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旧书里的新故事
陆子昂发现小区要筹建图书角的消息时,正蹲在阿杰的工作室里修补一本掉了封皮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社区主任兴冲冲地推门进来,手里挥舞着规划图:"小陆,咱们那个闲置的储物间真要改造成图书角了!街道都批了!"
"好事啊。"陆子昂小心地给书脊上胶,"需要我做什么?"
"你那些书..."主任眼睛发亮,"能不能捐几本?带签名的那种特别受欢迎!"
这下可好,消息一传开,陆子昂家又成了临时图书捐赠点。
王大妈抱来一摞养生书籍,阿杰贡献出多年收藏的设计图册,连煎饼摊的老赵都送来几本食谱。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老周不知从哪弄来一箱陆子昂早年接受的杂志专访合集,扉页上还留着当年青涩的签名。
"这个不能捐。"陆子昂眼疾手快地抢下一本印着自己巨大封面照的杂志,"这要是流出去,得吓坏小朋友。"
老周嘿嘿直笑:"怕什么?这都是你的青春啊。"
图书角正式开放那天,小区热闹得像过年。
陆子昂被委任为"特约管理员",主要负责给书籍分类。
他正忙得满头大汗,突然在捐赠箱底发现一本熟悉的笔记本——那是他刚入行时写的表演心得,扉页上还画着幼稚的卡通自画像。
"这怎么在这儿?"他喃喃自语。
"我捐的。"老周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物归原主。你现在应该用得上这些'初心'了。"
陆子昂翻开笔记本,看着当年稚嫩的笔迹,忍不住笑了。其中一页写着:"今天导演说我眼神不够深情,可是我明明很努力在瞪眼了。"
旁边还画了个哭脸。
"要我说,你应该开个表演小课堂。"
图书角志愿者小刘提议,"咱们小区好多孩子想学表演呢。"
陆子昂连连摆手:"别,我现在就是个普通邻居。"
话虽如此,当几个中学生真的抱着《戏剧理论基础》来请教时,他还是没忍心拒绝。
于是图书角的角落就成了临时课堂,他拿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给孩子们讲起最基础的表演知识。
有趣的是,他发现自己现在讲的已经不是当年那些技巧,而是"如何观察菜市场大妈砍价时的微表情"或是"怎么模仿小区保安巡逻时的步伐"。
"陆老师,您这教学方式真特别。"一个扎马尾的女孩认真记着笔记,"我们表演老师从来不说这些。"
陆子昂合上笔记本:"因为最好的表演老师是生活。"
这天下午,他正在整理图书角的捐赠名录,突然被一本夹着书签的《红楼梦》吸引了注意。
书签是张老旧的照片,上面是二十多年前小区刚建成时的模样。
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第一个在这里安家的人"。
通过社区主任,他找到了捐书的人——住在7号楼的陈奶奶。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是小区最早的一批住户。
"那本书啊,"陈奶奶推推老花镜,"是我老伴留下的。他是咱们小区第一个图书管理员,可惜前年走了。"
陆子昂小心地翻着泛黄的书页,发现在很多段落旁边都有细致的批注。有一处写着:"今日又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恰如宝黛之误会,皆因沟通不足。"
"您先生真是个有意思的人。"陆子昂感叹。
陈奶奶笑了:"他说过,书里什么道理都有,就看你会不会读。"
这件事启发陆子昂在图书角发起了"漂书笔记"活动,鼓励大家在捐赠的书籍里留下批注或随笔。没想到反响异常热烈:有人在烹饪书里分享独家菜谱,在旅游指南上标注实用贴士,甚至还有孩子在童话书里画了续集。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位刚搬来的年轻租客在《城市孤独症》的扉页上写下:"来到这个小区第一天,楼下阿姨送了我一碗自己包的饺子。
原来陌生人的温暖最能治愈孤独。"
而那位送饺子的阿姨,正是经常和年轻人因为晾衣服吵架的王大妈。
"你看,"陆子昂对来参观的街道干部说,"图书角不仅分享知识,更在传递温度。"
老周最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不过他不是来看书,而是来"考察"的。
"说真的,"某天他神秘兮兮地拉着陆子昂,"有个制片人想以你们小区为背景拍部电视剧,讲都市里的人情冷暖。"
陆子昂正在给一本脱页的字典重新装订,头也不抬:"那你得问全体业主同不同意。"
让人意外的是,当老周真的在业主群里提出这个想法时,居然获得了大半居民的支持。
大家不仅同意取景,还踊跃提供素材:谁家和好的过程可以拍成一条线,哪对邻居从死对头变成好朋友的故事特别感人...
"我现在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了。"老周看着群里不断跳出的消息感叹,"这些故事比编剧瞎编的精彩多了。"
陆子昂笑了:"所以我现在宁愿在这里修书,也不想碰那些虚构的剧本。"
这天闭馆前,他在捐赠箱里发现一本崭新的《小王子》,扉页上有一行稚嫩的字迹:"送给陆叔叔,谢谢你教我表演。我现在知道怎么演好一个快乐的小学生了。"
落款是"曾经打架现在和好的小明"。
夜幕降临,陆子昂锁好图书角的门,透过玻璃窗能看到里面整齐的书架。
月光照在那些承载着无数人故事的书本上,也照在他别在钥匙串上的那个卡通自画像书签上。
回家的路上,他听见两个邻居在讨论明天要捐什么书。
这种平凡的温暖,让他觉得比任何掌声都来得珍贵。
也许人生的剧本从来不需要太复杂,简单真实就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