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寨中古籍
孩子的笑闹、妇人的交谈、鸡鸭的咯咯嘎嘎——重新涌入耳朵,反而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
阳光明晃晃地照在青石板上,有些刺眼。我站在楼前的空地上,一时间有些茫然,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走吧。”黄玲儿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依旧是那副平静的调子,听不出太多情绪,“先回阿婆那儿。”
我默默跟在她身后,低着头,看着自己沾满泥污的鞋尖和青石板上模糊的倒影。
背包里的“枢机”随着步伐一下下轻轻撞击着我的后背,冰冷,坚硬,象一块嵌入我血肉里的异物,时刻提醒着我那所谓的“宿命”。
执钥人。
这三个字像枷锁,套在脖子上,沉得让我几乎喘不过气。
与它共存?掌控它?说得轻巧。
这东西拥有“意识”,它在引诱,它在利用!族长的话非但没有让我安心,反而象揭开了更深处、更黑暗的帷幕一角,让我窥见了背后那令人窒息的庞大阴影。
回到阿婆的小院,灶房里的药味淡了些,多了一丝米粥的清香。
黄大山不知何时已经劈完了柴,正坐在屋檐下,用一块油石默默地磨着他那把开山刀,刀锋与石头摩擦,发出细密而规律的沙沙声。
阿婆从灶房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熬得稀烂的米粥,里面似乎还掺了些切碎的野菜和肉末。她把一碗递给黄玲儿,另一碗递给我。
“趁热吃,身子亏空,光喝药不行。”阿婆的语气还是那样,没什么起伏,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关切。
我接过粗糙的陶碗,碗壁传来的温热让我冰凉的手指稍微恢复了些知觉。
粥很香,勾得我空瘪的胃一阵痉孪。
我小口小口地喝着,温热的米粥滑入食道,带来一种久违的、属于人间的踏实暖意。
虽然嘴里还残留着之前那碗苦药的馀味,但这碗简单的粥,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能抚慰我几乎被冻僵的肠胃和灵魂。!7!6\k+s′./n¨e?t\
黄玲儿吃得很快,但动作依旧斯文。吃完后,她对我说道:
“族长的话你听到了。这段时间,你先住在寨子里。你身上的伤需要调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了解你手里的东西,还有它背后牵扯的一切。”
她站起身:“跟我来,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几口把剩下的粥喝完,将空碗放在一旁,起身跟上。
黄大山依旧在磨他的刀,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阿婆则开始收拾碗筷,看也没看我们一眼。
黄玲儿带着我,没有离开院子,而是走向吊脚楼侧面一个不起眼的、通往地下室的木门。
木门很旧,上面挂着一把造型古朴的铜锁。
她拿出一把同样古旧的钥匙,插入锁孔,轻轻一拧。
“咔哒”一声,锁开了。
她推开木门,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干燥草药和淡淡霉味的的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是一段向下的、狭窄的木梯,光线昏暗。
“这里是寨子里存放古籍和一些老物件的地方。”黄玲儿当先走下木梯,声音在狭窄的空间里显得有些沉闷,“关于锁龙井,
‘钥匙’,还有那些古老传说的零星记载,大部分都在这里。族长允许你查阅。”
我跟着她走下木梯。下面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地下室,四壁都是夯土墙,靠着墙壁立着几个厚重的、颜色暗沉的木架,
上面整齐地码放着一卷卷用兽皮或某种轫性极强的树皮包裹的卷轴,还有一些线装的、纸页泛黄的旧书。
角落里堆着几个陶罐和木箱,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空气不流通,有些闷,但还算干燥。唯一的光源来自墙壁上一个凿出的小小窗洞,透进些许天光,勉强能视物。_x¢i\a·o_s/h_u/o?g*u.a′i`.!n~e`t\
“这里的东西,很多都是用古语或者密文记载,你看不懂很正常。”
黄玲儿走到一个木架前,手指拂过那些沉寂的卷轴,
“我会帮你找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或者我可以念给你听。”
她抽出一卷用某种暗褐色兽皮包裹的卷轴,小心翼翼地摊开在中间一张落满灰尘的木桌上。
卷轴上的字迹是某种古老的篆文,扭曲如虫蛇,我一个字也认不得。
旁边还配有一些简陋却传神的图画——巨大的、如同血管脉络般笼罩大地的结构,跪拜的渺小人影,悬浮的空洞“眼睛”这些图案,我已经在不同的地方见过太多次了。
“这上面记载的,是关于‘天地之脉’和‘亘古之眼’的传说。”
黄玲儿的声音在寂静的地下室里回荡,带着一种讲述古老故事的悠远,“据说在无法追忆的年代,我们所处的这片大地,并非如今的模样。
它被一种庞大的、如同生命脉络般的能量结构所复盖、滋养,也受其制约。
而那‘亘古之眼’,据说是观察、乃至调控这些脉络的‘窗口’或者‘枢钮’。”
她的手指点向图画中那些跪拜的人影:“先民们敬畏它们,依赖它们,也试图理解、沟通它们。
锁龙井根据一些最古老的推测,可能就是一个试图强行连接、甚至窃取‘天地之脉’力量的失败造物留下的遗迹。
而那被囚禁的‘母亲’,或许就是那次失败实验中,被意外捕获、扭曲、并与那片局域脉络强行捆绑在一起的某个古老意识的碎片。”
我听着她的讲述,看着卷轴上那些诡异的图画,心脏不由自主地加快跳动。
这些听起来如同神话般的内容,却与我之前的经历严丝合缝地映射上了。
溶洞里那搏动的“心跳”,那如同活物血管般的肉须和骨骼,青铜门上那只仿佛能吞噬一切的“眼睛”
“那‘钥匙’呢?”我忍不住问道,声音有些发干。
黄玲儿又从一个木箱里翻出一本纸页枯黄、边缘破损严重的线装书。
这本书的字迹相对工整些,虽然依旧是古体字,但夹杂了一些我能勉强辨认的字符。
“关于‘钥匙’的明确记载很少,而且大多语焉不详,充满矛盾。”她翻动着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碎的书页,“有的说它是开启‘亘古之眼’信道的唯一信物;
有的说它是某个试图掌控‘天地之脉’的远古文明制造的‘控制器’;
还有的说它本身就是那次失败实验的‘内核残骸’,
拥有自己的意志,一直在查找机会,重新连接,或者彻底释放被囚禁的力量。”
她的手指停在某一页,上面绘制着一个简陋的、与“枢机”外形有七八分相似的黑色方块图案,旁边标注着几个模糊的古字。
“看这里,”她指着那几个字,“这几个字,连起来大概的意思是‘灾厄之引,执钥者殇’。”
灾厄之引,执钥者殇!
我的心猛地一沉,象是被这句话狠狠砸中。殇,死亡,夭折这几乎是对“执钥人”命运最直白、最残酷的预言!
“所以拿着它的人,最后都会死?”我盯着那本古书,喉咙发紧。
“记载很模糊,不能完全确定。”黄玲儿合上书,神色凝重,“但几乎所有提到‘钥匙’的记载,都伴随着警告、禁忌和不祥的结局。
它确实在查找持有者,利用他们靠近能量源,汲取力量。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很短暂,但最终”
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地下室里陷入了沉默。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属于寨子的生活噪音,象是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传来。
我看着桌上那摊开的、承载着古老警告的卷轴和书籍,又感受着背后背包里那冰冷的“枢机”,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寒意包裹了我。
我以为来到寨子能找到答案,能找到摆脱它的方法,但现在看来,我找到的,可能是更深的绝望。
“就没有彻底摆脱它的办法吗?”我不甘心地问,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哀求。
黄玲儿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据我所知,没有。至少,寨子里记载的,没有。
它一旦‘选中’,就象烙印,无法剥离。强行分离的后果,可能比带着它更糟。”
她看着我苍白的脸,语气放缓了些:“族长让你学习,与它共存,不是没有道理的。
了解它,警剔它,在它试图影响你的时候保持清醒,或许能延缓那个结局的到来,甚至,找到一线生机。
毕竟,以前的‘执钥人’,未必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老的警示。”
她的话象一根微弱的稻草,在我即将被绝望淹没时,勉强递到了眼前。延缓一线生机虽然缈茫,但总比直接宣判死刑要好。
我深吸一口地下室里陈腐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是啊,现在慌、怕,都没用。既然甩不掉,逃不脱,那就只能面对。
“我明白了,玲儿姐。”我抬起头,看向木架上那些沉寂的古籍,“我会看,会学。”
黄玲儿点了点头:“今天先到这里吧。
你伤还没好,精神也差,不宜过度劳神。
这些古籍年代久远,很脆弱,翻阅时要万分小心。
以后每天,你可以下来看一段时间,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它有什么异动,随时告诉我。”
她将卷轴和书籍小心地收好,放回原处。
我跟在她身后,重新爬上木梯,走出地下室。
外面的阳光依旧明媚,寨子里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我看着自己投在青石板上的影子,那影子里,仿佛也背负上了一层来自远古的、沉重的阴影。
学习与“钥匙”共存的路,开始了。而这条路的尽头,是延缓的死亡,还是缈茫的生机?我不知道。
我只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