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34面,二、结示辗转而生。
这一科是说明这个「分别由何难」。说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有善心和恶心的相貌;这个善心、恶心的相貌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出现呢?这当中,天亲菩萨是分成两个因缘来解释:
第一个因缘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有这个四种因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你过去的这个数数的造业,所熏习的一种善恶的功能,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你这个心识的相貌出现了。就是你过去在三宝的境界很努力的栽培很多很多的善根,你今生遇到三宝的境界,又具足了这样的善根。这是由过去的业力的熏习而成就。
其次,就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你今生的造作,对这个心识又会有变化。今生的造作是怎么个变化法呢,我们先看这个讲表;这当中,当然今生的造作就跟所缘境有关系了,就是这个相分。先看这个相分。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二)、结示辗转而生
相分有二。相分就是心的所缘,「所缘为义」。我们这一念心当然不能在外境造作,是在自己心中的相分;这个相分有两个:一个是本质相分,第二个是影像相分。
一、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它生起的因缘是「赖耶所生之实种法」,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它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它是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变现的各式各样的相分。你有五戒十善的业力,就是出现人的依正二报;你有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变现三恶道的依正二报。这当中的种类有根身和器世间的差别:根身就是正报的五根身,这个器世间就是依报的环境,这个就是一个本质相分。但是这个本质相分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攀缘的,那是这一期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根身器界。
二、影像相分:我们每一个人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是一个亲的所缘缘。这个影像相分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看八识的影像,先看前五识,前五识的影像相分是“托第八识的相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是以这个第八识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再出现。
《维摩诘经》上说,这个诸天在吃饭的时候,「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说这个忉利天是欲界天人要吃饭。吃饭时候他一桌不是坐一个人,坐了十几个人;当然这个桌上的饭菜,是他们过去都修了五戒十善的业所感,所以「譬如诸天,共宝器食」,他们在这个地方吃饭。
但「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每一个人看的饭的颜色,菜的颜色,不一样。说你造五戒十善,我也造五戒十善,但是每一个人在造业的那种力量不一样,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呢,他看到这个饭色特别的美妙,你看的饭色比较平淡。就是说呢,这个前五识所取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颜色、它的声音、它的触觉,都是“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业力,你出现在前五识的色声香味触的影像相分就不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个,看第六意识的所缘,第六意识的影像相分是“托法尘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前五识的这个影像它落谢到第六意识的时候,第六意识再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个时候又有变化了。
有些人厚道一点,他能够随缘尽分,虽然他过去的业力薄,但是他安立好的名言,他还是快乐,他觉得知足常乐;虽然他过去的善业不是很强,他前五识传给他的信息,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不是一个精妙的境界,但是他第六意识安立的名言是一个好的名言,他第六意识的感受还是乐受的。当然相反的,有些人前五识的善业强,前五识给第六意识的信息是美妙的,但是你太过于刻薄,太斤斤计较了,第六意识安立这个不好的名言,也会使令你痛苦。
所以第六意识他是托法尘为本质,以这样的基础之上,“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产生很多的名言来分别它,当然这个境界也会有变化。
第七意识的所缘是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这当中产生我相、法相出来。所以我们真实在心中所缘是各人的影像相分,跟业力有关,跟分别心有关。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看这个识变的理论,万法唯识的理论。
这个心识的变现,第一个第八识变现的根身、器界,变现这个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个第八识在变现这个法的时候,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刚开始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我们是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所以我们这一期的十八界呢是人的六识,是人的六根,依止人的六根去攀缘人的六尘境界。刚开始是这样,到这个地方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当我们开始在这个境界一活动,就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时候我们前六识去依止六根又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从本质相分,又变成影像相分,那这个时候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情况出现了。所以总之是“自变自缘”,自己变现了影像,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去攀缘分别,就产生了很多的分别心出来了,这个分别心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回归到讲义来。就是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地方解释「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一念善恶的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个由业力的因缘产生,
第二个由于今生的造作产生。
一个是过去的业力,一个是今生的造作。
这个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跟外道的唯心论不一样:外道的唯心思想,外道讲那个心是独立自主体性的,跟外境完全没关系。就是心决定了一切法,但是法不能决定心。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心变现了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又会影响到你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变现了六根、六尘、六识,一个心法,一个色法,然后呢,这个境界对你的心又产生另一层影响。所以唯识学讲一切法因缘生就是,心变现了境界,但这个境界又影响你的心;然后你这个心又创造另一层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影响到你的心…它就是一种辗转的等流性。
所以佛法的唯识的理论跟外道的唯心论,不完全一样。外道的唯心,它那个心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随因缘变化的;不管什么境界跟这个心接触,这个心永远是这样子的,它有主宰性,有独立体性的。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境界也会影响到你的心识。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心的生起,说这个人,犯罪心理学,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善心呢,这当中有因缘;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恶心,也是有因缘。
你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传》,密勒日巴尊者,当然最后是个大成就;但他不是从大成就开始修,他是一个凡位的心开始修行。他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姑丈跟他的姑姑把他的家产夺走了,把他和他母亲给赶出去了,他母亲起嗔心,就叫那个密勒日巴尊者,你一定要去学那个咒术,学雹术,来害死他的姑丈姑母。一开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在他的母亲的这种鼓励之下,这种境缘的刺激之下,“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当然他过去也有这个嗔心的种子,然后“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他过去阿赖耶识当中曾经有留下嗔心的种子,还没有断除;然后他母亲再给他鼓励,赞叹嗔心的功德,你一定要这样子做,才对我有孝顺。
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在这样的境缘刺激之下,他去拜了很多的师父学雹术,害死很多人;那他的嗔心怎么生起的呢,就是这样生起的。后来他遇到玛尔巴上师,他的心又有变化了,他开始忏悔,开始修佛法,然后从杂染的嗔心里面慢慢的调伏,变成清净光明,具足功德的心。
这个功德的心又是怎么生起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他过去曾经有嗔心,但是他过去可也曾经栽培了善根,停留在阿赖耶识当中;然后玛尔巴上师的大善巧引导他,很多的法门的刺激引导,再把这个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有很多的法的力量,观想的力量,持咒的力量,再把这个善心启发起来,就成就一个大成就者。
所以「分别由何难」,密勒日巴尊者的嗔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密勒日巴尊者的善心是怎样生起的?也是这样生起的。两种因缘:过去的业力的栽培,还有今生的环境的影响。
一个有情众生在三界流转,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这个等流习性;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我们没有办法解脱过去的业力。为什么呢?从这句话讲的很可怕,你看天亲菩萨讲这句话多可怕,“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件事情就很重要。
我们过去的业力,都是杂染的业力,所以我们变现是一个杂染的果报,三界的果报都是引诱你堕落的;然后你这念心接触这个果报,就继续的堕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继续在这个五欲的境界继续的造作,又继续的堕落。因为你过去是杂染的业力,当然变现是一个有漏的果报,不像极乐世界的果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现前的果报,都是生起你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我们在这样强大的等流性——烦恼、造业、成就有漏的果报;针对有漏的果报再起烦恼、再造业、再成就有漏的果报。一直到你遇到佛法,这个时候你心中才真实出现光明,你的生命才开始有变化,才真实的明白生命的真相,才发出离心,菩提心,再从这样的力量里面才解脱出来。所以这个三宝的力量非常重要。
为什么三宝的住世对众生很重要?因为“依辗转力故”,一定有三宝的住世,众生才能够生起出离心,生起善心的;没有三宝的住世,大家这个辗转力,那大家在六根六尘境界造业,那都是有漏的业力。密勒日巴尊者没有遇到玛尔巴上师,他就算善根深厚,也不能够启发起来,缺乏辗转力;所以为什么我们住持正法的力量那么重要?就是这个地方。
就是这一念心,它还要假借清净的因缘它才能够生起,清净的环境的造作;虽然这个人善根深厚,但是他没有在清净的环境的造作,他的善心还是不能生起。说是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彼,唯为说法另解脱。
佛陀出世,佛陀的大智慧看到每一个的心识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佛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什么行动都没有采取。佛陀没有用手把你的罪业拔除,也没有把功德放到你的心中。他是安排了很多很多的法,然后让你的心去接触这个法的操作的时候,欸,“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心中「信进念定慧」的善根,佛陀所散发出这些名言,就使令你的善根生起来。佛陀就是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做这件重要的事情。
没有遇到佛法我们很难解脱过去的等流性,一直沉沦下去了,惑业苦,这个苦又起惑、再造业、再受苦,那是一个流转门的境界了;没有遇到三宝的出世,谁也没办法,那个辗转力是向下的,不是向上的。所以讲「分别由何难」,那分别心识怎样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
所以唯识学讲万法唯识,它不讲这个心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没有说这个心识有自性,它也说这个心识由因缘生的,是这个意思,也是自性空、因缘有。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刚才讲到这个亲因缘,有讲到那个现行,亲因缘最主要是种子,(师:现行它是熏种子),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里?
【师父答疑】:现行当然它针对种子来说,它也是亲因缘,你怎么会有种子呢?那是现行——能熏嘛。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种子,唯识学强调种子,下一段会说到,就是主要是约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约种子。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是种子,而不是现行。
【学员提问】: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
【师父答疑】:种子和现行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了,只是说,种子是约着累积来说,现行是约着那一刹那。这个种子的势力是累积性的,把它加起来,你过去生拜了很多八十八佛,对不对,你每一个八十八佛都成就一种力量,那这个种子是一种累积性的功能;那你这个现行只是你那一刹那的那个现行,那是一个那一刹那的点状,那对于得果报来说,还是以种子为主。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是请教主任,就是说那个影像相分。影像相分主任讲说这是我们各人的那个自受用才能够受用这个…我们主要受用是这个影像相分(师:是的)。那我们这个影像相分,像主任讲,它本身没有了别性的,但是它如果没有了别性的话,它怎么能够自受用这个?
【师父答疑】:它是个所缘嘛,(哦)。它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这个心识,第八识一动,第八识先变现一个境界出来,然后你前五识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共业先变现一个人的根身,器界,然后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根身,器界,你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都还是心识所变现,一个是自己的第八识,一个是自己的前六识。
【学员提问】:这个就是说,本身这个相分,也是属于心识的一部分?
【师父答疑】:它没有离开心识,它是心中的影像啊。所以心有一个能分别的见分,有所分别的相分;我们前面讲,识有四分,都是属于识,这四分都是识的部分,(嗯嗯)。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都是识,都是识,你没有离开识嘛。说镜子,我们讲镜子,你能够把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拿开吗?(不能)。对啊,那影像也是镜子的一部分嘛,只是说镜子是能照,影像是所照的;但是你不能够说离开了镜子有影像,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你那个影像现在镜子上面,这两个是不二的嘛,那个影像没有离开镜子嘛。
那当然,说我们今天一个本质相分,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你用十个镜子去照:有些镜子比较光滑,它现出的影像漂亮;有些人镜子凹凸不平,这个同样影像,就显在镜子上面的影像就比较丑陋。
那同样一个本质相分,映在十个镜子上,十个镜子影像不一样嘛。那就是影像相分,各人得到自己的影像相分;但是你中间就是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这个就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得到自己的影像嘛,但这个影像你不能说它离开镜子了,离开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懂吗,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影像是映在镜子上面的。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这是第二个问难)释生死由何难。这个地方讲三界的生死流转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是二乘的问难。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而没有心外的境缘,什么因缘使令有情生起相续呢?前面的心和境的生起,它主要是讲点状的;这个地方是讲一种线状的,就生死是怎么相续的?这是一种比较线状的大方向的内涵了。二乘人一直认为说心外有法,说是这念心以外有生死流转,心外也有涅槃可得,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问难「生死由何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生死的流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亲因缘。这个亲因缘就是“诸业习气”,就是我们所造的这个有漏和无漏业力的习气,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这是生死的亲因缘。
其次有一个增上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为什么讲「取」呢?因为它们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取,这个是增上缘。那么因缘果,产生那个果报呢,使令前面的异熟果报消失了,而引生下一期果报。所以生死的相续,是因为我们有业力的种子,还有烦恼、所知障的种子,这两个种子的因缘而产生的。这两个种子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就问了,它说为什么以种子当因缘,而不以现行呢?以业种子和二取的种子,而不以现行法来当因缘呢?《成唯识论》回答说,这当中有两个理由:
一、因为现行法是刹那生灭的,它没有足够的力量得果报。种子势力是累积的,它势力强。它不但是你今生的造作,它还把你过去的造作加起来。所以种子它的势力是强大的,现行的势力是薄弱的。这是第一个。
二、现行法是有间断的,而种子是无间断的。比如说我们前半生造了罪业,后半生虽然没有造作,也没有忏悔,虽然这个时候你后半生没有现行,但是你这个种子在,没有现行不表示你不招感果报。所以种子的功能是相续的,而现行是有间断的,不能用现行来感果。
所以唯识学在招感果报,都是以种子:第一个是势力的强弱的问题,第二个是相续非相续的问题。
这个地方讲生死的生起,第一个是有漏业和无漏业,这是亲因缘;第二个,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增上缘。这两种障碍的滋润,然后产生了前异熟的果报消失以后,又引生了下一期果报,就是因、缘、果。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是心内的亲因缘和增上缘,不是心外的境界所产生的,这是总标。看别明,那么别明有两个:一个是分段生死,一个是变易生死。先看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这个三界的分段生死,是有漏的善业和罪业,当然如果是善业,是人天果报;是罪业,是三恶道果报。但是总之就是有漏业,有漏业是亲因缘,“由诸业习气”。那么“二取习气俱”呢,就是烦恼障,这个烦恼障主要是爱取烦恼,临命终的时候要动爱取烦恼当助缘,就招感六道的粗的异熟果。这是第一个分段生死的生起因缘,那么界外的变易生死呢: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如果是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什么叫不思议呢?「妙用难测」。就是这个界外的这个菩萨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这种变易生死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无漏的戒定慧业力,当然这个戒定慧的业是有分别的,心中有分别心,还是有分别心,但是他是无漏的业力了,他这个分别心是法执产生的。“所知障种以为助缘”,这个所知障就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不是爱取的烦恼,是大悲的愿力。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个不定性的二乘,还有界外的菩萨;这种界外的这种二乘人和菩萨,他们唯恐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废修佛道,怕荒废在佛道当中积功累德的时间,所以他以大悲愿力,在三界里面得果报,继续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而这个果报体,因为他不是业力了,所以他生命的长短能够自在的决定,叫变易生死。那么这个叫意生身——感于三种意生身。这个「意」就是愿力了,他有自己的愿力能够住世长、住世短,自己能够决定;“前后改转”。这个“前后改转”就是说,这个改转「改秽为净」,他能够在整个异熟果当中,使令恶法慢慢的减少,善法慢慢的增长,所以叫“前后改转”。这个是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所以说这个分段生死是由有漏的业力和烦恼障的滋润而产生;这个变易生死,是由无漏的业力和所知障所产生。完全是心识的种子所招感的,没有离开心外的法。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着义故。叫二取。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七,我们看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一般学习的是小乘的十二因缘,那是从业感缘起,讲三世两重因果;这个大乘的缘起是讲两世一重因果,就是两世而已,就是过去生和今生,这也是可以,或者今生和来生;我们以下是根据今生和来生。
从唯识的角度讲因缘果,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第一个、无明:就是愚痴了,这是一个心所法。那么无明有两个:一个是异熟果愚,一个是真实义愚;这个是发业的烦恼,它能够发动有漏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呢,这个造作就产生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了;福业就是善业,非福业是罪业,不动业是禅定了——四禅四空的禅定。但是这个业,在唯识学讲这个业支是种子,这种子。在这个地方…因为种子是累积的,是能引支,它能够引生下面的五支。
当我们在起无明而发动业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识当中,产生了五支的种子,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的种子,就是当来第八识的种子;你可能是一个人的第八识,或者是一个饿鬼道的第八识,有这样的未来的一种种子,有这样的名色,还有六根,还有它的触,还有它的受。这当然是一个果报法,但这个果报法是“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它也是一种种子的功能,是名言种子。
就是说我们今天依止无明而造了一个业力,这个时候这个业力,它是一个招感人天的种子,这个时候你的一个诸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存在了;如果你造了一个罪业,你三恶道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存在了。这个地方就是讲这个因——分段生死的原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是讲到这个地方。
就是你依止烦恼所推动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习气就是种子,你存在有各式各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这个种子在了。然后呢,「二取习气俱」,就是你必须有爱取烦恼的滋润,有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的润生惑;就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要生起爱取的烦恼。
在《大毗婆沙论》上说,阿阇世王,他的父亲是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为了要做国王,把他父亲给关起来,把他父亲活活的饿死。但是他父亲他今生当中护持三宝,护持释迦牟尼佛,他又拜目犍连尊者做师父,他积集很多的善业;所以临终的时候呢,「由诸业习气」,他的善业力现起了,这个时候超生到忉利天去。他的神识到忉利天的时候,当然先经过四天王天,这个时候频婆娑罗王的神识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四天王天在吃饭;他是饿太久了,他被他的儿子饿死的,他看到这个四天王天在吃饭的时候,起了一个爱取烦恼,结果他投胎到四天王天去了,降一级了。
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心中的爱取烦恼「二取习气俱」,这个是一个增上缘;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心中所发的愿,你不但要注意的业力,还要注意你临终你是生起什么样的爱取。
我们讲随念往生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出自《大毗婆沙论》的一个重要根据。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你生起一个善的忆念会改变你的业力?就是爱取烦恼它对于名言种子有滋润的作用;这个名言种子经过爱取的滋润以后心变成有支,「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还不能得果报,一定是要临终动了爱取的烦恼的滋润,才变成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是「能生支」。
从前面的名言种子,得到爱取的滋润以后的助缘,就变成果报了,就是生和死了;从「母胎的托生的刹那,乃至于未老死」,在三界受生,当然是在…或者在诸天,或者在人,或者在畜生道受生。然后由受生以后,苦果的衰变,乃至于死亡。这个是当来的所生支。
所以我们这个「生死由何难」,第一个“由诸业习气”,就是你一生当中所造的善恶业的业力;还有第二个,你心中对于法界的爱取,偏向哪一个。然后由爱取烦恼资助你的业力,使令你在三界当中前异熟既尽——前面的异熟果结束以后,又招感下一期的果报。就两个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愿力的因缘。
这个《念佛圆通章》说,“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说站在佛陀的心情上,佛陀的心情是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很想要跟儿子见面。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佛陀有广大的威德力,他有千百亿,无量亿的应化身,但是我们没办法见到佛陀,而佛陀的心情很想见我们;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法界当中流转,我们一直见不到佛陀?就是我们没有去忆念佛陀,我们没有想要见佛的希望。所以,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我们想要跟佛陀见面,除了业力以外,你要经常忆佛念佛,你心中对佛的法界有一种希望,这个时候,两个才能够接触,才能够感应道交。而单方面的希望,佛陀希望见我们,我们不希望见佛陀,那不能见面,这不是单方面的。
说你今生跟这个人很好,两个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不想到净土去,希望下辈子再见面,怎么办?有两个因缘:第一个、“由诸业习气”,你们两个要有共同的业力,要有做人的业力;他是五戒十善的业,你是杀盗淫妄的业,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没办法见面,两个业要相等。第二个、“二取习气俱”,两个人有相同的希望,我希望见你,你也希望见我,欸,这样子就有希望,这样子在整个法界当中,你们两个就有见面的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爱取的因缘。
所以我们对于心中所发的愿要小心,你心中的希望对你的果报是增上缘,要注意你所发的每一个愿,要小心,就是这个意思。而不管是业力的因缘,不管是希望的因缘,都不离开一念心识。这个地方是解释「生死由何难」,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附表三十五页,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它下面写一个名言种子,它是怎么解释?
【师父答疑】:名言种子就是能够招感异熟果的,唯识学是这样定义的。就是你由烦恼造了业力以后,烦恼和业力的和合,这个叫名言种子;烦恼和业力是能引,能引生,这个名言种子是所引生。
【学员提问】:后面这个爱取的话是…就是单纯指这个烦恼而已?(师:爱取当然是烦恼了)就是说它是不是能也讲说是名言种子?
【师父答疑】:它是现行,这个爱取烦恼是现行,这是一个现行;前面那是一个种子位。但是这个润生惑是临终的那个现行,它不能约种子,要约现行。所以频婆娑罗王他本来应该投生在忉利天去的,但是因为他对于四天王天有强大的爱取,结果他在四天王得果报。当然,因为他业力强,他肯定在四天王当中,他的福报比别人好。他同样在四天王,但是他的业本来是忉利天的业,所以他在四天王天的受用跟别人一定不一样,因为他善业强。但善业强,为什么他在四天王天呢,因为你动了这个爱取了。
像那个文昌帝君,诸位有听过这个公案。文昌帝君他本来是修善的,他十七世都是在朝廷做官的。后来秦朝末年,他看到这个世间大乱,秦朝末年那个胡亥,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宰相,那搞的大家饥荒战乱,群雄逐鹿中原。他发了慈悲心他投胎了,做这个汉高祖刘邦的儿子,结果他因为政治斗争,被吕后杀死了。杀死以后起嗔心他发了邪愿,我来世一定要报仇;这是一个不好的愿力,结果他变成一个大蟒蛇,那个蛇那个是一个大福报的蛇;文昌帝君他十七世的善业,他只是一念的颠倒的愿力的因缘而变成畜生道了。
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造业之前,他的鳞片里面没有虫,他虽然是一个畜生道但是也是神通自在,变化自在,他没有畜生道的痛苦;书上说,他是神通变化,还是一个可乐的果报。因为善业招感可乐果报,他得这个畜生的果报,是因为一时的邪愿,但是这个果报就有障碍了,报障。他有这个果报体后来又起嗔心,他吸那个水,伤害很多人,伤害了三千多人,从此以后他的神通失掉了,他的鳞片也长出虫了,他有罪业了;后来他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加被开导那个嗔心化解了,他改变他的愿力了,这个时候才从蛇道里面解脱出来。
所以,业力会影响果报,还有你的愿力也会影响,如果你的愿力是想要到三恶道去,你一直有强烈的希望,你也会到三恶道去;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得果报业力是亲因缘,我们心中的爱取是增上缘。
好,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这一科是说明这个「分别由何难」。说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有善心和恶心的相貌;这个善心、恶心的相貌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出现呢?这当中,天亲菩萨是分成两个因缘来解释:
第一个因缘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有这个四种因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你过去的这个数数的造业,所熏习的一种善恶的功能,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你这个心识的相貌出现了。就是你过去在三宝的境界很努力的栽培很多很多的善根,你今生遇到三宝的境界,又具足了这样的善根。这是由过去的业力的熏习而成就。
其次,就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你今生的造作,对这个心识又会有变化。今生的造作是怎么个变化法呢,我们先看这个讲表;这当中,当然今生的造作就跟所缘境有关系了,就是这个相分。先看这个相分。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二)、结示辗转而生
相分有二。相分就是心的所缘,「所缘为义」。我们这一念心当然不能在外境造作,是在自己心中的相分;这个相分有两个:一个是本质相分,第二个是影像相分。
一、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它生起的因缘是「赖耶所生之实种法」,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它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它是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变现的各式各样的相分。你有五戒十善的业力,就是出现人的依正二报;你有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变现三恶道的依正二报。这当中的种类有根身和器世间的差别:根身就是正报的五根身,这个器世间就是依报的环境,这个就是一个本质相分。但是这个本质相分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攀缘的,那是这一期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根身器界。
二、影像相分:我们每一个人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是一个亲的所缘缘。这个影像相分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看八识的影像,先看前五识,前五识的影像相分是“托第八识的相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是以这个第八识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再出现。
《维摩诘经》上说,这个诸天在吃饭的时候,「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说这个忉利天是欲界天人要吃饭。吃饭时候他一桌不是坐一个人,坐了十几个人;当然这个桌上的饭菜,是他们过去都修了五戒十善的业所感,所以「譬如诸天,共宝器食」,他们在这个地方吃饭。
但「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每一个人看的饭的颜色,菜的颜色,不一样。说你造五戒十善,我也造五戒十善,但是每一个人在造业的那种力量不一样,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呢,他看到这个饭色特别的美妙,你看的饭色比较平淡。就是说呢,这个前五识所取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颜色、它的声音、它的触觉,都是“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业力,你出现在前五识的色声香味触的影像相分就不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个,看第六意识的所缘,第六意识的影像相分是“托法尘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前五识的这个影像它落谢到第六意识的时候,第六意识再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个时候又有变化了。
有些人厚道一点,他能够随缘尽分,虽然他过去的业力薄,但是他安立好的名言,他还是快乐,他觉得知足常乐;虽然他过去的善业不是很强,他前五识传给他的信息,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不是一个精妙的境界,但是他第六意识安立的名言是一个好的名言,他第六意识的感受还是乐受的。当然相反的,有些人前五识的善业强,前五识给第六意识的信息是美妙的,但是你太过于刻薄,太斤斤计较了,第六意识安立这个不好的名言,也会使令你痛苦。
所以第六意识他是托法尘为本质,以这样的基础之上,“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产生很多的名言来分别它,当然这个境界也会有变化。
第七意识的所缘是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这当中产生我相、法相出来。所以我们真实在心中所缘是各人的影像相分,跟业力有关,跟分别心有关。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看这个识变的理论,万法唯识的理论。
这个心识的变现,第一个第八识变现的根身、器界,变现这个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个第八识在变现这个法的时候,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刚开始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我们是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所以我们这一期的十八界呢是人的六识,是人的六根,依止人的六根去攀缘人的六尘境界。刚开始是这样,到这个地方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当我们开始在这个境界一活动,就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时候我们前六识去依止六根又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从本质相分,又变成影像相分,那这个时候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情况出现了。所以总之是“自变自缘”,自己变现了影像,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去攀缘分别,就产生了很多的分别心出来了,这个分别心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回归到讲义来。就是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地方解释「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一念善恶的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个由业力的因缘产生,
第二个由于今生的造作产生。
一个是过去的业力,一个是今生的造作。
这个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跟外道的唯心论不一样:外道的唯心思想,外道讲那个心是独立自主体性的,跟外境完全没关系。就是心决定了一切法,但是法不能决定心。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心变现了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又会影响到你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变现了六根、六尘、六识,一个心法,一个色法,然后呢,这个境界对你的心又产生另一层影响。所以唯识学讲一切法因缘生就是,心变现了境界,但这个境界又影响你的心;然后你这个心又创造另一层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影响到你的心…它就是一种辗转的等流性。
所以佛法的唯识的理论跟外道的唯心论,不完全一样。外道的唯心,它那个心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随因缘变化的;不管什么境界跟这个心接触,这个心永远是这样子的,它有主宰性,有独立体性的。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境界也会影响到你的心识。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心的生起,说这个人,犯罪心理学,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善心呢,这当中有因缘;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恶心,也是有因缘。
你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传》,密勒日巴尊者,当然最后是个大成就;但他不是从大成就开始修,他是一个凡位的心开始修行。他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姑丈跟他的姑姑把他的家产夺走了,把他和他母亲给赶出去了,他母亲起嗔心,就叫那个密勒日巴尊者,你一定要去学那个咒术,学雹术,来害死他的姑丈姑母。一开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在他的母亲的这种鼓励之下,这种境缘的刺激之下,“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当然他过去也有这个嗔心的种子,然后“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他过去阿赖耶识当中曾经有留下嗔心的种子,还没有断除;然后他母亲再给他鼓励,赞叹嗔心的功德,你一定要这样子做,才对我有孝顺。
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在这样的境缘刺激之下,他去拜了很多的师父学雹术,害死很多人;那他的嗔心怎么生起的呢,就是这样生起的。后来他遇到玛尔巴上师,他的心又有变化了,他开始忏悔,开始修佛法,然后从杂染的嗔心里面慢慢的调伏,变成清净光明,具足功德的心。
这个功德的心又是怎么生起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他过去曾经有嗔心,但是他过去可也曾经栽培了善根,停留在阿赖耶识当中;然后玛尔巴上师的大善巧引导他,很多的法门的刺激引导,再把这个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有很多的法的力量,观想的力量,持咒的力量,再把这个善心启发起来,就成就一个大成就者。
所以「分别由何难」,密勒日巴尊者的嗔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密勒日巴尊者的善心是怎样生起的?也是这样生起的。两种因缘:过去的业力的栽培,还有今生的环境的影响。
一个有情众生在三界流转,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这个等流习性;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我们没有办法解脱过去的业力。为什么呢?从这句话讲的很可怕,你看天亲菩萨讲这句话多可怕,“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件事情就很重要。
我们过去的业力,都是杂染的业力,所以我们变现是一个杂染的果报,三界的果报都是引诱你堕落的;然后你这念心接触这个果报,就继续的堕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继续在这个五欲的境界继续的造作,又继续的堕落。因为你过去是杂染的业力,当然变现是一个有漏的果报,不像极乐世界的果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现前的果报,都是生起你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我们在这样强大的等流性——烦恼、造业、成就有漏的果报;针对有漏的果报再起烦恼、再造业、再成就有漏的果报。一直到你遇到佛法,这个时候你心中才真实出现光明,你的生命才开始有变化,才真实的明白生命的真相,才发出离心,菩提心,再从这样的力量里面才解脱出来。所以这个三宝的力量非常重要。
为什么三宝的住世对众生很重要?因为“依辗转力故”,一定有三宝的住世,众生才能够生起出离心,生起善心的;没有三宝的住世,大家这个辗转力,那大家在六根六尘境界造业,那都是有漏的业力。密勒日巴尊者没有遇到玛尔巴上师,他就算善根深厚,也不能够启发起来,缺乏辗转力;所以为什么我们住持正法的力量那么重要?就是这个地方。
就是这一念心,它还要假借清净的因缘它才能够生起,清净的环境的造作;虽然这个人善根深厚,但是他没有在清净的环境的造作,他的善心还是不能生起。说是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彼,唯为说法另解脱。
佛陀出世,佛陀的大智慧看到每一个的心识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佛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什么行动都没有采取。佛陀没有用手把你的罪业拔除,也没有把功德放到你的心中。他是安排了很多很多的法,然后让你的心去接触这个法的操作的时候,欸,“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心中「信进念定慧」的善根,佛陀所散发出这些名言,就使令你的善根生起来。佛陀就是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做这件重要的事情。
没有遇到佛法我们很难解脱过去的等流性,一直沉沦下去了,惑业苦,这个苦又起惑、再造业、再受苦,那是一个流转门的境界了;没有遇到三宝的出世,谁也没办法,那个辗转力是向下的,不是向上的。所以讲「分别由何难」,那分别心识怎样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
所以唯识学讲万法唯识,它不讲这个心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没有说这个心识有自性,它也说这个心识由因缘生的,是这个意思,也是自性空、因缘有。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刚才讲到这个亲因缘,有讲到那个现行,亲因缘最主要是种子,(师:现行它是熏种子),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里?
【师父答疑】:现行当然它针对种子来说,它也是亲因缘,你怎么会有种子呢?那是现行——能熏嘛。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种子,唯识学强调种子,下一段会说到,就是主要是约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约种子。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是种子,而不是现行。
【学员提问】: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
【师父答疑】:种子和现行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了,只是说,种子是约着累积来说,现行是约着那一刹那。这个种子的势力是累积性的,把它加起来,你过去生拜了很多八十八佛,对不对,你每一个八十八佛都成就一种力量,那这个种子是一种累积性的功能;那你这个现行只是你那一刹那的那个现行,那是一个那一刹那的点状,那对于得果报来说,还是以种子为主。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是请教主任,就是说那个影像相分。影像相分主任讲说这是我们各人的那个自受用才能够受用这个…我们主要受用是这个影像相分(师:是的)。那我们这个影像相分,像主任讲,它本身没有了别性的,但是它如果没有了别性的话,它怎么能够自受用这个?
【师父答疑】:它是个所缘嘛,(哦)。它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这个心识,第八识一动,第八识先变现一个境界出来,然后你前五识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共业先变现一个人的根身,器界,然后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根身,器界,你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都还是心识所变现,一个是自己的第八识,一个是自己的前六识。
【学员提问】:这个就是说,本身这个相分,也是属于心识的一部分?
【师父答疑】:它没有离开心识,它是心中的影像啊。所以心有一个能分别的见分,有所分别的相分;我们前面讲,识有四分,都是属于识,这四分都是识的部分,(嗯嗯)。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都是识,都是识,你没有离开识嘛。说镜子,我们讲镜子,你能够把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拿开吗?(不能)。对啊,那影像也是镜子的一部分嘛,只是说镜子是能照,影像是所照的;但是你不能够说离开了镜子有影像,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你那个影像现在镜子上面,这两个是不二的嘛,那个影像没有离开镜子嘛。
那当然,说我们今天一个本质相分,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你用十个镜子去照:有些镜子比较光滑,它现出的影像漂亮;有些人镜子凹凸不平,这个同样影像,就显在镜子上面的影像就比较丑陋。
那同样一个本质相分,映在十个镜子上,十个镜子影像不一样嘛。那就是影像相分,各人得到自己的影像相分;但是你中间就是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这个就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得到自己的影像嘛,但这个影像你不能说它离开镜子了,离开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懂吗,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影像是映在镜子上面的。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这是第二个问难)释生死由何难。这个地方讲三界的生死流转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是二乘的问难。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而没有心外的境缘,什么因缘使令有情生起相续呢?前面的心和境的生起,它主要是讲点状的;这个地方是讲一种线状的,就生死是怎么相续的?这是一种比较线状的大方向的内涵了。二乘人一直认为说心外有法,说是这念心以外有生死流转,心外也有涅槃可得,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问难「生死由何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生死的流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亲因缘。这个亲因缘就是“诸业习气”,就是我们所造的这个有漏和无漏业力的习气,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这是生死的亲因缘。
其次有一个增上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为什么讲「取」呢?因为它们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取,这个是增上缘。那么因缘果,产生那个果报呢,使令前面的异熟果报消失了,而引生下一期果报。所以生死的相续,是因为我们有业力的种子,还有烦恼、所知障的种子,这两个种子的因缘而产生的。这两个种子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就问了,它说为什么以种子当因缘,而不以现行呢?以业种子和二取的种子,而不以现行法来当因缘呢?《成唯识论》回答说,这当中有两个理由:
一、因为现行法是刹那生灭的,它没有足够的力量得果报。种子势力是累积的,它势力强。它不但是你今生的造作,它还把你过去的造作加起来。所以种子它的势力是强大的,现行的势力是薄弱的。这是第一个。
二、现行法是有间断的,而种子是无间断的。比如说我们前半生造了罪业,后半生虽然没有造作,也没有忏悔,虽然这个时候你后半生没有现行,但是你这个种子在,没有现行不表示你不招感果报。所以种子的功能是相续的,而现行是有间断的,不能用现行来感果。
所以唯识学在招感果报,都是以种子:第一个是势力的强弱的问题,第二个是相续非相续的问题。
这个地方讲生死的生起,第一个是有漏业和无漏业,这是亲因缘;第二个,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增上缘。这两种障碍的滋润,然后产生了前异熟的果报消失以后,又引生了下一期果报,就是因、缘、果。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是心内的亲因缘和增上缘,不是心外的境界所产生的,这是总标。看别明,那么别明有两个:一个是分段生死,一个是变易生死。先看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这个三界的分段生死,是有漏的善业和罪业,当然如果是善业,是人天果报;是罪业,是三恶道果报。但是总之就是有漏业,有漏业是亲因缘,“由诸业习气”。那么“二取习气俱”呢,就是烦恼障,这个烦恼障主要是爱取烦恼,临命终的时候要动爱取烦恼当助缘,就招感六道的粗的异熟果。这是第一个分段生死的生起因缘,那么界外的变易生死呢: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如果是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什么叫不思议呢?「妙用难测」。就是这个界外的这个菩萨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这种变易生死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无漏的戒定慧业力,当然这个戒定慧的业是有分别的,心中有分别心,还是有分别心,但是他是无漏的业力了,他这个分别心是法执产生的。“所知障种以为助缘”,这个所知障就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不是爱取的烦恼,是大悲的愿力。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个不定性的二乘,还有界外的菩萨;这种界外的这种二乘人和菩萨,他们唯恐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废修佛道,怕荒废在佛道当中积功累德的时间,所以他以大悲愿力,在三界里面得果报,继续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而这个果报体,因为他不是业力了,所以他生命的长短能够自在的决定,叫变易生死。那么这个叫意生身——感于三种意生身。这个「意」就是愿力了,他有自己的愿力能够住世长、住世短,自己能够决定;“前后改转”。这个“前后改转”就是说,这个改转「改秽为净」,他能够在整个异熟果当中,使令恶法慢慢的减少,善法慢慢的增长,所以叫“前后改转”。这个是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所以说这个分段生死是由有漏的业力和烦恼障的滋润而产生;这个变易生死,是由无漏的业力和所知障所产生。完全是心识的种子所招感的,没有离开心外的法。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着义故。叫二取。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七,我们看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一般学习的是小乘的十二因缘,那是从业感缘起,讲三世两重因果;这个大乘的缘起是讲两世一重因果,就是两世而已,就是过去生和今生,这也是可以,或者今生和来生;我们以下是根据今生和来生。
从唯识的角度讲因缘果,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第一个、无明:就是愚痴了,这是一个心所法。那么无明有两个:一个是异熟果愚,一个是真实义愚;这个是发业的烦恼,它能够发动有漏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呢,这个造作就产生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了;福业就是善业,非福业是罪业,不动业是禅定了——四禅四空的禅定。但是这个业,在唯识学讲这个业支是种子,这种子。在这个地方…因为种子是累积的,是能引支,它能够引生下面的五支。
当我们在起无明而发动业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识当中,产生了五支的种子,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的种子,就是当来第八识的种子;你可能是一个人的第八识,或者是一个饿鬼道的第八识,有这样的未来的一种种子,有这样的名色,还有六根,还有它的触,还有它的受。这当然是一个果报法,但这个果报法是“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它也是一种种子的功能,是名言种子。
就是说我们今天依止无明而造了一个业力,这个时候这个业力,它是一个招感人天的种子,这个时候你的一个诸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存在了;如果你造了一个罪业,你三恶道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存在了。这个地方就是讲这个因——分段生死的原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是讲到这个地方。
就是你依止烦恼所推动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习气就是种子,你存在有各式各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这个种子在了。然后呢,「二取习气俱」,就是你必须有爱取烦恼的滋润,有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的润生惑;就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要生起爱取的烦恼。
在《大毗婆沙论》上说,阿阇世王,他的父亲是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为了要做国王,把他父亲给关起来,把他父亲活活的饿死。但是他父亲他今生当中护持三宝,护持释迦牟尼佛,他又拜目犍连尊者做师父,他积集很多的善业;所以临终的时候呢,「由诸业习气」,他的善业力现起了,这个时候超生到忉利天去。他的神识到忉利天的时候,当然先经过四天王天,这个时候频婆娑罗王的神识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四天王天在吃饭;他是饿太久了,他被他的儿子饿死的,他看到这个四天王天在吃饭的时候,起了一个爱取烦恼,结果他投胎到四天王天去了,降一级了。
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心中的爱取烦恼「二取习气俱」,这个是一个增上缘;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心中所发的愿,你不但要注意的业力,还要注意你临终你是生起什么样的爱取。
我们讲随念往生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出自《大毗婆沙论》的一个重要根据。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你生起一个善的忆念会改变你的业力?就是爱取烦恼它对于名言种子有滋润的作用;这个名言种子经过爱取的滋润以后心变成有支,「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还不能得果报,一定是要临终动了爱取的烦恼的滋润,才变成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是「能生支」。
从前面的名言种子,得到爱取的滋润以后的助缘,就变成果报了,就是生和死了;从「母胎的托生的刹那,乃至于未老死」,在三界受生,当然是在…或者在诸天,或者在人,或者在畜生道受生。然后由受生以后,苦果的衰变,乃至于死亡。这个是当来的所生支。
所以我们这个「生死由何难」,第一个“由诸业习气”,就是你一生当中所造的善恶业的业力;还有第二个,你心中对于法界的爱取,偏向哪一个。然后由爱取烦恼资助你的业力,使令你在三界当中前异熟既尽——前面的异熟果结束以后,又招感下一期的果报。就两个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愿力的因缘。
这个《念佛圆通章》说,“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说站在佛陀的心情上,佛陀的心情是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很想要跟儿子见面。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佛陀有广大的威德力,他有千百亿,无量亿的应化身,但是我们没办法见到佛陀,而佛陀的心情很想见我们;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法界当中流转,我们一直见不到佛陀?就是我们没有去忆念佛陀,我们没有想要见佛的希望。所以,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我们想要跟佛陀见面,除了业力以外,你要经常忆佛念佛,你心中对佛的法界有一种希望,这个时候,两个才能够接触,才能够感应道交。而单方面的希望,佛陀希望见我们,我们不希望见佛陀,那不能见面,这不是单方面的。
说你今生跟这个人很好,两个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不想到净土去,希望下辈子再见面,怎么办?有两个因缘:第一个、“由诸业习气”,你们两个要有共同的业力,要有做人的业力;他是五戒十善的业,你是杀盗淫妄的业,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没办法见面,两个业要相等。第二个、“二取习气俱”,两个人有相同的希望,我希望见你,你也希望见我,欸,这样子就有希望,这样子在整个法界当中,你们两个就有见面的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爱取的因缘。
所以我们对于心中所发的愿要小心,你心中的希望对你的果报是增上缘,要注意你所发的每一个愿,要小心,就是这个意思。而不管是业力的因缘,不管是希望的因缘,都不离开一念心识。这个地方是解释「生死由何难」,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附表三十五页,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它下面写一个名言种子,它是怎么解释?
【师父答疑】:名言种子就是能够招感异熟果的,唯识学是这样定义的。就是你由烦恼造了业力以后,烦恼和业力的和合,这个叫名言种子;烦恼和业力是能引,能引生,这个名言种子是所引生。
【学员提问】:后面这个爱取的话是…就是单纯指这个烦恼而已?(师:爱取当然是烦恼了)就是说它是不是能也讲说是名言种子?
【师父答疑】:它是现行,这个爱取烦恼是现行,这是一个现行;前面那是一个种子位。但是这个润生惑是临终的那个现行,它不能约种子,要约现行。所以频婆娑罗王他本来应该投生在忉利天去的,但是因为他对于四天王天有强大的爱取,结果他在四天王得果报。当然,因为他业力强,他肯定在四天王当中,他的福报比别人好。他同样在四天王,但是他的业本来是忉利天的业,所以他在四天王天的受用跟别人一定不一样,因为他善业强。但善业强,为什么他在四天王天呢,因为你动了这个爱取了。
像那个文昌帝君,诸位有听过这个公案。文昌帝君他本来是修善的,他十七世都是在朝廷做官的。后来秦朝末年,他看到这个世间大乱,秦朝末年那个胡亥,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宰相,那搞的大家饥荒战乱,群雄逐鹿中原。他发了慈悲心他投胎了,做这个汉高祖刘邦的儿子,结果他因为政治斗争,被吕后杀死了。杀死以后起嗔心他发了邪愿,我来世一定要报仇;这是一个不好的愿力,结果他变成一个大蟒蛇,那个蛇那个是一个大福报的蛇;文昌帝君他十七世的善业,他只是一念的颠倒的愿力的因缘而变成畜生道了。
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造业之前,他的鳞片里面没有虫,他虽然是一个畜生道但是也是神通自在,变化自在,他没有畜生道的痛苦;书上说,他是神通变化,还是一个可乐的果报。因为善业招感可乐果报,他得这个畜生的果报,是因为一时的邪愿,但是这个果报就有障碍了,报障。他有这个果报体后来又起嗔心,他吸那个水,伤害很多人,伤害了三千多人,从此以后他的神通失掉了,他的鳞片也长出虫了,他有罪业了;后来他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加被开导那个嗔心化解了,他改变他的愿力了,这个时候才从蛇道里面解脱出来。
所以,业力会影响果报,还有你的愿力也会影响,如果你的愿力是想要到三恶道去,你一直有强烈的希望,你也会到三恶道去;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得果报业力是亲因缘,我们心中的爱取是增上缘。
好,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