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0面。我们前面一段讲到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地方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和它消失的因缘,除了我们身体有重大的病痛以外,关键点在这个想——想心所。我们看这个经论上说,众生的根性,外道种性和二乘种性的人,多分来说是欢喜无想;当然二乘人他在无想当中有我空的智慧,如此而已。大乘的菩萨,他是要有想;利用这个想来思惟佛法的甚深功德,利用这个想来思惟众生的苦。

    在《维摩诘经》,当中有一段是维摩诘居士跟迦叶尊者的对话,他讲到这个菩提心的问题;维摩诘居士为迦叶尊者开示说莲花,以莲花作譬喻;他说这个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莲花是生在什么地方呢,说“卑湿污泥,乃生此花”。

    说这阿罗汉,他内心当中不能发菩提心,为什么呢?

    这高原陆地啊,因为阿罗汉你经常把第六意识落入在无想,对于众生无量无边的苦他也不去想;对于这个佛法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甚深三昧、陀罗尼,他也是无想;他内心当中就安住在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思惟一切法,无大无小,不生不灭,所以内心当中安住在无想。虽然这个无想有空性的智慧相应,是真的;但是它本身也是无想,所以他很难发菩提心了。说这阿罗汉发菩提心比一个凡夫都还困难,很难,连佛都没办法;为什么呢?「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因为这个太清净了,莲花没有得到这个污泥的滋养,莲花生不起来。

    反倒是你是一个大乘凡夫,他「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他在内心当中发了菩提心,他依止这个想;虽然他的凡夫的境界当然有苦恼,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他能够利用这样子呢,能够去观想三界的苦,观想佛菩萨的功德,这个时候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起一个广大的菩提愿。所以就着发菩提心这方面,大乘的凡夫是超过二乘人的,这关键点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想的问题了。

    二乘人他一直认为这个想是过患,其实不是,想本身是无自性,它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就是你是从哪一个方向去想,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说这个水,水它也不是好,也不是坏;如果这个水,是调伏的状态,这个水能够灌溉农田,水力发电;如果这个水失控了,泛滥成灾了,那这个是洪水泛滥,破坏良田,破坏房子。就是这个水,你不能说它一定是坏,它也不一定是好;看看你是哪一个方向,是调伏、未调伏的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第六意识这个「想」也是这样,你不能一直就诃责这个想,这不可以,这个你以后发菩提心会有困难。你可能很快就会让自己的烦恼调伏下来,但是你采用这个方式来调伏烦恼,你以后会后悔,会严重的后悔,这个是短见的方法。你一时之间,很快的让烦恼调下来,但是等到你要走到后段的时候,糟了,你一开始方法错了,这个时候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恢复这个想,这个事就麻烦大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把方法弄对,不要错损菩提;就是你那个想,本身要引导它在三宝的境界想,而不是把那个想消灭掉,那以后就问题大了,那变钝根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

    戊四、结示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我们前面呢,天亲菩萨说万法唯识,说一切万法唯独是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能变现的心识,天亲菩萨分成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个我们前面都说过了。这个地方是说,这个三能变相,是自证分所变现的相见二分所依止;其实这个三能变相,主要就是识的自证分,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八识都有它的自证分。那这个自证分要生起了别性,要变现二分,自证分不能直接生起了别性的,它要生起功能的时候,是有见相二分。我们可以说,自证分是内在的体性,相见二分是外在的作用,可以这样讲。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五。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把四分做一个探讨。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这个识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和它相应的心所,每一组心王心所活动的时候,都有四分。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包括心王、心所,它去了别境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把它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是有四分的: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透过四分的学习,就能够肯定的知道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离开这一念心识,没有外境可得,这个四分就是在证明万法唯识的道理。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正明四分,把四分的定义做一个说明,看相分。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这个相分就是相状;人有人的相状,树有树的相状,房子有房子的相状,它是心识所缘的影像;就是我们这个了别性去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在你的心中会现出一个影像。比如说这个色尘的影像是青黄赤白,声音就是高低曲折,这个香就是有芳香臭秽的相状,这个味呢有酸甜苦辣,这个触呢有坚硬柔软,各式各样的相状。那么这种相状都是“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所以这相分的定义,就是所缘的意思——识所缘的影像。当然这个所缘,可能是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像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见分,那这个时候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它的一个影像;所以这个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时候,它的相分是一个心法,这个相分的定义就是所缘。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

    前面的相分是所缘,这个地方是讲能缘;能缘的是见分,是照烛,照就是照了,烛就是清楚的意思;它是一个识的了别照境的功能,以能缘为义。就是八识对境界所生起的了别作用,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都是见分所收摄;这个见分只有心法,见分不可能是色法。我们讲这个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别;这三种功能它发起作用的时候,事实上都是见分所收摄,能缘为义。

    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体分”。

    这个自证分定义有两个,先看下一段:

    第一个、它当自体的意思,就是“此为识之自体”。就是识的了别性当然是见分,它的功能是见分,当然这个见分它一定有一个所缘,这个识,凡夫的识跟圣人的清净心不同,圣人的清净心缘境界没有能所的;凡夫的心识要去缘境界,一定有一个能缘的见分,有一个所缘的相分,有能所;那么这个能所的作用,是依止谁呢,是依止自证分;这个自证分也是一个心法,那是一个微细的心法。所以自证分的第一个定义,是见相二分所依止的一个体性,当自体义,见相二分所依止的体性。这第一个定义。

    其次呢,就是说这个见分去缘相分的时候它可以做证,这个做证就是当「量果」。这是唯识的特殊的名词,我们解释一下:

    一、先解释这个量,这个唯识的意思就是说,什么是量呢,就是一种认识,叫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量。对境界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认识,或者是现量,或者非量;这个能缘的这一部分叫能量,所缘的叫所量。

    二、果:那么能量和所量,在判断的时候,有一个要证明的,这个就是量果,看你这个量的对不对,做一个判定的标准;这个自证分,刚好是做见分缘相分的一个量果。

    它有量果义,也有自体义,这两层意思。

    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而不谬故名“证自证分”。

    ——糅合《宗镜录》——

    自证分它去判断见分的时候,它也是一种量,那么谁为它做证明呢,又安立一个更微细的心识,证自证分当这个量果,那就是更微细的心识。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唯识学是把它分成「体用;能所」的关系,我们先把这个关系先厘清:

    一个是体。就是我们这个心识,一定有内在的自体,这个体呢,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两个是体,这个不对外作用的,那个明了性的是一个依止义,一个自体。那么作用呢,就是见相二分,表现出来一个能缘,所缘,那见相二分是一个作用。那这个作用当中又分成能所,能缘的见分,所缘的是相分。

    所以这个四分,在《成唯识论》当中你掌握一个「体用、能所」的关系,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用当中又分成能所,你就容易清楚这个识的四分的相互关系了。

    (二)四分三喻

    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做一个譬喻,在《成唯识论》当中,它作了三个譬喻。先讲这个自体义。它以这个照镜子,我们都照过镜子。这个照镜子,你一定要有一个…我们先看自证分。

    一、自证分…镜面…体:这个照镜子,一定有一个镜面,镜子的表面;这个表面当然是光滑,不光滑差很多,这个镜子的表面就是自证分,这个是一个自体。

    二、证自证分…镜背…体:当然这个自证分它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它要依止谁,依止证自证分,要依它的镜背,就是水银。这个镜子的背面没有水银,你这个镜子也不能照了。所以这个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一个自体。

    三、相分…镜中影像…所照…用:那么它要发起照了的功能,就有能所了,一定有一个影像。比如说你人站在镜子前面,那你这个人在镜子当中就现出一个影像,这影像就是相分。

    四、见分…镜光…能照…用:这个相分呢,当中又有一个见分,就是有光明,你在黑暗当中又不能照了,要有光明。这就构成了四分的情况。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这一念心去看这个水,当然看水一定有第六意识、有眼识,起码有两个心识,我们讲第六意识好了。第六意识去缘这个水的境界,第六意识的功能当然是了别,“了境为性相”,这个第六意识的自证分跟水一接触的时候,它产生见相二分;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生起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第一刹那,还没有生起名言寻伺的时候,是业力。

    这怎么说呢,这个水它在唯识学讲叫本质境,本质;但是它在每一个人的自证分现起的时候,变成影像相分的时候,每一个人取到各自的水。

    比如说我们人道去看水是看到了水,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这个自证分这个镜子的表面,出现的影像是一个水的影像;这饿鬼道它有罪业,它到了海边的时候看这个水,它那个第六意识的自证分那个镜面,出现是一个火的影像;那么这个水的本质境是同一个,但是它映在不同的镜面就有不同了,这跟业力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水对人是一个增上的功能,对它是一个折损的功能。

    所以我们第一刹那的自证分去缘境界的时候,出现的见相二分,第一刹那是业力,完全是业力。福报大的人,他去摸这个水,这个水的温度都是他舒适的温度;有障碍的人福报薄,他摸那个水,他不是觉得很冷,就是觉得很热。所以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是业力。

    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了,你的烦恼的厚薄,你的虚妄分别,这个时候境界会不断的变化;就是我们照镜子,当然跟你这个镜子表面做的光滑有关系,但是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变暗,一下子变亮,这个见分的分别也是有关系,烦恼的厚薄有关系。当这个影像出现以后,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调整,它那个镜子上面的影像也会不断变化。

    就是我们第一刹那在心识的自证分出现的影像,受用的影像是一个业力的因缘;但是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心了。厚道的人,他安立好的名言,就算境界差一点,他也活的很快乐;刻薄的人,烦恼重的人,就算这个影像是不错,但是他也会把这个影像变的不好。这是第二刹那的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就是分别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识的四分。

    看第二个譬喻。前面是从自体义,这个当量果义。

    自证分…智…能证知…体:说自证分是一个智慧,智慧的判断。

    证自证分…人…能证知…体:但是这个智慧的判断它一定依止一个人,有一个依止,一个人的果报体,才能够有智慧。

    相分…绢…所量…用;见分…尺…能量…用。

    那么这个智慧要去读这个绢布,要去缘所缘境的时候,要有一个尺,有刻度;所以自证分的智慧生起见相二分,用尺去量这个布;这个尺量布的时候,它是不是正确,就由自证分来判断,当量果义。

    说我们在念佛,我们一开始见分在打妄想的时候,在这个五欲的境界打妄想;突然间生起一个作意、警觉,说我不能打妄想了,这打妄想下去增长生死的业力,我应该提起佛号。这个时候你见分在打妄想,是谁知道你现在在打妄想,要生起警觉?那当然是在这个打妄想的背后,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一个自体,发动警觉的功能给它的,那当然是自证分了;就是见分在了别相分的时候,有一个量果,有一个在判断它的,这个就是自证分。这个当量果义,前面当依止义,这当量果义。

    再看第三,看这个蜗牛,蜗牛的譬喻:

    一、证自证分…壳…体:就是说,一个蜗牛生起了别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壳——外壳,证自证分。

    二、自证分…头…体:一个头(自证分),头当然要依止壳,这是内在自体。

    三、四、见分、相分…二角…用:那么这个蜗牛的头要去对外境了别的时候,它突然间同时生起两个角;这个两个角,一个是见分能缘,一个就是相分所缘,这两个是同时生起,这是它对外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这个量,就是我们心对境界的一个认识,有能量、所量和量果。我这个地方根据《成唯识论》的内涵,我们把外道、小乘和唯识,对于量的说法做一个拣别。

    一、先看外道:外道认为能够了别境界的量果是神我。他认为生命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这个我生起一个了别的心识去了别境界;这个境界、心识、神我,这三个是完全是独立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的。当然外道是认为,识和境都应该消灭的,只有恢复到一个神我的境界才是涅槃,这是外道的说法。

    二、小乘的说法:说是这个能够了别的当然是心识,这个心识当然是第六意识;所以在这个量果当中,它这个识已经是我空的境界,没有神我,我空法有。那么它这个识不能直接去了别,它要依止根,根去了别境界;所以这个境界是离开了识有独立体性的,这是心外有法的意思了。你看它的境界是所量,根是能量,识是量果,所以它这个境界离开心识是单独存在的。

    不过它没关系,外界是真实的,这个三界的火宅是真实的,但是「我不可得」,那就好了,他把这个我拿掉,他认为就入涅槃。所以这个法是真实的,三界这个火,烧的炽盛的烦恼火、业障火、报障火,但没关系,法有没关系。

    三、唯识学认为:这个量果是,不管能量,所量,和量果,都是心识,一切法没有离开心;没有离开心,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是一个量果,量果它是一个自体不能去缘境界,它同时现出见相二分;见分是能量,相分是所量,它们是心中的影像,见相二分是依自证分所起,所以不管能量的心,所量的境,都没有离开心识。

    在这个《贤愚经》,讲到阿育王的前生,这当中讲到一件事,说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带了阿难尊者去托钵,他托钵的时候,他先到城市去托钵,结果都没有人供养他,那么佛陀就转到一个偏僻的乡村去托钵。要到乡村之前,有一个空地,这空地很多小孩子在玩那个游戏;很多小孩子他们用那个泥土把它堆成一个城堡,用泥土做成一个小丸子,就把它当作珍宝,小孩子认为这是珍宝,就把这个珍宝放在城堡里面。佛陀带着阿难尊者就这样走过去,当然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

    这小孩当中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有智慧的小孩子,看到佛陀以后起欢喜心,就跑到他自己用泥土所做的城堡当中,把里面的珍宝拿出来了;当然珍宝是一个泥土做的丸子,但是他心中的影像是认为这是个珍宝,他拿珍宝以后要供养佛陀,但是他太小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小朋友,就马上蹲下去,他踩到他的背上就比较高了,就拿这个泥土做的珍宝要供养佛陀。

    佛陀起欢喜心把钵拿下来,就把这个泥土盛下来,盛下来以后佛陀就欢喜的回去了;回去以后叫阿难尊者说,你把这个泥土就撒在我那个房间里面地上,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阿难尊者就照做了。照做以后呢,阿难尊者就问佛陀说,说那个小孩子他供养你这个泥土,他以后果报是怎么样?佛陀说,我灭度以后一百年,有一个阿育王出世,这个国王统理整个天下,他为我盖八万四千个塔;他供养的时候,那个小孩子,蹲下去那个小孩子就做他的大臣。所以阿育王是佛陀授记的,在《贤愚经》里面授记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来观察,心外无法;就是说依我们一般的众生来看,我们旁边的人看哎呀,你怎么把那个泥土 供养佛陀呢,这是有过失的啊。但是,就一个能造作的这个人来说,他的心中所现的相分,它是一个珍宝的相分,他是把它观想成珍宝;他那个能缘的见分是一个布施的心,他那个见分是布施的心;他所缘的境界——能布施的心依止所布施的法(他是把它观想成珍宝),供养佛陀,所以这是一个功德的境界。

    所以唯识学认为,不管是能缘所缘不离开心,它为什么呢?安立一个相分,心外无法。这心外无法是就你个人来说,心外无法;如果你相对别人来说,心外有法。就是说你的法对我来说,那是心外有法,在我心中之外;但是对你自己来说,这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所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你心中的业力和你的分别所创作出来的。但是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我在观察你的法,那你这个法是我的心外,那跟我没关系的;但是你单独一个人来说,是心外无法。

    所以那个小孩子他把泥土当珍宝,他得到的用真实珍宝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这个唯识学是认为万法唯识,是这样安立起来的;因为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相分,都不离开自证分,就不离开心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法要,我们分成两段。

    (三)结示法要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说这四分当中,当然是心识,一个心识当中都可以开出四分,我们以第六意识讲比较清楚。就是前面两个见相二分是外在的了别作用,后二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内在的体性,先分成体和用的关系。

    “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这个初当然是相分,它只是所缘,它不能当能缘;后面三个呢,都有能缘所缘的意思。

    这个地方把它再详细解释。“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参考左边那个表,四分互缘量果表。

    你看相分,它只能够当所缘,它不能去缘见分的,它不能当能缘;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同时也是能缘,也是所缘。比如见分它去缘相分,这个时候它是能缘。

    “第二分,但缘第一”,或者是正确的量,或者是非量,或者现量,或者比量。

    “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自证分它能够缘第二的见分,它也能够反过来缘证自证分,也可以。

    “证自证分,唯缘第三。”证自证分它只能够缘自证分,它不能缘第二,因为没有作用。

    “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第三第四的了别性都是正确的,它不会错谬的;这个见分的话,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是错误的。

    “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所以从四分的建立,我们就可以建立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每一个众生来说——就单独一个众生来说,你所造的业和你所受用的果报,完全是不离开你的心识;离开你这一念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果报是你的心识所变现,造作也是你的心在造作;你所变现的境界,然后你在你所变现的境界造作;这个就是四分的安立。

    再看第二段,这一段是憨山大师的《性相通说》: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名为“相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故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性相通说》——

    这个地方,憨山大师把唯识学跟天台宗把它做一个融通。对于我们一念心识的相貌,他先讲它的一个所依的一个真实的自体。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这是本来面目,说我们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是一心真如,这一心当中,它的相貌是真,也是如;真实不虚;如者,恒常不变。这个明了的心识当中,有大智慧光明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当然约性德来说了。这个时候,一心真如是如如理取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那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的境界了,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一、相分:但是它这个心识,它就是会动。我们一活动以后,“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就是《起信论》说了,真如不守自性,一心真如它是不能安住在它的本性上,它欢喜向外攀缘。那这个时候一动以后就是一个情识了,带有情感的作用了,我法二执了。“以湛寂之体”,湛者光明义,寂者寂静义,光明寂静的自体,忽生一念,就是动了一念了,一念的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

    这个时候“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就是有业力。当然你这个动,如果你这个念头动是动善念的因缘,那是变现人天可乐的果报;如果动的是恶念,那是不可乐果报。那么这样子的果报出现,就是你动念头才有的,这个叫相分,是所缘,你所受用的境界。

    二、见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那么这样子一心真如,这个时候你一动以后,就有一个所缘的相分,然后有一个能缘的心,这能缘的心当然就是有异熟、思量、了别的功能。“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所以这个《起信论》它把性相融通了,《起信论》它也是万法唯是一心,但这个一心当中,它是一心有二门: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生灭门。这个真如门是本具的,本来具,那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的。但是你一动念以后,就落入八识了,那是熏习成,那每一个人的心识,他有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了境的功能,那各式各样了。看你是怎么个动法,看你是往善念的方向动,往恶念的方向动,往出离心的方向动,往菩提心的方向动,各式各样的动,有各式各样的方向,那这样子的变现的果报就各式各样了,那都是熏习成的。这个地方是把性宗和相宗的一个融通性,把它做一个拣别。

    好,我们再看第四、问答释疑:

    (四)问答释疑

    问:诸大乘经论,皆云“万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这个地方是做一个问答说,在法华经、涅槃经当中,在圆顿的教法当中,都讲万法唯是一心;但是在唯识学为什么安立了八识呢?这个是古德在讲唯识学的时候安立这个问答,看答怎么说:

    答:《相宗八要》云:“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着者,略有八种。”是故言八识者,乃约有情众生之相用差别安立,其目的在使令众生,从八识之差别相用中,观其“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之理体,古德云:“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即此之谓也!

    首先我们引用藕益大师的《相宗八要》。说我们观察一念心识,从这个本来具的体性上说,是“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就是从本体上来说,那是「觅心了不可得」,那连一也不可得。但是我们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在动了,从作用上来说,它有它的相貌和作用,那么是广大无边的作用,那每一个人的念头各式各样。这念头当中,我们从作用当中,取出它最显著的,这就是八识,当然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三能变。所以八识是有情众生的相用差别安立。

    这地方我们要注意了,八识是约着作用安立的,不是有八个识的自体;只是我们在说明这个心识的活动,我们分成八种功能来了解这个心识的活动。所以呢我们从八识的活动当中,可以知道它是「缘生性空」的,然后引导我们悟入一心真如实相的理体。所以唯识的教法是「即用显体」,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要悟入一心真如,但是你不从作用下手,你根本就没办法悟入。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变成识了,那变成识的时候,你从这个八识当中境界要回归到你的本来面目,你还得要利用这个心识,就路还家。因为你已经变成心识了,这八识了,你还得要靠第六意识去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的;你一开始就完全不动啊,那不行的。所以你一定是从作用当中,然后才即用显体,用的当中去悟入你的本体,这唯识的教法是这样子安立的。

    再看第二个问答:

    问: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唯识学讲有八识,这个八识是讲人道的,还是所有道都有八识呢。看回答。

    答:六道众生,随其业感不同,所禀受之识亦各有不同,如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无想天人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这个八识的安立,其实六道众生,因为它是熏习成,它不是本来具;既然讲熏习,那就跟你的业力有关系了。我们讲一念不觉,一念妄动才有八识,那每一个人这个念头的动不同了,不同的因缘的动,当然它招感的心识也不同:

    一、我们说初禅,初禅当然不是像我们动那么厉害了,所以他没有八识。他是以禅悦为食,所以他没有鼻舌二识,他只有六个心识。不过初禅天人他的果报,他没有鼻识舌识,他的根在的。这个初禅天的人,他像一个童子相,他的鼻子跟舌头都在的,但是他没有了别的心识。

    二、“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二禅以上,他没有寻伺了,所以他完全没有前五识。所以二禅以上的天人,他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他跟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完全不接触了。所以二禅入了定,你用引磬,他没办法出定的,他没有前五识的活动。他要不出定,你外在境界打他,用引磬,他都没有用,他跟外境完全没有接触,除非他自己要作意出定。

    三、无想天入无想定,那更厉害了,前六识都不活动,只有第七、第八。

    所以这个八识的安立,是一种因缘的力量安立的,众生的业力不同,那当然他所出现的果报就不同;跟佛性不同,一心真如的话,每一个人是一样的;这八识的业力所招感的,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八识的相貌都介绍完了。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大家有没有问题,讲到这个三能变相。

    这个智者大师,他解释《维摩诘经》,他广泛的引用唯识的名相来解释《维摩诘经》。很多人就质疑,问智者大师说,说《维摩诘经》是一个圆顿的不二法门,那是一个性宗的思想,开显佛性的思想;为什么你广泛用唯识的名相呢?智者大师为这件事情,他也提出了回答。

    他说,“夫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当细寻天亲”。说我们要去分别界外的结惑生死,我们要去分别界内界外的烦恼是什么因缘生起的,罪业是怎么生起的,这个老病死的果报是怎么生起的,当系心天亲,就是我们要找出问题的根源,你还要从唯识下手,就是从这样的一个心识的差别作用下手。

    那么“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则何过龙树”。说我们从病源知道以后,你要修观,那“观门遣荡,安心入道”,那你直接用龙树观是最快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就能够引导你第六意识,从这个熏习成的各式各样的差别因缘当中,直接悟入到第一义谛。

    所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那是从性宗是快;但是你要了解你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差别,那你还得研究唯识学,“当细寻天亲”。所以智者大师这一段就把性宗、相宗的重点就讲出来了。所以这两个教法都非常重要。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附表三十页,第一个譬喻自证分,那个镜面的话,算是第一刹那的那个业力的因缘吗?

    【师父答疑】:这个镜面当然是会现出影像,对不对;我们心就像镜面一样,第六意识来说。我们看这个莲花,当然我们心——镜子跟莲花一接触的时候,这个莲花表现在每一个人的镜子上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莲花特别的庄严;福报小的人,他看到莲花就是比较暗淡,这是第一刹那,业力的因缘。

    但是这个见分,相分一开始活动以后,那就是分别心了,那就不完全是业力了——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他烦恼重,他虽然现的莲花很庄严,但是他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时候他这个影像也会有变化,也会有变化。他安立不好的名言,他那个影像就变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受用果报跟业力有关系,还有跟你的分别心有关系;第二刹那就跟分别心有关系,就去寻伺,开始安立名言了。应该是先想,想呢安立名言;然后寻伺,在这个名言当中觉观,就带动了善念跟恶念。所以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看谁都不对劲了,你的福报大,就算你用最好的东西都不快乐;因为你安立不好的名言,那这些东西都被你染污了。其实都不用离开你的心识,还是你心中的见相二分,只是那个相分被你的见分染污了。所以我们自己受用自己心中的影像,绝对不可能心外有法的,不可能。

    就是这个境界在我们心中出现,第一刹那是业力,第一刹那;我们今天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别人赞叹的声音,诽谤的声音,总之你心中出现第一个影像,一定是你有业力,你可能是善业或者是罪业。但是你面对影像的时候,你怎么去分别它,你是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这个时候会产生第二个影像,这个影响是最厉害的,就是分别变,第一个是因缘变。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