都认真了不少。
就算他看荀彧不顺眼,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的能力出众。
很快他们就知道要见的是谁了。
一个很憨厚的男子。
糜竺!
以后他是国家的财神爷。
国库光靠着赋税、收租、印钱,还太慢了。
刘辩要再加上国坊生意。
就像他之前说的,甭管朕花出去多少,糜竺都要帮着把钱赚回来。
大司农府要再加一个机构,建起一座座国坊,初期少府可以帮着投资些,后期全靠大司农自己运营。
产业形成完美闭合。
首先,大司农府投资,支持韩暨去玩奇技淫巧。
韩暨研究出了东西,再交由大司农府创办国坊赚钱,把钱赚回国府。
等卢植好了,刘辩还打算让大司农府建立一个自查系统,每日那么多官吏排着队要钱,既然给了,就得查清楚给出去的有没有回报。
你说要修水利,没问题,给你。
但是一年后,粮食总要见长吧?
好家伙钱给了,粮食产量一点没提升,那就该理清账目,然后移交到司隶校尉部做进一步处置。
如果只是官吏眼光不行,修的水利没派上用场还好说,若是敢……
该论罪的论罪,该下狱的下狱。
若是既黑,粮食却又增加了呢?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生产力低下的阶段,只要不太过分,刘辩还是很好说话的。
就当是给的奖金了,只要百姓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利好,朝廷能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让人家黑点就黑点。
介绍糜竺的事,算不得大事,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王允等人身居臣子的最高位,目前一切欣欣向荣,在天子发话的情况下,不至于跟一个小人物过不去。
再之后,刘辩又提了打算诏刘虞返回洛阳,担任宗正卿的事,同样没遇到阻碍。
皇族给自己找族长,而且找的还是贤名遍扬四海的人,除非有病,谁会跳出来反对。
三公九卿这么好说话,刘辩都有些恍惚了。
曾几何时,他调动几匹马都有人出来怼怼他。
现在他随口就决定国家大事,收获的却是一声声圣明,多少不习惯。
再之后,刘辩继续议了印钱的事,还是那句话,有多快印多快。
现在哪怕凭空给他印五十亿钱握在手中,他都敢随便花。
还有荆州事务,着重提上台面。
荆州这地方吧,虽然与朝廷步调还算一致,可刘辩很少将它与兖、徐、青、冀等州相提并论。
记得没错,191年荆州豪强逼死了朝廷刺史,也就是明年的事。
此地豪强极为富庶,胆子还大。
不好处理,但再不好处理,也该处理了。
“荆州原刺史王叡改为荆州牧,景升皇叔担任都督,着他去收缴各郡军权,以刘繇为荆州刺史,重设刺史部,监察官吏。”
刘表有单骑下荆州,一年下七郡的本事。
现在有朝廷撑腰,再加上自己带他去徐州走过一遭,开了不少眼界,和平的收缴荆州兵权不是问题。
还有刘繇,刘繇这人吧,头铁,有骨气。
带兵打仗差了点,当刺史绝对够格。
杨彪多问了一嘴,“陛下打算派多少人随刘皇叔同去?”
刘辩沉吟道:“为了安抚豪强,朕最多令百骑随他前往,再令豫州都督关羽多加注意荆州动向。”
兵他倒是有,但一开始还是别跟豪强针锋相对。
王允迟疑道:“百骑会不会少了些?好歹是一州都督,老臣倒是可以号召士人给予支持,同时多凑些人陪同前往,以壮声势。”
呦呵?
刘辩惊讶的看了他一眼,士别三日,王允老匹夫让人刮目相看啊。
开始学会置身于朝廷上考虑事情了?
好事,好事!
刘辩顺势送上夸赞:“太师忧国忧民,有太师在,朕只觉浑身轻松。”
不过最后他还是拒绝了。
真要壮声势,也用不着让王允来找人。
一番话哄的王允眉开眼笑,双方互吹一阵。
然后,刘辩的表情再次严肃。
重中之重,往往放在最后。
“眨眼之间,九月要到了,朕想问问,凉州袁绍,可有传信回来?”
他的视线,放在杨彪身上。
刘辩许诺过袁绍,一年后,如果有麻烦,他亲自点兵十万相助,若收到的是噩耗,就是举倾国之兵,也要将他的尸骨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