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这些涅槃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当中呢,天亲菩萨把现前一念的心识分成了三个体性:
第一个、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一个心识,由这个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比如说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成就一个人的心识;或者是由过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成就一个蚂蚁的心识;这个有情众生的心识的了别性是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由业力所创造的心识,这个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当然是有杂染的,有清净的,有杂染的心识,有清净的心识。这些心识的了别性,都是由过去业力的数数的熏习所成就的,这一部分叫依他起性。
第二个、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说呢,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在面对我们的现前的这一念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内心当中在这一念的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样的了别功能出现了以后,我们认为说你已经安住在遍计所执性了。就是你由你的名言的分别,捏造出一个虚妄的我相和法相出来。当你的内心安住在这样的一个相貌的时候,我们称为遍计所执性,你已经没有真实的看到依他起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个道理。当我们内心当中安住在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样子就是圆成实性。
就是我们的一个心识,从凡夫到圣人,基本上的一个相貌就是这三个相貌。那么这个地方讲「依三性立三无性」,就是由这个中观的学者来问难,以这个三无性来问难这个三性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地方的讲义: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唯识学就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安立了三种体性,但是为什么世尊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空,那么这一切法当然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佛陀说一切法空,在空性当中是如何安立三性呢?那么这个地方看天亲菩萨回答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地方呢,天亲菩萨正式说明,其实唯识学的三性,就是以这个自性空为基础所安立的;唯识学安立的三性,是不违背自性空的道理的。
看藕祖的注解,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第一个偈颂,第二段讲第二个偈颂,第三段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指的是第一个偈颂了,“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这个偈颂呢是说明,就是依止这个三种自性,就是说为了避免对三种自性的执着,所以佛陀安立的三无性的名称。所以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主要的是要遣执故,是要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而安立的。所以这样子的安立呢,它是一个秘密义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了义。
佛陀如果是认为这个教法是圆满的教法,佛陀会公开的说明;当这个教法只是针对某一个执着特别重的众生,佛陀会用秘密的方式,就是使令他听的到,其他人听不到。既然是秘密义,可见不是了义极谈,他只是对了某一类的众生,执着特别重的人而说的教法。所以这一段意思就是说呢,“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事实上是就着要对治这个三性的执取而安立的;这样安立的角度,是佛陀秘密义而说的,所以这个「一切法无性」它本身不是一个了义的极谈。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真理,它是有所破斥,但是也有所建立。你一路的建立,那是凡夫的境界了;一路的破斥,这个会落入二乘的境界;大乘佛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有所破斥,但是它也有所承当。所以完全讲一切法空,这个不是了义极谈的道理,这个只是就着某一类的执取重的人,佛陀如是的说的,这一段的大意是这个意思。
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把三无性的安立把它说出来了。这个三无性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第一个相无性,这个相无性简单就是相空了,相貌是空的,这空是空掉这个相貌。这个空相貌的时候呢,它所对立的是一个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这个遍计所执性的出现,是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一常一主宰的我。说我们平常的内心的活动,这个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时候是快乐的,快乐的了别性出现,我们会认为我很快乐,这个快乐的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么有时候是痛苦的,我们认为我很痛苦。有时候我们是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充满了这个自卑。这个心识的活动,事实上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我们在整个生灭法当中,捏造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出来,这样的我相叫做「相无性」,因为这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种快乐的相貌,那种常一主宰的我的相貌,那个我很快乐那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个我很痛苦,那个我也不存在。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是相空,不但是体空,连相也空。
这个遍计所执性,它在三谛当中是真谛理,发明空义的,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不过这个地方的真谛,唯识学安立这个真谛,跟中观的真谛是不一样的:
中观学派的真谛,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样子讲的话呢,它那个空是普遍的在一切法上的安立空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唯识学的真谛是说遍计执是空的,就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唯识学并不认为说,因缘所生法是空的,不这样子认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依他起的是如幻有,这个有是应该肯定下来,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这个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在这一点上跟中观的学派是不一样了,所以唯识学安立的空,跟中观的空的内涵不一样。
中观的空是全盘的否定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心中的遍计执所出现的这一切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空的,相空的,这种相貌: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冤家,这个人是你的亲属,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些都是毕竟空的。但是唯识学认为,由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它有它的因缘的如幻如梦的功能作用,这一部分不能说是空。所以这个地方的遍计所执性,是建立了真谛理,从唯识的角度安立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再看第二个: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依他起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生无性」。为什么讲生无性呢?这个生当然指的是它的自体,它的自体是空的。说是这种如幻如梦的事情,是托这个业力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它是自然而生的,它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它不是自生。所以这依他起性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切法,那是一个世俗谛的境界。
不过当然这个依他起,在唯识的依他起,跟中观的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
中观依他起的世俗谛,这个中观学派只是讲到三界的因果,所以中观学它没有安立这个清净的因果,它没有安立,这个世俗谛是讲到三界这些杂染的因果,所以中观的学派它这样的思考,世俗谛基本是没价值的,因为世俗谛就是三界的杂染因果。
但是唯识学派的依他起性,它包括了杂染的三界的因果,也包括了佛菩萨这些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在这个大乘唯识的建立当中,是建立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是世俗谛,这个地方也不一样。所以这依他起性 事实上是建立了世俗谛,前面是属于破斥的,这个地方是安立一切法。
不过唯识学讲依他起性,它也没有说有真实性,它说是「生无性」;就是从体性上是空,但是相上是有的,它的相貌,作用是有的。不像前面的遍计执是连相貌都是空的,是龟毛兔角,那自己捏造出来的。那这个依他起性,它是有这个如幻如梦的作用。就像你做梦,做梦你有这个梦境,虽然是无常、无我,但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那么这个地方说是「生无性」,这个空只能够说体性是空的。这个是讲世俗谛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或者是因为杂染的因缘出现的杂染的五蕴,或者是由清净的因缘出生佛菩萨的功德,这个依他起都是事相。那圆成实性呢,是无量无边的事相当中,所依的一个理论;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理论。这样子的理论,这个空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胜义无性」。就是你对这个理论,你不能产生执取。你产生执取,那也落入遍计执。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他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看这个样子是读过《楞严经》的。他说《楞严经》讲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当这个世间上到坏劫的时候,大火燃烧的时候,把所有的世间都破坏了,那么常住真心坏不坏呢?他就提这个问题问这个善知识。善知识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了,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能够坏呢?善知识说,我说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那个是会坏的;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
因为佛陀说常住真心,那是一个理论,那是一个道理。你今天读了经典以后,你认为常住真心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哦,我心中有一个事物存在,这个事物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在你这个生灭的心中,捏造一个这样的影像出来,那当然是会坏,那是遍计执所收摄的。佛陀说的理论,是要你去随顺的,不是一个东西的。
所以说呢,当我们对圆成实性也产生执取的时候,那佛陀只好用「胜义无性」来破你,破你心中的执取。你心中认为那个圆成实性,结果是遍计所执性。所以为了防止你对圆成实性的执取,佛陀只好又安立一个「胜义无性」,来做一个防备的工作。
但你不能说圆成实性没有。因为宇宙间的确,生命的运转,它的确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它不管是杂染的生命,不管是佛菩萨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它的背后有一个道理存在,那个道理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个道理是佛陀他发现的,不是佛陀创造的;佛所觉悟了这个道理了,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们不能够说这个道理是不存在的,“非谓全无胜义性也”。所以说呢,「三无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是防止我们对三性产生的执取。所以说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三无性,当然唯识学是讲三无性,不过一般人我们很少用三无性这个名相。我们一般人在发明诸法实相,多数都是安立三谛理,就是把这个生命分成三部分:
第一个是真谛。这个遍计所执就属于真谛了,这个你心中所安立的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个真谛理就是发明一切法空,这些要全部洗掉的。因为是你自己的心中捏造出来的一个影像,事实上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的——龟毛兔角,乌龟根本没有毛,兔也没有角。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是属于真谛理,我空,法空的道理。
依他起性是世俗谛,就是我们随顺染净的业力,出现的这些染净的十法界因果,这个是属于世俗谛。那么圆成实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就属于中谛的思想。所以唯识学就是安立了这个三谛,来配这个三性。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刚才讲到依他起,就是说中观的学者他是只讲到那个三界的因果?
【师父答疑】:三界的因果,是的。所以你看,中观的学派只安立二谛,是不是,我们学过《教观纲宗》知道。他那个二谛的安立,就是认为三界的因果是世俗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是真谛。就是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要么在三界流转,要么你在空性安住。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中观的学派,最后的目标是趋向偏空涅槃,那个通教的思想。在唯识学,它的生命观就更广大了;你看它的依他起性,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表示了所谓的佛还是有生命的,就什么是佛?佛是有明了性的一个有情,所以从这个唯识的思想里面,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无量的生命。
就是说,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把生命消灭掉的。所谓的涅槃它也可以…真正的涅槃是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种非空非有的境界,那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所以它的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安立出来的。所以唯识的依他起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有了,有染分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前面我们看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我们的分别心的因缘所变现的。当然这个分别心有凡夫的这种杂染的分别心,或者是有圣人那种清净的分别心,就出现了染净的这些依他起的相貌出来了,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看三十面。
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相貌跟作用,讲这个功能作用。
乙二、明唯识性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的作用所依的一个理性,所依的一个真实的理性。我们看偈颂的地方: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唯识实性是讲圆成实性,说这个圆成实性的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是一种殊胜的道理,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个是特别殊胜的。这个道理,它的名称是什么呢?“亦即是真如”,它的名称就是安立做真如。
为什么安立做真如呢?因为它“常如其性故”,这个如就是不变义,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理论不会随因缘而改变的。你造了善业,你这念心也是一个真如的境界,它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造了罪业,你的心识也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所以它的体性是“常如其性故”,也就是唯识的实性。这样的道理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心识的真实相貌,它的相貌是这样子的,假设我们把心中的名言拿掉以后,我们心中的相貌是这样的一个本来面目,是这个意思。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那么,这个道理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远离我法二执,依止二空的妙智才能够出现的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诸法的胜义,一切法当中,所有的道理当中最殊胜的道理了。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也可以,或者讲真如也可以。
为什么讲真如呢?第一个,这个真——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心,也会讲出一些道理。说有些人造业,造这个杀盗淫妄的罪业,他也讲出一个道理,说你为什么敢造杀业呢,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个道理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二十年后是一条好汉,你二十年后可能是一只蚂蚁啊。这因缘所生法是由业力改变的,不是说你造了罪业后你下辈子还是一个人,这是常见。人死了为人,鸡死了继续做 鸡,这种道理是虚妄的。
这种“恒随缘而不变,恒不变而随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道理是不虚妄的,这是佛陀在智慧当中他发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所以叫真,真实而不虚妄。这个道理又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如常而不变易”,就是这个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时空上是不能改变的。它满足了“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不变异”,所以安立做真如。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这种道理,凡夫的惑业苦的境界不能使他减少,圣人的这种法身般若的功德也不能使它增加;在迷惑的境界也不会染污,在觉悟的境界它也不会变的清净;它的体性就一直保持这个相貌。不管你怎么弄,它就是这个道理存在,只是我们不想去觉悟它而已。这样子的道理呢,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现前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
就是当我们把我们心中的名言都拿掉以后,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拿掉以后,它表现出来的我们内心的相貌就是圆成实性,就是这种境界。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四十一面,附表第十九。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在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有一个补充的说明,把这个唯识的实性做一个说明。我们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说唯识,这个唯识就是指的我们现前一念心识,你现在这个明了分别的心识;实性,这个实当然指的是不虚妄,就是你这念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就禅宗经常说,父母未生之前,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打妄想之前,父母未生当然指的是我们妄想还没有开始之前;当然我们现在的心很多妄想,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本来面目了。那如果我们把这些妄想都拿掉以后,我们内心会出现什么相貌,这种境界就是真实体性。看第一个自性: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在偈颂当中,它只讲“常如其性”,它用常如其性来解释真如。但是藕益大师又补充说明,说应该说是“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样子来形容真如比较圆满。怎么说呢?因为这个“于一切位”,有随缘义,指的是我们的心的一个作用;说是什么叫于一切位呢?说是凡圣的因果,世出世间的种种差别。你造了善业,你这一念心识是出现了人天的庄严的果报;你造了罪业,出现了这个刀山油锅的果报;你一天到晚观一切法空,你到最后就出现了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这一念心识就出现万德庄严。这个就是圆成实性有随缘义,真如不变而随缘,所以它能够普遍的出现在一切的阶位当中,这个指的是圆成实性的一个作用,随缘的作用。
它另外一个相貌呢就是“常如其性”,指的它一个体性: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不管你在流转当中,你做一只蚂蚁,现出一个卑劣的心识也好;你做一个转轮圣王,出现一个尊贵的心识也好;你们的内心当中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那个空性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就是你是一个佛,你那个明了的心识积集无量无边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你佛的心也不能出现一个我出来,不可以;你说我的心比你多一点,不可以,你的心也是我空,法空,也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凡夫的心呢,他这个心各式各样的烦恼,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在这个流动的心识当中,他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没有。就着我空,法空这一点,十法界的众生都是一样的,所以讲“常如其性”故。前面是讲它的一个随缘的差别作用,这个地方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差别当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说这圆成实性,它说一个譬喻,说“湿性”,当然这个湿性是一个共同的道理了,但是它会出现冰跟水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的圆成实性,它不是凡夫的无想定,或者二乘的这种灭尽定的境界,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种真空妙有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这是真实的体性,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二段,看它的差别,所谓真实的体性,这个真实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当中有一些差别,看第一个差别,第一个差别是虚妄跟真实的差别:
(二)差别, 唯识实性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呢,是就着虚妄安立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中,一直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子是虚妄的,因为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但是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是圆成实性的,这个是真实的。为了拣别虚妄所以安立真实的名称,这是第一点。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安立第二个是为了拣别世俗谛。虽然依他起性在唯识学是不否定它的存在,它有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这个依他起它是一个生灭变异之法,它会变化的,它只是一时的因缘出现的,虽然我们没有加以执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生灭法。圆成实性它这个法是恒常存在,不能改变的。所以相对来说呢,这个法要比世俗谛更加殊胜,因为前面那个法是变化的。
你是一个天人的身心世界,但是天人的身心世界不能当你的皈依处啊;那种尊贵的相貌是善业所感,但是那是一个生灭法,世俗谛不能依止的,真实的道理才能够依止,所以为了拣别世俗谛,而安立了实性。
所以这个圆成实性的实,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拣别虚妄,第二个拣别世俗;它的实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有关这个三性,这个观念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否则你不知道唯识学它所破的是什么?所要建立的是什么?基本上在三性当中,唯识学所要破的是遍计执,它所要建立的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不过唯识学是认为,先建立圆成实,你一定要先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它的总道理是什么?然后再去分别诸法的差别相,再分别依他起性。
《金刚经》讲一句话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世界上很多贤圣的境界,很多的圣人,他们的内心出现很多很多身口意的功德。这当中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功德呢?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道理。
我们一般的凡夫心中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随顺自我意识,随顺自己的情执,我现在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内心当中,完全凭直觉在活动,这个是凡夫的境界。这种人要增上很难的——心随境转。但是这个圣贤的境界,他心中有道理。当然每一个人依止的道理不同,就出现不同的功德。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世间的道理有三层:
一、因果的道理:他的内心安住的道理是说,他心中有一个规则来自我要求,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本来遇到这个道理之前,他的心就是颠颠倒倒的,心中随着妄想在活动的。但是他心中开始建立这个道理以后,哦,原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造了善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会产生很多很多喜庆的事情;那么我造了罪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我的眷属,会有很多灾难出现;所以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断恶修善。
那么他心中出现了这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以后,就强迫自己断恶修善,产生一种惭愧心。当然这个道理是不错了,他能够保持了人天的安乐果报;他的生命当中,多分来说是在人天里面活动的,在人天的果报里面生存的。因为他心中有这个道理在摄持着他的心,在引导他的生命。
当然这个道理算不错,但这个道理不能出三界的啊。所以如果他有因缘,应该要去提升自己心中的道理。
就是要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前面他的道理,这个善恶因果的道理在引导他,但是他心中还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是我开始断恶,也是由我来修善。当他进一步明白一个更深的道理,知道原来我这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分别心的明了性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就算我造善,也是一念的心,一念的刹那刹那的善心去造善;我造恶呢,也是一念的分别心去造恶,不是由我来造恶或是造善。那么这个时候,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就把心中的我执、法执给消灭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超越三界,到达涅槃的境界去了,不再受这个生老病死的这种折磨。
当然他还可以再进步,他这个时候再学习唯识,知道这个非空,非有的圆成实性。他开始去学这个经典,说菩萨心中安住的道理是什么呢?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佛菩萨这念心,他不是在空性里面安住哦,他是在这个「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说是二乘人的解脱是在一切法空的情况下解脱,菩萨的解脱是在「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他是在凡夫的境界,这种尘劳的境界得解脱的;他是在凡夫的境界里面建立佛法,建立几个念佛堂,办斋戒会,广度众生。
他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两种境界:第一个呢,犹如莲花不着水,就是他能够不着一切的法,当然这个是讲他的空性,非有;但是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又非空。换句话说,菩萨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非空非有的道理在引导着他,使令他能够保持在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实相。所以他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以无所得的心但是修习一切善法,因为他一定要以这个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他所有的行为。这个道理就更高了,这叫圆成实性。
所以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圣的差别不在于有为法,说你一天拜三百拜,他拜两百拜,你比他高,不是这个意思。这种拜佛是个加行,而是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来引导你的生命,这件事情会影响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所以古人你看他们见面,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道一句;他这个道一句,就知道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了。说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你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内心是依止什么道理了,他也知道你未来如果不改变的话,你的生命是趋向什么方向。
所以我们依止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道理来引导你这一念心。以唯识学的意思,你应该用圆成实性来引导你的心,远离凡夫的执着有,也远离二乘的偏空,以一种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你这念心。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趋向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
好,这个地方讲到唯识性,我们休息十分钟。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这些涅槃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当中呢,天亲菩萨把现前一念的心识分成了三个体性:
第一个、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一个心识,由这个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比如说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成就一个人的心识;或者是由过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成就一个蚂蚁的心识;这个有情众生的心识的了别性是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由业力所创造的心识,这个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当然是有杂染的,有清净的,有杂染的心识,有清净的心识。这些心识的了别性,都是由过去业力的数数的熏习所成就的,这一部分叫依他起性。
第二个、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说呢,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在面对我们的现前的这一念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内心当中在这一念的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样的了别功能出现了以后,我们认为说你已经安住在遍计所执性了。就是你由你的名言的分别,捏造出一个虚妄的我相和法相出来。当你的内心安住在这样的一个相貌的时候,我们称为遍计所执性,你已经没有真实的看到依他起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个道理。当我们内心当中安住在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样子就是圆成实性。
就是我们的一个心识,从凡夫到圣人,基本上的一个相貌就是这三个相貌。那么这个地方讲「依三性立三无性」,就是由这个中观的学者来问难,以这个三无性来问难这个三性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地方的讲义: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唯识学就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安立了三种体性,但是为什么世尊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空,那么这一切法当然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佛陀说一切法空,在空性当中是如何安立三性呢?那么这个地方看天亲菩萨回答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地方呢,天亲菩萨正式说明,其实唯识学的三性,就是以这个自性空为基础所安立的;唯识学安立的三性,是不违背自性空的道理的。
看藕祖的注解,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第一个偈颂,第二段讲第二个偈颂,第三段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指的是第一个偈颂了,“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这个偈颂呢是说明,就是依止这个三种自性,就是说为了避免对三种自性的执着,所以佛陀安立的三无性的名称。所以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主要的是要遣执故,是要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而安立的。所以这样子的安立呢,它是一个秘密义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了义。
佛陀如果是认为这个教法是圆满的教法,佛陀会公开的说明;当这个教法只是针对某一个执着特别重的众生,佛陀会用秘密的方式,就是使令他听的到,其他人听不到。既然是秘密义,可见不是了义极谈,他只是对了某一类的众生,执着特别重的人而说的教法。所以这一段意思就是说呢,“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事实上是就着要对治这个三性的执取而安立的;这样安立的角度,是佛陀秘密义而说的,所以这个「一切法无性」它本身不是一个了义的极谈。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真理,它是有所破斥,但是也有所建立。你一路的建立,那是凡夫的境界了;一路的破斥,这个会落入二乘的境界;大乘佛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有所破斥,但是它也有所承当。所以完全讲一切法空,这个不是了义极谈的道理,这个只是就着某一类的执取重的人,佛陀如是的说的,这一段的大意是这个意思。
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把三无性的安立把它说出来了。这个三无性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第一个相无性,这个相无性简单就是相空了,相貌是空的,这空是空掉这个相貌。这个空相貌的时候呢,它所对立的是一个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这个遍计所执性的出现,是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一常一主宰的我。说我们平常的内心的活动,这个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时候是快乐的,快乐的了别性出现,我们会认为我很快乐,这个快乐的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么有时候是痛苦的,我们认为我很痛苦。有时候我们是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充满了这个自卑。这个心识的活动,事实上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我们在整个生灭法当中,捏造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出来,这样的我相叫做「相无性」,因为这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种快乐的相貌,那种常一主宰的我的相貌,那个我很快乐那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个我很痛苦,那个我也不存在。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是相空,不但是体空,连相也空。
这个遍计所执性,它在三谛当中是真谛理,发明空义的,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不过这个地方的真谛,唯识学安立这个真谛,跟中观的真谛是不一样的:
中观学派的真谛,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样子讲的话呢,它那个空是普遍的在一切法上的安立空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唯识学的真谛是说遍计执是空的,就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唯识学并不认为说,因缘所生法是空的,不这样子认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依他起的是如幻有,这个有是应该肯定下来,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这个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在这一点上跟中观的学派是不一样了,所以唯识学安立的空,跟中观的空的内涵不一样。
中观的空是全盘的否定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心中的遍计执所出现的这一切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空的,相空的,这种相貌: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冤家,这个人是你的亲属,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些都是毕竟空的。但是唯识学认为,由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它有它的因缘的如幻如梦的功能作用,这一部分不能说是空。所以这个地方的遍计所执性,是建立了真谛理,从唯识的角度安立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再看第二个: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依他起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生无性」。为什么讲生无性呢?这个生当然指的是它的自体,它的自体是空的。说是这种如幻如梦的事情,是托这个业力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它是自然而生的,它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它不是自生。所以这依他起性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切法,那是一个世俗谛的境界。
不过当然这个依他起,在唯识的依他起,跟中观的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
中观依他起的世俗谛,这个中观学派只是讲到三界的因果,所以中观学它没有安立这个清净的因果,它没有安立,这个世俗谛是讲到三界这些杂染的因果,所以中观的学派它这样的思考,世俗谛基本是没价值的,因为世俗谛就是三界的杂染因果。
但是唯识学派的依他起性,它包括了杂染的三界的因果,也包括了佛菩萨这些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在这个大乘唯识的建立当中,是建立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是世俗谛,这个地方也不一样。所以这依他起性 事实上是建立了世俗谛,前面是属于破斥的,这个地方是安立一切法。
不过唯识学讲依他起性,它也没有说有真实性,它说是「生无性」;就是从体性上是空,但是相上是有的,它的相貌,作用是有的。不像前面的遍计执是连相貌都是空的,是龟毛兔角,那自己捏造出来的。那这个依他起性,它是有这个如幻如梦的作用。就像你做梦,做梦你有这个梦境,虽然是无常、无我,但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那么这个地方说是「生无性」,这个空只能够说体性是空的。这个是讲世俗谛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或者是因为杂染的因缘出现的杂染的五蕴,或者是由清净的因缘出生佛菩萨的功德,这个依他起都是事相。那圆成实性呢,是无量无边的事相当中,所依的一个理论;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理论。这样子的理论,这个空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胜义无性」。就是你对这个理论,你不能产生执取。你产生执取,那也落入遍计执。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他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看这个样子是读过《楞严经》的。他说《楞严经》讲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当这个世间上到坏劫的时候,大火燃烧的时候,把所有的世间都破坏了,那么常住真心坏不坏呢?他就提这个问题问这个善知识。善知识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了,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能够坏呢?善知识说,我说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那个是会坏的;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
因为佛陀说常住真心,那是一个理论,那是一个道理。你今天读了经典以后,你认为常住真心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哦,我心中有一个事物存在,这个事物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在你这个生灭的心中,捏造一个这样的影像出来,那当然是会坏,那是遍计执所收摄的。佛陀说的理论,是要你去随顺的,不是一个东西的。
所以说呢,当我们对圆成实性也产生执取的时候,那佛陀只好用「胜义无性」来破你,破你心中的执取。你心中认为那个圆成实性,结果是遍计所执性。所以为了防止你对圆成实性的执取,佛陀只好又安立一个「胜义无性」,来做一个防备的工作。
但你不能说圆成实性没有。因为宇宙间的确,生命的运转,它的确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它不管是杂染的生命,不管是佛菩萨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它的背后有一个道理存在,那个道理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个道理是佛陀他发现的,不是佛陀创造的;佛所觉悟了这个道理了,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们不能够说这个道理是不存在的,“非谓全无胜义性也”。所以说呢,「三无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是防止我们对三性产生的执取。所以说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三无性,当然唯识学是讲三无性,不过一般人我们很少用三无性这个名相。我们一般人在发明诸法实相,多数都是安立三谛理,就是把这个生命分成三部分:
第一个是真谛。这个遍计所执就属于真谛了,这个你心中所安立的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个真谛理就是发明一切法空,这些要全部洗掉的。因为是你自己的心中捏造出来的一个影像,事实上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的——龟毛兔角,乌龟根本没有毛,兔也没有角。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是属于真谛理,我空,法空的道理。
依他起性是世俗谛,就是我们随顺染净的业力,出现的这些染净的十法界因果,这个是属于世俗谛。那么圆成实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就属于中谛的思想。所以唯识学就是安立了这个三谛,来配这个三性。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刚才讲到依他起,就是说中观的学者他是只讲到那个三界的因果?
【师父答疑】:三界的因果,是的。所以你看,中观的学派只安立二谛,是不是,我们学过《教观纲宗》知道。他那个二谛的安立,就是认为三界的因果是世俗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是真谛。就是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要么在三界流转,要么你在空性安住。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中观的学派,最后的目标是趋向偏空涅槃,那个通教的思想。在唯识学,它的生命观就更广大了;你看它的依他起性,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表示了所谓的佛还是有生命的,就什么是佛?佛是有明了性的一个有情,所以从这个唯识的思想里面,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无量的生命。
就是说,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把生命消灭掉的。所谓的涅槃它也可以…真正的涅槃是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种非空非有的境界,那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所以它的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安立出来的。所以唯识的依他起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有了,有染分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前面我们看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我们的分别心的因缘所变现的。当然这个分别心有凡夫的这种杂染的分别心,或者是有圣人那种清净的分别心,就出现了染净的这些依他起的相貌出来了,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看三十面。
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相貌跟作用,讲这个功能作用。
乙二、明唯识性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的作用所依的一个理性,所依的一个真实的理性。我们看偈颂的地方: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唯识实性是讲圆成实性,说这个圆成实性的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是一种殊胜的道理,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个是特别殊胜的。这个道理,它的名称是什么呢?“亦即是真如”,它的名称就是安立做真如。
为什么安立做真如呢?因为它“常如其性故”,这个如就是不变义,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理论不会随因缘而改变的。你造了善业,你这念心也是一个真如的境界,它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造了罪业,你的心识也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所以它的体性是“常如其性故”,也就是唯识的实性。这样的道理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心识的真实相貌,它的相貌是这样子的,假设我们把心中的名言拿掉以后,我们心中的相貌是这样的一个本来面目,是这个意思。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那么,这个道理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远离我法二执,依止二空的妙智才能够出现的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诸法的胜义,一切法当中,所有的道理当中最殊胜的道理了。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也可以,或者讲真如也可以。
为什么讲真如呢?第一个,这个真——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心,也会讲出一些道理。说有些人造业,造这个杀盗淫妄的罪业,他也讲出一个道理,说你为什么敢造杀业呢,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个道理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二十年后是一条好汉,你二十年后可能是一只蚂蚁啊。这因缘所生法是由业力改变的,不是说你造了罪业后你下辈子还是一个人,这是常见。人死了为人,鸡死了继续做 鸡,这种道理是虚妄的。
这种“恒随缘而不变,恒不变而随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道理是不虚妄的,这是佛陀在智慧当中他发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所以叫真,真实而不虚妄。这个道理又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如常而不变易”,就是这个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时空上是不能改变的。它满足了“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不变异”,所以安立做真如。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这种道理,凡夫的惑业苦的境界不能使他减少,圣人的这种法身般若的功德也不能使它增加;在迷惑的境界也不会染污,在觉悟的境界它也不会变的清净;它的体性就一直保持这个相貌。不管你怎么弄,它就是这个道理存在,只是我们不想去觉悟它而已。这样子的道理呢,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现前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
就是当我们把我们心中的名言都拿掉以后,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拿掉以后,它表现出来的我们内心的相貌就是圆成实性,就是这种境界。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四十一面,附表第十九。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在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有一个补充的说明,把这个唯识的实性做一个说明。我们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说唯识,这个唯识就是指的我们现前一念心识,你现在这个明了分别的心识;实性,这个实当然指的是不虚妄,就是你这念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就禅宗经常说,父母未生之前,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打妄想之前,父母未生当然指的是我们妄想还没有开始之前;当然我们现在的心很多妄想,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本来面目了。那如果我们把这些妄想都拿掉以后,我们内心会出现什么相貌,这种境界就是真实体性。看第一个自性: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在偈颂当中,它只讲“常如其性”,它用常如其性来解释真如。但是藕益大师又补充说明,说应该说是“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样子来形容真如比较圆满。怎么说呢?因为这个“于一切位”,有随缘义,指的是我们的心的一个作用;说是什么叫于一切位呢?说是凡圣的因果,世出世间的种种差别。你造了善业,你这一念心识是出现了人天的庄严的果报;你造了罪业,出现了这个刀山油锅的果报;你一天到晚观一切法空,你到最后就出现了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这一念心识就出现万德庄严。这个就是圆成实性有随缘义,真如不变而随缘,所以它能够普遍的出现在一切的阶位当中,这个指的是圆成实性的一个作用,随缘的作用。
它另外一个相貌呢就是“常如其性”,指的它一个体性: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不管你在流转当中,你做一只蚂蚁,现出一个卑劣的心识也好;你做一个转轮圣王,出现一个尊贵的心识也好;你们的内心当中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那个空性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就是你是一个佛,你那个明了的心识积集无量无边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你佛的心也不能出现一个我出来,不可以;你说我的心比你多一点,不可以,你的心也是我空,法空,也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凡夫的心呢,他这个心各式各样的烦恼,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在这个流动的心识当中,他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没有。就着我空,法空这一点,十法界的众生都是一样的,所以讲“常如其性”故。前面是讲它的一个随缘的差别作用,这个地方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差别当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说这圆成实性,它说一个譬喻,说“湿性”,当然这个湿性是一个共同的道理了,但是它会出现冰跟水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的圆成实性,它不是凡夫的无想定,或者二乘的这种灭尽定的境界,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种真空妙有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这是真实的体性,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二段,看它的差别,所谓真实的体性,这个真实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当中有一些差别,看第一个差别,第一个差别是虚妄跟真实的差别:
(二)差别, 唯识实性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呢,是就着虚妄安立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中,一直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子是虚妄的,因为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但是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是圆成实性的,这个是真实的。为了拣别虚妄所以安立真实的名称,这是第一点。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安立第二个是为了拣别世俗谛。虽然依他起性在唯识学是不否定它的存在,它有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这个依他起它是一个生灭变异之法,它会变化的,它只是一时的因缘出现的,虽然我们没有加以执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生灭法。圆成实性它这个法是恒常存在,不能改变的。所以相对来说呢,这个法要比世俗谛更加殊胜,因为前面那个法是变化的。
你是一个天人的身心世界,但是天人的身心世界不能当你的皈依处啊;那种尊贵的相貌是善业所感,但是那是一个生灭法,世俗谛不能依止的,真实的道理才能够依止,所以为了拣别世俗谛,而安立了实性。
所以这个圆成实性的实,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拣别虚妄,第二个拣别世俗;它的实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有关这个三性,这个观念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否则你不知道唯识学它所破的是什么?所要建立的是什么?基本上在三性当中,唯识学所要破的是遍计执,它所要建立的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不过唯识学是认为,先建立圆成实,你一定要先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它的总道理是什么?然后再去分别诸法的差别相,再分别依他起性。
《金刚经》讲一句话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世界上很多贤圣的境界,很多的圣人,他们的内心出现很多很多身口意的功德。这当中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功德呢?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道理。
我们一般的凡夫心中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随顺自我意识,随顺自己的情执,我现在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内心当中,完全凭直觉在活动,这个是凡夫的境界。这种人要增上很难的——心随境转。但是这个圣贤的境界,他心中有道理。当然每一个人依止的道理不同,就出现不同的功德。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世间的道理有三层:
一、因果的道理:他的内心安住的道理是说,他心中有一个规则来自我要求,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本来遇到这个道理之前,他的心就是颠颠倒倒的,心中随着妄想在活动的。但是他心中开始建立这个道理以后,哦,原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造了善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会产生很多很多喜庆的事情;那么我造了罪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我的眷属,会有很多灾难出现;所以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断恶修善。
那么他心中出现了这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以后,就强迫自己断恶修善,产生一种惭愧心。当然这个道理是不错了,他能够保持了人天的安乐果报;他的生命当中,多分来说是在人天里面活动的,在人天的果报里面生存的。因为他心中有这个道理在摄持着他的心,在引导他的生命。
当然这个道理算不错,但这个道理不能出三界的啊。所以如果他有因缘,应该要去提升自己心中的道理。
就是要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前面他的道理,这个善恶因果的道理在引导他,但是他心中还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是我开始断恶,也是由我来修善。当他进一步明白一个更深的道理,知道原来我这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分别心的明了性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就算我造善,也是一念的心,一念的刹那刹那的善心去造善;我造恶呢,也是一念的分别心去造恶,不是由我来造恶或是造善。那么这个时候,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就把心中的我执、法执给消灭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超越三界,到达涅槃的境界去了,不再受这个生老病死的这种折磨。
当然他还可以再进步,他这个时候再学习唯识,知道这个非空,非有的圆成实性。他开始去学这个经典,说菩萨心中安住的道理是什么呢?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佛菩萨这念心,他不是在空性里面安住哦,他是在这个「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说是二乘人的解脱是在一切法空的情况下解脱,菩萨的解脱是在「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他是在凡夫的境界,这种尘劳的境界得解脱的;他是在凡夫的境界里面建立佛法,建立几个念佛堂,办斋戒会,广度众生。
他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两种境界:第一个呢,犹如莲花不着水,就是他能够不着一切的法,当然这个是讲他的空性,非有;但是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又非空。换句话说,菩萨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非空非有的道理在引导着他,使令他能够保持在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实相。所以他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以无所得的心但是修习一切善法,因为他一定要以这个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他所有的行为。这个道理就更高了,这叫圆成实性。
所以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圣的差别不在于有为法,说你一天拜三百拜,他拜两百拜,你比他高,不是这个意思。这种拜佛是个加行,而是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来引导你的生命,这件事情会影响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所以古人你看他们见面,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道一句;他这个道一句,就知道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了。说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你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内心是依止什么道理了,他也知道你未来如果不改变的话,你的生命是趋向什么方向。
所以我们依止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道理来引导你这一念心。以唯识学的意思,你应该用圆成实性来引导你的心,远离凡夫的执着有,也远离二乘的偏空,以一种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你这念心。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趋向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
好,这个地方讲到唯识性,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