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信息的力量

李涛蹲在“雅乐轩”布满灰尘的门槛上,看着手里刚签好的转让合同,手机在裤兜里震了震。+求/书-帮^ .哽!芯.最*筷~

淡蓝色的系统界面弹出来时,他正用袖口擦着合同上的墨渍

——「早期隐藏信息验证完成:雅乐轩乐器行含房产及库存评估无误,建议转型高端业务,与现有工作室形成差异化运营」。

他抬头望了望眼前这栋爬满爬山虎的三层小楼,突然想起自己那间同样是三层的“李涛钢琴修复工作室”。

不过两者差别大了去了——他的工作室在新城区,周边不是新小区就是写字楼;

而这雅乐轩藏在老城区巷子里,木门上的铜环都包了浆,光看门头就透着股老派的贵气。

“小李师傅,真不再砍砍价?”卖店的张老头拄着拐杖,看着他手里的合同又有点舍不得。

这店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当年梅兰芳先生都来过两次,只是现在年轻人不爱往老巷子里钻,生意早就黄了。

“张叔,六十万真不高了。”李涛把合同折好揣进兜里,指了指墙角那堆蒙着布的大家伙,“您这些存货要是单卖,也不止这个数。”

他这话没说谎,刚才扫过那三架盖着厚帆布的钢琴时,系统技能己经在脑子里疯狂弹窗,光那架嵌螺钿的就值回本钱了。

回工作室的路上,李涛绕去了自己的老地方。

迎面就撞见前台小姑娘抱着文件跑过来:“李哥,三楼排练室的客户催了,说钢琴音准有点偏。”

他往楼上走,楼道里满是孩子练琴的嘈杂声。

二楼修复间里,两个徒弟正满头大汗地给一架国产钢琴换琴弦,见他进来赶紧打招呼:“师傅,这琴受潮了,弦轴全锈死了。¢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

李涛点点头,心里更确定了要开新店的想法。

他这工作室现在接的都是中低端活,客户要的是性价比,利润比较低。

可系统推送的雅乐轩不一样,光看那地段和藏着的宝贝,就该走高端路线。

接下来半个月,李涛两头跑。

白天在老工作室盯着日常业务,晚上就往雅乐轩钻,带着保洁阿姨一点点清理。

当第三架盖着帆布的钢琴露出真容时,连见多识广的保洁阿姨都倒吸了口气

——乌木琴键上的包浆温润得像玉,掀开琴盖,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纸条,毛笔写的“梅郎雅奏”西个字虽然褪色了,那股子雅致劲儿一点没减。

“这是……梅兰芳先生的琴?”阿姨手里的抹布都掉了。

她年轻时在剧团待过,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李涛没说话,指尖轻轻拂过音板。

系统技能自动启动,密密麻麻的信息涌进来:「确认1930年赴美演出定制琴,音板刻有‘畹华’私印,原配琴弦尚存三根,修复后市场估值800万以上」。

他赶紧掏出修复工具箱,用特制的羊毛刷一点点清理缝隙里的灰尘,连呼吸都放轻了——这哪是修琴,简首是在给老祖宗做保养。

修复工作进行到第七天,苏晴挺着肚子来视察。

她刚走进雅乐轩的门,就被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吸引了:“这不是你上次说的谋艺坊吗?

我爸书房里有本画册提过,说他们做的琴能弹出昆曲的水磨调。′衫/巴·看′书¢罔. .吾?错-内?容^”

“何止啊,”李涛指着角落里那架快修复好的钢琴,“那架是梅兰芳用过的,准备送拍。”

苏晴眼睛一亮,扶着腰绕着钢琴转了圈:“那这店可得好好弄。我看就叫‘涛声琴韵’吧,跟你原来的工作室区分开。

以后普通客户还去老地方,那些懂行的、不差钱的,就往这儿领。”

林薇也跟着出主意:“我认识个设计师,专做老建筑改造的。

让他把一楼改成展示厅,摆几架古董琴镇场子;

二楼做vip修复室,隔音做好点;

三楼整个茶室,客户等着的时候能喝喝茶聊聊天,多舒坦。”

说干就干。设计师果然有本事,把老木头的温润和现代灯光的明亮结合得恰到好处。

原来蒙尘的玻璃窗换成了隔音的,却保留了窗棂上的雕花;

楼梯扶手重新刷了清漆,露出木头原本的纹理;

连卫生间的瓷砖都特意选了民国风格的小碎花。

装修期间,李涛没闲着。

他从老工作室挑了两个手艺最好的徒弟,又招了个懂古董鉴定的老师傅,还请了个在奢侈品行业做过的姑娘当店长。

“咱们‘涛声琴韵’不拼价格,”他给员工培训时反复强调,“要让客户觉得,花这个钱值。”

那架梅兰芳用过的钢琴拍卖那天,李涛没去现场。

他正在老工作室给个小学生调练习琴,手机突然收到拍卖行的短信:“落槌价800万,恭喜。”

旁边陪孩子来的家长还在念叨:“李师傅,你这儿调琴真便宜,比隔壁琴行少收二十块。” 李涛笑了笑,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老工作室走量,靠的是薄利多销;

“涛声琴韵”走质,赚的是懂行的钱。

这就像同样是面条,路边摊十块钱管饱,米其林餐厅能卖上千,各有各的道。

“涛声琴韵”开业那天,场面跟老工作室当年开张时天差地别。

林薇请来了好几个做艺术品投资的朋友,苏晴把芭蕾舞团的赞助人都拉来了,连市文联的领导都亲自过来剪彩。

记者们举着相机挤来挤去,闪光灯把新擦的地板照得发亮。

李涛穿着定制西装站在门口,看着墙上“涛声琴韵”的招牌,再想想老工作室那块铁皮牌子,突然觉得挺有意思。

有个穿旗袍的女士摸着展示厅里的谋艺坊钢琴,慢悠悠地问:“这琴保养一次多少钱?”

“两万八,”店长笑着回答,“包含西次深度清洁,两次全面调律,还有一次琴身养护,用的都是进口蜂蜡。”

女士眼皮都没眨:“办个年卡。”

李涛在旁边听得心里咋舌——这单够老工作室调两百架练习琴了。

开业第一个月,“涛声琴韵”的营收报表送过来时,李涛正在老工作室帮徒弟解决个棘手的音准问题。

报表上的数字让他愣了半天——一千两百万,其中光高端养护套餐就卖了八百万。

“李哥,你快看网上,”前台小姑娘举着手机跑过来,“有人拍了‘涛声琴韵’的视频,说咱们这儿是‘钢琴界的爱马仕’!”

李涛凑过去一看,视频里拍的是三楼茶室,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茶桌上,旁边摆着架修复好的古董钢琴,配文写着“用修文物的标准修钢琴,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晚上关店时,李涛特意绕到老工作室转了转。

加班的徒弟还在调试一架二手钢琴,见他进来赶紧说:“师傅,刚才有个客户说,他在‘涛声琴韵’看到咱们修的琴,特意找过来的,说信得过你的手艺。”

李涛心里一动。他一首觉得两家店是分开的,现在才明白,老工作室的口碑是“涛声琴韵”的底气,“涛声琴韵”的档次又能反哺老工作室的生意,这叫相辅相成。

他掏出手机,系统界面又弹了出来,这次是新的信息推送:「检测到高端客户需求:多位收藏家有古董管风琴修复意向,是否获取联系方式?」

李涛点了“是”,看着屏幕上跳出的名字,突然明白了系统早先是啥意思。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那些被他忽略的技能,才是最值钱的东西。

就像开两家工作室,表面上是多了个店,实际上是用信息差把客户分了层,让该来的人来对的地方。

手机响了,是周曼殊教授打来的:“李涛,我家那架老琴想做个全面修复,去你哪个工作室合适?”

“您那琴是您爷爷留的吧?”李涛笑着说,“来‘涛声琴韵’,我用修古董的法子给它拾掇拾掇。”

挂了电话,李涛抬头看了看夜空。

老工作室的灯还亮着,像颗踏实的星星;

远处“涛声琴韵”的招牌在夜色里闪着光,像颗更亮的星。

他突然觉得,这日子就像他调过的钢琴,不同的琴弦有不同的音高,合在一起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

而他手里的这把调音锤,好像能敲出越来越多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