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互联网传奇(下)
王志饶有兴趣地追问道:“互联网进入国内也不过六年,你今年才20岁,是怎么接触到这个新鲜事物的?”
“这要从三年前在羊城电子厂打工说起。”陈天从容应答,显然早已准备好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些电子元件像一扇窗口,让我窥见了互联网的存在。后来我就开始自学相关书籍,越钻研越着迷。”
陈天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一个重要契机就是网吧,在鄂省老家时,我们那里连网吧都没有,更别提接触互联网了。”
“说实话,即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也都没有电脑,网吧几乎是年轻人通向互联网世界的唯一桥梁。”
说到这里,陈天语气有些感慨:“可惜在很多家长眼里,网吧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
王志点点头表示理解:“学生自制力确实比较薄弱,去网吧多半就是打游戏,家长担心影响学业,这种顾虑也可以理解。”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陈天接过话茬:“游戏沉迷确实是个问题,但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合理引导。”
“如果把游戏当作课余的调剂,设定严格的上网时间,效果可能比严防死守更好,并且互联网远远不是只有游戏,还可以工作和学习。”
王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这个设想的前提是家里得有电脑,如果放任学生去网吧,家长根本没法管控上网时长和用途,网吧的环境也不支持学生去学习。”
“这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高昂电脑价格是阻碍计算机普及的最大门槛,而网吧环境又确实不适合学生学习和商务办公。”
作为央视资深主持人,王志敏锐捕捉到了陈天的弦外之音:“听您的意思,是有意进军电脑硬件行业?想要通过降低电脑价格来推动互联网普及?”
“确实有一些初步构想。”陈天谦逊地笑了笑:“不过单凭我个人力量终究有限,如果能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许能事半功倍。”
他巧妙地借机试探,希望能推动类似“家电下乡”的政策提前落地。
在陈天的战略蓝图中,华夏网民基数的快速扩张至关重要。
只有市场足够大,橙天科技才能获得更充足的资金和人才,去实现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宏大计划。
王志会意地微微颔首,明白这个话题需要通过节目传递给更高层的决策者。
“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我没有接触到这个新世界...”陈天语气忽然变得深沉,目光仿佛穿越时空。
“此刻的我可能还在某个工厂车间,为生计日夜操劳,橙天科技不会存在,淘宝网也不会诞生...”
他随即正色道:“这绝不是对工人阶级的不尊重,我想表达的是,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
“而现在,我希望能把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带给千家万户,让华夏大地上涌现出更多像我这样的幸运儿。”
说到这里,陈天的声音愈发坚定:“让更多华夏互联网产品走向世界,互联网不该只是美国的专属,它属于全人类,我们本就起步较晚,想要实现弯道超车,仅靠我一人之力远远不够。”
在说完这番话后,陈天眉宇间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忧思。
陈天把这次访谈当成了一个改变大众对互联网认知的重要契机。
在这个互联网刚刚萌芽的年代,太多人将“上网”简单等同于游戏和网聊的娱乐工具。
陈天希望通过这个国家级权威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互联网背后蕴藏的无限可能。
“互联网不应该只是娱乐的代名词。”陈天在心中默念。
他渴望唤醒国人对互联网产业的重视,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软硬件开发领域,更真心希望华夏的互联网企业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想到这里,陈天不禁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即便拥有重生的优势,他也清醒认识到。
互联网产业涉及的软硬件生态太过庞大,绝非靠陈天和他公司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就像他正在谋划的电脑操作系统计划,如果没有国内企业的共同参与,根本无法撼动微软的霸主地位。
目前橙天的产品线仍集中在娱乐领域,但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需要更多:办公软件、开发工具、各类插件、硬件适配......这些关键环节大多掌握在米国企业手中。
你就是系统做的再牛逼,人家只要卡你脖子不适配,那些需要这些工具办公学习的用户都绝不会选择橙天的系统。
“所以必须把蛋糕做大。”陈天暗自下定决心。
只有当网民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形成足够大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投身这个行业。
这也是他如此真诚地呼吁共同发展的原因,这不仅关乎情怀,更是一个关键的利益纽带。
王志注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已完全被他这番肺腑之言所打动,内心涌起一阵久违的澎湃。
他能感受到,这不是往期那些企业家在镜头前作秀,而是一个年轻创业者真挚的心声,他看到了对方最纯粹的理想与担当。
他相信,当这期节目播出后,陈天的这番话一定能让无数国人意识到互联网将带来无限可能。
让无数家长改变对互联网的固有看法,也让无数年轻人不再只把互联网当成游戏工具,而是怀揣着热情踏入互联网建设的领域。
作为资深主持人,王志很快调整好情绪和节奏。
在央视主持高端访谈多年,他接触过各行业翘楚,但那些大企业家却鲜少有能像陈天这样让他深受触动,甚至一度打乱了他既定的采访节奏。
不是因为这个年轻人有多么高超的话术技巧,而是那份发自内心的赤诚与热忱,让见惯世面早已喜怒不形于色的王志都不禁动容。
“让我们换个话题,”王志平复心情后问道:“当初创立橙天科技是出于怎样的契机?有预想过它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吗?”
作为专业媒体人,王志自然了解陈天的第一桶金来自网吧行业。
但在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平台上,他巧妙避开了这个略显敏感的话题,毕竟早期的网吧行业普遍存在证照不全等问题,即便后来补办手续,也难免会给人留下话柄。
陈天也心领神会,默契地没有提及这段创业经历。
“橙天科技的诞生,其实源于一个偶然。”陈天微微前倾身体,眼神中流露出恰到好处的追忆神色。
陈天知道,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必须天衣无缝。
他的互联网眼界、产品创意以及前瞻性的产业布局,都来自前世记忆,可以说是一路开挂发展至今,但这些东西永远只能埋藏在心底最深处。
他需要编织一个既合情合理,又能让人信服的创业故事。
要让所有人都觉得,陈天的成功不过是抓住了时代机遇,而非是他本人有多么牛逼,要给人他恰好站到了风口上,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这就很考验编故事的能力了,这个“平凡创业者”人设,他已经在脑海中反复打磨了无数遍,确保哪怕是在梦中被人询问也是这么一套说辞,
“当时情况很简单,”陈天轻咳一声,脸上浮现出一丝庆幸:“大家都知道橙天的第一款产品是CC即时通讯。”
“开发的初衷其实很朴素,就是觉得手机和话费太贵了。”他双手自然地比划着:“我就想,能不能开发一款网络通讯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沟通不再那么昂贵?”
“经过调研发现,国外虽然有iCQ和msn,但国内这片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个发现让我看到了机会。”
就在这时,王志突然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构思产品时,你有参考iCQ和msn的框架吗?”
陈天敏锐捕捉到这个问题背后的深意,这是央视在给CC的原创性进行背书。
不然哪个人会主动说自己是抄袭?
你让马画藤来,听到这个问题,他也会拍着胸脯保证当初的oiCQ和iCQ没有任何关系。
陈天从容答道:“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就像汽车都有四个轮子一样,但CC从产品架构到用户体验都是完全自主创新的。”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
CC的初代版本陈天是参照前世2005年的QQ设计的,在功能体验、产品界面上都远超当下的iCQ,说是甩了几条街都不为过。
正因如此,除了少数竞争对手刻意抹黑,业内鲜少有人将CC与抄袭iQC联系在一起。
反倒是比CC早上线十天的腾讯oiCQ,至今仍被不少网友诟病其模仿痕迹过重。
王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个年轻人不仅敏锐地领会了问题的深意,回答更是滴水不漏。
这个问题是上级特别交代的,目的就是为CC的原创性正名,别说CC没有抄袭,即便CC真有什么借鉴之处,这次访谈也要将其塑造成完全自主创新的典范。
他原本还担心陈天会错意,万一说出“参考了iCQ”之类的话,对录播来说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无非就是剪掉重新录就是了。
但这样难免会让陈天在上面失去些印象分。
“业内有个很有趣的说法,”王志继续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橙天推出的每款产品都能精准切中用户需求,并且总能迅速占领该细分市场。”
“这些又快又准的产品决策,都是你亲自主导的吗?”
陈天淡然一笑:“所谓精准,不过是始终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我们每开发一款产品,都会反复思考:这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使用体验是否足够友好?”
“至于快速占领市场,这要归功于CC构建的用户生态,好的产品加上精准的流量扶持,自然事半功倍。”
这个回答既谦逊又睿智,既肯定了团队的努力,又巧妙凸显了CC的核心价值。
王志不禁在心中暗赞: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
陈天接着说:“橙天目前产品确实很多,但都是围绕CC这个核心而打造。”
“每款产品都有自身的不同定位与规划,这样既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产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