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9面。我们看偈颂的地方: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的相貌,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了境能变。就是第三能变的明了的心识,它能够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虽然所有的心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初能变和二能变,它们的了别功能非常的微细;可以说是第七识和第八识对外在的境界,是没有明显的任何的感觉,不明显。反倒是这个前六识,它能够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生起明显的了别性,所以说在这个第三能变,天亲菩萨安立一个了境能变。
这个前六识的了别性,它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从它的因地的造业上来说,它是“善不善俱非”。就是前六识能够在五欲的境界造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它也可以在三宝的境界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所以这个前六识的了别性,它在因地的造业力是最为强大,这是第一点。
其次,这个了别性在果报的受用上也是特别的敏感。就是前六识这念心跟果报接触的时候,它有苦乐忧喜舍种种的感受;这种感受也特别的强烈,不像第七、第八识完全是舍受。所以我们前面都讲到,就是第三能变这个了别性,它因地的造业强,它在果报的受用也特别的明显。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了别性的一个特色。
这以下是讲第三能变它生起的因缘。就是怎么有这样的第三能变的功能,这个了别功能是怎么生起的,解释这件事情。我们看讲义。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前六识的善恶的心所,它的一个活动的相貌;现在是说,我们怎么知道它的现起。这个现起就是它从种子生起了别的功能,叫现起;它的分位,这个分位就是它的差别情况;它生起了别性的一个生起的差别情况,差别因缘。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把这个偈颂分成了三段:“依止根本识”这是一门,这是一段,这可以说是一个总说,共依门;“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这个又是一段,这个是专讲前五识的生起因缘;前面的依止根本识是个总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这个是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就是分成三段解释。好,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前面讲到这个第三能变,藕益大师是以九门来说明,这个地方是讲九门当中的最后的三门。看第七门: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我们前面也一再强调,一切法因缘生,它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这一切法因缘生是整个大小乘佛弟子的共识,共同的正见。现在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说心识也是因缘生,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别性,它的造业强,它的果报受用也特别的敏感,那么这前六识的了别性是怎么生起的,怎么有这个了别性呢,解释这一段。
藕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看这个第二行,有一个亲因緣,先讲它的亲因缘:
一、亲因缘
“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就是说,这个前六转识的了别性,是你过去熏习的种子所生起的,这个是亲因缘。这个亲因缘是这样,当然前六识我们特别要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主,我们的生命当中,所有的功能最为强烈的就是第六意识。
这个第六意识,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种相貌:
第一种、根利遮轻。根利就是说,过去生他在三宝的境界熏习的强,他长时间的念佛、念法、念僧,善根特别的强;遮轻,他在五欲境界的熏习薄弱;所以他今生果报出现的时候,他那个种子善根强,烦恼薄。就像那个目犍连和舍利弗尊者,见到佛陀以后熏习佛法,在七天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根利遮重。说他宿世栽培,他曾经在三宝的境界熏习的强,佛法的共修他经常参加,法师有说法的因缘他也去听闻,他内心当中在三宝的境界的造作的因缘也特别强。但是他佛法修学完以后,他在世俗之间的放逸的势力也非常强大,他在五欲境界造作的因缘也特别强,烦恼也特别重;所以他今生得果报的时候,根利遮重,他在佛法的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重。
像佛弟子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出家以后,他是很喜欢跟女众往来,特别是那一些高贵有钱的女众;看这个律上的解释,他这个贪烦恼重,佛陀很多的制戒都是因他而生起的,但是他后来证得阿罗汉果了,就是他这个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重。他善根强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那个智慧光明现前的时候,他能够照破烦恼;但是他的修学圣道的时间要拖的比较久,因为他要破障,不像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他没有障碍。
说是我们开车,两个人车子都很好,马力都很强,但是有些人他的路很多的石头,有障碍;有些人在高速公路,他没障碍,一下子就开过去了。所以根利遮重就是说,他这个车子这个乘,善根的乘强,但是他石头也特别多,他花的时间要久一点,障碍多一点。但是他有善根的人,终究是能够突破烦恼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种、根钝遮轻。说他这个第六意识这个过去的种子的栽培——根钝,他很少参加佛法的活动,对三宝完全没有信心;他可能是一个世间的善人,或者信奉外道,一贯道等等。但是他在五欲境界的栽培也少,他烦恼也特别的淡薄;这种人,多分只有人天的善根,没办法成就出世的圣道。因为他没有善根,他今生遇到三宝也不能生起信心,也不能生起好乐心,就是根钝但是他遮轻,第三种。
第四种、根钝遮重。最糟糕了,他宿世跟三宝缘结的浅,但是他在五欲境界的活动的势力强,烦恼重,这种人的生命多分都是在三恶道。
所以说呢,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它在造业的时候,造善造恶;在果报受用的时候种种的感觉,这些都不是自然生起的,这是“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因缘”,就是你过去熏习的。你说我今生这个第六意识,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修禅定,但是他听闻佛法没有兴趣;有些人他听闻佛法,他能够分别种种的法义,但是他不能修禅定,心静不下来。就是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各式各样,完全是你过去熏习的种子所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这个叫亲因缘。
二、增上缘
“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
这个是增上缘,就是说,前六识除了它自己的种子以外,它还要依止根本识的现行,就是依止第八识的明了性。比如说你这个人善根强,对三宝的信心强,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强,但是你曾经有一种罪业现行了,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第八识它是在畜生道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你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会有障碍,报障。就是你善根强,但是你到畜生道去,你遇到了三宝,那个信心不能表现出来,有遮障。所以这个了别性,跟第八识的现行有关;第八识如果是在畜生道的时候,第六意识会有障碍;到天上去,也有障碍;只有人道是最好。
像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皈依弟子叫耆婆,耆婆是一个医生,他是阿阇世王的一个大臣。他在生的时候是目犍连尊者的在家的皈依弟子,他对目犍连尊者非常的恭敬,每次看到目犍连尊者都是顶礼,礼拜、恭敬、赞叹。不管是在佛堂,不管是在马路上,只要他看到他师父,他一定跪下来顶礼。后来耆婆死掉以后到天上去了,到欲界天去了。
目犍连尊者,有一次他的出家弟子生病了,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就飞到这个天上去,要这个耆婆开一些药给他的这个弟子吃。但是耆婆这个时候第八识阿赖耶现出的是一个可乐的果报,诸天的这种放逸的果报;这个时候耆婆看到目犍连尊者,他打个招呼就走了;他是坐的车乘,带了几个天女在游玩。这个时候看到目犍连尊者只是伸手打个招呼就过去了。后来目犍连尊者还是用神通把他定下来,问他说我这个弟子生病了应该怎么办呢?耆婆就说断食就好了,讲没几句话又去玩了。
这怎么回事呢?就是说耆婆他在人果报的时候,是对三宝如此的信心,善根;但是他得到天的果报的时候,他的第六意识的了别性有变化;就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这个了别性的生起,要依止第八识当增上缘;这个第八识是一个天的果报,这个对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有障碍。长寿天也是八难之一,畜生道也是八难之一。
为什么呢?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要修学圣道,你这个第八识太过痛苦也不行;说这个到地狱去、恶鬼、畜生,这个第八识所现的果报太苦恼了,这个时候你善根也会有障碍,苦的逼迫太厉害,你的心静不下来。但是你到天上去,这个乐受太强烈了,这个时候你心也不能修,你很少有生起出离心了。所以人道是第六意识最好的一个功能,人道是法器,因为它能够让这个了别性生起「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
所以我们在判定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生起的因缘,“依止根本识”。这当中包括依止根本识里面的种子当亲因缘,和依止根本识的现行当增上缘,这两个因缘都会影响到你第六意识的了别的情况,这是一个共依门,共同依止的,前六识所共同依止的。
再看第八,第八叫俱转门,俱转。这个地方是单单讲前五识的因缘。
八、云“五识随缘现”等者——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藏识,波涛即喻前五识也。
这一段是讲前五识它生起现行的因缘。前五转识呢是“五识随缘现”,它不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要假借众多的因缘才能够生起了别的现行,这以下说明它的因缘。
一、眼识:这个眼识的因缘最多了,它有九缘,这个九缘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亲因缘,当然亲因缘是种子了,这是一个,所有的色法,心法都有种子,这是亲因缘。第二、所缘缘,它有它所缘的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它的所缘缘。第三、增上缘,这增上缘就是所有其他的,包括它所依的根,根也是一个缘。
第四、作意,作意也是一个缘。第五、分别依,它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第六、染净依,第七意识当染净依。第七、根本依,第八识当根本依。第八、光明。第九、空间。所以眼识要生起了别是最困难的,眼睛看到东西是最困难的,因为它缘最多,它一个缘缺就不能生起。
二、耳识:“耳识八缘生”。耳识它因缘就比较少,它不需要光明。我们在黑暗当中也可以念佛,我们所念的佛号的声音,耳识不需要光明就能够听到,所以它不需要光明的因缘。
三、四、五、鼻舌身:“鼻舌身三识”连空间也不需要,它就是直接跟所缘境接触就可以了,中间不需要空间。
所以“缘俱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这个波涛指的是前五识,这个水指的是第八识。当然水要生起波涛要有境界的风——风吹的因缘。当然波涛是可有可无,有时候是一个波浪,有时候两个波浪,乃至于五个波浪,但是水是肯定有的;这可以看的出来,前五识的波涛不一定是同时生起,或者一个波浪,或者两个波浪,或者五个波浪等等。这个是说明前五识的一个生起因缘。
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这个是讲到起灭分位门。这个地方是单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这个地方就讲到,前五识的生起所藉因缘是很多了,七八九缘三种都有;这个第六意识生起需要的因缘就比较少,但是有五种情况是第六意识不活动的。这点我们看补充讲表,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这个起指的是现行,叫起,现行位叫起;这个灭指的是种子位,它的功能消失了,叫灭,种子位;分位,这个分位指它的差别情况,就是现行和种子的差别因缘,差别情况,说这件事情。我们先看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这个前五识生起的因缘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前五识的生起须待因缘很多,而且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帮忙,前五识的了别性是一刹那而已。比如说我眼睛看东西,第一刹那眼识现起,但是如果第二刹那,我的第六意识不去支持它的话,这个眼识就消失掉了,它不能离开第六意识单独的了别,不可以;它一定要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所以它生起的因缘就不多了。它变化很多,有时候第一刹那眼识生起,第二刹那眼识消失,变成耳识生起;它这个前五识的了别性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很难相续。但第六意识不一样,我们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比较多。这当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它跟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有寻伺的功能,不像前五识没有寻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转,就是说,前五识如果没有外境的因缘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它只能够缘现在的境界来生了别的功能。这个第六意识有寻伺,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跟前五识一起合作来缘现前的境界,随外门转;它也可以两个眼睛一闭,自己在心中生起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当中生起寻伺,生起觉观;“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也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
其次“籍缘少故”。第六意识的了别,外在环境的变化,对第六意识没什么影响。你说没有空间了,或者突然间停电了,对第六意识的修行完全没有障碍;没有光明了,都没关系的;它所需要的因缘本身就比较少,所以它现行的时间多。但是它有五种情况是不现行的,就是「五无心位」。
我们这个地方再拣别一下,这个了境能变,它的了境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五俱意识,就是说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活动,随外门转的。可能是跟眼识活动,或者是跟耳识活动,或者是跟两个识,或者三个识,或是跟五个识活动,各式各样的因缘,总之它是随外门转,这个叫五俱意识。它去了别现在的境界。
第二个呢,就是第六意识它不依止前五识,它去了别过去的境界,或者未来的境界;它去回忆过去的事,或者是去臆想未来,这个叫独头意识。
这个了境能变的了别性,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
一般这个年纪大的人,年纪大他那个根败坏,你会发觉老和尚他那个五俱意识可能会有问题。你给他看一封信,他可能没办法把他看完;你讲什么话,那个声音他也听不清楚。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强,他那个第六意识经过他七八十年的修行,那个功力很强;你问他过去的事,他能够记忆很清楚,但是他了别现起的境界有障碍。
因为他那个前五识所依的根败坏了,这个根是个色法,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所以老和尚要缘现前的境界比较困难,比不上年轻人。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的时候,入他心中的名言,入他心中的那种不可思议的三昧的时候,那年轻人比不上,那独头意识的话,我们比不上他们。那个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必靠外在因缘,这个是跟色身没关系,色身老病死,不能障碍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因为你前五识的活动要依止根,而这个根是色身,所以这个色身老病死了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有障碍,所以缘现前的境界就有困难,是这样子。但是他过去所熏习的佛法,他在佛法当中的那个「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的势力,那这个色身是不能障碍它,这个地方我们也把它拣别一下。
我们现在正式说明第六意识的五种情况不现行: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无想天,它是一个果报,它是色界四禅的一个果报,无想天的果报。这个果报当然不是佛弟子修的,是外道修这个无想定;这无想定是怎么修呢,它的一个出发点,它的动机,“厌患粗想之力”。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外道的修行人,他也是希望离苦得乐,他觉得这个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太苦恼了,这个扰动性使令他身心不安,他很想要找到一个寂静的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他也很希望找一个能够终身皈依的地方。当然他很快就知道五蕴不是皈依处。
他这个时候,经过他的一次一次冥想以后,得到一个结论,他认为一切的苦恼是由心中的这个想——妄想生起的;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名言”,就是心中有种种的名言,使令我苦恼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要破他心中的名言,就是一方面专注的去修定,一方面在定中诃责这个想,观察这个想如病、如臃、如疮;就观察这个想流脓流血,就像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就是我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都是由这个想而来的,我要到达无想的境界那是多么的安乐。那么当然这世间上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想被你一次一次的诃责以后,它势力就薄弱。到最后,这个想的心所就不动了,不动以后呢,他死了以后就到无想天去了。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状态“违不恒行心及心所”,不恒行当然指的是前六识,它不是经常起现行,这个恒行心所是第七、第八。他把这个不恒行的前六识的心王心所都消灭了,当然,他的下手处是先灭想,这个想心所一灭以后,第六意识就不活动,第六意识不活动,前五识不能活动,就入了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生,后半劫灭。就是事实上,他是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他前半劫刚生起的时候还有想,他能够回忆他是什么因缘生到无想天;他最后的四百九十九劫的最后半劫的时候想也生起,他也知道他下辈子要去哪里;所以这无想天的果报是五百劫,这当中有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这个是讲到它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是一般的凡夫,多分是外道。他就是调伏了这个遍净贪——遍净贪指的是三禅,三禅的这个快乐是遍净的,离喜妙乐地,他把对这个妙乐的贪爱的烦恼调伏了;但是他还没有调伏这个上染,就是这个无色界的贪染。他是怎么调伏这个贪呢?他不是修四念处,他是以出离想,他让自己无想。就是他这个明了性跟这个三禅的这个轻安乐接触的时候,他使令自己无想,就是这个乐受太厉害,但是我不去想它。慢慢的这个时候想心所消灭了,就入无想定了。从三禅的那个离喜妙乐地,就超越到第四禅的无想定去了。这个无想定是一个因地,它是一个人的果报修的,这个无想天是个果报,他是一个天的果报。
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诃责无想定和无想天的,这两个对修学圣道是有大障碍。在《阿含经》上说,说这个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善根是强,他后来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有遮障,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称诵,教一个四句偈,他一百天背不起来,背了前面两句,忘了后面两句;后面两句记下来,前面两句忘掉,他有这种遮障,愚痴的遮障。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周利槃陀伽他过去生就是生到无想天去了,他这个五百劫的时间无想,五百劫的时间第六识不活动,你看,都生锈了;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他等流性,他就是无想,他不能去记忆法义,不能去分别法义,对他的智慧有障碍。
所以我们看这个佛弟子,他在修禅定的时候,我们看阿罗汉,你注意看阿罗汉,他有看经典的人,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他在修禅定的时候,他那个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的时候,他到无想定的时候超越过去;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的时候,他不入无想定,阿罗汉绝对不入无想定的,他从无想定那个地方要跳过去。因为这个入了无想定,对他自己的智慧有障碍,他从无想定出来,他修止观就有障碍;所以这个定不是一个好定,这不是一个好定。他把那个第六意识消灭以后,他出来以后善根受到影响,“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受影响。所以这个无想定和无想天,都是外道在修的。
第三,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是圣人的定,无漏的圣人: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修的。它的下手处也是止息想,以这个想来伏灭这个无所有处的贪,使令前六识的不恒行心所,和第七意识恒行心所中的染污的心所消灭。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他的动机也是灭这个想,不过他当初灭这个想,这个灭尽定是人的果报入的,是人,他还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是在人道当中,他多分都是想要暂时的休息。就是这个阿罗汉,他去托钵以后觉得很劳累,他想要暂时的让身心休息一下,所以他暂时去入这个灭尽定,把这个想消灭掉。但是这个想的消灭掉当中,他那个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他能够灭恒行心所中的染污心所——就是我爱执,这个地方是不同的,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外道入无想定,他的心情是把无想定当涅槃当究竟,所以他入的时间很长,所以他出来以后,他对智慧有障碍;灭尽定它不是,灭尽定它时间很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天的,大部分不超过一天。经典上说,阿罗汉如果是入了灭尽定超过七天,他出来以后,他这个果报就要死掉,不能再用了。所以他这个灭尽定的时间是很短,他只是暂时休息,这第一个。
其次,外道的无想定是没有我空智慧。这个灭尽定当中,佛弟子它有我空智慧现前,所以它能够灭这个染污的我爱执。
不过这个地方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加行,都是“偏厌受想”,受想两个心所,又叫做灭受想定,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第六识不活动,这是第三种情况。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就是你这个色身太疲劳了,你睡觉了,六情闇钝。我们一天当中,睡眠正常的人,他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做梦的,就是熟睡状态,这个是我们恢复体力最好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做梦,耗损体力。就是在这个熟睡的时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第六意识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或者是非常的疲劳,昏过去了;或者你得到冷病,冷风的病,或者得到热病,使令前六识不活动了,这个人闷绝了,突然间昏过去了,这种情况第六意识也不活动。就是“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五种情况第六意识不活动,其他的第六意识都是活动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三能变相,在《成唯识论》上说,这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是有漏位,不管是圣位,第七、第八都是现前。第六意识是“多时转”,它的了别性多,除了五无心位以外。前五识是“少时转”,前五识的了别性,时间不多。
在《楞严经》好像有这么点暗示说,前五识当中,现起的时间最多的是耳识,说是前五识当中,我们耳识现起的时间最多,其他的就不多,耳识最多。其次是眼识,鼻舌身的生起因缘不多,除了在吃饭的时间以外,这鼻舌身的因缘不多,就是耳识生起的因缘最多,但是它们前五识都是少时转。
我们讲第六意识这个了别性,如果说是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很可能就会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了。这是一个问题了,第六意识的寻伺,它有染污的寻伺,有清净的寻伺;没有错,我们第六意识没有接触佛法之前,第六意识所安立的名言都是杂染的,杂染的名言,在名言的境界里面活动起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可以皈依三宝,听闻正法,启动我们的清净的寻伺,修习止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生起种种的善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大乘佛法是诃责无想,不是赞叹无想。因为这个无想是愚痴的根本,你这个调伏烦恼不能用无想,就是我跟境界接触我是不想,这不可以;你因地要观,观察它是无常、无我。你面对境界时用真理来观察它,用智慧来观察它。如果你一开始经常用无想,那这是逃避,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你不知道,但是我无想。
这个时候久了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变成钝了,暗钝了,就变成钝根人,以后你要听闻佛法很困难,因为你无想,那个想的心所被你伤害了,错损菩提。你要发菩提心,你要修六波罗蜜,都是要靠这个想,寻伺就是靠这个想,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错认消息。
这个想是众祸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你这个第六意识的想,它也是你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根本;你完全无想,你跟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你要忆佛念佛也是要想。所以我们在唯识学特别强调转识成智,要转,你不是消灭这个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好,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就是那个入灭尽定,跟他入那偏真涅槃,入偏真涅槃他时间很长。
【师父答疑】:入灭尽定是人的果报,所以他入灭尽定的时候,他是心入灭尽定果报体还在,他只是暂时休息;那偏真涅槃是他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他这个五蕴的身心,他的有漏业力结束了,前一念灭,下一念入了偏真涅槃,那是身心都不可得。他的心理状态是跟灭尽定是很类似的,是很接近的,灰身泯智了,他也是无想。
不过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说阿罗汉的圣人事实上没有入偏空涅槃,偏空涅槃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们是往生到佛土去了,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这个是佛陀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是种方便的阶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的相貌,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了境能变。就是第三能变的明了的心识,它能够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虽然所有的心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初能变和二能变,它们的了别功能非常的微细;可以说是第七识和第八识对外在的境界,是没有明显的任何的感觉,不明显。反倒是这个前六识,它能够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生起明显的了别性,所以说在这个第三能变,天亲菩萨安立一个了境能变。
这个前六识的了别性,它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从它的因地的造业上来说,它是“善不善俱非”。就是前六识能够在五欲的境界造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它也可以在三宝的境界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所以这个前六识的了别性,它在因地的造业力是最为强大,这是第一点。
其次,这个了别性在果报的受用上也是特别的敏感。就是前六识这念心跟果报接触的时候,它有苦乐忧喜舍种种的感受;这种感受也特别的强烈,不像第七、第八识完全是舍受。所以我们前面都讲到,就是第三能变这个了别性,它因地的造业强,它在果报的受用也特别的明显。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了别性的一个特色。
这以下是讲第三能变它生起的因缘。就是怎么有这样的第三能变的功能,这个了别功能是怎么生起的,解释这件事情。我们看讲义。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前六识的善恶的心所,它的一个活动的相貌;现在是说,我们怎么知道它的现起。这个现起就是它从种子生起了别的功能,叫现起;它的分位,这个分位就是它的差别情况;它生起了别性的一个生起的差别情况,差别因缘。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把这个偈颂分成了三段:“依止根本识”这是一门,这是一段,这可以说是一个总说,共依门;“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这个又是一段,这个是专讲前五识的生起因缘;前面的依止根本识是个总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这个是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就是分成三段解释。好,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前面讲到这个第三能变,藕益大师是以九门来说明,这个地方是讲九门当中的最后的三门。看第七门: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我们前面也一再强调,一切法因缘生,它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这一切法因缘生是整个大小乘佛弟子的共识,共同的正见。现在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说心识也是因缘生,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别性,它的造业强,它的果报受用也特别的敏感,那么这前六识的了别性是怎么生起的,怎么有这个了别性呢,解释这一段。
藕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看这个第二行,有一个亲因緣,先讲它的亲因缘:
一、亲因缘
“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就是说,这个前六转识的了别性,是你过去熏习的种子所生起的,这个是亲因缘。这个亲因缘是这样,当然前六识我们特别要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主,我们的生命当中,所有的功能最为强烈的就是第六意识。
这个第六意识,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种相貌:
第一种、根利遮轻。根利就是说,过去生他在三宝的境界熏习的强,他长时间的念佛、念法、念僧,善根特别的强;遮轻,他在五欲境界的熏习薄弱;所以他今生果报出现的时候,他那个种子善根强,烦恼薄。就像那个目犍连和舍利弗尊者,见到佛陀以后熏习佛法,在七天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根利遮重。说他宿世栽培,他曾经在三宝的境界熏习的强,佛法的共修他经常参加,法师有说法的因缘他也去听闻,他内心当中在三宝的境界的造作的因缘也特别强。但是他佛法修学完以后,他在世俗之间的放逸的势力也非常强大,他在五欲境界造作的因缘也特别强,烦恼也特别重;所以他今生得果报的时候,根利遮重,他在佛法的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重。
像佛弟子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出家以后,他是很喜欢跟女众往来,特别是那一些高贵有钱的女众;看这个律上的解释,他这个贪烦恼重,佛陀很多的制戒都是因他而生起的,但是他后来证得阿罗汉果了,就是他这个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重。他善根强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那个智慧光明现前的时候,他能够照破烦恼;但是他的修学圣道的时间要拖的比较久,因为他要破障,不像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他没有障碍。
说是我们开车,两个人车子都很好,马力都很强,但是有些人他的路很多的石头,有障碍;有些人在高速公路,他没障碍,一下子就开过去了。所以根利遮重就是说,他这个车子这个乘,善根的乘强,但是他石头也特别多,他花的时间要久一点,障碍多一点。但是他有善根的人,终究是能够突破烦恼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种、根钝遮轻。说他这个第六意识这个过去的种子的栽培——根钝,他很少参加佛法的活动,对三宝完全没有信心;他可能是一个世间的善人,或者信奉外道,一贯道等等。但是他在五欲境界的栽培也少,他烦恼也特别的淡薄;这种人,多分只有人天的善根,没办法成就出世的圣道。因为他没有善根,他今生遇到三宝也不能生起信心,也不能生起好乐心,就是根钝但是他遮轻,第三种。
第四种、根钝遮重。最糟糕了,他宿世跟三宝缘结的浅,但是他在五欲境界的活动的势力强,烦恼重,这种人的生命多分都是在三恶道。
所以说呢,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它在造业的时候,造善造恶;在果报受用的时候种种的感觉,这些都不是自然生起的,这是“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因缘”,就是你过去熏习的。你说我今生这个第六意识,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修禅定,但是他听闻佛法没有兴趣;有些人他听闻佛法,他能够分别种种的法义,但是他不能修禅定,心静不下来。就是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各式各样,完全是你过去熏习的种子所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这个叫亲因缘。
二、增上缘
“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
这个是增上缘,就是说,前六识除了它自己的种子以外,它还要依止根本识的现行,就是依止第八识的明了性。比如说你这个人善根强,对三宝的信心强,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强,但是你曾经有一种罪业现行了,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第八识它是在畜生道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你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会有障碍,报障。就是你善根强,但是你到畜生道去,你遇到了三宝,那个信心不能表现出来,有遮障。所以这个了别性,跟第八识的现行有关;第八识如果是在畜生道的时候,第六意识会有障碍;到天上去,也有障碍;只有人道是最好。
像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皈依弟子叫耆婆,耆婆是一个医生,他是阿阇世王的一个大臣。他在生的时候是目犍连尊者的在家的皈依弟子,他对目犍连尊者非常的恭敬,每次看到目犍连尊者都是顶礼,礼拜、恭敬、赞叹。不管是在佛堂,不管是在马路上,只要他看到他师父,他一定跪下来顶礼。后来耆婆死掉以后到天上去了,到欲界天去了。
目犍连尊者,有一次他的出家弟子生病了,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就飞到这个天上去,要这个耆婆开一些药给他的这个弟子吃。但是耆婆这个时候第八识阿赖耶现出的是一个可乐的果报,诸天的这种放逸的果报;这个时候耆婆看到目犍连尊者,他打个招呼就走了;他是坐的车乘,带了几个天女在游玩。这个时候看到目犍连尊者只是伸手打个招呼就过去了。后来目犍连尊者还是用神通把他定下来,问他说我这个弟子生病了应该怎么办呢?耆婆就说断食就好了,讲没几句话又去玩了。
这怎么回事呢?就是说耆婆他在人果报的时候,是对三宝如此的信心,善根;但是他得到天的果报的时候,他的第六意识的了别性有变化;就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这个了别性的生起,要依止第八识当增上缘;这个第八识是一个天的果报,这个对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有障碍。长寿天也是八难之一,畜生道也是八难之一。
为什么呢?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要修学圣道,你这个第八识太过痛苦也不行;说这个到地狱去、恶鬼、畜生,这个第八识所现的果报太苦恼了,这个时候你善根也会有障碍,苦的逼迫太厉害,你的心静不下来。但是你到天上去,这个乐受太强烈了,这个时候你心也不能修,你很少有生起出离心了。所以人道是第六意识最好的一个功能,人道是法器,因为它能够让这个了别性生起「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
所以我们在判定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生起的因缘,“依止根本识”。这当中包括依止根本识里面的种子当亲因缘,和依止根本识的现行当增上缘,这两个因缘都会影响到你第六意识的了别的情况,这是一个共依门,共同依止的,前六识所共同依止的。
再看第八,第八叫俱转门,俱转。这个地方是单单讲前五识的因缘。
八、云“五识随缘现”等者——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藏识,波涛即喻前五识也。
这一段是讲前五识它生起现行的因缘。前五转识呢是“五识随缘现”,它不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要假借众多的因缘才能够生起了别的现行,这以下说明它的因缘。
一、眼识:这个眼识的因缘最多了,它有九缘,这个九缘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亲因缘,当然亲因缘是种子了,这是一个,所有的色法,心法都有种子,这是亲因缘。第二、所缘缘,它有它所缘的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它的所缘缘。第三、增上缘,这增上缘就是所有其他的,包括它所依的根,根也是一个缘。
第四、作意,作意也是一个缘。第五、分别依,它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第六、染净依,第七意识当染净依。第七、根本依,第八识当根本依。第八、光明。第九、空间。所以眼识要生起了别是最困难的,眼睛看到东西是最困难的,因为它缘最多,它一个缘缺就不能生起。
二、耳识:“耳识八缘生”。耳识它因缘就比较少,它不需要光明。我们在黑暗当中也可以念佛,我们所念的佛号的声音,耳识不需要光明就能够听到,所以它不需要光明的因缘。
三、四、五、鼻舌身:“鼻舌身三识”连空间也不需要,它就是直接跟所缘境接触就可以了,中间不需要空间。
所以“缘俱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这个波涛指的是前五识,这个水指的是第八识。当然水要生起波涛要有境界的风——风吹的因缘。当然波涛是可有可无,有时候是一个波浪,有时候两个波浪,乃至于五个波浪,但是水是肯定有的;这可以看的出来,前五识的波涛不一定是同时生起,或者一个波浪,或者两个波浪,或者五个波浪等等。这个是说明前五识的一个生起因缘。
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这个是讲到起灭分位门。这个地方是单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这个地方就讲到,前五识的生起所藉因缘是很多了,七八九缘三种都有;这个第六意识生起需要的因缘就比较少,但是有五种情况是第六意识不活动的。这点我们看补充讲表,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这个起指的是现行,叫起,现行位叫起;这个灭指的是种子位,它的功能消失了,叫灭,种子位;分位,这个分位指它的差别情况,就是现行和种子的差别因缘,差别情况,说这件事情。我们先看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这个前五识生起的因缘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前五识的生起须待因缘很多,而且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帮忙,前五识的了别性是一刹那而已。比如说我眼睛看东西,第一刹那眼识现起,但是如果第二刹那,我的第六意识不去支持它的话,这个眼识就消失掉了,它不能离开第六意识单独的了别,不可以;它一定要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所以它生起的因缘就不多了。它变化很多,有时候第一刹那眼识生起,第二刹那眼识消失,变成耳识生起;它这个前五识的了别性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很难相续。但第六意识不一样,我们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比较多。这当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它跟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有寻伺的功能,不像前五识没有寻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转,就是说,前五识如果没有外境的因缘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它只能够缘现在的境界来生了别的功能。这个第六意识有寻伺,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跟前五识一起合作来缘现前的境界,随外门转;它也可以两个眼睛一闭,自己在心中生起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当中生起寻伺,生起觉观;“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也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
其次“籍缘少故”。第六意识的了别,外在环境的变化,对第六意识没什么影响。你说没有空间了,或者突然间停电了,对第六意识的修行完全没有障碍;没有光明了,都没关系的;它所需要的因缘本身就比较少,所以它现行的时间多。但是它有五种情况是不现行的,就是「五无心位」。
我们这个地方再拣别一下,这个了境能变,它的了境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五俱意识,就是说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活动,随外门转的。可能是跟眼识活动,或者是跟耳识活动,或者是跟两个识,或者三个识,或是跟五个识活动,各式各样的因缘,总之它是随外门转,这个叫五俱意识。它去了别现在的境界。
第二个呢,就是第六意识它不依止前五识,它去了别过去的境界,或者未来的境界;它去回忆过去的事,或者是去臆想未来,这个叫独头意识。
这个了境能变的了别性,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
一般这个年纪大的人,年纪大他那个根败坏,你会发觉老和尚他那个五俱意识可能会有问题。你给他看一封信,他可能没办法把他看完;你讲什么话,那个声音他也听不清楚。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强,他那个第六意识经过他七八十年的修行,那个功力很强;你问他过去的事,他能够记忆很清楚,但是他了别现起的境界有障碍。
因为他那个前五识所依的根败坏了,这个根是个色法,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所以老和尚要缘现前的境界比较困难,比不上年轻人。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的时候,入他心中的名言,入他心中的那种不可思议的三昧的时候,那年轻人比不上,那独头意识的话,我们比不上他们。那个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必靠外在因缘,这个是跟色身没关系,色身老病死,不能障碍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因为你前五识的活动要依止根,而这个根是色身,所以这个色身老病死了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有障碍,所以缘现前的境界就有困难,是这样子。但是他过去所熏习的佛法,他在佛法当中的那个「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的势力,那这个色身是不能障碍它,这个地方我们也把它拣别一下。
我们现在正式说明第六意识的五种情况不现行: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无想天,它是一个果报,它是色界四禅的一个果报,无想天的果报。这个果报当然不是佛弟子修的,是外道修这个无想定;这无想定是怎么修呢,它的一个出发点,它的动机,“厌患粗想之力”。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外道的修行人,他也是希望离苦得乐,他觉得这个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太苦恼了,这个扰动性使令他身心不安,他很想要找到一个寂静的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他也很希望找一个能够终身皈依的地方。当然他很快就知道五蕴不是皈依处。
他这个时候,经过他的一次一次冥想以后,得到一个结论,他认为一切的苦恼是由心中的这个想——妄想生起的;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名言”,就是心中有种种的名言,使令我苦恼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要破他心中的名言,就是一方面专注的去修定,一方面在定中诃责这个想,观察这个想如病、如臃、如疮;就观察这个想流脓流血,就像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就是我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都是由这个想而来的,我要到达无想的境界那是多么的安乐。那么当然这世间上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想被你一次一次的诃责以后,它势力就薄弱。到最后,这个想的心所就不动了,不动以后呢,他死了以后就到无想天去了。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状态“违不恒行心及心所”,不恒行当然指的是前六识,它不是经常起现行,这个恒行心所是第七、第八。他把这个不恒行的前六识的心王心所都消灭了,当然,他的下手处是先灭想,这个想心所一灭以后,第六意识就不活动,第六意识不活动,前五识不能活动,就入了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生,后半劫灭。就是事实上,他是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他前半劫刚生起的时候还有想,他能够回忆他是什么因缘生到无想天;他最后的四百九十九劫的最后半劫的时候想也生起,他也知道他下辈子要去哪里;所以这无想天的果报是五百劫,这当中有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这个是讲到它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是一般的凡夫,多分是外道。他就是调伏了这个遍净贪——遍净贪指的是三禅,三禅的这个快乐是遍净的,离喜妙乐地,他把对这个妙乐的贪爱的烦恼调伏了;但是他还没有调伏这个上染,就是这个无色界的贪染。他是怎么调伏这个贪呢?他不是修四念处,他是以出离想,他让自己无想。就是他这个明了性跟这个三禅的这个轻安乐接触的时候,他使令自己无想,就是这个乐受太厉害,但是我不去想它。慢慢的这个时候想心所消灭了,就入无想定了。从三禅的那个离喜妙乐地,就超越到第四禅的无想定去了。这个无想定是一个因地,它是一个人的果报修的,这个无想天是个果报,他是一个天的果报。
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诃责无想定和无想天的,这两个对修学圣道是有大障碍。在《阿含经》上说,说这个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善根是强,他后来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有遮障,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称诵,教一个四句偈,他一百天背不起来,背了前面两句,忘了后面两句;后面两句记下来,前面两句忘掉,他有这种遮障,愚痴的遮障。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周利槃陀伽他过去生就是生到无想天去了,他这个五百劫的时间无想,五百劫的时间第六识不活动,你看,都生锈了;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他等流性,他就是无想,他不能去记忆法义,不能去分别法义,对他的智慧有障碍。
所以我们看这个佛弟子,他在修禅定的时候,我们看阿罗汉,你注意看阿罗汉,他有看经典的人,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他在修禅定的时候,他那个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的时候,他到无想定的时候超越过去;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的时候,他不入无想定,阿罗汉绝对不入无想定的,他从无想定那个地方要跳过去。因为这个入了无想定,对他自己的智慧有障碍,他从无想定出来,他修止观就有障碍;所以这个定不是一个好定,这不是一个好定。他把那个第六意识消灭以后,他出来以后善根受到影响,“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受影响。所以这个无想定和无想天,都是外道在修的。
第三,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是圣人的定,无漏的圣人: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修的。它的下手处也是止息想,以这个想来伏灭这个无所有处的贪,使令前六识的不恒行心所,和第七意识恒行心所中的染污的心所消灭。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他的动机也是灭这个想,不过他当初灭这个想,这个灭尽定是人的果报入的,是人,他还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是在人道当中,他多分都是想要暂时的休息。就是这个阿罗汉,他去托钵以后觉得很劳累,他想要暂时的让身心休息一下,所以他暂时去入这个灭尽定,把这个想消灭掉。但是这个想的消灭掉当中,他那个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他能够灭恒行心所中的染污心所——就是我爱执,这个地方是不同的,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外道入无想定,他的心情是把无想定当涅槃当究竟,所以他入的时间很长,所以他出来以后,他对智慧有障碍;灭尽定它不是,灭尽定它时间很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天的,大部分不超过一天。经典上说,阿罗汉如果是入了灭尽定超过七天,他出来以后,他这个果报就要死掉,不能再用了。所以他这个灭尽定的时间是很短,他只是暂时休息,这第一个。
其次,外道的无想定是没有我空智慧。这个灭尽定当中,佛弟子它有我空智慧现前,所以它能够灭这个染污的我爱执。
不过这个地方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加行,都是“偏厌受想”,受想两个心所,又叫做灭受想定,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第六识不活动,这是第三种情况。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就是你这个色身太疲劳了,你睡觉了,六情闇钝。我们一天当中,睡眠正常的人,他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做梦的,就是熟睡状态,这个是我们恢复体力最好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做梦,耗损体力。就是在这个熟睡的时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第六意识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或者是非常的疲劳,昏过去了;或者你得到冷病,冷风的病,或者得到热病,使令前六识不活动了,这个人闷绝了,突然间昏过去了,这种情况第六意识也不活动。就是“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五种情况第六意识不活动,其他的第六意识都是活动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三能变相,在《成唯识论》上说,这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是有漏位,不管是圣位,第七、第八都是现前。第六意识是“多时转”,它的了别性多,除了五无心位以外。前五识是“少时转”,前五识的了别性,时间不多。
在《楞严经》好像有这么点暗示说,前五识当中,现起的时间最多的是耳识,说是前五识当中,我们耳识现起的时间最多,其他的就不多,耳识最多。其次是眼识,鼻舌身的生起因缘不多,除了在吃饭的时间以外,这鼻舌身的因缘不多,就是耳识生起的因缘最多,但是它们前五识都是少时转。
我们讲第六意识这个了别性,如果说是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很可能就会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了。这是一个问题了,第六意识的寻伺,它有染污的寻伺,有清净的寻伺;没有错,我们第六意识没有接触佛法之前,第六意识所安立的名言都是杂染的,杂染的名言,在名言的境界里面活动起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可以皈依三宝,听闻正法,启动我们的清净的寻伺,修习止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生起种种的善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大乘佛法是诃责无想,不是赞叹无想。因为这个无想是愚痴的根本,你这个调伏烦恼不能用无想,就是我跟境界接触我是不想,这不可以;你因地要观,观察它是无常、无我。你面对境界时用真理来观察它,用智慧来观察它。如果你一开始经常用无想,那这是逃避,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你不知道,但是我无想。
这个时候久了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变成钝了,暗钝了,就变成钝根人,以后你要听闻佛法很困难,因为你无想,那个想的心所被你伤害了,错损菩提。你要发菩提心,你要修六波罗蜜,都是要靠这个想,寻伺就是靠这个想,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错认消息。
这个想是众祸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你这个第六意识的想,它也是你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根本;你完全无想,你跟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你要忆佛念佛也是要想。所以我们在唯识学特别强调转识成智,要转,你不是消灭这个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好,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就是那个入灭尽定,跟他入那偏真涅槃,入偏真涅槃他时间很长。
【师父答疑】:入灭尽定是人的果报,所以他入灭尽定的时候,他是心入灭尽定果报体还在,他只是暂时休息;那偏真涅槃是他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他这个五蕴的身心,他的有漏业力结束了,前一念灭,下一念入了偏真涅槃,那是身心都不可得。他的心理状态是跟灭尽定是很类似的,是很接近的,灰身泯智了,他也是无想。
不过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说阿罗汉的圣人事实上没有入偏空涅槃,偏空涅槃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们是往生到佛土去了,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这个是佛陀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是种方便的阶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