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惊魂夜老宝子
第94章 镇棺太极引出风波
田埂上的麦苗被踩出条泥路,手电筒光束在暮色里晃成乱星子。
李宝跟着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时,木盒贴着小腹的位置越来越凉,像块浸了井水的玉石。
张远山走在他身侧,道袍下摆沾了泥点,罗盘始终捧在掌心,指针转得急,撞得铜壳子嗒嗒响。
“到啦!”小姑娘突然刹住脚,辫梢的红头绳扫过李宝手背。
眼前是片被踩得稀烂的麦田,中间陷着个半人深的泥坑。
坑里斜着口红漆棺材,棺盖裂了道缝,渗出的泥水在暮色里泛着暗褐。
周围围了七八个村民,有扛铁锹的,有拎竹篮的,最前头蹲个穿蓝布衫的老汉,正用铁锹戳棺材板——李宝认出这是陈昆明,今早还在村口卖过自家种的黄瓜。
“陈叔,别乱捅!”张远山快步上前,声音里带着急,“棺木见光不宜多动,您这是...”
“动啥动?”人群里挤进来个红脸汉子,短袖露出的胳膊上纹着褪色的鲤鱼,“我是陈老大,村里红白事都归我管。”他拍了拍陈昆明后背,“老陈头今晌午浇地,发现麦苗突然往下塌,拿铁锹一探,嘿,碰着木头了。咱们村祖辈没这坟,指不定是无主的,挖出来也算清了地。”
李宝注意到陈昆明搓着沾泥的手,眼神发虚:“我就是...就想看看底下是啥。”
“先看棺盖。”张远山蹲下身,指尖拂过棺盖上的刻纹——是对振翅的朱雀,喙里衔着串连枝牡丹,纹路虽旧,金漆还剩些残色,“这不是普通棺材,刻的是唐式凤鸟衔花纹,至少得有上百年。”
陈老大嗤笑:“上百年?咱村志最远记到乾隆年,哪来的唐坟?”他抄起铁锹往裂缝里一撬,“管他啥时候的,开了再说!”
“别——”李宝话没说完,“咔”的一声,棺盖被掀开半尺。
腐臭混着泥腥“轰”地涌出来。
几个村民后退两步,有个小媳妇当场捂住嘴。
李宝眯眼望去,棺材里堆着半尺厚的泥浆,中间露出截白骨,肋骨像串发黑的算盘珠,头骨歪在泥浆里,眼洞正对着他,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攥住他后颈。
“啧,真是具老骨头。”陈老大用铁锹拨了拨白骨,“早烂透了,没值钱东西。”他转头冲人群喊,“搭把手,把棺材抬出来!”
七八个村民上前,喊着号子把棺材拽出泥坑。
棺材底沾的泥块簌簌往下掉,露出块青瓦盆——瓦盆半埋在土里,盆里盛着清水,两条巴掌长的鱼正游得欢,一尾金红,一尾墨黑,鱼鳍扫过水面,荡开细小的涟漪。
“鱼?”陈昆明凑过去,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这水没味儿,鱼还活泛!”
“阴阳鱼。”张远山猛地站直,道袍袖口扫得瓦盆边的泥往下掉,“镇棺鱼,金红属阳,墨黑属阴,合起来镇阴阳气。”他蹲下身,手指悬在水面半寸处,“看盆底。”
陈老大探着脖子望:“啥?”
“银元。”张远山声音发紧,“镇棺三件套:清水养魂,阴阳鱼锁气,银元压煞。您瞧——”他捡起根枯枝,轻轻拨了拨水面,两条鱼倏地分开,盆底露出两枚银元,泛着暗黄的光,“这是给后人留的福泽锁。”
“福泽?”陈老大撇了撇嘴,“老陈头家三代贫农,哪来的福泽?”他蹲下来,伸手就要捞鱼,“我看就是俩鱼,拿回去下酒——”
“动不得!”张远山一把攥住他手腕,“镇棺鱼是活的,说明这坟主的气还连着后人。您要是捞走,等于把锁砸了,福泽散了是小,要是冲了阴脉...”他顿了顿,“轻则家宅不宁,重则...”
“重则咋的?”陈老大甩开他的手,“吓唬谁呢?我陈老大经手过二十多口棺材,没见过这么金贵的鱼!”他弯腰抄起瓦盆,清水溅在裤腿上,“老陈头,晚上来我家喝两盅,我让媳妇把鱼炖了,鲜得很!”
陈昆明搓着手指,目光在瓦盆和张远山之间游移:“这...不太好吧?”
“有啥不好?”陈老大拎着瓦盆直起腰,银元在水里撞出轻响,“你要真怕,明儿我给你上柱香就是。”他扫了眼李宝和张远山,嘴角扯出个笑,“两位要是懂行,明儿来我家吃席?正好帮我看看这鱼炖得够不够味儿。”
人群里有人窃笑,有个戴草帽的老汉小声嘟囔:“道士嘛,不都靠吓唬人挣钱?”
李宝望着陈老大转身时瓦盆里翻涌的水花,木盒突然在兜里发烫,烫得他指尖发颤。
张远山站在泥坑边,道袍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的八卦牌——那牌面原本油亮的包浆,此刻竟泛着青灰。
“李兄弟。”张远山突然转头,眼底像是压着团火,“得拦着。”
李宝看着陈老大的背影消失在田埂尽头,听着村民们的议论声渐远,又望了望泥坑里那截泛着冷光的白骨。
他摸了摸发烫的木盒,突然想起空明禅师说的“心里有火”——此刻这火正烧得他喉咙发紧,像有团热炭堵在那儿。
“走。”他扯了扯张远山的道袍,“去陈老大那儿。”
张远山盯着泥坑的方向,喉结动了动,最终还是点了头。
两人踩着泥路往村里走时,晚风裹着麦香吹过来,李宝却闻见股若有若无的腥气,像是...鱼鳍擦过手背的凉。
李宝跟着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时,木盒贴着小腹的位置越来越凉,像块浸了井水的玉石。
张远山走在他身侧,道袍下摆沾了泥点,罗盘始终捧在掌心,指针转得急,撞得铜壳子嗒嗒响。
“到啦!”小姑娘突然刹住脚,辫梢的红头绳扫过李宝手背。
眼前是片被踩得稀烂的麦田,中间陷着个半人深的泥坑。
坑里斜着口红漆棺材,棺盖裂了道缝,渗出的泥水在暮色里泛着暗褐。
周围围了七八个村民,有扛铁锹的,有拎竹篮的,最前头蹲个穿蓝布衫的老汉,正用铁锹戳棺材板——李宝认出这是陈昆明,今早还在村口卖过自家种的黄瓜。
“陈叔,别乱捅!”张远山快步上前,声音里带着急,“棺木见光不宜多动,您这是...”
“动啥动?”人群里挤进来个红脸汉子,短袖露出的胳膊上纹着褪色的鲤鱼,“我是陈老大,村里红白事都归我管。”他拍了拍陈昆明后背,“老陈头今晌午浇地,发现麦苗突然往下塌,拿铁锹一探,嘿,碰着木头了。咱们村祖辈没这坟,指不定是无主的,挖出来也算清了地。”
李宝注意到陈昆明搓着沾泥的手,眼神发虚:“我就是...就想看看底下是啥。”
“先看棺盖。”张远山蹲下身,指尖拂过棺盖上的刻纹——是对振翅的朱雀,喙里衔着串连枝牡丹,纹路虽旧,金漆还剩些残色,“这不是普通棺材,刻的是唐式凤鸟衔花纹,至少得有上百年。”
陈老大嗤笑:“上百年?咱村志最远记到乾隆年,哪来的唐坟?”他抄起铁锹往裂缝里一撬,“管他啥时候的,开了再说!”
“别——”李宝话没说完,“咔”的一声,棺盖被掀开半尺。
腐臭混着泥腥“轰”地涌出来。
几个村民后退两步,有个小媳妇当场捂住嘴。
李宝眯眼望去,棺材里堆着半尺厚的泥浆,中间露出截白骨,肋骨像串发黑的算盘珠,头骨歪在泥浆里,眼洞正对着他,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攥住他后颈。
“啧,真是具老骨头。”陈老大用铁锹拨了拨白骨,“早烂透了,没值钱东西。”他转头冲人群喊,“搭把手,把棺材抬出来!”
七八个村民上前,喊着号子把棺材拽出泥坑。
棺材底沾的泥块簌簌往下掉,露出块青瓦盆——瓦盆半埋在土里,盆里盛着清水,两条巴掌长的鱼正游得欢,一尾金红,一尾墨黑,鱼鳍扫过水面,荡开细小的涟漪。
“鱼?”陈昆明凑过去,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这水没味儿,鱼还活泛!”
“阴阳鱼。”张远山猛地站直,道袍袖口扫得瓦盆边的泥往下掉,“镇棺鱼,金红属阳,墨黑属阴,合起来镇阴阳气。”他蹲下身,手指悬在水面半寸处,“看盆底。”
陈老大探着脖子望:“啥?”
“银元。”张远山声音发紧,“镇棺三件套:清水养魂,阴阳鱼锁气,银元压煞。您瞧——”他捡起根枯枝,轻轻拨了拨水面,两条鱼倏地分开,盆底露出两枚银元,泛着暗黄的光,“这是给后人留的福泽锁。”
“福泽?”陈老大撇了撇嘴,“老陈头家三代贫农,哪来的福泽?”他蹲下来,伸手就要捞鱼,“我看就是俩鱼,拿回去下酒——”
“动不得!”张远山一把攥住他手腕,“镇棺鱼是活的,说明这坟主的气还连着后人。您要是捞走,等于把锁砸了,福泽散了是小,要是冲了阴脉...”他顿了顿,“轻则家宅不宁,重则...”
“重则咋的?”陈老大甩开他的手,“吓唬谁呢?我陈老大经手过二十多口棺材,没见过这么金贵的鱼!”他弯腰抄起瓦盆,清水溅在裤腿上,“老陈头,晚上来我家喝两盅,我让媳妇把鱼炖了,鲜得很!”
陈昆明搓着手指,目光在瓦盆和张远山之间游移:“这...不太好吧?”
“有啥不好?”陈老大拎着瓦盆直起腰,银元在水里撞出轻响,“你要真怕,明儿我给你上柱香就是。”他扫了眼李宝和张远山,嘴角扯出个笑,“两位要是懂行,明儿来我家吃席?正好帮我看看这鱼炖得够不够味儿。”
人群里有人窃笑,有个戴草帽的老汉小声嘟囔:“道士嘛,不都靠吓唬人挣钱?”
李宝望着陈老大转身时瓦盆里翻涌的水花,木盒突然在兜里发烫,烫得他指尖发颤。
张远山站在泥坑边,道袍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的八卦牌——那牌面原本油亮的包浆,此刻竟泛着青灰。
“李兄弟。”张远山突然转头,眼底像是压着团火,“得拦着。”
李宝看着陈老大的背影消失在田埂尽头,听着村民们的议论声渐远,又望了望泥坑里那截泛着冷光的白骨。
他摸了摸发烫的木盒,突然想起空明禅师说的“心里有火”——此刻这火正烧得他喉咙发紧,像有团热炭堵在那儿。
“走。”他扯了扯张远山的道袍,“去陈老大那儿。”
张远山盯着泥坑的方向,喉结动了动,最终还是点了头。
两人踩着泥路往村里走时,晚风裹着麦香吹过来,李宝却闻见股若有若无的腥气,像是...鱼鳍擦过手背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