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雁过留痕

风雪似乎短暂地歇了口气,铅灰色的云层裂开几道缝隙,投下些许有气无力的天光。

莫斯塔尔营地内,一种紧绷却略带希望的氛围正在艰难地取代之前的绝望。

南线的威胁依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但机场抢修工作的展开和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像微弱的火苗,温暖着人们几乎冻僵的心脏。

B-17板房内,露娜难得地找到片刻喘息。

她用一个磕碰得满是凹痕的军用金属杯,小心地煮了一小杯速溶咖啡。

没有纯净水,她舀了些相对干净的积雪投入其中,看着雪块在滚烫的杯壁上迅速融化、沸腾,与咖啡粉混合成一种颜色深褐、味道也必然大打折扣的液体。

她吹了吹气,抿了一口。

苦涩中带着一股冰雪的凛冽,完全无法与她曾经喜爱的、加入大量冰块的美式咖啡相比,但在此刻,这杯滚烫又冰凉的矛盾混合物,却足以提神醒脑,让她暂时忽略肋下隐隐作痛的伤口。

她需要保持清醒,因为面前的工作台上,正躺着那颗从田边阳向体内取出的、米粒大小的植入式探测器。

在高倍放大镜下,这东西的内部结构显现出来——

极其精密,微型电池、生物传感器、微型发射模块一应俱全,堪称工程学的奇迹。

然而,正如蜂医所料,设计者显然考虑到了被俘的风险。

当宿主生命体征消失,一道微小的、预设的电流便会瞬间击穿核心芯片和存储单元,将其烧成一团无法读取的焦黑废渣。

“真是……滴水不漏。”

露娜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的技术人员式的钦佩,旋即又被更大的挫败感所淹没。

反向逆探知信号的路径,几乎被彻底堵死了。

她放下工具,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脑海中,却不自觉地回溯起更早的时光——从首尔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怀揣着理想与些许迷茫加入大韩民国军队,在机务司接受严酷的培训……

那些日子里,教官最常强调的就是:

“信息战的武器无处不在,不一定是超级计算机,可能就是你身边任何一件普通的电子设备。”

她曾和队友们利用改装过的民用无人机、破损的公共通讯终端、甚至是被丢弃的智能手机,成功进行过多次逆探知和信息破译演练……

“普通的设备……无处不在的线索……”

“越安静的人……得到的信息越多……”

她喃喃着,眼神突然聚焦。

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掠过脑海——

既然主动信号被毁,那么,这个植入器在田边阳向活着的时候,是否曾被动地、持续地接收过来自某个固定信号源的、极其微弱的校验脉冲或环境参数信号?

这种信号可能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或许……

留下了某种极其隐晦的、基于时间或环境特征的印记?

这个想法让她瞬间兴奋起来,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萤火。

她立刻重新连接设备,不再试图读取烧毁的芯片,而是转而分析植入器金属外壳和残余电路上可能附着的、最细微的物理和化学痕迹——

几乎是一种电子法医的工作。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飞速流逝。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算法筛选和信号模拟重构后,她从那团乱麻般的噪音和废墟中,剥离出了一个极其模糊、但反复出现的信号特征模式,并据此推算出了一个大概的地理坐标范围!

“比赛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她几乎要欢呼出来,立刻将坐标发送给无人机操作员。

然而,希望来得快,去得也快。

最新型号的侦察无人机迅速飞抵坐标上空,传回的画面却令人大失所望——

那是一片位于密林深处的、毫不起眼的林中空地,积雪覆盖,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

“放大!热成像扫描!”

露娜不甘心地命令。

另一边的操作员切换模式。

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微弱的、分布散乱的热敏点。

“有热量信号!很微弱……像是余烬……”

操作员报告。

所有人的心又提了起来。

但随着无人机降低高度进行详细扫描和分析,真相令人沮丧——

那些热源经过增强和模式识别,被判定为故意放置的、模拟人体或发动机余热的化学发热诱饵!这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

就在无人机操作员意识到上当,准备拉升高度脱离时——

咻——!

一道淡蓝色的、近乎无声的能量束从下方密林中一闪而逝!

无人机的传输画面瞬间变成一片雪花!

“该死!是反无人机轨道枪!我们又损失一架无人机!”

操作员愤怒地捶了一下控制台。

“西八!”

露娜也忍不住骂出了声,一股无力感和怒火直冲头顶。

他们不仅一无所获,反而又赔进去一架宝贵的无人机。

对手的狡猾和反击速度,远超想象。

然而,坏消息并未结束。

她的战术终端突然疯狂震动起来,一条加急军情涌入:

“‘索马里’独立近卫突击营在m17号公路,距莫斯塔尔约35公里处遭遇伏击!遭遇大面积临时雷场阻滞后,遭不明身份敌军猛烈突袭!敌方使用雪地摩托载具,配备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正在对我装甲车辆进行‘点名’式精确打击!损失惨重,正在奋力抵抗!请求紧急支援!”

文字信息后面,还跟着一段段短暂而混乱的战斗视频片段。

画面摇晃剧烈,夹杂着爆炸声、导弹呼啸声、特战干员的怒吼和惨叫。

可以清晰地看到,崭新的zsL25 ng轮式步兵战车在“标枪”导弹的攻顶模式下,如同纸糊的玩具般被轻易撕裂、燃烧。

袭击者驾驶着雪地摩托,在公路和两侧林地间高速穿梭,打完就跑,战术刁钻狠辣。他们的目的似乎非常明确——

并非为了抢劫物资(虽然最后他们确实抢走了一些油料车),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造成破坏和伤亡,纯粹为了泄愤和示威!

“疯了!他们疯了!”

露娜看着视频,感到一阵寒意。

这绝对是“猛虎”和“白鹰”的报复,针对上次清剿和俘虏被抓的疯狂报复!

莫斯塔尔营地立刻行动起来。

尽管自身兵力捉襟见肘,判官还是派出了仅有的快速反应部队乘车赶往支援,同时紧急协调了附近空域正准备前往拦截哈夫克无人机的两架h-100“火箭天使”攻击无人机,改变航向,火速驰援m17公路。

经过一番激烈而短促的交火,在“火箭天使”无人机的精准对地打击支援下,袭击者最终被迫撤离。

“索马里”营得以脱困,但拖着浓烟和伤痕的车辆,以及载满伤员的卡车,狼狈不堪地驶入莫斯塔尔时,带来的不是希望的援军,而是新的伤亡和一片低气压。

露娜立刻找到了“索马里”营的指挥官——

一位胳膊上缠着绷带、脸上满是烟灰和疲惫的中校。

“中校,具体怎么回事?对方有多少人?战术特点如何?”

中校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恨恨地道:

“妈的!一群疯子!至少十几辆雪地摩托!装备好得离谱!根本不是普通土匪!他们好像早就知道我们要来,提前布了雷场,把我们堵在路上,然后就从侧面林子里冲出来……专打我们的装甲车!‘标枪’导弹像是不要钱一样!根本不像抢劫,就是他妈的来杀人的!”

另一名参与战斗的gti士官补充道:

“他们配合太好了,摩托速度极快,打了就跑,我们很难锁定……而且,他们好像特别熟悉我方步兵战车的弱点……”

露娜和闻讯赶来的判官听着汇报,脸色无比阴沉。

“倾巢出动……泄愤……威胁……”

露娜喃喃自语着,仿佛在咀嚼这几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她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眼前的地图,脑海中不断闪现着敌人的种种行径。这些行动看似杂乱无章,但在露娜的眼中,却透露出一种绝望和疯狂。

“而且,他们抢走了油料……”

露娜的声音略微低沉了一些,似乎对这一发现感到有些惊讶。

油料,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敌人如此不顾一切地抢夺油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他们的补给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露娜深吸一口气,继续分析道:

“经过最近的连续行动,他们的补给,特别是燃油,肯定吃紧了!这是他们的一个弱点!”

友军部队虽然气愤难平,但此刻也只能先咽下这口气。

他们在判官的安排下,稍作休整,便立刻开赴机场南侧阵地,与乌鲁鲁的队伍汇合,投入到更加紧迫的防御工事修筑中去。

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露娜则一头扎进了“索马里”营带来的战斗记录影像中。

大部分画面都是摇晃、混乱、充满爆炸和死亡的,观看过程枯燥而令人窒息。

她强忍着不适,一帧一帧地仔细回放,不放过任何细节。

突然,在一个极短的、拍摄于某辆装甲车外部摄像头的片段中,一个几乎被忽略的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辆敌方雪地摩托在高速冲下一个陡坡时,后轮因为雪地打滑和坡度关系,在路面上留下了比平常更深、更清晰的辙印,并且因为摩擦和热量,将路面的一些黑色物质(可能是沥青碎屑或燃烧残留物)带起,溅落在了旁边的雪地上,形成了几个微小的、深色的斑点!

这个发现让露娜的心脏猛地一跳!

一个大胆的念头涌入脑海:

如果能分析这些被带起的路面物质成分,是否能够反推出这辆雪地摩托之前长时间停放的地面环境特征?

比如……

某种特定年代、特定配方、特定工艺的混凝土地面?

这个想法极其专业且近乎异想天开,需要深厚的地质学和材料学知识,这远远超出了露娜的电子战专业范畴。

但这可能是唯一留下的、未被敌人刻意掩盖的物理线索。

“我要去现场!”

露娜猛地站起身,对判官说。

“m17公路伏击点,距离我们大约10公里!我必须去取一些样本!”

“你疯了?”

判官皱眉,“那里刚刚发生过战斗,并不安全!而且,就为了这点泥土?”

“这可能是指向他们巢穴的关键线索!”

露娜坚持道,眼神异常坚定。

“太危险了!”

“我必须去!”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跟在旁边的夜莺开口了:

“前辈,我跟你去!两个人,有照应!”

判官看着露娜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又看了看态度坚决的夜莺,最终咬了咬牙:

“好吧!带上最好的通讯设备,乘坐雪地摩托,快去快回!有任何情况,立刻撤退!我会让机场方向的部队保持警戒,随时准备接应你们!”

“是!”

一辆雪地摩托呼啸着冲出营地,载着露娜和夜莺,沿着尚未完全清理干净的m17公路,向着东南方向的伏击点疾驰而去。

寒风如同刀子般刮过面罩,沿途依旧可以看到之前战斗留下的惨烈痕迹——

烧毁的车辆残骸、散落的装备零件、以及被白雪部分覆盖的暗红色冰凌。

到达伏击现场,这里依旧弥漫着硝烟和焦糊味。

几辆gti的装甲车还在冒着黑烟,救援队伍正在远处忙碌着,保持警戒。

“就是这里!”

露娜根据视频记录的位置,精准地找到了那段陡坡和路面。

她跳下摩托,小心翼翼地接近那片雪地,那里果然有几个不起眼的、深色的溅落斑点。

“夜莺,警戒!”

露娜命令道,自己则拿出无菌取样袋和小刮刀,如同考古学家般,极其小心地将那些沾染了黑色物质的雪粒和泥土样本收集起来,每一个步骤都避免污染。

任务完成,两人不敢多留,立刻驾车返回。

回到营地,露娜立刻将自己关进了临时搭建的、由几个集装箱拼成的“实验室”里。

她面对的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分析这些微量样本,并匹配到可能的地面类型?

她首先通过战术终端,连接了gti后方有限开放的物资和地质数据库,发送了急需的精密分析仪器清单——

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显微成像系统、甚至小型光谱仪……

这些东西在莫斯塔尔这座废墟城市里,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露娜没有放弃。

她带着夜莺,立刻赶往莫斯塔尔大学早已破败不堪的理工学院大楼。

这里在战前或许拥有一些设备,但现在……

只有倒塌的墙壁、破碎的玻璃和厚厚的积雪灰尘。

“分头找!重点找材料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地质实验室!”

露娜下令。

搜寻过程如同大海捞针。

大多数仪器早已被毁或被抢。她们不得不砸开几处锁死的仪器储藏室大门,在里面仔细翻找。

最终,在一位听说gti需要帮助而主动前来、战前是莫斯塔尔大学化学系的克族老教授的协助下(老教授虽然行动不便,但眼神中透着知识分子的执着),她们竟然奇迹般地从一堆废墟和废弃设备中,凑齐了一套勉强可用的、极其老旧但核心功能尚存的分析设备。

老教授甚至还找到了一些残存的化学试剂和标准样本。

接下来的过程,对露娜来说是一场极其艰辛的现学现卖。

她并非地质或材料专家,只能依靠老教授的点拨、数据库里的有限资料、以及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电子工程师对数据的敏感,艰难地操作着这些陌生的仪器。

“xrf显示硅、钙、铝元素含量较高……符合混凝土特征……但微量元素比例……锶含量异常……还有这种结晶形态……”

她对着显微镜,眼睛酸涩无比,不停地对比着数据库中的资料。

“老教授,您看这个晶体结构……是不是有点像……某种早期高标号水泥的水化产物?”

“还有这个微量元素图谱……是不是暗示所用骨料来自某个特定的采石场?”

过程繁琐而枯燥,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她锲而不舍,将样本处理、上机、分析、比对、再处理……

夜莺则一直守在外面,警惕地注视着周围。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数据分析后,一个极其罕见的、匹配度高达91%的混凝土配方模型出现在屏幕上。

数据库显示,这种配方特征,指向了一种大约30-40年前,在前南斯拉夫时期某些特定军事工程中使用的高强度、快干、带有特殊防侦察添加剂的特种混凝土。

“三十年以上的……特种军事混凝土地面……”

露娜激动得手指都有些颤抖。

“不是普通仓库……是地堡!是永久性防御工事!或者……高度机密的指挥所、通讯站!”

她立刻意识到,之前发现的那个半地下仓库,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或者前进基地。

猛虎和白鹰真正的巢穴,很可能隐藏在某个更深、更隐蔽、使用了这种特种混凝土建造的、未被标注在普通地图上的冷战时期地堡之中!

“查!查所有关于前南斯拉夫在莫斯塔尔周边山区建设的军事地堡、秘密指挥所的机密档案!”

这些档案恐怕早已散佚,或者深藏在贝尔格莱德的某个绝密档案室里。

然而,老教授浑浊的眼睛却亮了一下,他颤巍巍地指向大学图书馆的方向:

“档案馆……地下……战前……我们偷偷备份过一些……关于本地历史的……微缩胶卷……不知道……还在不在……”

希望,再次如同黑暗中的烛火,微弱却顽强地亮了起来。

露娜知道,她正在接近真相,接近那群幽灵的老巢。

尽管狡兔三窟,但只要他们留下过痕迹,就一定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