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37面,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唯识学在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它是用三种体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整个观察过程当中,所谓的返妄归真,它这个妄——就是遍计执;这个真——就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就是它在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是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和依他起,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们分三段说明。
先看第一段,总标三性的差别;就是诸法的三种体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这个观察的智慧,是一种妙慧;这个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妙字呢,因为「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名之为妙」。就是说,我们虽然做这样的观察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它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那种加持力,那种增上的力量,跟我们一般布施持戒又不完全一样,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妙慧从生起的次第有三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闻慧: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先听闻,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亲近一个善知识来学习这样的教法,对三性的差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刚开始先得到闻慧。就是你对于诸法的三性的差别体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当然这个时候,心中的烦恼都还存在,但起码你知道有这件事情。
二、思慧:慢慢的我们在寂静的心当中,对于这个诸法三性的差别,数数的思惟,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当中去思惟观察,慢慢的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叫胜解。这样的理解,它就能够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心中的颠倒,所以这个思慧有调伏的力量。
三、修慧:因为闻思的智慧都还是散乱心,没有断烦恼的力量;等到修慧的时候,你是在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诸法三性,那这个是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修慧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叫修慧。
这样的一个观察的妙慧呢,它是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次第。这三种智慧的内容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我们去观察你自己现前的这个色心诸法,就是你过去有业力,就表现出你自己的这个果报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它是什么相貌呢?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个依他起性是由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就像虚空当中产生一个如梦如幻的花。当然虚空当中不可能有花,所以它虽然有,但是不真实;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就是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识是依止无明,那么当然由无明的业力所现的那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识;如果是菩萨的依他起,那是用清净的愿力,显出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样子都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它这个当中在唯识学说,依他起性有一种欺诳性,容易去欺骗我们凡夫。举一个例子,说一个魔术师,魔术师他能够有一个手帕,由他的这个魔术的技术,变现一个兔子,兔子从这个地方跑过来,跑过去;没多久,他又能够把这个手帕,从兔子当中变成一个苹果,又变成一棵树;其实就是一个手帕,由他的一个魔术的技术,变来变去。这个意思亦复如是了,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一个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一个这样的真理。但是我们这个心识经过无量劫业力的熏习以后,它一下子变现一个人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蚂蚁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狗的色心诸法。
我们会认为这个色心诸法都是真实的哦,就像我们看魔术师,他不就是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认为这个兔子是真实的;变成一个苹果,苹果也是真实的。其实这个兔子和苹果,都是依他起性,就是依托这个魔术师的技术的因缘——这个技术就是形容业力,由这个业力的因缘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心识,使令我们变成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这样子的业力的因缘所现的,如梦如幻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叫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当我们去接触我们这一期的人的相貌,当然每一个人的相貌不一样,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也各式各样。我们对于过去业力所创造的这一期色心诸法呢,妄执为我,妄执为真实的法,就像是真实的虚空当中有花一样。而这样子的虚空的花的体性,是“性相都无,名遍计执”。这样的相貌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已经失去了业力所现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依他起性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法。
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还读过很多的书,你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能认为你有智慧的这个思想的心是真实不变的。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起了罪业,你变成了一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体它是愚痴的,你今生的思想智慧就不再出现了,你出现的是一个蚂蚁的卑劣愚痴的心识。说你今生这一念心识好乐吃素,你今生又拜佛、念佛、吃素;但是如果你今生有罪业,你来生变成一个毒蛇,这毒蛇的心它是要吃肉的,那这个心识又变化了。
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这个色心诸法是恒常住、不变易的,不可以这样讲,不应该说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应该这样讲。而当你做出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性;你认为你这一期的暂时的色心诸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体,这个就落入遍计所执性了,而这个遍计所执性 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怎么会有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捏造出来的,这个叫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在依他起上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所安立的名言,还他个本来面目,这个叫圆成实性。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十个人,十个人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我们这念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出现绳子的影像,有些人看到了龟壳花,有些人看到了雨伞节。十个人看到的绳都不一样,这个都是遍计执,就是你自己的名言捏造出这个影像出来。
那怎么办呢?我们先观察这个蛇的影像是错误的,是不可得的,把蛇的影像破坏掉。蛇的影像破坏掉以后,我们就出现了这个麻;哦,原来它这个不是蛇,它的本质是麻,先看到了麻,圆成实性。然后再知道,哦这个麻编织出一个…是这样的一个绳子,看到依他起性。所以我们一开始下手先破遍计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存在遍计执了,就是这个无明的妄想已经使令我们堕在遍计执了。这个地方先把三性的差别因缘弄清楚。
再看第二段,那这样子我们怎么修唯心识观呢,唯识学的修观是怎么说的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以下呢,先标出这个修观的这个观的名称,叫什么名称呢,叫唯心识观。唯心识观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时、一切的处,对于我们身口意有所造作,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知唯是心”。乃至于我们面对一切的境界,都应该使令这一念心,在境界上的时候生起觉察。
什么觉察呢?就是“皆当察知”。察知,就是察知这一切的境界都心所现的影像,不要使令这一念心落入无记或攀缘,而不自觉知。所以在我们刚开始这个就是坐中修了,我们观察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身体所接触的这个境界,其实都是心中名言所现的影像。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是讲历缘对境了。就是说,当我们念念之间,在随顺正念的时候,什么叫随顺正念呢——就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它自己会产生分别,就是分别是由内心所想象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平常这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想到亲属的时候,想到我们欢喜的人,我们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一想到我们所欢喜的人,我们心中马上出现幸福的感受,这个境界会创造幸福的感受。当我们想到我们冤家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压迫感。其实这个亲属,这个冤家,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一个补特伽罗的相貌;这个冤家和亲属,是我们自己去安立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位说你永远是我的冤家,这样子这个境界对你产生伤害的感受;你把这个人定义说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对你产生了幸福的感受。其实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亲属或者冤家的相貌,这个境界它是:那样就是那样。
这个境界为什么跑到你心中以后,它现出一种恐怖的相貌,它现出一种温馨的相貌?其实是我们自己安立了它的名言;就是我们自己安立这个名言来伤害自己,或者安立这个名言让自己感到幸福。就是“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这个境界分别是怎么来的呢,是“内心自生想念”。我们自己在境界当中安立了名言,使令这些境界对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的作用,这个境界是这样子来的。这是总说,再看别释: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个世间上的境界,这个人有长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是一个坏人;他有是非得失衰利,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相貌;但这个相貌是我们心中的想法捏造出来的,这个境界本身它不能有任何的想法而生起分别。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那个时候对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那个时候这个牛奶在我心中出现的时候,我的遍计执安立是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的,果然我每次喝牛奶都得到很大的受益。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是建议我们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肉啊,血啊,它的牛奶,不要跟众生结恶缘,尽量吃没有生命的植物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为了对治,我从今以后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我认为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从动物里面分泌出来的。哦,当我这样子开始分别以后,我每一次喝牛奶就会拉肚子。就是说,牛奶在我的心中它已经不再扮演滋养的角色,它从今以后扮演对我一种杀伤的角色,它是错误,臭秽的一个相貌。那么我们会说了,牛奶本身它是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的共业,现出一个牛奶的东西出来,为什么牛奶,他吃了以后滋养,我吃了以后拉肚子。
就是说,“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境界本身它对你不能产生什么好坏的力量,不可以。你自己把牛奶安立一个好的名言,结果这个牛奶对你是增上缘;你对牛奶又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牛奶从今以后,你这念心跟牛奶接触的时候,它对你是一个折损的力量了。这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是离一切差别相的。它只是因为有如此的业力,而现出如此的境界,这个境界呢,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本身不能产生长短,好恶,是非等差别相。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所以一切法的差别,完全是心中的名言所想象出来,离开了我们心中的名言,一切法就没有差别相,那是业力显现的一个依他起相貌而已。
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说是有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呢,这个母亲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先到大儿子的寮房里面去看,哎呀,看到大儿子在书桌里面坐着,打瞌睡了,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叹一口气,非常生气,摇摇头离开了。离开以后,到了这个小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小儿子在干什么,哦,看到小儿子也坐在书桌上,也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起大欢喜,非常赞叹,点点头离开了。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呢?母亲就报告她的所见所闻。
她说这个大儿子真是懈怠,这怎么说呢?这个大儿子啊,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这个人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哦,但他一拿到课本就打瞌睡,这个人懈怠。这个小儿子,小儿子很了不起,非常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已经打瞌睡了,但是他还是不忍心把书本放下。这个母亲的心中对大儿子安立的名言是一个懈怠的名言,这个大儿子在她的心中永远扮演一个懈怠的角色;这个小儿子在这个母亲的心中扮演一个精进的角色。
当然对这个母亲会产生爱憎取舍的心,各式各样的作用,这当中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因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最初的境界是怎么有呢,是你心中你先对大儿子跟小儿子安立这样的名言,然后我们可以预知,这个母亲如果思想不改,跟这个大儿子生生世世结的缘肯定是恶因缘,而这个跟小儿子的缘是一个爱取的因缘。
之所以我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就是我们一直在整个依他起上,依止我们的我执、法执安立很多的名言,然后重复的在这个名言当中造业,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的差别不是境界本身有差别;那怎么会有差别呢,是心中的想而使令它有差别。
再看结劝: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心中的影像,第一刹那出现的时候是业力所现的,这个是没错的,我们的确从业力当中会出现影像。但是当第二念生起分别的时候要小心了,我们开始随顺自己的无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名言一动,带动我法二执。所以在这个缘起上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呢?我们好端端的这个心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有无明就产生活动,有活动就有生老病死。这个无明就是你心中的遍计执,你一直认为这个境界是有真实性的,不是你心中安立的,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一定要从今以后,切断我们过去的名言,把过去的等流性的名言,从今以后把它消灭,还诸法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时候,系缚我们的业力就慢慢的松脱了,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我们讲大死一番就是这样子,不是说身体大死一番,就是你从今以后,你不再相信你心中的名言。
唯识学说是破名言,跟外道讲无想,那不完全一样:
外道的无想是看到境界,我不知道这个境界怎么来的,我只是无想,那是逃避,那是跟愚痴相应;唯识学是明白的知道这个境界是由业力所现的,然后再加上我名言的安立,产生很多的变化;这个人产生,是个冤家,是一个亲属,是一个好人,坏人。那我们今天修无分别智,修唯心识观,就是破除名言所安立的法,就是名言。虽然它是无分别智,但是它心中是用佛法的思想,佛法的名言,来破除世间的名言,跟外道说完全无想不一样。其实你完全无想,你还是不明白诸法的实相,那是暂时让自己不要去想任何的事情,那是跟愚痴相应的;等到你又恢复想的时候,你还是一样随顺你过去的颠倒妄想。这种无想,对这个颠倒的心识没有对治的力量。
唯识学说破除名言,它是观想,观想这个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我把这个一切的境界,这个心中的名言全部把它洗掉的时候,我就看到诸法的实相了。那是有观想,有智慧相应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典,我们看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我们无量无边的业力,业障怎么来的呢,是心中的妄想;我们安立了很多颠倒的名言,然后在颠倒的名言当中造了很多生死的业力,因为无明就缘行,缘识,生老病死。但是这样子,我从此以后不想了吗?不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佛》经上也赞叹了思想,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去观想,我们要对弥陀安立好的名言,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极乐世界有不退转的功德,圆证三不退。
所以我们对于名言的意思就是说:
我们破除世间的名言,但是我们同时要建立佛法的名言,不是让你无想。
就是我们从今以后,把过去那种等流的虚妄的名言消灭掉;然后从今以后,熏习佛法清净的名言。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会有变化,我们整个那个生命的水流,那个方向就会改变了。就是三界的业力慢慢的消灭,往生的愿力,净土的业力慢慢的增长。因为你心中的名言改变了,心中名言改变的时候,你心里的作用、整个方向都改变了。就是我们有所破坏,但是有所建设,唯识学是这个意思,不是无想。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刚才主任有开示说,我们在那个妙慧有三个次第闻思修。那刚才主任在唯心识观所开示的,是不是就是我们假如每次都是根据这个方法,就是相当于修慧上面?
【师父答疑】:它这个观法,“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观法是通于闻思修的,你不管闻慧、思慧、修慧,都是这个内涵,只是说就着浅深,你对这个道理理解的浅深安立闻思修。但是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不管你是闻慧、思慧、修慧,都是理解这个道理的。
【学员提问】:那再请主任慈悲开示就是,那在理解这个道理;那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照刚才主任所开示这个唯心识观这样子次第,这样子可以一直观过来?
【师父答疑】:当然是可以。你就是观察,当我们心中开始分别三界的业力的时候,我们观想:其实这个境界都是你心中名言安立的;你心中不要动名言,所谓的冤家、所谓的亲属,其实都不可得。
就是我们开始在分别三界的人我是非的时候,你马上警觉,其实这个境界不是我想像的这样子。我所想的是我自己的名言安立的,其实它不是这样子的,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因缘所生法,一个无常、无我的法而已。但是我一定要把它捏造成这个样子来伤害自己,或来干扰自己,那是我自己的名言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是在三宝当中多安立名言,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少跟三界的众生再结缘,再安立名言;三界的名言应该想办法让它淡薄,对于阿弥陀佛那种清净的名言要多加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极乐国土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三不退转的功德。你一定要让自己启动你对三宝的名言,而消灭你过去三界的名言,这个时候你生命就会有变化了。当然这个唯心识观,这个地方重点在破除三界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问答释疑。这个地方把前面的止观再做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藕益大师讲完唯心识观以后,他自己安立的问答。说唯识学的修观次第,它一定先破遍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然后再观依他起性;先证得根本智,再修后得智。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初心修观,应该直接观二空真如了,为什么要先破遍计执,先观遍计本空,再观依他如幻、再观圆成实呢?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题。说我们既然所破的是遍计执,要证圆成实性,那我们直接观真如就好了。
答曰: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就是假设我们一开始,对于我们所现的这个诸法的境界,我们就肯定,欸,这个境界就是真如嘛,它就是佛性的显现。这样子,我们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以为它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而事实上,你所说的真如是你心中妄想所捏造的,那刚好是遍计执。这样的情执是最不可救了,因为你还是不能够通达诸法的当体无性;这个空的意思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你这个空是堕恶取空了,这种空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心中的名言所现的影像。
这意思就是说,唯识学的重点先破执、再肯定!你看在整个权教的法门,不管是通教,不管是别教,不管是唯识或中观,它在修观,都先破执,先否定自己;开口遍错,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你一定思惟这个念头都是妄想,戏论,你自己心中的过去等流的这个我执、法执所安立的名言。慢慢慢慢破执,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以后,这个时候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天台的圆教是肯定自己,你所做的任何念头都是对的,都是清净无染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用肯定的方式,那你很容易错认消息:
过去有一个禅师去参访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问善知识说,说到这个坏劫的时候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说这个劫火生起的时候把世界都烧坏了,那我们的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善知识说,坏,会破坏。这个禅师就不服气了,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怎么坏呢?这个善知识说,你所说的常住真心是会坏的,不是佛所说常住真心会坏;就是你对常住真心,你自己所理解那个常住真心,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跟佛陀诠释的常住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观想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相貌出现,你认为那是常住真心,其实那是你心中妄想所现的影像,那当然是坏;我说坏的是你心中自认为的那个常住真心,那是你第六意识所捏造出来的影像,那是会坏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从破执法门下手,一开始就肯定,那你就容易错认消息。其实你自己的执着心,变现一个空性的影像,你说哎呀,这个就是真理了。其实不是,其实还是你心中的名言安立了一个法,你还是一个遍计执。这种情况呢,如果你这样子错认消息,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你捏造一个空的相貌,当然这个空的相貌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不是一个真理;但是你又不破坏戒行,广修万善,那么这样子生到无想天去了,因为你无想,以空为所缘。
这个是这样,这个空境现前他去观这个空的时候,他心中是有所得的,因为佛法的理性,不是能够用见闻觉知的去现起影像。就是你明白圆成实性,那种明白是智慧去观察真理,那是没有能所的,没有影像的;但是你心中明白有这件事情,有这个道理。心中去观察这个圆成实性,是一个道理,它不是一个相貌,不是一个影像。
就是你这一念心去明白道理的时候,生起觉悟的时候,你自己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心中是没有影像的,没有影像,是无所得,但是你清楚的知道有这个道理。
但这个时候要是空境现前,你认为有一个虚空的相貌存在,而你认为这个虚空的相貌就是圆成实。这个是有所得的心,那刚好是一个心中的影像,而你一直观这个空的影像,到最后就生在无想天去了。因为你就是这样熏习这个因缘嘛,用虚空的因缘来熏习这念心,就出现了无想天,那这是有福报的了。
如果说你“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如果你在这个空相当中而拨无因果,造了罪业,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这个就是你错认消息的后果。
总结: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先面对一切的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强观无实”。强观就是勉强自己去观察我们心中所现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执;这个我相、法相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的,境界本身不能产生这样的相貌。所以,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除。知道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悟入圆成实。不过当然知道如梦如幻,这个只是理论上的理解,没有说一个事相的很精细的了解。知道这个色心诸法的相貌,是恒随缘,而能够不变;不变当中又有随缘,知道有随缘的如梦如幻的这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悟圆成实的理,然后再从圆成实里面出发,依体起用,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你看到一个人富贵,你马上知道这个人怎么富贵,他在某一生某一劫生起什么布施,或者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所以他出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但这个时候你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夹带你个人的自我意识了,完全是随顺因缘法,他过去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他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那是开始去学习依他起,从体起用。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破除遍计执,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看到了圆成实性。然后从圆成实的道理出发,从体起用,广学无量法门,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那是去学依他起了,那是从空出假的境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大死一番。这大死一番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就是我们买了一部电脑,不幸的是这电脑里面有病毒,所以由这个病毒所写的任何程序都带有病毒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要把这个电脑的程式先全部洗掉,统统不要用,然后再灌一个新的资讯进去。
就是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影响第六意识的我执和法执,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名言,你心中安立的名言都是错误的。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地方怎么样,那个地方怎么样,其实你都没有看到真相,你所感受到的信息都是你过去的等流习气的名言加上去的。所以你刚开始先不能相信你自己,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你一开始先否定自己。
说这个过去禅宗的教导,我听我过去的老和尚达公说的,禅宗在禅堂,你进禅堂前三年你一定是少讲话,你一讲话,开口便错,他一定打你香板。因为你刚开始那个思想名言没有经过净化,那你讲出的话都是我执、法执相应的。他一定是你开悟以后,禅宗的禅师是这样,你一开悟后,你怎么讲都对;但是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讲话,你在禅堂里面眼睛乱瞄,过去,啪一巴掌,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你只要动一个分别心,一定挨香板。他就是打的念头死,他要你破除你心中的名言。
然后你大死一番以后,你心寂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世间,你是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世间,哦这个人他长的很庄严,过去有这个善业;这个人有福报,这个人有罪业,这个人很苦恼有罪业。你在观察世间的诸法,完全是随顺因缘法在观察,没有你个人的名言了,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对了,你完全是随顺整个生命的因缘在活动,没有加上你个人的我执跟法执在里面。
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不能肯定你自己。虽然我们观想我们这一念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但是你如果从今以后肯定自己,你肯定下来的是夹带无量无边无明的一个自己,那非常危险啊。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先破,先破执,先彻底的否定自己,是这个意思,把自己大死一番以后,然后再大活,再直下承当。从唯识的角度是这个修习方法,就是先把你的思想彻底的洗干净,然后再建立清净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请教,刚才主任讲到这个圆成实。这个圆成实是说,它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然后再显现那个圆成实性这个理。那是不是说…你说圆成实性,讲过它是一种随缘不变、又不变随缘。但是好像在唯识不是说它只有随缘不变的意思吗?
【师父答疑】:对对对,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个圆成实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只是看到不变这一部分,对不对?它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是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东西,每一个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花,它有随缘的作用;它因为随顺因缘,现出花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还是不变,还是我空、法空。每一个东西,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不能显现;因为我们被它的外相迷惑了,我们在这个外相当中,安立我们各人的我相的名言。我们先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遍计执消灭以后,我们不是先看到这个花,我们先明白这个花的道理。所以圆成实是假借我空、法空显现出来。
就是说,这个道理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你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使令这个道理显现了。因为它被你的遍计执遮止了,其实,我空观,法空观是破遍计执而已。但是问题是,你遍计执一破,这个道理就显现了,它是这样子的。
虽然说我空、法空它只是在这个真理当中的一部分,但是问题是我空、法空它破除了我法二执,这个道理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道理你明白以后,你再来分别,哦这个花是什么相貌,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就不夹带你各人的爱憎取舍了,那是随顺那样就是那样的因缘。
所以你是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你的执着,让这个道理显现出来,那是一个道理,那不是一个相貌。如果你认为有一个相貌存在,那又落遍计执了。那是一个诸法的道理,一个真理。哦,原来世界上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道理明白后,你再来去分别诸法相,是这个意思。所以圆成实是破遍计执以后显现,就是说,它之所以不能够显现就是因为有遍计执的关系,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唯识学在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它是用三种体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整个观察过程当中,所谓的返妄归真,它这个妄——就是遍计执;这个真——就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就是它在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是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和依他起,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们分三段说明。
先看第一段,总标三性的差别;就是诸法的三种体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这个观察的智慧,是一种妙慧;这个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妙字呢,因为「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名之为妙」。就是说,我们虽然做这样的观察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它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那种加持力,那种增上的力量,跟我们一般布施持戒又不完全一样,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妙慧从生起的次第有三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闻慧: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先听闻,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亲近一个善知识来学习这样的教法,对三性的差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刚开始先得到闻慧。就是你对于诸法的三性的差别体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当然这个时候,心中的烦恼都还存在,但起码你知道有这件事情。
二、思慧:慢慢的我们在寂静的心当中,对于这个诸法三性的差别,数数的思惟,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当中去思惟观察,慢慢的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叫胜解。这样的理解,它就能够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心中的颠倒,所以这个思慧有调伏的力量。
三、修慧:因为闻思的智慧都还是散乱心,没有断烦恼的力量;等到修慧的时候,你是在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诸法三性,那这个是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修慧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叫修慧。
这样的一个观察的妙慧呢,它是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次第。这三种智慧的内容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我们去观察你自己现前的这个色心诸法,就是你过去有业力,就表现出你自己的这个果报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它是什么相貌呢?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个依他起性是由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就像虚空当中产生一个如梦如幻的花。当然虚空当中不可能有花,所以它虽然有,但是不真实;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就是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识是依止无明,那么当然由无明的业力所现的那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识;如果是菩萨的依他起,那是用清净的愿力,显出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样子都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它这个当中在唯识学说,依他起性有一种欺诳性,容易去欺骗我们凡夫。举一个例子,说一个魔术师,魔术师他能够有一个手帕,由他的这个魔术的技术,变现一个兔子,兔子从这个地方跑过来,跑过去;没多久,他又能够把这个手帕,从兔子当中变成一个苹果,又变成一棵树;其实就是一个手帕,由他的一个魔术的技术,变来变去。这个意思亦复如是了,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一个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一个这样的真理。但是我们这个心识经过无量劫业力的熏习以后,它一下子变现一个人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蚂蚁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狗的色心诸法。
我们会认为这个色心诸法都是真实的哦,就像我们看魔术师,他不就是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认为这个兔子是真实的;变成一个苹果,苹果也是真实的。其实这个兔子和苹果,都是依他起性,就是依托这个魔术师的技术的因缘——这个技术就是形容业力,由这个业力的因缘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心识,使令我们变成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这样子的业力的因缘所现的,如梦如幻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叫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当我们去接触我们这一期的人的相貌,当然每一个人的相貌不一样,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也各式各样。我们对于过去业力所创造的这一期色心诸法呢,妄执为我,妄执为真实的法,就像是真实的虚空当中有花一样。而这样子的虚空的花的体性,是“性相都无,名遍计执”。这样的相貌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已经失去了业力所现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依他起性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法。
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还读过很多的书,你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能认为你有智慧的这个思想的心是真实不变的。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起了罪业,你变成了一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体它是愚痴的,你今生的思想智慧就不再出现了,你出现的是一个蚂蚁的卑劣愚痴的心识。说你今生这一念心识好乐吃素,你今生又拜佛、念佛、吃素;但是如果你今生有罪业,你来生变成一个毒蛇,这毒蛇的心它是要吃肉的,那这个心识又变化了。
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这个色心诸法是恒常住、不变易的,不可以这样讲,不应该说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应该这样讲。而当你做出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性;你认为你这一期的暂时的色心诸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体,这个就落入遍计所执性了,而这个遍计所执性 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怎么会有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捏造出来的,这个叫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在依他起上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所安立的名言,还他个本来面目,这个叫圆成实性。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十个人,十个人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我们这念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出现绳子的影像,有些人看到了龟壳花,有些人看到了雨伞节。十个人看到的绳都不一样,这个都是遍计执,就是你自己的名言捏造出这个影像出来。
那怎么办呢?我们先观察这个蛇的影像是错误的,是不可得的,把蛇的影像破坏掉。蛇的影像破坏掉以后,我们就出现了这个麻;哦,原来它这个不是蛇,它的本质是麻,先看到了麻,圆成实性。然后再知道,哦这个麻编织出一个…是这样的一个绳子,看到依他起性。所以我们一开始下手先破遍计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存在遍计执了,就是这个无明的妄想已经使令我们堕在遍计执了。这个地方先把三性的差别因缘弄清楚。
再看第二段,那这样子我们怎么修唯心识观呢,唯识学的修观是怎么说的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以下呢,先标出这个修观的这个观的名称,叫什么名称呢,叫唯心识观。唯心识观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时、一切的处,对于我们身口意有所造作,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知唯是心”。乃至于我们面对一切的境界,都应该使令这一念心,在境界上的时候生起觉察。
什么觉察呢?就是“皆当察知”。察知,就是察知这一切的境界都心所现的影像,不要使令这一念心落入无记或攀缘,而不自觉知。所以在我们刚开始这个就是坐中修了,我们观察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身体所接触的这个境界,其实都是心中名言所现的影像。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是讲历缘对境了。就是说,当我们念念之间,在随顺正念的时候,什么叫随顺正念呢——就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它自己会产生分别,就是分别是由内心所想象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平常这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想到亲属的时候,想到我们欢喜的人,我们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一想到我们所欢喜的人,我们心中马上出现幸福的感受,这个境界会创造幸福的感受。当我们想到我们冤家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压迫感。其实这个亲属,这个冤家,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一个补特伽罗的相貌;这个冤家和亲属,是我们自己去安立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位说你永远是我的冤家,这样子这个境界对你产生伤害的感受;你把这个人定义说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对你产生了幸福的感受。其实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亲属或者冤家的相貌,这个境界它是:那样就是那样。
这个境界为什么跑到你心中以后,它现出一种恐怖的相貌,它现出一种温馨的相貌?其实是我们自己安立了它的名言;就是我们自己安立这个名言来伤害自己,或者安立这个名言让自己感到幸福。就是“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这个境界分别是怎么来的呢,是“内心自生想念”。我们自己在境界当中安立了名言,使令这些境界对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的作用,这个境界是这样子来的。这是总说,再看别释: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个世间上的境界,这个人有长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是一个坏人;他有是非得失衰利,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相貌;但这个相貌是我们心中的想法捏造出来的,这个境界本身它不能有任何的想法而生起分别。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那个时候对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那个时候这个牛奶在我心中出现的时候,我的遍计执安立是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的,果然我每次喝牛奶都得到很大的受益。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是建议我们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肉啊,血啊,它的牛奶,不要跟众生结恶缘,尽量吃没有生命的植物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为了对治,我从今以后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我认为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从动物里面分泌出来的。哦,当我这样子开始分别以后,我每一次喝牛奶就会拉肚子。就是说,牛奶在我的心中它已经不再扮演滋养的角色,它从今以后扮演对我一种杀伤的角色,它是错误,臭秽的一个相貌。那么我们会说了,牛奶本身它是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的共业,现出一个牛奶的东西出来,为什么牛奶,他吃了以后滋养,我吃了以后拉肚子。
就是说,“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境界本身它对你不能产生什么好坏的力量,不可以。你自己把牛奶安立一个好的名言,结果这个牛奶对你是增上缘;你对牛奶又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牛奶从今以后,你这念心跟牛奶接触的时候,它对你是一个折损的力量了。这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是离一切差别相的。它只是因为有如此的业力,而现出如此的境界,这个境界呢,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本身不能产生长短,好恶,是非等差别相。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所以一切法的差别,完全是心中的名言所想象出来,离开了我们心中的名言,一切法就没有差别相,那是业力显现的一个依他起相貌而已。
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说是有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呢,这个母亲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先到大儿子的寮房里面去看,哎呀,看到大儿子在书桌里面坐着,打瞌睡了,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叹一口气,非常生气,摇摇头离开了。离开以后,到了这个小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小儿子在干什么,哦,看到小儿子也坐在书桌上,也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起大欢喜,非常赞叹,点点头离开了。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呢?母亲就报告她的所见所闻。
她说这个大儿子真是懈怠,这怎么说呢?这个大儿子啊,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这个人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哦,但他一拿到课本就打瞌睡,这个人懈怠。这个小儿子,小儿子很了不起,非常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已经打瞌睡了,但是他还是不忍心把书本放下。这个母亲的心中对大儿子安立的名言是一个懈怠的名言,这个大儿子在她的心中永远扮演一个懈怠的角色;这个小儿子在这个母亲的心中扮演一个精进的角色。
当然对这个母亲会产生爱憎取舍的心,各式各样的作用,这当中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因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最初的境界是怎么有呢,是你心中你先对大儿子跟小儿子安立这样的名言,然后我们可以预知,这个母亲如果思想不改,跟这个大儿子生生世世结的缘肯定是恶因缘,而这个跟小儿子的缘是一个爱取的因缘。
之所以我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就是我们一直在整个依他起上,依止我们的我执、法执安立很多的名言,然后重复的在这个名言当中造业,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的差别不是境界本身有差别;那怎么会有差别呢,是心中的想而使令它有差别。
再看结劝: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心中的影像,第一刹那出现的时候是业力所现的,这个是没错的,我们的确从业力当中会出现影像。但是当第二念生起分别的时候要小心了,我们开始随顺自己的无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名言一动,带动我法二执。所以在这个缘起上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呢?我们好端端的这个心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有无明就产生活动,有活动就有生老病死。这个无明就是你心中的遍计执,你一直认为这个境界是有真实性的,不是你心中安立的,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一定要从今以后,切断我们过去的名言,把过去的等流性的名言,从今以后把它消灭,还诸法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时候,系缚我们的业力就慢慢的松脱了,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我们讲大死一番就是这样子,不是说身体大死一番,就是你从今以后,你不再相信你心中的名言。
唯识学说是破名言,跟外道讲无想,那不完全一样:
外道的无想是看到境界,我不知道这个境界怎么来的,我只是无想,那是逃避,那是跟愚痴相应;唯识学是明白的知道这个境界是由业力所现的,然后再加上我名言的安立,产生很多的变化;这个人产生,是个冤家,是一个亲属,是一个好人,坏人。那我们今天修无分别智,修唯心识观,就是破除名言所安立的法,就是名言。虽然它是无分别智,但是它心中是用佛法的思想,佛法的名言,来破除世间的名言,跟外道说完全无想不一样。其实你完全无想,你还是不明白诸法的实相,那是暂时让自己不要去想任何的事情,那是跟愚痴相应的;等到你又恢复想的时候,你还是一样随顺你过去的颠倒妄想。这种无想,对这个颠倒的心识没有对治的力量。
唯识学说破除名言,它是观想,观想这个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我把这个一切的境界,这个心中的名言全部把它洗掉的时候,我就看到诸法的实相了。那是有观想,有智慧相应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典,我们看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我们无量无边的业力,业障怎么来的呢,是心中的妄想;我们安立了很多颠倒的名言,然后在颠倒的名言当中造了很多生死的业力,因为无明就缘行,缘识,生老病死。但是这样子,我从此以后不想了吗?不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佛》经上也赞叹了思想,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去观想,我们要对弥陀安立好的名言,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极乐世界有不退转的功德,圆证三不退。
所以我们对于名言的意思就是说:
我们破除世间的名言,但是我们同时要建立佛法的名言,不是让你无想。
就是我们从今以后,把过去那种等流的虚妄的名言消灭掉;然后从今以后,熏习佛法清净的名言。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会有变化,我们整个那个生命的水流,那个方向就会改变了。就是三界的业力慢慢的消灭,往生的愿力,净土的业力慢慢的增长。因为你心中的名言改变了,心中名言改变的时候,你心里的作用、整个方向都改变了。就是我们有所破坏,但是有所建设,唯识学是这个意思,不是无想。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刚才主任有开示说,我们在那个妙慧有三个次第闻思修。那刚才主任在唯心识观所开示的,是不是就是我们假如每次都是根据这个方法,就是相当于修慧上面?
【师父答疑】:它这个观法,“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观法是通于闻思修的,你不管闻慧、思慧、修慧,都是这个内涵,只是说就着浅深,你对这个道理理解的浅深安立闻思修。但是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不管你是闻慧、思慧、修慧,都是理解这个道理的。
【学员提问】:那再请主任慈悲开示就是,那在理解这个道理;那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照刚才主任所开示这个唯心识观这样子次第,这样子可以一直观过来?
【师父答疑】:当然是可以。你就是观察,当我们心中开始分别三界的业力的时候,我们观想:其实这个境界都是你心中名言安立的;你心中不要动名言,所谓的冤家、所谓的亲属,其实都不可得。
就是我们开始在分别三界的人我是非的时候,你马上警觉,其实这个境界不是我想像的这样子。我所想的是我自己的名言安立的,其实它不是这样子的,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因缘所生法,一个无常、无我的法而已。但是我一定要把它捏造成这个样子来伤害自己,或来干扰自己,那是我自己的名言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是在三宝当中多安立名言,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少跟三界的众生再结缘,再安立名言;三界的名言应该想办法让它淡薄,对于阿弥陀佛那种清净的名言要多加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极乐国土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三不退转的功德。你一定要让自己启动你对三宝的名言,而消灭你过去三界的名言,这个时候你生命就会有变化了。当然这个唯心识观,这个地方重点在破除三界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问答释疑。这个地方把前面的止观再做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藕益大师讲完唯心识观以后,他自己安立的问答。说唯识学的修观次第,它一定先破遍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然后再观依他起性;先证得根本智,再修后得智。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初心修观,应该直接观二空真如了,为什么要先破遍计执,先观遍计本空,再观依他如幻、再观圆成实呢?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题。说我们既然所破的是遍计执,要证圆成实性,那我们直接观真如就好了。
答曰: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就是假设我们一开始,对于我们所现的这个诸法的境界,我们就肯定,欸,这个境界就是真如嘛,它就是佛性的显现。这样子,我们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以为它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而事实上,你所说的真如是你心中妄想所捏造的,那刚好是遍计执。这样的情执是最不可救了,因为你还是不能够通达诸法的当体无性;这个空的意思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你这个空是堕恶取空了,这种空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心中的名言所现的影像。
这意思就是说,唯识学的重点先破执、再肯定!你看在整个权教的法门,不管是通教,不管是别教,不管是唯识或中观,它在修观,都先破执,先否定自己;开口遍错,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你一定思惟这个念头都是妄想,戏论,你自己心中的过去等流的这个我执、法执所安立的名言。慢慢慢慢破执,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以后,这个时候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天台的圆教是肯定自己,你所做的任何念头都是对的,都是清净无染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用肯定的方式,那你很容易错认消息:
过去有一个禅师去参访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问善知识说,说到这个坏劫的时候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说这个劫火生起的时候把世界都烧坏了,那我们的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善知识说,坏,会破坏。这个禅师就不服气了,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怎么坏呢?这个善知识说,你所说的常住真心是会坏的,不是佛所说常住真心会坏;就是你对常住真心,你自己所理解那个常住真心,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跟佛陀诠释的常住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观想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相貌出现,你认为那是常住真心,其实那是你心中妄想所现的影像,那当然是坏;我说坏的是你心中自认为的那个常住真心,那是你第六意识所捏造出来的影像,那是会坏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从破执法门下手,一开始就肯定,那你就容易错认消息。其实你自己的执着心,变现一个空性的影像,你说哎呀,这个就是真理了。其实不是,其实还是你心中的名言安立了一个法,你还是一个遍计执。这种情况呢,如果你这样子错认消息,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你捏造一个空的相貌,当然这个空的相貌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不是一个真理;但是你又不破坏戒行,广修万善,那么这样子生到无想天去了,因为你无想,以空为所缘。
这个是这样,这个空境现前他去观这个空的时候,他心中是有所得的,因为佛法的理性,不是能够用见闻觉知的去现起影像。就是你明白圆成实性,那种明白是智慧去观察真理,那是没有能所的,没有影像的;但是你心中明白有这件事情,有这个道理。心中去观察这个圆成实性,是一个道理,它不是一个相貌,不是一个影像。
就是你这一念心去明白道理的时候,生起觉悟的时候,你自己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心中是没有影像的,没有影像,是无所得,但是你清楚的知道有这个道理。
但这个时候要是空境现前,你认为有一个虚空的相貌存在,而你认为这个虚空的相貌就是圆成实。这个是有所得的心,那刚好是一个心中的影像,而你一直观这个空的影像,到最后就生在无想天去了。因为你就是这样熏习这个因缘嘛,用虚空的因缘来熏习这念心,就出现了无想天,那这是有福报的了。
如果说你“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如果你在这个空相当中而拨无因果,造了罪业,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这个就是你错认消息的后果。
总结: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先面对一切的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强观无实”。强观就是勉强自己去观察我们心中所现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执;这个我相、法相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的,境界本身不能产生这样的相貌。所以,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除。知道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悟入圆成实。不过当然知道如梦如幻,这个只是理论上的理解,没有说一个事相的很精细的了解。知道这个色心诸法的相貌,是恒随缘,而能够不变;不变当中又有随缘,知道有随缘的如梦如幻的这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悟圆成实的理,然后再从圆成实里面出发,依体起用,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你看到一个人富贵,你马上知道这个人怎么富贵,他在某一生某一劫生起什么布施,或者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所以他出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但这个时候你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夹带你个人的自我意识了,完全是随顺因缘法,他过去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他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那是开始去学习依他起,从体起用。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破除遍计执,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看到了圆成实性。然后从圆成实的道理出发,从体起用,广学无量法门,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那是去学依他起了,那是从空出假的境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大死一番。这大死一番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就是我们买了一部电脑,不幸的是这电脑里面有病毒,所以由这个病毒所写的任何程序都带有病毒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要把这个电脑的程式先全部洗掉,统统不要用,然后再灌一个新的资讯进去。
就是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影响第六意识的我执和法执,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名言,你心中安立的名言都是错误的。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地方怎么样,那个地方怎么样,其实你都没有看到真相,你所感受到的信息都是你过去的等流习气的名言加上去的。所以你刚开始先不能相信你自己,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你一开始先否定自己。
说这个过去禅宗的教导,我听我过去的老和尚达公说的,禅宗在禅堂,你进禅堂前三年你一定是少讲话,你一讲话,开口便错,他一定打你香板。因为你刚开始那个思想名言没有经过净化,那你讲出的话都是我执、法执相应的。他一定是你开悟以后,禅宗的禅师是这样,你一开悟后,你怎么讲都对;但是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讲话,你在禅堂里面眼睛乱瞄,过去,啪一巴掌,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你只要动一个分别心,一定挨香板。他就是打的念头死,他要你破除你心中的名言。
然后你大死一番以后,你心寂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世间,你是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世间,哦这个人他长的很庄严,过去有这个善业;这个人有福报,这个人有罪业,这个人很苦恼有罪业。你在观察世间的诸法,完全是随顺因缘法在观察,没有你个人的名言了,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对了,你完全是随顺整个生命的因缘在活动,没有加上你个人的我执跟法执在里面。
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不能肯定你自己。虽然我们观想我们这一念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但是你如果从今以后肯定自己,你肯定下来的是夹带无量无边无明的一个自己,那非常危险啊。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先破,先破执,先彻底的否定自己,是这个意思,把自己大死一番以后,然后再大活,再直下承当。从唯识的角度是这个修习方法,就是先把你的思想彻底的洗干净,然后再建立清净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请教,刚才主任讲到这个圆成实。这个圆成实是说,它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然后再显现那个圆成实性这个理。那是不是说…你说圆成实性,讲过它是一种随缘不变、又不变随缘。但是好像在唯识不是说它只有随缘不变的意思吗?
【师父答疑】:对对对,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个圆成实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只是看到不变这一部分,对不对?它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是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东西,每一个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花,它有随缘的作用;它因为随顺因缘,现出花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还是不变,还是我空、法空。每一个东西,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不能显现;因为我们被它的外相迷惑了,我们在这个外相当中,安立我们各人的我相的名言。我们先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遍计执消灭以后,我们不是先看到这个花,我们先明白这个花的道理。所以圆成实是假借我空、法空显现出来。
就是说,这个道理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你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使令这个道理显现了。因为它被你的遍计执遮止了,其实,我空观,法空观是破遍计执而已。但是问题是,你遍计执一破,这个道理就显现了,它是这样子的。
虽然说我空、法空它只是在这个真理当中的一部分,但是问题是我空、法空它破除了我法二执,这个道理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道理你明白以后,你再来分别,哦这个花是什么相貌,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就不夹带你各人的爱憎取舍了,那是随顺那样就是那样的因缘。
所以你是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你的执着,让这个道理显现出来,那是一个道理,那不是一个相貌。如果你认为有一个相貌存在,那又落遍计执了。那是一个诸法的道理,一个真理。哦,原来世界上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道理明白后,你再来去分别诸法相,是这个意思。所以圆成实是破遍计执以后显现,就是说,它之所以不能够显现就是因为有遍计执的关系,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