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2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5面,己三、释违经三性难。
这一大科是说到广明所变唯识,广明所变唯识当中分两科:第一个、正明所变,第二个、广释外难;正明所变当中就是说呢,把正式说明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识。这段大意是外道问难说,“若唯有识”,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有差别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出现,我们真实感受到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各式各样的声音呢?
「正明所变」当中,天亲菩萨就回答,说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种境界相的出现,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性开始活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明了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心识当中现出自己的影像,然后我们的了别性在自己的影像里面去攀缘,我们不能够去了别心外的影像,不可以。所以说呢,“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唯识学是同意这个世间上有差别的境界,有三界的有漏的国土,有界外的清净的国土。只不过呢,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所受用的是心中的影像,所以讲“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差别的染净现象,都是不离开我们心中的影像。
第二段呢是广释外难,外道和二乘的问难当中呢,我们看第三科: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这当中又提出一个问难,对于这样的,把境界相会归到一念心识,这当中第三个问难,分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我们先看第一科,正式说明三性不离识。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就是把一切的境界的相貌,会归到一念的心识;这样子呢二乘人就提出了一个疑难,说世尊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的说明诸法有三性,说一切法有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如果说,每一个人只是受用心中的影像,那么这样子,诸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都是一念心所变现嘛,怎么说一切法有三种体性呢?你说这样子的话,跟佛陀所说的诸法有三性是相违背了。所以借用诸法是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样子呢,天亲菩萨就做一个回答,先做一个简答: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佛陀说诸法有三性,而事实上,这三性其实还是一念心的差别所安立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其实我们能分别的见分它本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就是有三种相貌,所以就变现了三个境界相出来;这个三性是约着我们心识的三种相貌,三种体性而安立的,它也是不离开心识的,所以三性亦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差别相貌。
这以下就说出一个道理了,这以下有三个偈颂,我们看偈颂: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把三性体性的安立做一个说明:
第一个偈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偈颂是讲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第二段有半个偈颂“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讲到依他起性,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有一个半的偈颂是说明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内心有三种的差别相貌,所以世尊就在境界上安立了三种体性。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解释,这个地方我们先看二十七面,我们在次第上先解释依他起性。这个三性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你学唯识学,你不明白三性的定义,你没办法修唯识观的;它这个一定是从三性的理解,你才能够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地方是整个唯识的重点,我们要注意听。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这个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把这个文先做一个大意的说明。这个「依」呢就是依托,这个「他」呢是指的是众多的因缘;这一切法的生起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这个众多的因缘,当然主要的就是心识,八识的一种造作的因缘,所以讲“分别缘所生”。就是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呢,是分别缘所生起的,就是我们八识的这个分别心的造作因缘所显现出来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也是不离开我们心识,因为它就是我们整个八识的异熟、思量、了境的相互作用的因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色心诸法,这个是依他起性。我们看这个藕祖的注解:
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整个依他起性,当然是包括了色法、心法,包括了见分、相分、还有自证分。这一切的色心诸法是怎么有的呢,“皆由分别缘之所生起”,是由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的相互的作用所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个分别心包括了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三个能变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出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而这样子的法,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简称为依他起性。这段是个总说,看藕益大师的别释;他对于「分别缘」这句话,又把它做解释了。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什么叫做分别缘呢?就是我们这个八识的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不管它是一个有漏的八识,或是一个无漏的四智菩提,它都有分别、思虑的功能,所以叫分别。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八识的分别心为因缘,辗转生起这种染净的心法和色法。
依他起自性就是说,主要的就是整个八识的造作,简单的说就是由业力所表现出来的,业力。就是我们心中出现的这个境界相,当然刚开始是一个本质的相分,就是我们的共业。我们人道的共业,创造了一个本质相分出来,有人道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但是我们这一念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取到自己的别业——各别的业力,这个是影像相分的第一念。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名言分别,完全是业力的因缘表现出我们在受用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
当然这个依他起性,有杂染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如果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是依止无明所造的业力,现出来的是一个三界的依他起,三界的果报;如果我们今天是依止清净的心识所造的业,现出的是一个清净国土的色声香味触法,那是清净的依他起性。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呢,就是由“分别缘所生”,事实上就是由八识的造作的业力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而这样的一个体性,因为它还没有生起我们的分别缘故,所以讲依他起性——它完全是依托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这样子,我们安立做依他起性。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看这个遍计所执性。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这个遍计所执性,藕益大师分成三段来解释。先解释能遍计,是谁能够分别计度?“由彼彼遍计”,这个遍计的「遍」字是普遍,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色心诸法当中去执取,普遍;这个「计」就是执着,执着一切法是有真实体性的,叫计。因为它这个普遍的计度的相貌是种类繁多,所以叫「彼彼」,它有各式各样的周遍计度的情况,所以“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讲能遍计的心识。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去周遍计度,而执取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和真实的法相。那么这样子讲,能遍计的心到底是哪一个心识呢?藕益大师把它做一个拣别了。说“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遍计”,因为第八识跟前五识不带名言,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自性分别,它不能生起计度分别,所以它当然不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遍”,第七识它能够执取,但是它的执取不能普遍一切的色心诸法,它只有面对第八识的见分加以执取,所以它「计而不遍」;那这件事情是谁能遍计呢?“唯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它能够生起普遍的执着。
我们讲这个执取,它的能遍计有第七和第六:
第七意识的执取相貌,我们称为「补特伽罗我见相应」。就是我们认为在不断的流转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易的我;这样的执取是微细的,叫任运的、俱生的我执。但这个地方讲周遍计度不是指这个,不是讲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的执取,它只有执取第八识的明了性,那个阿赖耶识。这个地方讲能遍计的,不是指的是「补特伽罗我见」,是讲「萨迦耶见」;就是就着这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诸法当中,执着五蕴自体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这个是分别起的,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普遍的在这一期的色受想行识当中,执着有一个常一的我。因为它的执取的相貌,是普遍在一切色受想行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能遍计的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的遍计是普遍的;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它主要是对治第六意识的名言,因为问题出在这个地方。这是先把这个问题的根源找出来。能遍计的是谁呢?第六意识。那么所遍计的是谁呢?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第六意识到底是在什么境界遍计呢?是在依他起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色心诸法中活动。就是你这一期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的五蕴——男人的身相、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而第六意识就在这个男人的色心诸法当中,执取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它是在依他起上遍计。
那么《成唯识论》就问,为什么第六意识它一定要在依他起,它为什么不能够在真如的境界遍计呢?不能够在圆成实的境界遍计呢?因为真如非所缘故。因为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攀缘不到真如,攀缘不到真如你当然不可能对它产生执取;所以这个所遍计的是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一期五蕴,这个是所遍计,那么这一段是讲所遍计。第三段是把能所把它和合,能遍计的和所遍计的把它合起来: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这个地方把遍计所执,不管能变现的心,所变现的境界做一个结论。事实上,“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龟毛兔角,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遍计所执的体性,是就着依他起的这个心王、心所的这些色心诸法当中,我们捏造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就像是这个绳子当中捏造出一个蛇的相貌。
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说,我们过去由于五戒的业力,现出了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感受、人的思想,而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但第六意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而这个「我」的一个相貌,这个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它根本不存在,是我们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
就像说我们在晚上看到有绳子在地上盘旋,因为光线不好,我们认为有一条雨伞节在地上盘旋;那么,我们这个明了性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绳子的影像,竟然在我们的心中是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而这个蛇的影像,我们安立做遍计所执性,就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事实上,从业力所显现的角度,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是一个绳子嘛。但是我们自己的心中,却看到一个蛇的影像,而这个蛇的影像呢,安立做“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从业力的角度来说,它不是业力所变现,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所捏造出来的。所以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的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子之外没有蛇的东西,它就是一个绳,根本没有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是我们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此四句,明遍计所执不离开心识。当然,这个心识是一个颠倒的心识。
这意思就是说,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说,我们由于业力的关系在三界流转,我们今生是一个人,人的心思、人的感受、人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以人为自我。但是当我们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这个时候现出一个诸天的,充满骄慢的,高贵的心识,这个时候我们以诸天为自我,为我相。诸天的可乐果报受用完以后,由于罪业的因缘,我们现出一个卑劣的蚂蚁的心识,这个时候我们以卑劣的蚂蚁的心识为自我。而事实上,这种自我的相貌,就是遍计所执性。
这个遍计所执性呢,在《成唯识论》上说是「情有理无」。就是在凡夫的情执的思想当中,我们认为是有;但是从有智慧的人来观察,其实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情有理无,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没有经过我空、法空的训练,每一个人心中所存在的相貌全部是遍计所执性,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去看绳子的时候,都看到了蛇;有些人看到它是雨伞节,有些人看到龟壳花,没有一个人真实看到这个绳子的本来面目,没有一个人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名言所安立的影像当中。
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所看到的境界,都是遍计所执性,都不是真实的业力所显现的,都是经过我们的添油加醋以后,所现的一种遍计所执性。
我执如此,法执也是这样。比如说法,法当然是个轨范,比如说我们讲榴莲;这个榴莲它这个是个法,它有它的颜色,有它的味道,这个是业力所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识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真实得到榴莲的依他起性,没办法。对榴莲好印象的人,安立了美好的名言,哎呀,这个榴莲是一个甜美的相貌,你安立了甜美的名言;有些人对榴莲有坏有印象,这个榴莲的味道是臭秽的,这个时候你对榴莲的体性的安立是臭秽的。
但事实上,榴莲就是榴莲,它那样就是那样。我们每一个人去攀缘榴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得到它真实的相貌,我们只有在心中的遍计所执的影像当中去分别,因为你失去它本来面目了。它的那样就是那样的面目,经过我们的名言以后,它有变化了,它跟它原来的相貌不一样了。我们可能增加了,你赞叹它你增加了;你毁谤它,你折损了,折损了它的相貌。
所以讲,“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事实上,我们不管对于我相、法相的理解,那个相貌的出现,其实从圣人的眼光来说,那个相貌都是不存在,都是我们颠倒的名言安立起来的。但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刚好是活在自己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当中活动,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是讲遍计所执的安立,是由第六意识的名言而捏造了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这样子安立做遍计所执性。
再看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这个地方把圆成实性的体性做一个定义。什么是圆成实性呢,“圆成实于彼”,这个「彼」呢就是依他起性;就是圆成实性是怎么样显现呢,就是在彼依他起当中,「远离前性」——远离遍计执,而出现了圆成实。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先解释什么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有三种相貌:第一个圆满,第二个成就,第三个是诸法实性,刚好是圆成实:
一、这个「圆满」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体性是周遍法界的,它存在于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当中,没有一个法不存在的,它的量是圆满的,周遍法界。
二、它是「诸法的实性」。诸法的实性就是它没有变易的,不增不减的。你造了罪业,圆成实性不会减少;你造了善业,它也不会增加;它没有增相,也没有减相。圆满表示它不变随缘,它有随缘的体性;诸法实性是讲它有随缘不变,有不变的体性;前面的圆满是随缘义,这个诸法实性是不变义。
三、那么它这个随缘和不变的体性是怎么回事呢?是「成就」的,是恒常存在的;它不是假借造作的因缘而出现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它这个体性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是法尔如是的,不是因为造作的因缘而出现的;这个就是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简单的说呢,它的体性是什么,有两个体性:第一个、随缘不变,它有不变义;第二个、不变随缘。这两个道理合起来,就是圆成实性。
这个圆成实性怎么样能够显现呢?这个道理怎么显现呢?“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就是你要想办法去面对依他起的这个五蕴诸法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法二执,而显现圆成实性。“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的出现,你要对于依他起当中而远离遍计执,才能够开显圆成实性,这段是把圆成实性的一个体性做了一个说明。
第二段就把这个圆成实性跟依他起的关系做一个说明,圆成实跟依他起是什么关系呢?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这个地方先讲譬喻,第一段先讲譬喻。说是这个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这当中有三个譬喻:
先看第一个譬喻,就是麻跟绳的关系。这个麻它是一个体性,绳子当然是作用,当然,这个绳子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说我这个麻,我能够打出十几种绳子的相貌:我打出一个蝴蝶的绳,打出一个长形的绳子,圆形的绳子,方形的绳子。但是麻是不能变的,所以这个麻是一个体;它的体性呢,有随缘义,有不变义;有不变义,有随缘义。依他起性是它其中一个相貌而已,是随顺其中某一种因缘所显现的其中一个相貌。所以依他起性是一种事相,那么圆成实是一个理论了,它是一个理论。这理论当然是一个体了,我们讲理体,它是一个理论的自体;这个依他起是一个相用,相状作用。
或者说是水之与波。水是一个湿性,这个湿性当然它有不变义,有随缘义。它也可以随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波浪;但是它是在随缘当中它又不变,它的湿性是不能改变的。波浪是因为它在某一种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它是“既非是异,亦非不异”。就是它不是不同,但是它也不是完全相同。
天亲菩萨当中他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就是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跟这个色心诸法的道理也是这样。说“盖若言异”,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跟色心诸法是完全的差别,那么蕴处界就不是无常无我了,那当然这个是不对了,因为蕴处界的相貌是无常、无我,它是随顺于这个道理在走的。说是完全相同,“若是不异”,说无常、无我就是蕴处界,那应该说无常、无我就不是蕴处界的共相了,那就应该说是它的自相,所以这个是不合道理。因为蕴处界它虽然随顺于无常、无我的道理,但是它毕竟它有它在某一个因缘,有一个差别的相貌出来。
这前面是把这个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无常无我跟蕴处界的关系,那种非异和非不异的关系,先做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以下合法说,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的关系,这种非异非不异道理也是这样。说这两个理体和事相是完全有差异的,那么真如就不是依他起的真实体性了,就如水它不是波的体性了,那就不合道理了。说这个水是湿性,不管你用大风吹现出大的波浪,你用小风吹现出小的波浪,它一时的因缘现出不同的波浪,但是它的湿性,永远是湿性,所以你不能说这两个是完全有差异的。但是你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因为圆成实性,如果跟这个依他起性是完全相同,那么圆成实性也是无常了?那波浪生灭,那么湿性也会有变化,那这是不合道理的。
这个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我们再说明一下,它们的“非异非不异”的关系,比如我们说黄金好了。黄金这个东西,它这个自体有两个性质:第一个它有随缘不变的性质,第二个它有不变随缘的性质,它有不变义跟随缘义,这两个义理。说你可以把黄金打成一个桌子,现出桌子的作用、桌子的相貌;你也可以把它打成一个椅子;你也可以把黄金打成一个供人礼拜的佛像;但是它永远是黄金,体性是不变的,但是它相貌是随缘的。
所以说呢,这个黄金的体性——它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体性,这样子的体性我们安立做圆成实性。它随顺某一种因缘,现出了一个桌子的相貌,或者椅子的相貌,或者佛像的相貌,这个只是它在无量无边因缘当中其中一个因缘,这样的因缘叫依他起性。
就是我现在需要一个桌子了,我把这个黄金打成一个桌子;这个桌子用了三年,我觉得我现在不需要桌子了,我又把它融化,又把它捏造成一个椅子。所以依他起性是某一种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一时的相貌,但是这样的相貌,它永远是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的;它的体性,这个黄金的体性是永远不会变化的,这个叫圆成实性。这样的真理是不能变化的。
就是说,我们因为随顺一时的五戒十善的业力的熏习,而显出了人的色心诸法,这样的相貌叫依他起性,依托这个八识所造的一个业力的因缘,所现的一个相貌。但是它每一个色受想行识,它所依的理体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道理是不能变化的,这个道理是不随业力而有变化的;这样的真理,我们安立做圆成实性。这样的圆成实性的真理,跟这个依他起的相貌,是非异非不异的。
这前面是把圆成实性的内容做了说明。这以下说明它的修正次第:
后云“非不见此彼”者。
圆成实性在修正的过程应该怎么修正呢?“非不见此彼”,我们不能够不见此圆成实性,而见彼依他起;就是你不能够说,不见此圆成实而见依他起。换句话说,「非不」就是否定否定变成肯定,就是说在整个诸法实相当中有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你一定是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非不见此,而能够见彼」。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所以就着修正的角度,我们一定是先观察我空,法空,破除遍计执,观察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的道理以后,然后再依体起用,生起后得智,来观察诸法的差别相,再明白这一切的假名、假相、假用,而明白依他起性。所以“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诸法的实相是有两个相貌:从理体上来说是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的共同相貌,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的一个真理的。不管你是一个人的法界,是一个佛的法界,都是随顺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是一个真实相貌,这叫圆成实性。其次呢,它这样的圆成实性,随顺某一种特殊的因缘,它会现出一个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依他起性。这两个都是诸法实相,一个是理,一个是事。
遍计执就是说,面对依他起的时候我们产生了我执跟法执,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是颠倒的虚妄的,这个东西不是诸法的实相,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应该要破除的。
比如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我们这一念第六意识的了别心,我们这一念心当中,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有善根,它也有烦恼,就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因为我们这个第六意识数数的造作,它有烦恼的相貌,也有善根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依他起性。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是不能改变的,就是我的个性是不能改变的,我这个善根也不能改变的,我的心中的各式各样的功能作用,都是恒常住、不变易的,这样子,正是落入遍计执。因为我们不再认为这个烦恼和善根的体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认为这个是恒常住、不变易的,这个就落入遍计执性了。
所以我们一定是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除遍计执,明白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然后才能够详细观察诸法的依他起的差别。一定是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这个是诸法的三性,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请问主任在二十七页最后一行,(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而是自相。那这两个的差别,能不能请主任再说明一下。
【师父答疑】:就无常无我,它是一个共相,它是色心诸法的共相。那如果你说,「若是不异」,不异就是完全相同了,这样子讲的话呢,无常、无我就是蕴处界的自相,因为完全相同就是它的自相了,那这个不合道理了。因为,你的蕴处界跟他的蕴处界不一样。那这个无常、无我它这个道理,跟这个显现的事相…
就是说,你的蕴处界是无常、无我,他的蕴处界也是无常、无我;但是同样的无常、无我,每一个人的相貌还不是完全一样,这叫「自相」。无常、无我不能去表显一个自相的,不可以的,它只是一个大原则;无常、无我的道理,是一个总相。这个地方,你要先明白,我下一堂课讲修观,你才知道怎么观。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圆成实性,也没有看到依他起性,这是个问题了。所以唯识学要引导我们,先超越我们的遍计执,先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去看到诸法的差别相。我们看到一个事情,三种体性而已,你不管看到色法、心法,你不是落入遍计执,你就是看到圆成实;不是看到圆成实,就是落入遍计执,就三种体性,这三种体性以外,没有其他的体性了。
好,这堂课到这个地方,三性的观法我们下一堂课说明。
这一大科是说到广明所变唯识,广明所变唯识当中分两科:第一个、正明所变,第二个、广释外难;正明所变当中就是说呢,把正式说明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识。这段大意是外道问难说,“若唯有识”,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有差别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出现,我们真实感受到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各式各样的声音呢?
「正明所变」当中,天亲菩萨就回答,说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种境界相的出现,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性开始活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明了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心识当中现出自己的影像,然后我们的了别性在自己的影像里面去攀缘,我们不能够去了别心外的影像,不可以。所以说呢,“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唯识学是同意这个世间上有差别的境界,有三界的有漏的国土,有界外的清净的国土。只不过呢,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所受用的是心中的影像,所以讲“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差别的染净现象,都是不离开我们心中的影像。
第二段呢是广释外难,外道和二乘的问难当中呢,我们看第三科: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这当中又提出一个问难,对于这样的,把境界相会归到一念心识,这当中第三个问难,分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我们先看第一科,正式说明三性不离识。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就是把一切的境界的相貌,会归到一念的心识;这样子呢二乘人就提出了一个疑难,说世尊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的说明诸法有三性,说一切法有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如果说,每一个人只是受用心中的影像,那么这样子,诸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都是一念心所变现嘛,怎么说一切法有三种体性呢?你说这样子的话,跟佛陀所说的诸法有三性是相违背了。所以借用诸法是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样子呢,天亲菩萨就做一个回答,先做一个简答: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佛陀说诸法有三性,而事实上,这三性其实还是一念心的差别所安立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其实我们能分别的见分它本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就是有三种相貌,所以就变现了三个境界相出来;这个三性是约着我们心识的三种相貌,三种体性而安立的,它也是不离开心识的,所以三性亦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差别相貌。
这以下就说出一个道理了,这以下有三个偈颂,我们看偈颂: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把三性体性的安立做一个说明:
第一个偈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偈颂是讲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第二段有半个偈颂“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讲到依他起性,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有一个半的偈颂是说明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内心有三种的差别相貌,所以世尊就在境界上安立了三种体性。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解释,这个地方我们先看二十七面,我们在次第上先解释依他起性。这个三性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你学唯识学,你不明白三性的定义,你没办法修唯识观的;它这个一定是从三性的理解,你才能够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地方是整个唯识的重点,我们要注意听。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这个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把这个文先做一个大意的说明。这个「依」呢就是依托,这个「他」呢是指的是众多的因缘;这一切法的生起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这个众多的因缘,当然主要的就是心识,八识的一种造作的因缘,所以讲“分别缘所生”。就是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呢,是分别缘所生起的,就是我们八识的这个分别心的造作因缘所显现出来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也是不离开我们心识,因为它就是我们整个八识的异熟、思量、了境的相互作用的因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色心诸法,这个是依他起性。我们看这个藕祖的注解:
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整个依他起性,当然是包括了色法、心法,包括了见分、相分、还有自证分。这一切的色心诸法是怎么有的呢,“皆由分别缘之所生起”,是由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的相互的作用所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个分别心包括了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三个能变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出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而这样子的法,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简称为依他起性。这段是个总说,看藕益大师的别释;他对于「分别缘」这句话,又把它做解释了。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什么叫做分别缘呢?就是我们这个八识的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不管它是一个有漏的八识,或是一个无漏的四智菩提,它都有分别、思虑的功能,所以叫分别。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八识的分别心为因缘,辗转生起这种染净的心法和色法。
依他起自性就是说,主要的就是整个八识的造作,简单的说就是由业力所表现出来的,业力。就是我们心中出现的这个境界相,当然刚开始是一个本质的相分,就是我们的共业。我们人道的共业,创造了一个本质相分出来,有人道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但是我们这一念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取到自己的别业——各别的业力,这个是影像相分的第一念。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名言分别,完全是业力的因缘表现出我们在受用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
当然这个依他起性,有杂染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如果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是依止无明所造的业力,现出来的是一个三界的依他起,三界的果报;如果我们今天是依止清净的心识所造的业,现出的是一个清净国土的色声香味触法,那是清净的依他起性。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呢,就是由“分别缘所生”,事实上就是由八识的造作的业力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而这样的一个体性,因为它还没有生起我们的分别缘故,所以讲依他起性——它完全是依托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这样子,我们安立做依他起性。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看这个遍计所执性。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这个遍计所执性,藕益大师分成三段来解释。先解释能遍计,是谁能够分别计度?“由彼彼遍计”,这个遍计的「遍」字是普遍,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色心诸法当中去执取,普遍;这个「计」就是执着,执着一切法是有真实体性的,叫计。因为它这个普遍的计度的相貌是种类繁多,所以叫「彼彼」,它有各式各样的周遍计度的情况,所以“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讲能遍计的心识。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去周遍计度,而执取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和真实的法相。那么这样子讲,能遍计的心到底是哪一个心识呢?藕益大师把它做一个拣别了。说“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遍计”,因为第八识跟前五识不带名言,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自性分别,它不能生起计度分别,所以它当然不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遍”,第七识它能够执取,但是它的执取不能普遍一切的色心诸法,它只有面对第八识的见分加以执取,所以它「计而不遍」;那这件事情是谁能遍计呢?“唯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它能够生起普遍的执着。
我们讲这个执取,它的能遍计有第七和第六:
第七意识的执取相貌,我们称为「补特伽罗我见相应」。就是我们认为在不断的流转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易的我;这样的执取是微细的,叫任运的、俱生的我执。但这个地方讲周遍计度不是指这个,不是讲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的执取,它只有执取第八识的明了性,那个阿赖耶识。这个地方讲能遍计的,不是指的是「补特伽罗我见」,是讲「萨迦耶见」;就是就着这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诸法当中,执着五蕴自体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这个是分别起的,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普遍的在这一期的色受想行识当中,执着有一个常一的我。因为它的执取的相貌,是普遍在一切色受想行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能遍计的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的遍计是普遍的;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它主要是对治第六意识的名言,因为问题出在这个地方。这是先把这个问题的根源找出来。能遍计的是谁呢?第六意识。那么所遍计的是谁呢?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第六意识到底是在什么境界遍计呢?是在依他起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色心诸法中活动。就是你这一期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的五蕴——男人的身相、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而第六意识就在这个男人的色心诸法当中,执取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它是在依他起上遍计。
那么《成唯识论》就问,为什么第六意识它一定要在依他起,它为什么不能够在真如的境界遍计呢?不能够在圆成实的境界遍计呢?因为真如非所缘故。因为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攀缘不到真如,攀缘不到真如你当然不可能对它产生执取;所以这个所遍计的是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一期五蕴,这个是所遍计,那么这一段是讲所遍计。第三段是把能所把它和合,能遍计的和所遍计的把它合起来: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这个地方把遍计所执,不管能变现的心,所变现的境界做一个结论。事实上,“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龟毛兔角,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遍计所执的体性,是就着依他起的这个心王、心所的这些色心诸法当中,我们捏造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就像是这个绳子当中捏造出一个蛇的相貌。
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说,我们过去由于五戒的业力,现出了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感受、人的思想,而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但第六意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而这个「我」的一个相貌,这个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它根本不存在,是我们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
就像说我们在晚上看到有绳子在地上盘旋,因为光线不好,我们认为有一条雨伞节在地上盘旋;那么,我们这个明了性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绳子的影像,竟然在我们的心中是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而这个蛇的影像,我们安立做遍计所执性,就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事实上,从业力所显现的角度,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是一个绳子嘛。但是我们自己的心中,却看到一个蛇的影像,而这个蛇的影像呢,安立做“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从业力的角度来说,它不是业力所变现,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所捏造出来的。所以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的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子之外没有蛇的东西,它就是一个绳,根本没有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是我们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此四句,明遍计所执不离开心识。当然,这个心识是一个颠倒的心识。
这意思就是说,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说,我们由于业力的关系在三界流转,我们今生是一个人,人的心思、人的感受、人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以人为自我。但是当我们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这个时候现出一个诸天的,充满骄慢的,高贵的心识,这个时候我们以诸天为自我,为我相。诸天的可乐果报受用完以后,由于罪业的因缘,我们现出一个卑劣的蚂蚁的心识,这个时候我们以卑劣的蚂蚁的心识为自我。而事实上,这种自我的相貌,就是遍计所执性。
这个遍计所执性呢,在《成唯识论》上说是「情有理无」。就是在凡夫的情执的思想当中,我们认为是有;但是从有智慧的人来观察,其实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情有理无,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没有经过我空、法空的训练,每一个人心中所存在的相貌全部是遍计所执性,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去看绳子的时候,都看到了蛇;有些人看到它是雨伞节,有些人看到龟壳花,没有一个人真实看到这个绳子的本来面目,没有一个人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名言所安立的影像当中。
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所看到的境界,都是遍计所执性,都不是真实的业力所显现的,都是经过我们的添油加醋以后,所现的一种遍计所执性。
我执如此,法执也是这样。比如说法,法当然是个轨范,比如说我们讲榴莲;这个榴莲它这个是个法,它有它的颜色,有它的味道,这个是业力所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识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真实得到榴莲的依他起性,没办法。对榴莲好印象的人,安立了美好的名言,哎呀,这个榴莲是一个甜美的相貌,你安立了甜美的名言;有些人对榴莲有坏有印象,这个榴莲的味道是臭秽的,这个时候你对榴莲的体性的安立是臭秽的。
但事实上,榴莲就是榴莲,它那样就是那样。我们每一个人去攀缘榴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得到它真实的相貌,我们只有在心中的遍计所执的影像当中去分别,因为你失去它本来面目了。它的那样就是那样的面目,经过我们的名言以后,它有变化了,它跟它原来的相貌不一样了。我们可能增加了,你赞叹它你增加了;你毁谤它,你折损了,折损了它的相貌。
所以讲,“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事实上,我们不管对于我相、法相的理解,那个相貌的出现,其实从圣人的眼光来说,那个相貌都是不存在,都是我们颠倒的名言安立起来的。但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刚好是活在自己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当中活动,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是讲遍计所执的安立,是由第六意识的名言而捏造了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这样子安立做遍计所执性。
再看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这个地方把圆成实性的体性做一个定义。什么是圆成实性呢,“圆成实于彼”,这个「彼」呢就是依他起性;就是圆成实性是怎么样显现呢,就是在彼依他起当中,「远离前性」——远离遍计执,而出现了圆成实。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先解释什么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有三种相貌:第一个圆满,第二个成就,第三个是诸法实性,刚好是圆成实:
一、这个「圆满」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体性是周遍法界的,它存在于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当中,没有一个法不存在的,它的量是圆满的,周遍法界。
二、它是「诸法的实性」。诸法的实性就是它没有变易的,不增不减的。你造了罪业,圆成实性不会减少;你造了善业,它也不会增加;它没有增相,也没有减相。圆满表示它不变随缘,它有随缘的体性;诸法实性是讲它有随缘不变,有不变的体性;前面的圆满是随缘义,这个诸法实性是不变义。
三、那么它这个随缘和不变的体性是怎么回事呢?是「成就」的,是恒常存在的;它不是假借造作的因缘而出现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它这个体性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是法尔如是的,不是因为造作的因缘而出现的;这个就是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简单的说呢,它的体性是什么,有两个体性:第一个、随缘不变,它有不变义;第二个、不变随缘。这两个道理合起来,就是圆成实性。
这个圆成实性怎么样能够显现呢?这个道理怎么显现呢?“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就是你要想办法去面对依他起的这个五蕴诸法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法二执,而显现圆成实性。“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的出现,你要对于依他起当中而远离遍计执,才能够开显圆成实性,这段是把圆成实性的一个体性做了一个说明。
第二段就把这个圆成实性跟依他起的关系做一个说明,圆成实跟依他起是什么关系呢?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这个地方先讲譬喻,第一段先讲譬喻。说是这个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这当中有三个譬喻:
先看第一个譬喻,就是麻跟绳的关系。这个麻它是一个体性,绳子当然是作用,当然,这个绳子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说我这个麻,我能够打出十几种绳子的相貌:我打出一个蝴蝶的绳,打出一个长形的绳子,圆形的绳子,方形的绳子。但是麻是不能变的,所以这个麻是一个体;它的体性呢,有随缘义,有不变义;有不变义,有随缘义。依他起性是它其中一个相貌而已,是随顺其中某一种因缘所显现的其中一个相貌。所以依他起性是一种事相,那么圆成实是一个理论了,它是一个理论。这理论当然是一个体了,我们讲理体,它是一个理论的自体;这个依他起是一个相用,相状作用。
或者说是水之与波。水是一个湿性,这个湿性当然它有不变义,有随缘义。它也可以随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波浪;但是它是在随缘当中它又不变,它的湿性是不能改变的。波浪是因为它在某一种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它是“既非是异,亦非不异”。就是它不是不同,但是它也不是完全相同。
天亲菩萨当中他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就是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跟这个色心诸法的道理也是这样。说“盖若言异”,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跟色心诸法是完全的差别,那么蕴处界就不是无常无我了,那当然这个是不对了,因为蕴处界的相貌是无常、无我,它是随顺于这个道理在走的。说是完全相同,“若是不异”,说无常、无我就是蕴处界,那应该说无常、无我就不是蕴处界的共相了,那就应该说是它的自相,所以这个是不合道理。因为蕴处界它虽然随顺于无常、无我的道理,但是它毕竟它有它在某一个因缘,有一个差别的相貌出来。
这前面是把这个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无常无我跟蕴处界的关系,那种非异和非不异的关系,先做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以下合法说,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的关系,这种非异非不异道理也是这样。说这两个理体和事相是完全有差异的,那么真如就不是依他起的真实体性了,就如水它不是波的体性了,那就不合道理了。说这个水是湿性,不管你用大风吹现出大的波浪,你用小风吹现出小的波浪,它一时的因缘现出不同的波浪,但是它的湿性,永远是湿性,所以你不能说这两个是完全有差异的。但是你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因为圆成实性,如果跟这个依他起性是完全相同,那么圆成实性也是无常了?那波浪生灭,那么湿性也会有变化,那这是不合道理的。
这个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我们再说明一下,它们的“非异非不异”的关系,比如我们说黄金好了。黄金这个东西,它这个自体有两个性质:第一个它有随缘不变的性质,第二个它有不变随缘的性质,它有不变义跟随缘义,这两个义理。说你可以把黄金打成一个桌子,现出桌子的作用、桌子的相貌;你也可以把它打成一个椅子;你也可以把黄金打成一个供人礼拜的佛像;但是它永远是黄金,体性是不变的,但是它相貌是随缘的。
所以说呢,这个黄金的体性——它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体性,这样子的体性我们安立做圆成实性。它随顺某一种因缘,现出了一个桌子的相貌,或者椅子的相貌,或者佛像的相貌,这个只是它在无量无边因缘当中其中一个因缘,这样的因缘叫依他起性。
就是我现在需要一个桌子了,我把这个黄金打成一个桌子;这个桌子用了三年,我觉得我现在不需要桌子了,我又把它融化,又把它捏造成一个椅子。所以依他起性是某一种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一时的相貌,但是这样的相貌,它永远是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的;它的体性,这个黄金的体性是永远不会变化的,这个叫圆成实性。这样的真理是不能变化的。
就是说,我们因为随顺一时的五戒十善的业力的熏习,而显出了人的色心诸法,这样的相貌叫依他起性,依托这个八识所造的一个业力的因缘,所现的一个相貌。但是它每一个色受想行识,它所依的理体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道理是不能变化的,这个道理是不随业力而有变化的;这样的真理,我们安立做圆成实性。这样的圆成实性的真理,跟这个依他起的相貌,是非异非不异的。
这前面是把圆成实性的内容做了说明。这以下说明它的修正次第:
后云“非不见此彼”者。
圆成实性在修正的过程应该怎么修正呢?“非不见此彼”,我们不能够不见此圆成实性,而见彼依他起;就是你不能够说,不见此圆成实而见依他起。换句话说,「非不」就是否定否定变成肯定,就是说在整个诸法实相当中有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你一定是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非不见此,而能够见彼」。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所以就着修正的角度,我们一定是先观察我空,法空,破除遍计执,观察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的道理以后,然后再依体起用,生起后得智,来观察诸法的差别相,再明白这一切的假名、假相、假用,而明白依他起性。所以“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诸法的实相是有两个相貌:从理体上来说是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的共同相貌,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的一个真理的。不管你是一个人的法界,是一个佛的法界,都是随顺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是一个真实相貌,这叫圆成实性。其次呢,它这样的圆成实性,随顺某一种特殊的因缘,它会现出一个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依他起性。这两个都是诸法实相,一个是理,一个是事。
遍计执就是说,面对依他起的时候我们产生了我执跟法执,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是颠倒的虚妄的,这个东西不是诸法的实相,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应该要破除的。
比如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我们这一念第六意识的了别心,我们这一念心当中,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有善根,它也有烦恼,就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因为我们这个第六意识数数的造作,它有烦恼的相貌,也有善根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依他起性。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是不能改变的,就是我的个性是不能改变的,我这个善根也不能改变的,我的心中的各式各样的功能作用,都是恒常住、不变易的,这样子,正是落入遍计执。因为我们不再认为这个烦恼和善根的体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认为这个是恒常住、不变易的,这个就落入遍计执性了。
所以我们一定是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除遍计执,明白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然后才能够详细观察诸法的依他起的差别。一定是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这个是诸法的三性,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请问主任在二十七页最后一行,(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而是自相。那这两个的差别,能不能请主任再说明一下。
【师父答疑】:就无常无我,它是一个共相,它是色心诸法的共相。那如果你说,「若是不异」,不异就是完全相同了,这样子讲的话呢,无常、无我就是蕴处界的自相,因为完全相同就是它的自相了,那这个不合道理了。因为,你的蕴处界跟他的蕴处界不一样。那这个无常、无我它这个道理,跟这个显现的事相…
就是说,你的蕴处界是无常、无我,他的蕴处界也是无常、无我;但是同样的无常、无我,每一个人的相貌还不是完全一样,这叫「自相」。无常、无我不能去表显一个自相的,不可以的,它只是一个大原则;无常、无我的道理,是一个总相。这个地方,你要先明白,我下一堂课讲修观,你才知道怎么观。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圆成实性,也没有看到依他起性,这是个问题了。所以唯识学要引导我们,先超越我们的遍计执,先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去看到诸法的差别相。我们看到一个事情,三种体性而已,你不管看到色法、心法,你不是落入遍计执,你就是看到圆成实;不是看到圆成实,就是落入遍计执,就三种体性,这三种体性以外,没有其他的体性了。
好,这堂课到这个地方,三性的观法我们下一堂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