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幸有素妃相助 沈君主持特殊科举
素妃见贾元春惊慌失措,忙柔声安抚:
“娘娘莫急,切勿自乱阵脚,眼下我们身在宫中,势单力薄,若贸然行事,硬碰硬绝非良策,但娘娘别忘了,沈大人绝非任人拿捏之辈。”
“他既能快速平定东山道之乱,自有其过人的手段与非凡的魄力,我们如今只需稳住局势,平安诞下孩子便是首要之功。”
“待沈大人回京,他定然有法子应对圣上的算计,绝不会让您与小主子受制于人。”
听了素妃这番话,贾元春狂跳不止的心才稍稍平复了一些。
她如今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沈蕴身上,心中愈发期盼他能早日归来。
低下头,温柔地凝视着自己微隆的小腹,眼中流露出纯粹而深厚的慈母之光,仿佛在无声中下定决心,定要拼尽全力护得自己这孩儿周全。
素妃在一旁静静看着贾元春瞬间柔软下来的侧颜,以及那坚定护犊般的姿态,心中暗自思忖:
这位贵妃娘娘或许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中算不得精明厉害、工于心计,但瞧她此刻情状,将来必定会是一位极爱护孩子的母亲。
这份源于天性的爱,或许比任何算计与权谋都更有力量,更能护孩子周全,也将更符合‘天伦道义’。
待贾元春情绪稳定些,素妃方又沉吟着将话题引回最初:
“当务之急,是需弄清楚,消息到底是如何泄露的。”
说话间,素妃眼眸微眯,冷静而缜密地分析道:
“要么是皇帝早在凤藻宫外布下了我们未曾察觉的眼线,时刻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要么…便是这后宫之中,另有他人窥探,意图不轨。”
沉吟片刻后,素妃突然想到了中宫之主,眼神一闪,似有所悟:
“郑皇后平日看似四平八稳,不争不抢,淡然处之,但既居后位,执掌凤印,又岂会是真正甘于平庸、无欲无求之人?”
“这后宫大小事务,只怕鲜少有能真正瞒过她耳目的,若说是她察觉端倪,暗中向皇帝告密,也并非没有可能。”
说到这里,素妃的思路愈发清晰,逻辑也更为严密:
“若真是皇后娘娘所为,那么这凤藻宫内,必有她的眼线,而且此人,必定是能近身伺候娘娘,知晓内情之人,否则无法传递出如此隐秘的消息。”
说话间,看向贾元春,目光锐利却又带着几分安抚:
“皇帝若想监视,手段必然更为直接、粗暴,不会用这等需要长期潜伏的内应,他既存了‘成全’贵妃您和沈大人之心,最初必是盼着娘娘与沈大人放松警惕、掉以轻心的。”
贾元春听得心惊肉跳,一想到每日在身边伺候的人中,竟藏着别人的耳目,时刻窥探着自己的举动,便觉背脊发凉,寒意顿生。
一时急切地抓住素妃的手,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
“那会是谁呢?抱琴…还是怜心?亦或是抚月?她们都是跟了本宫多年的老人了,向来忠心耿耿,怎会……”
素妃反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叮嘱道:
“娘娘此刻切勿声张,免得打草惊蛇,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外松内紧,慢慢观察,总能寻出蛛丝马迹,将这藏匿的眼线揪出来。”
“若能揪出此人,也就能够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后在背后指挥、操纵这一切了。”
听了这话,贾元春也逐渐安稳下来,心中庆幸还有素妃相助,不然就她自己,此刻恐怕已经是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甚至可能连腹中孩子怎么没了的都不知道,只能说沈蕴为她争取来了一个强大的助力外援。
……
东山道。
新年一过,时光便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
这日已是元宵节过后的正月十六了,靖昌帝的圣旨也已抵达。
有了圣旨作为依托,沈蕴旋即在东山道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殊科举考试。
此前,他平定叛乱、分粮分地的一系列举措,早已深深烙印在民众心中,赢得了极高的民望。
故而,此番选拔佐贰官的考试,竟获得了远超往届乡试的热烈响应。
各州府的士子们纷纷云集济州,考场外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皆是一群心怀壮志的读书人。
他们期盼着能在这位素有‘沈青天’美誉的沈大人麾下效力,为饱经磨难、疮痍满目的东山道尽一份力。
与往届乡试不同的是,沈蕴此次举办考试,旨在选拔出实用的佐贰官,因此,考试内容更为侧重务实求真,摒弃了以往八股文的刻板与一些空泛无实的策论。
其次,考试还着重考察考生的心性,考卷中暗藏了一些心理测试题目,初看之下似乎并无异样,但若将整个试卷通览一遍,便能发现其中的玄机与端倪。
考生们见到如此考卷上奇特的考题,无不瞠目结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往所读的四书五经在此刻已全然无用。
然而,仔细研读题目后,又似乎觉得与所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且转变迅速的考生,已然明白了沈蕴出题的真正目的,逐渐开始作答。
而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不知融会贯通的书呆子,却无论如何也看不懂题目,更不知该如何下笔作答,最终只能胡乱涂鸦,写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
半个月后,已是放榜之日,济州城更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节度使衙门外新砌的照壁前,被挤得密不透风、水泄不通。
考生们或伸长脖颈,翘首以盼,或踮起脚尖、极目远眺,焦急地在那新贴出来到榜单中搜寻着自己名字。
“中了!我中了,哈哈哈…”
一个身着洗得发白长衫的年轻士子猛地跳将起来,挥舞着双臂,喜极而泣,状若疯癫。
他的举动引得周围一片羡慕的目光,众人纷纷投来或祝贺或嫉妒的眼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反复看了几遍榜单,最终颓然瘫坐在地,双手掩面,肩膀剧烈耸动,发出压抑不住的呜咽:
“唉,还是落榜了,十年寒窗苦读,为何总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啊。”
人群中,欢呼声、叹息声、安慰声、不甘的质疑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鲜活而残酷的科举百态图。
有人雀跃着奔走相告,将喜讯传递给亲朋好友,有人则面如死灰、失魂落魄,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与动力。
济州城,也因此恢复了几分此前太平景象,洋溢着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