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1面。丁二、广明所变唯识。
在本论当中的一个宗旨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不管是杂染法,也不管是清净法,唯独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这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天亲菩萨在发明万法唯识的时候,他主要是分两部分:
前面的一科是广明三能变相,是约着能变现的心识来说明它的相貌,讲到能变现的心识有异熟、思量、了境,三种的功能;这一段是约着所变现的万法,来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前面是约心,这个是约法。所以广明所变唯识,说明所变现的万法的情况。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戊一、正明所变。戊二、广释外难 今初。)
这当中分两科:第一科先说明所变现万法的相貌,第二科再广泛的解释二乘和外道的问难。看第一科,正明所变。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说我们怎么知道心识所变现的万法,所谓的我相、法相,它不是离开了心识而别有它的自体;那么由于这样的缘故,一切唯有心识?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我们眼睛看到了色法,各式各样的青黄赤白的色法;我们耳朵听到了声音,很多的声音;我们总是认为这些色法、声音,都是真实有的,我们凡夫都是心外求法。
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呢?前面发明心识的相貌,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外境是这些心识变现出来的呢,怎么知道呢?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以下正式说明这一些法是怎么变现出来的。说是「是诸识」,这个诸识是指的八识的一个自证分,这个自证分呢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依体起用叫转变。这意思就是说,八识的自证分这个微细的明了心识,它生起活动的时候,它一动就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作用就是转变,从自体而转成一种了别的作用。
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分别,第二个是所分别。这个能分别的就是我们讲的见分,八识的见分它有异熟、思量和了境的功能,这个就是能分别;其次,这个自证分还会产生一个所分别,就是它的一个相分,它的所缘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有杂染的境界,有清净的境界。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都是从诸识转变出来的;就是从八识的自体分一动以后呢,就产生了分别,所分别,而这个万法就是所谓的所分别。那么这段是发明正义,下一段是结示唯识。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所以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为什么说万法唯识呢,因为“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一切法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唯是一念的心识,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看藕祖的注解。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这段是说明,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离开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这一段我们再往下看,前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别释呢,藕益大师也是分两段,先解释“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就是诸识,指的八识的心王、心所的一个自证分,或者叫自体分,这个是一个识的内在的自体。这个自体当然它会活动,它一活动的时候,依体起用,我们叫「转变」,就是「诸心心所的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它就能够现出如幻如梦的见分和相分。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的生起,就是由八识的活动而现出的能分别和所分别。这一段是解释「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以下解释「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就是说,其实这宇宙一切的万法,除了能分别的明了性和所分别的境界以外,就没有少法可得。而不管能分别的心识和所分别的境界,唯是一心所变现的。
藕益大师把这个心识变现万法,分成五位百法来说明:
「谓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心识的一个自体。
「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跟这个心王一起活动的,跟心王一起相应的去了别境界的叫心所。这两个都是属于能分别,能分别识。
「色法十一,即所变影像唯识」,就是心中所变的一个影像,它变成一个杂染的影像,或是清净的影像。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这个是说明这些差别的状况,这些影像有各式各样的一些专有名词。
这两个都是所分别;前面四个都是属于唯识相。不管能分别,所分别,都是约着它的作用来安立的。
「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这个是唯识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杂染相,离一切清净相,是一个心识的自性。
这一段就是把这一切染净的外境,把它会归到一念心识,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外境,事实上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影像,如此而已,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造业,不是在心外的境界造业,你真实造的业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过去在台中有一个居士,他说他供养蒲里一个道场盖大殿,供养很多钱,结果九二一大地震以后,他所供养的大殿完全被破坏了,他感到很沮丧,他觉得他的功德完全消灭了,事实上他这个知见是错误的。就是说,功德的成就是在他当时的那一念善心缘三宝境界的当下就成就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他那个…当然能够造业的主要是第六意识,他第六意识的自证分一活动的时候,现出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他当时是一个布施的心情,善心;而所分别是一个三宝的大殿的境界;那么他能分别的心在所分别的境界造业的时候,他的功德已经念念成就了。
虽然事后这个大殿破坏了,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他的功德是完全没有损伤的。那么他后来功德为什么有损呢?是因为他的后悔,他因为起了邪见,他以为他大殿被破坏了,他后悔他不应该这样做,结果折损了他的功德,是悔心的因故而折损功德。
我们可以从宗大师的布施波罗蜜的开示来看,宗喀巴大师说,佛陀无量劫来所布施的这些塔庙,到现在来看全部破坏了;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盖的塔庙,现在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罗蜜还是圆满的。就是每一个人在心中造业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承当那种功德了,他自己承当那个功德;那么至于外境的境界,那是众生的共业。
你在你的境界造业,你成就这个功德;你在这个境界造善业,成就善的功德;造恶业,成就恶业的功德;这个外境跟你的业是没关系的。我们不能够在外境上造业的啊,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心中现出那个影像,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佛法讲这个业的时候,跟一般我们凡夫的知见不完全一样;我们凡夫讲这个业,在判定业的时候很重视结果,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成败来判断这个人的业的成败;佛法对业的探讨是强调他的过程,不强调结果,他的因地发心。
比如说,我们今天拿一杯开水,你今天是以浪费的心、轻慢的心把这开水随便倒掉,这是一个过失了。因为这个开水在你心中是现出一个开水的影像,是一个资粮,它是一个资具;然后你能分别的心是一种轻慢的心,这个时候心境和合,留在你心中的是一个罪业的种子,力量是一个罪业的种子。
反过来,如果说我们今天也是同样把这杯水倒掉,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先咒愿,「愿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是食众鬼神,悉皆获饱满」。我们这个时候,也想把这个水倒掉,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心中所生的能分别的心是一种布施的善意,这个时候这个水倒出去,是一种功德相貌,它又不完全一样了;这个时候对你的生命,它所招感的是一个可乐的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没有心外的境界,你都是你心中的境界里面造业,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心中的境界造业;所以没有心外的实我、实法,没有。这些境像都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境界,都在你的心中活动。这个地方是正明所变唯识。
这点在我们待人处事很重要,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的境界造业。比如说,我们今天人跟人相处,别人以非礼的方式来伤害我,如果我们今天是没有学过唯识,我们一定是,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但是我们应该是这样子思惟,就是说他伤害你啊,其实他不是伤害你,他是伤害他心中的影像,他在他心中造了罪业,他那个烦恼是在自己心中起活动的,他不能离开他的心造业,不可以,就是其实他伤害了他自己。
我们如果也伤害他,我们也伤害自己。因为你也你的心中造业,你起了烦恼,这个烦恼的心所是一种大火,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烦恼不是在别人的心中造业,是在你的心中造业。就是他伤害你,你也伤害他,两个人都造业了,因为两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造作了。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不能去缘到心外的境界,不可以,不可能。所有的境界都是心中的影像,我们只能够在心中的影像去活动,离开了这一念心我们不能活动,没有心外的我相、法相可得。所以我们在待人处事,很强调一个观念就是: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就是说,事情的成败的定义,就是你尽心尽力了,你无怨无悔了,这件事情我已经尽我最大力量了,我再做第二次,也是这样子而已,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你是成功了;至于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那是一种众生的共业。但是你曾经用你最大的善意,去对这个境界造作了,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功德相貌了,你留在你心中的一个痕迹是一个功德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是从八识的自证分,变现了能分别的一个明了性,这明了性当然是有异熟性、思量性和了境性;这当中异熟、思量、了境在谁的境界造业呢,在你心中的影像中造业。所以“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一切的心外的我相,法相是不可得的,这句话是把外境把它会归到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去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前面的这一科是说明外境是怎么有的,说我们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哦境界是心所现。这个时候就问了,心所现,那么心又是怎么有的,这个进一步问了;说上帝创造万法,这上帝怎么有呢?就是“若唯有识”,一切万法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心外的境界,那么这个心中的分别是怎么产生的?没有外境的刺激,你说你这念心变现万法,那怎么会有这念分别心呢?外道就紧接着又提出更深的问难,说心识变现万法,那心识怎么有的。“由何而生种种分别”,你是什么因缘生起这样的种种的差别心识呢,请你做一个解释。看天亲菩萨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个、先解释四缘引生,四种因缘;我们这一念心由四种因缘引生。第二个、解释辗转而生。先看第一个偈颂,我们先做一个消文。
“由一切种识”。一切种识当然是指的第八识里面的一些种子,或者是善业的种子,或者是恶业的种子;这个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如是如是变”。先解释这个「变」,变就是由生位转成熟位;这个生位就是种子位,转成这个成熟的现行位,就是变。就是由这个第八识里面善恶业的种子,生起的一种变现,由种子变现成现行。
这个变现的情况是有种种的差别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有些人造了善业,有些人造了罪业,有些人造的善业当中又夹杂着罪业,有些人造罪业的当下又夹杂着善业;所以它这个业性是差别的,所以变现这个心识的时候也是有「如是如是」的差别情况,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变”。而这些变现的情况呢,是从第八识的种子变现的,就是由过去的业种子,过去的业力的因缘。就是我们这个现前这一念心识的相貌,第一个因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
其次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二个因缘就是辗转力。这个辗转力指的是你今生前七识的一种现行的互相资助;今生的这个前七转识现行的一种相互资助力,叫辗转力。就是你过去生的业种子变现一个人的果报,你再用这一期的人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再互相的造作,所以使令“彼彼分别生”,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心识就从这个地方生起来了。为什么这个人他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有各式各样的恶心,就是“以展转力故”,就是前七转识的相互造作。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怎么有呢?有两个因缘:第一个、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出现了一个人的心识。第二个、今生的造作;那么你再依止这个人的心识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过去的业力是一个因缘,还有你今生的造作,你今生是怎么造作的,你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作,这当中你的心识也会有变化。一个是过去的串习,一个是今生的栽培,这两个因缘会影响到你这一念心识的相貌,这个是大意的解释。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这个在问难当中第一个,就是心识变现了万法,那么心识是谁来变现它呢,谁来影响它呢?这当中有两个影响的力量。第一个,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就是我们过去世,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无量劫来含藏了前七转识的这些所造作的一些善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不断的熏习生长,乃至于成熟,而变现这一期的心识的相貌。
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心,我们就讲第六意识,主要第六意识;就是有些人的第六意识,过去生在三宝的境界造了很多的业,造了很多的善业,哦,你留下了很多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所以你今生看到三宝还是有欢喜心,愿意在三宝的境界里面,继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你可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很多的业性,哦,留下了很多的贪嗔痴烦恼的种子;所以今生得果报的时候,你这念心识虽然在三宝的境界里面造业,但是偶尔也起一些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说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而这些…你这一念心当中的善根和烦恼,都不是上帝给你的,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你过去生怎么去栽培你这一念心,你今天就要承担你过去所造的一个相貌;你今生贪烦恼重,嗔烦恼重,高慢心重,完全是你过去生的造业熏习而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这个心识的生起,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这第一个,我们去继承了过去的业力。其次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你今天一方面传承了你过去的心识的相貌,你又继续依止这个心识再继续造业;这个前七转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了前五识,你可能在三宝里面继续造作,善根不断的增长;你也可能放纵你自己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增长你的烦恼。所以由前七识的互相的资助,彼彼善恶的心念,就便得生起,就是你今生的栽培也会影响到你心识的相貌。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不必说我这一念心一定有一个心外的境界的刺激,才有分别心,不必;由业力的种子和你今生的造作就够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六。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一)总标四缘引生
这个地方讲到「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念心法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我们先解释第一个因缘,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讲到这个四缘引生的因缘。这个心识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
第三个、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先看第一个,亲因缘。什么叫亲因缘呢?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这个亲因缘它必须是一个有为法,就是它有造作因缘的,它不是自然而生的;就是你可能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了,或者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业了。这个时候呢,它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它有什么力量呢,能够「亲办自果」——它能够成就自类的果报,它有这种功能,能够亲办自果,而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叫亲因缘。就是说,你曾经经过一种造业,当然造业主要是心的活动。心识的活动以后,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呢,能够招感当来的果报。
这个当中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它意思就是说,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所以这两个都是因缘。种子对望了现行,它是一个亲因缘;现行它又熏种子,所以现行对望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呢,我们主要是指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种子,下一段会说明,不约现行,约这个累积的作用;因为现行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招感的这方面,唯识学讲这个招感性是约着累积,你把全部的功能累积起来,而不约当下那一刹那的现行。所以这个亲因缘主要是讲种子,这第一个。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有种子,还必须有一些所缘的境界。这个所缘境界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谓若有法」,它必须是一个存在的法,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就是说,这个所缘境界它必须一个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存在的法。
第二个「是相已带」,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的相貌;现出它的相貌就是说呢,它不是在种子位,它是一个现行位。它是一个有为法,但是在种子位,那就不能攀缘了,它必须是夹带现出它的相貌。
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这是总结前面两段,有为法和夹带相貌;就是说,它是心王、心所的一个所虑和所托,它是它的一个思虑——所思虑的对象,和所依托的对象,才能够当所缘缘。
这个所虑所托,我们可以做一个拣别:
在《成唯识论》上说,说有些境界的因缘是「所虑非所托」,它是所思虑,但是非所依托。比如说这个「我」的相貌,说我们这个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去攀缘这个「我相」的时候,它这个「我相」的所缘境和第七意识的明了性,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为什么说所思虑呢?因为第七意识的确在这个我相的境界去思虑了,但是因为我的相貌是…它不是一个存在的法,它不是有法,它是你捏造出来的;因为真实的依他起的法,是一个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我相是一个龟毛兔角,所以它不能当所依托,因为它不是有法。所以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去攀缘我相的时候,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
第二个情况就是「所托非所虑」,它是所依托,但不是所思虑。比如说我们讲镜子现出影像,这个影像跟镜子的关系是一个依托的关系,影像依托镜子而显现,但是这个镜子对影像没有了别的功能,没有思虑的功能。所以它是所依托,但是非所思虑。这样子都不能够成所缘缘,所缘缘的情况就是,它跟能缘的心要是所思虑,而且要是所依托;它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一个可思虑的法。
这当中有两个体性,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一个是疏的所缘缘。
这个亲的所缘缘叫做影像相分,它是一个相分,所缘就是相分;疏的所缘缘是本质相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这个影像相分是个人的别业所感,个人的别业。
我们讲说,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他拿着莲花来接引我们。阿弥陀佛手上拿的莲花是一个本质相分,以阿弥陀佛的心情,他一定是拿最好的莲花,拿金刚台的莲花,拿金莲花来;但是有些人看到的莲花,不是金莲花。为什么呢,就是这个本质境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攀缘到,我们的心识跟本质境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变现自己心中的影像了;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你的功力不够,所以你看到的不是金莲花,是比较差的莲花;每一个人去缘这个莲花的时候,每一个人在心中现出的所缘缘,那是各式各样的。
所以这个本质的相分是我们攀缘不到的,那是对我们比较疏的所缘缘,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我们每一个人受用的是自己心中的影像相分,叫做亲的所缘缘,那是各人的别业所感。比如说我们看教室这个花,这个花它本身有它的本质相分,这个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但是我们今天有二十几个人去取花的相貌,我们取到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你看到的是你这一部分的影像,他看到是他的影像。那每一个人福报不同,看到花的影像就会有差别了;所以这个所缘缘就是,它表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有差别的。这个就是第二个,你心中要有一些种子,还要一些所缘缘的力量。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等无间缘,就是八识的心王和心所,它有「前聚」——就是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它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自类无间,等而开导」。这个无间,就是没有间断;这个开导这句话怎么说呢,前一类的心王能够开导后面的心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识,它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你这个心念要生起,就是前一念的灭,第二念才能够生起,如果前一念不灭,第二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心识的消灭对第二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看病;看病的时候啊,当然医生只有一个,病人有十几个,大家排队了;这个座位,这个病人的座位只有一个,一号的人看完了以后,这个位子空出来,第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座位上;所以第一个人离开这个座位,把位子空出来,才使令第二个人能够看到这个病,才能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一个人的离开,对第二个人有开导的作用。那第二人再离开以后,第三个人再坐到这个座位,编号第三的再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二号的离开对第三号的出现,有开导的作用。就是前一念灭,下一念才能够生;如果前一念不灭,下一念不能生。
你看我们历史上有一个金碧峰禅师,金碧峰禅师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死亡时间到来的时候,阎罗王派了小鬼去抓他;但是他在佛堂当中入三三昧——观「空、无相、无作」的时候,这个小鬼抓不到他了。因为他没有等无间缘,他没有生起三界的念头,他心中所缘的境界是一种圣境,那「空、无相、无作」那是一个圣境。这个时候小鬼没办法了,就问那个土地公,土地公说,你一定要去他的佛堂当中,去敲他那个供佛的杯子,你一敲它的时候,他才能够从三三昧里面出来,你才能够抓的到他。果然小鬼到那个佛堂去敲杯子,这个杯子的声音一出现以后,破坏他的正念了;这个时候他从三三昧的境界出来,又回到凡夫的境界,一下子就抓到了。
好,这个时候我们来探讨:从他的心识当中「分别由何难」,他这一念生起三界凡念的这个念头是怎么生起的?他一定是前一念要灭,如果他一直保存在三三昧的境界,他那个三界的分别心不能生起;所以你对前一念要先消灭,下一念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消失,对下一念来说有这个「自类无间,等而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灭,才使令下一念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它的等无间缘,这也是一个因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除了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以外的都叫增上缘;这个增上怎么说呢,就是说它是一个存在的法,这个法有一种殊胜的势力。什么殊胜势力呢,它对其他的法能够随顺,或者是障碍;它对这个法本身有随顺是力量,或者是障碍的力量。虽然前面的三缘都有增上的作用,但是这个第四是「除彼取余」,就是前面三个以外的安立做增上缘,来显示诸缘的差别相貌。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净土法门;我们今天要产生一个净土的心识,就是你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身心世界清净庄严的心识。你要成就极乐果报体那个心识,当然主要的因缘是信愿持名,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功德的境界,生起强大的信心,相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他一定能够救拔你,生起一个希望成就的愿力,然后执持名号,这个是往生的亲因缘。但是这当中有增上缘,就是你要成就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在这个寂静的力量的资助之下,对于你生起信愿持名有帮助的作用;如果反过来,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造罪业,这个罪业的相貌是扰动的,这个时候对你生起信愿持名是障碍。
所以说,这个业本身不是成就这个心识的主要因缘,但是它却是一个资助的因缘;它对你这个业有资助性,或障碍性,这个叫增上缘。它这个业本身跟你这个心识不是直接,但是它是一个次要的因素。所以印光大师强调,我们虽然信愿持名,但是你还得要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因为这个业——善业和罪业,对你成就净土的心识的功德,它是一个增上缘;它不是亲因缘,但是它是增上缘。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就是「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人他为什么生起一个人的心识,他生起一个蛇的心识,他生起一个猪的心识,一个天人的心识,一个极乐世界的心识?就是你有这个种子,你过去有业性的造作,熏习这个种子。然后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些所缘的境界;如果你是做一个人,你一定看到了父母亲的因缘,你一定在临命终有看到一个中阴身的所缘缘。然后,等无间缘,你一定是有这个前念的消失。你一定是前一个果报的心念消失了以后,然后你下一个念头的生起。还有一些其他的增上缘,你相对的业力的资助。然后就创造了你这一期生命的心识,分别由何难就是这样子产生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个心法的生起就四种因缘。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讲到我们心中不能缘到心外的境界。(是的)那这个心外的境界是?
【师父答疑】:什么叫心外的境界?就是说,比如说我跟你来说,你的境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境界,我缘不到你的境界。但对我来说,心外无法,对我来说,一切法都在我的心中;我缘到的佛,是我心中的佛,我缘到的境界都是我心中的影像,因为我不能缘心外的境界。我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我一定要先在我自己的心中显出影像,我才能够去分别。
但是我们两个相对来说,你的法对我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是心外的法,这懂吗?你的法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东西,那是各各不相知。你的法界是遍满,我的法界也是遍满,但是又各各不相知;你的阿赖耶识遍满,我的阿赖耶识也遍满,但是你在你的阿赖耶识活动,我在我的阿赖耶识活动,但是我们两个却没办法交集。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主任那就是说,那共业,共业是指…
【师父答疑】:共业当然就是说,比如说我们都是人,我们看到水,我们每一个人看到都是水,这是共业了,这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是我们的本质相分是水;但是饿鬼道看到的水是火,那对他是折损的,那他的共业跟我们不一样。
共业就是说,大家的共同业力所招感的,所以水是本质相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不同的影像出现,那就是个人的影像相分,那么我们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我不能受用你心中的水,你也不能去受用我心中影像的水,不可以,所以心外是无法的。
现在我们是讨论,心识怎么生起的?就是有四种因缘。当然主要的是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就使令你出现一个人的心识,是这样子的,主要的是过去业力的熏习。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在本论当中的一个宗旨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不管是杂染法,也不管是清净法,唯独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这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天亲菩萨在发明万法唯识的时候,他主要是分两部分:
前面的一科是广明三能变相,是约着能变现的心识来说明它的相貌,讲到能变现的心识有异熟、思量、了境,三种的功能;这一段是约着所变现的万法,来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前面是约心,这个是约法。所以广明所变唯识,说明所变现的万法的情况。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戊一、正明所变。戊二、广释外难 今初。)
这当中分两科:第一科先说明所变现万法的相貌,第二科再广泛的解释二乘和外道的问难。看第一科,正明所变。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说我们怎么知道心识所变现的万法,所谓的我相、法相,它不是离开了心识而别有它的自体;那么由于这样的缘故,一切唯有心识?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我们眼睛看到了色法,各式各样的青黄赤白的色法;我们耳朵听到了声音,很多的声音;我们总是认为这些色法、声音,都是真实有的,我们凡夫都是心外求法。
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呢?前面发明心识的相貌,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外境是这些心识变现出来的呢,怎么知道呢?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以下正式说明这一些法是怎么变现出来的。说是「是诸识」,这个诸识是指的八识的一个自证分,这个自证分呢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依体起用叫转变。这意思就是说,八识的自证分这个微细的明了心识,它生起活动的时候,它一动就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作用就是转变,从自体而转成一种了别的作用。
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分别,第二个是所分别。这个能分别的就是我们讲的见分,八识的见分它有异熟、思量和了境的功能,这个就是能分别;其次,这个自证分还会产生一个所分别,就是它的一个相分,它的所缘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有杂染的境界,有清净的境界。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都是从诸识转变出来的;就是从八识的自体分一动以后呢,就产生了分别,所分别,而这个万法就是所谓的所分别。那么这段是发明正义,下一段是结示唯识。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所以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为什么说万法唯识呢,因为“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一切法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唯是一念的心识,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看藕祖的注解。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这段是说明,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离开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这一段我们再往下看,前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别释呢,藕益大师也是分两段,先解释“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就是诸识,指的八识的心王、心所的一个自证分,或者叫自体分,这个是一个识的内在的自体。这个自体当然它会活动,它一活动的时候,依体起用,我们叫「转变」,就是「诸心心所的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它就能够现出如幻如梦的见分和相分。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的生起,就是由八识的活动而现出的能分别和所分别。这一段是解释「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以下解释「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就是说,其实这宇宙一切的万法,除了能分别的明了性和所分别的境界以外,就没有少法可得。而不管能分别的心识和所分别的境界,唯是一心所变现的。
藕益大师把这个心识变现万法,分成五位百法来说明:
「谓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心识的一个自体。
「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跟这个心王一起活动的,跟心王一起相应的去了别境界的叫心所。这两个都是属于能分别,能分别识。
「色法十一,即所变影像唯识」,就是心中所变的一个影像,它变成一个杂染的影像,或是清净的影像。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这个是说明这些差别的状况,这些影像有各式各样的一些专有名词。
这两个都是所分别;前面四个都是属于唯识相。不管能分别,所分别,都是约着它的作用来安立的。
「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这个是唯识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杂染相,离一切清净相,是一个心识的自性。
这一段就是把这一切染净的外境,把它会归到一念心识,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外境,事实上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影像,如此而已,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造业,不是在心外的境界造业,你真实造的业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过去在台中有一个居士,他说他供养蒲里一个道场盖大殿,供养很多钱,结果九二一大地震以后,他所供养的大殿完全被破坏了,他感到很沮丧,他觉得他的功德完全消灭了,事实上他这个知见是错误的。就是说,功德的成就是在他当时的那一念善心缘三宝境界的当下就成就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他那个…当然能够造业的主要是第六意识,他第六意识的自证分一活动的时候,现出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他当时是一个布施的心情,善心;而所分别是一个三宝的大殿的境界;那么他能分别的心在所分别的境界造业的时候,他的功德已经念念成就了。
虽然事后这个大殿破坏了,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他的功德是完全没有损伤的。那么他后来功德为什么有损呢?是因为他的后悔,他因为起了邪见,他以为他大殿被破坏了,他后悔他不应该这样做,结果折损了他的功德,是悔心的因故而折损功德。
我们可以从宗大师的布施波罗蜜的开示来看,宗喀巴大师说,佛陀无量劫来所布施的这些塔庙,到现在来看全部破坏了;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盖的塔庙,现在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罗蜜还是圆满的。就是每一个人在心中造业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承当那种功德了,他自己承当那个功德;那么至于外境的境界,那是众生的共业。
你在你的境界造业,你成就这个功德;你在这个境界造善业,成就善的功德;造恶业,成就恶业的功德;这个外境跟你的业是没关系的。我们不能够在外境上造业的啊,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心中现出那个影像,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佛法讲这个业的时候,跟一般我们凡夫的知见不完全一样;我们凡夫讲这个业,在判定业的时候很重视结果,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成败来判断这个人的业的成败;佛法对业的探讨是强调他的过程,不强调结果,他的因地发心。
比如说,我们今天拿一杯开水,你今天是以浪费的心、轻慢的心把这开水随便倒掉,这是一个过失了。因为这个开水在你心中是现出一个开水的影像,是一个资粮,它是一个资具;然后你能分别的心是一种轻慢的心,这个时候心境和合,留在你心中的是一个罪业的种子,力量是一个罪业的种子。
反过来,如果说我们今天也是同样把这杯水倒掉,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先咒愿,「愿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是食众鬼神,悉皆获饱满」。我们这个时候,也想把这个水倒掉,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心中所生的能分别的心是一种布施的善意,这个时候这个水倒出去,是一种功德相貌,它又不完全一样了;这个时候对你的生命,它所招感的是一个可乐的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没有心外的境界,你都是你心中的境界里面造业,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心中的境界造业;所以没有心外的实我、实法,没有。这些境像都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境界,都在你的心中活动。这个地方是正明所变唯识。
这点在我们待人处事很重要,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的境界造业。比如说,我们今天人跟人相处,别人以非礼的方式来伤害我,如果我们今天是没有学过唯识,我们一定是,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但是我们应该是这样子思惟,就是说他伤害你啊,其实他不是伤害你,他是伤害他心中的影像,他在他心中造了罪业,他那个烦恼是在自己心中起活动的,他不能离开他的心造业,不可以,就是其实他伤害了他自己。
我们如果也伤害他,我们也伤害自己。因为你也你的心中造业,你起了烦恼,这个烦恼的心所是一种大火,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烦恼不是在别人的心中造业,是在你的心中造业。就是他伤害你,你也伤害他,两个人都造业了,因为两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造作了。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不能去缘到心外的境界,不可以,不可能。所有的境界都是心中的影像,我们只能够在心中的影像去活动,离开了这一念心我们不能活动,没有心外的我相、法相可得。所以我们在待人处事,很强调一个观念就是: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就是说,事情的成败的定义,就是你尽心尽力了,你无怨无悔了,这件事情我已经尽我最大力量了,我再做第二次,也是这样子而已,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你是成功了;至于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那是一种众生的共业。但是你曾经用你最大的善意,去对这个境界造作了,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功德相貌了,你留在你心中的一个痕迹是一个功德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是从八识的自证分,变现了能分别的一个明了性,这明了性当然是有异熟性、思量性和了境性;这当中异熟、思量、了境在谁的境界造业呢,在你心中的影像中造业。所以“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一切的心外的我相,法相是不可得的,这句话是把外境把它会归到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去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前面的这一科是说明外境是怎么有的,说我们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哦境界是心所现。这个时候就问了,心所现,那么心又是怎么有的,这个进一步问了;说上帝创造万法,这上帝怎么有呢?就是“若唯有识”,一切万法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心外的境界,那么这个心中的分别是怎么产生的?没有外境的刺激,你说你这念心变现万法,那怎么会有这念分别心呢?外道就紧接着又提出更深的问难,说心识变现万法,那心识怎么有的。“由何而生种种分别”,你是什么因缘生起这样的种种的差别心识呢,请你做一个解释。看天亲菩萨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个、先解释四缘引生,四种因缘;我们这一念心由四种因缘引生。第二个、解释辗转而生。先看第一个偈颂,我们先做一个消文。
“由一切种识”。一切种识当然是指的第八识里面的一些种子,或者是善业的种子,或者是恶业的种子;这个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如是如是变”。先解释这个「变」,变就是由生位转成熟位;这个生位就是种子位,转成这个成熟的现行位,就是变。就是由这个第八识里面善恶业的种子,生起的一种变现,由种子变现成现行。
这个变现的情况是有种种的差别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有些人造了善业,有些人造了罪业,有些人造的善业当中又夹杂着罪业,有些人造罪业的当下又夹杂着善业;所以它这个业性是差别的,所以变现这个心识的时候也是有「如是如是」的差别情况,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变”。而这些变现的情况呢,是从第八识的种子变现的,就是由过去的业种子,过去的业力的因缘。就是我们这个现前这一念心识的相貌,第一个因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
其次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二个因缘就是辗转力。这个辗转力指的是你今生前七识的一种现行的互相资助;今生的这个前七转识现行的一种相互资助力,叫辗转力。就是你过去生的业种子变现一个人的果报,你再用这一期的人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再互相的造作,所以使令“彼彼分别生”,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心识就从这个地方生起来了。为什么这个人他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有各式各样的恶心,就是“以展转力故”,就是前七转识的相互造作。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怎么有呢?有两个因缘:第一个、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出现了一个人的心识。第二个、今生的造作;那么你再依止这个人的心识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过去的业力是一个因缘,还有你今生的造作,你今生是怎么造作的,你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作,这当中你的心识也会有变化。一个是过去的串习,一个是今生的栽培,这两个因缘会影响到你这一念心识的相貌,这个是大意的解释。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这个在问难当中第一个,就是心识变现了万法,那么心识是谁来变现它呢,谁来影响它呢?这当中有两个影响的力量。第一个,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就是我们过去世,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无量劫来含藏了前七转识的这些所造作的一些善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不断的熏习生长,乃至于成熟,而变现这一期的心识的相貌。
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心,我们就讲第六意识,主要第六意识;就是有些人的第六意识,过去生在三宝的境界造了很多的业,造了很多的善业,哦,你留下了很多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所以你今生看到三宝还是有欢喜心,愿意在三宝的境界里面,继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你可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很多的业性,哦,留下了很多的贪嗔痴烦恼的种子;所以今生得果报的时候,你这念心识虽然在三宝的境界里面造业,但是偶尔也起一些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说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而这些…你这一念心当中的善根和烦恼,都不是上帝给你的,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你过去生怎么去栽培你这一念心,你今天就要承担你过去所造的一个相貌;你今生贪烦恼重,嗔烦恼重,高慢心重,完全是你过去生的造业熏习而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这个心识的生起,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这第一个,我们去继承了过去的业力。其次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你今天一方面传承了你过去的心识的相貌,你又继续依止这个心识再继续造业;这个前七转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了前五识,你可能在三宝里面继续造作,善根不断的增长;你也可能放纵你自己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增长你的烦恼。所以由前七识的互相的资助,彼彼善恶的心念,就便得生起,就是你今生的栽培也会影响到你心识的相貌。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不必说我这一念心一定有一个心外的境界的刺激,才有分别心,不必;由业力的种子和你今生的造作就够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六。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一)总标四缘引生
这个地方讲到「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念心法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我们先解释第一个因缘,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讲到这个四缘引生的因缘。这个心识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
第三个、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先看第一个,亲因缘。什么叫亲因缘呢?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这个亲因缘它必须是一个有为法,就是它有造作因缘的,它不是自然而生的;就是你可能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了,或者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业了。这个时候呢,它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它有什么力量呢,能够「亲办自果」——它能够成就自类的果报,它有这种功能,能够亲办自果,而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叫亲因缘。就是说,你曾经经过一种造业,当然造业主要是心的活动。心识的活动以后,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呢,能够招感当来的果报。
这个当中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它意思就是说,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所以这两个都是因缘。种子对望了现行,它是一个亲因缘;现行它又熏种子,所以现行对望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呢,我们主要是指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种子,下一段会说明,不约现行,约这个累积的作用;因为现行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招感的这方面,唯识学讲这个招感性是约着累积,你把全部的功能累积起来,而不约当下那一刹那的现行。所以这个亲因缘主要是讲种子,这第一个。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有种子,还必须有一些所缘的境界。这个所缘境界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谓若有法」,它必须是一个存在的法,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就是说,这个所缘境界它必须一个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存在的法。
第二个「是相已带」,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的相貌;现出它的相貌就是说呢,它不是在种子位,它是一个现行位。它是一个有为法,但是在种子位,那就不能攀缘了,它必须是夹带现出它的相貌。
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这是总结前面两段,有为法和夹带相貌;就是说,它是心王、心所的一个所虑和所托,它是它的一个思虑——所思虑的对象,和所依托的对象,才能够当所缘缘。
这个所虑所托,我们可以做一个拣别:
在《成唯识论》上说,说有些境界的因缘是「所虑非所托」,它是所思虑,但是非所依托。比如说这个「我」的相貌,说我们这个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去攀缘这个「我相」的时候,它这个「我相」的所缘境和第七意识的明了性,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为什么说所思虑呢?因为第七意识的确在这个我相的境界去思虑了,但是因为我的相貌是…它不是一个存在的法,它不是有法,它是你捏造出来的;因为真实的依他起的法,是一个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我相是一个龟毛兔角,所以它不能当所依托,因为它不是有法。所以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去攀缘我相的时候,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
第二个情况就是「所托非所虑」,它是所依托,但不是所思虑。比如说我们讲镜子现出影像,这个影像跟镜子的关系是一个依托的关系,影像依托镜子而显现,但是这个镜子对影像没有了别的功能,没有思虑的功能。所以它是所依托,但是非所思虑。这样子都不能够成所缘缘,所缘缘的情况就是,它跟能缘的心要是所思虑,而且要是所依托;它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一个可思虑的法。
这当中有两个体性,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一个是疏的所缘缘。
这个亲的所缘缘叫做影像相分,它是一个相分,所缘就是相分;疏的所缘缘是本质相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这个影像相分是个人的别业所感,个人的别业。
我们讲说,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他拿着莲花来接引我们。阿弥陀佛手上拿的莲花是一个本质相分,以阿弥陀佛的心情,他一定是拿最好的莲花,拿金刚台的莲花,拿金莲花来;但是有些人看到的莲花,不是金莲花。为什么呢,就是这个本质境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攀缘到,我们的心识跟本质境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变现自己心中的影像了;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你的功力不够,所以你看到的不是金莲花,是比较差的莲花;每一个人去缘这个莲花的时候,每一个人在心中现出的所缘缘,那是各式各样的。
所以这个本质的相分是我们攀缘不到的,那是对我们比较疏的所缘缘,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我们每一个人受用的是自己心中的影像相分,叫做亲的所缘缘,那是各人的别业所感。比如说我们看教室这个花,这个花它本身有它的本质相分,这个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但是我们今天有二十几个人去取花的相貌,我们取到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你看到的是你这一部分的影像,他看到是他的影像。那每一个人福报不同,看到花的影像就会有差别了;所以这个所缘缘就是,它表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有差别的。这个就是第二个,你心中要有一些种子,还要一些所缘缘的力量。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等无间缘,就是八识的心王和心所,它有「前聚」——就是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它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自类无间,等而开导」。这个无间,就是没有间断;这个开导这句话怎么说呢,前一类的心王能够开导后面的心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识,它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你这个心念要生起,就是前一念的灭,第二念才能够生起,如果前一念不灭,第二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心识的消灭对第二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看病;看病的时候啊,当然医生只有一个,病人有十几个,大家排队了;这个座位,这个病人的座位只有一个,一号的人看完了以后,这个位子空出来,第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座位上;所以第一个人离开这个座位,把位子空出来,才使令第二个人能够看到这个病,才能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一个人的离开,对第二个人有开导的作用。那第二人再离开以后,第三个人再坐到这个座位,编号第三的再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二号的离开对第三号的出现,有开导的作用。就是前一念灭,下一念才能够生;如果前一念不灭,下一念不能生。
你看我们历史上有一个金碧峰禅师,金碧峰禅师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死亡时间到来的时候,阎罗王派了小鬼去抓他;但是他在佛堂当中入三三昧——观「空、无相、无作」的时候,这个小鬼抓不到他了。因为他没有等无间缘,他没有生起三界的念头,他心中所缘的境界是一种圣境,那「空、无相、无作」那是一个圣境。这个时候小鬼没办法了,就问那个土地公,土地公说,你一定要去他的佛堂当中,去敲他那个供佛的杯子,你一敲它的时候,他才能够从三三昧里面出来,你才能够抓的到他。果然小鬼到那个佛堂去敲杯子,这个杯子的声音一出现以后,破坏他的正念了;这个时候他从三三昧的境界出来,又回到凡夫的境界,一下子就抓到了。
好,这个时候我们来探讨:从他的心识当中「分别由何难」,他这一念生起三界凡念的这个念头是怎么生起的?他一定是前一念要灭,如果他一直保存在三三昧的境界,他那个三界的分别心不能生起;所以你对前一念要先消灭,下一念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消失,对下一念来说有这个「自类无间,等而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灭,才使令下一念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它的等无间缘,这也是一个因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除了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以外的都叫增上缘;这个增上怎么说呢,就是说它是一个存在的法,这个法有一种殊胜的势力。什么殊胜势力呢,它对其他的法能够随顺,或者是障碍;它对这个法本身有随顺是力量,或者是障碍的力量。虽然前面的三缘都有增上的作用,但是这个第四是「除彼取余」,就是前面三个以外的安立做增上缘,来显示诸缘的差别相貌。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净土法门;我们今天要产生一个净土的心识,就是你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身心世界清净庄严的心识。你要成就极乐果报体那个心识,当然主要的因缘是信愿持名,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功德的境界,生起强大的信心,相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他一定能够救拔你,生起一个希望成就的愿力,然后执持名号,这个是往生的亲因缘。但是这当中有增上缘,就是你要成就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在这个寂静的力量的资助之下,对于你生起信愿持名有帮助的作用;如果反过来,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造罪业,这个罪业的相貌是扰动的,这个时候对你生起信愿持名是障碍。
所以说,这个业本身不是成就这个心识的主要因缘,但是它却是一个资助的因缘;它对你这个业有资助性,或障碍性,这个叫增上缘。它这个业本身跟你这个心识不是直接,但是它是一个次要的因素。所以印光大师强调,我们虽然信愿持名,但是你还得要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因为这个业——善业和罪业,对你成就净土的心识的功德,它是一个增上缘;它不是亲因缘,但是它是增上缘。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就是「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人他为什么生起一个人的心识,他生起一个蛇的心识,他生起一个猪的心识,一个天人的心识,一个极乐世界的心识?就是你有这个种子,你过去有业性的造作,熏习这个种子。然后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些所缘的境界;如果你是做一个人,你一定看到了父母亲的因缘,你一定在临命终有看到一个中阴身的所缘缘。然后,等无间缘,你一定是有这个前念的消失。你一定是前一个果报的心念消失了以后,然后你下一个念头的生起。还有一些其他的增上缘,你相对的业力的资助。然后就创造了你这一期生命的心识,分别由何难就是这样子产生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个心法的生起就四种因缘。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讲到我们心中不能缘到心外的境界。(是的)那这个心外的境界是?
【师父答疑】:什么叫心外的境界?就是说,比如说我跟你来说,你的境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境界,我缘不到你的境界。但对我来说,心外无法,对我来说,一切法都在我的心中;我缘到的佛,是我心中的佛,我缘到的境界都是我心中的影像,因为我不能缘心外的境界。我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我一定要先在我自己的心中显出影像,我才能够去分别。
但是我们两个相对来说,你的法对我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是心外的法,这懂吗?你的法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东西,那是各各不相知。你的法界是遍满,我的法界也是遍满,但是又各各不相知;你的阿赖耶识遍满,我的阿赖耶识也遍满,但是你在你的阿赖耶识活动,我在我的阿赖耶识活动,但是我们两个却没办法交集。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主任那就是说,那共业,共业是指…
【师父答疑】:共业当然就是说,比如说我们都是人,我们看到水,我们每一个人看到都是水,这是共业了,这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是我们的本质相分是水;但是饿鬼道看到的水是火,那对他是折损的,那他的共业跟我们不一样。
共业就是说,大家的共同业力所招感的,所以水是本质相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不同的影像出现,那就是个人的影像相分,那么我们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我不能受用你心中的水,你也不能去受用我心中影像的水,不可以,所以心外是无法的。
现在我们是讨论,心识怎么生起的?就是有四种因缘。当然主要的是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就使令你出现一个人的心识,是这样子的,主要的是过去业力的熏习。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