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魔道随想录
“他在墓中抄录了一些奇异的文字与图腾,将其命名为《魔道随想录》,并由此踏上修行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的谢眺,并无意搅入江湖纷争,只身隐居于白马寺中,清净度日。”
“也正是在白马寺,他结识了带发出家的女子地尼。”
“两人一见倾心,不久便结为伴侣,日日共修武道。”
“谢眺甚至毫不吝啬地将《魔道随想录》交予地尼研读。”
“这本随想录中的文字与图案源自战神殿,描绘的既非佛典亦非魔经,而是直达天道之理。”
“可惜谢眺与地尼才智未达,未能参透全貌,各自只窥见其中一面。”
“谢眺看到的是魔意,主张种魔于心,以道心养魔,因而创出十卷《天魔策》。”
“地尼则窥见佛意,主张凝炼仙胎,化育先天佛体,从而创出《彼岸剑诀》。”
“两人因理念渐行渐远,各执己见,最终分道扬镳。”
“后来谢眺成为魔帝,凭《天魔策》创立魔门两派六道。”
“多年之后,地尼剃度归佛,创办慈航静斋。”
“她为彻底割断与谢眺的过往,将《彼岸剑诀》更名为《慈航剑典》。”
“不仅如此,她还将谢眺当年所赠的诸多武学心得,尽数抹除替换,使功法面目全非。”
“然而,毕竟两门功法同出《魔道随想录》,若对照总纲,仍能发现诸多共通之处。”
“也正因地尼的删改,《慈航剑典》远不如原版完整,创派八百年来,竟无一人能修至仙道之境。”
“而谢眺的《天魔策》却有向雨田和庞斑二人得其真传。”
“从这一点来看,地尼终究略逊一筹。”
随着苏尘话音落下,厅中顿时炸开了锅。
众人虽有诸多猜测,却未曾料到竟是如此发展。
原来慈航静斋的祖师地尼,与魔门魔帝谢眺,竟曾是一对恋人!
两派的功法非但不是彼此借鉴,而是同出一源,皆源自《魔道随想录》。
这般离奇之事,若非出自苏尘之口,无人敢信。
而听至最后,众人更是一阵无语。
地尼为撇清与魔帝的关系,竟不惜破坏功法的完整性,实属愚蠢至极。
若非如此,慈航静斋八百年传承,未必不能出几位仙道强者。
顷刻之间,大厅中议论纷纷:
“慈航静斋的地尼与魔帝谢眺竟是昔日情侣?这可是惊天秘闻!”
“难怪两派功法如此相似,原来是同源所出。”
“战神殿里的那门神功果然玄妙,谢眺从中悟出魔道,地尼却悟出了佛道。”
“可见万法归一,不论是佛是魔,不过是不同的修道路径罢了。”
“地尼此举,实为自毁根基,若不删改功法,慈航静斋何至于八百年无人登仙?”
“哈哈,慈航静斋弟子这下怕是傻眼了,自家祖师为了感情自断根基,断了后人的成仙之路!”
三楼东侧第七个包厢中。
婠婠轻笑道:“没想到地尼与魔帝还有这般过往,真是始料未及。”
白清儿冷哼一声:“这地尼果然虚伪,与慈航静斋那些伪君子一模一样,还擅自删改功法,她怎不将仙道篇章全毁了?”
祝玉妍并未言语,但唇角却泛起一丝笑意。
虽然《慈航剑典》并非模仿魔门功法所创,
但得知其仙道篇章形同虚设,对魔门而言,也是一桩好消息。
至少在功法高低上,慈航静斋已彻底落了下风。
《慈航剑典》不仅远逊于魔门的《天魔策》,甚至连《道心种魔大法》都难以比肩。
这样的情报若是传回大隋武林,势必令魔门上下士气大振。
三楼西边第七间雅室。
梵清慧与师妃暄皆不由自主地舒了口气。
尽管地尼与魔帝曾是旧识这一隐秘往事令她们一时难以接受。
但比起地尼出身魔门来说,这已是好上许多。
唯一令二人耿耿于怀的是,因着地尼删改功法,导致《慈航剑典》不再完整,仙道篇章几乎再无可能练成。
更让她们无奈的是,面对地尼,她们无法生出半点怨怼之心,这番苦涩只能独自咽下。
白玉高台之上。
苏尘轻晃手中折扇,待众人低声议论渐息,再度朗声道:“接下来,点评下一位上榜道仙。”
“道仙榜第十五位,黄裳。”
“这位道仙出自大宋武林,堪称一代奇人。”
“先前在下评说魔帝谢眺之时,曾提及谢眺乃中年才踏入武道。”
“而这黄裳更为惊人,他修炼时年逾花甲,且毫无机缘。”
“不同于谢眺早年失意,黄裳自幼饱读诗书,年少便高中状元,入仕为官,步步高升。”
“然而六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的宋帝崇尚道教,命黄裳主持刊刻天下道书,总计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合称《万寿道藏》。”
“黄裳为人极其细致,生怕刻错一字,遂逐字逐句亲自校阅。”
“四载春秋过去,他已通读天下道藏,尽悟其中玄机,并自创出诸多武学理论。”
“也正是那一年,《万寿道藏》成书,黄裳踏步入地仙之境。”
“时年七十一。”
“此后,他将自身所悟整理成册,便是那闻名天下的《九阴真经》上卷!”
随着苏尘话音落下,全场哗然,众人皆露惊愕之色。
他们听到了什么?
世间竟有六十七岁才开始修习武功的人?
先前苏尘说起魔帝谢眺时,众人已觉匪夷所思。
但好歹谢眺得了战神殿中的秘文与图谱,堪称逆天机缘,因此虽惊,尚能理解。
而这黄裳,却是从头到尾,毫无奇遇。
六十七岁方才钻研道藏,仅用四年便成就陆地神仙。
读书读出一个陆地神仙!
众人本以为地尼与魔帝的过往已是离奇非常。
如今听闻黄裳的成就,反倒觉得先前那事还算寻常。
尤其是听到最后那句话时,全场震惊得无以复加。
原来这黄裳,竟是《九阴真经》的创始者?
若论黄裳之名,江湖中知者寥寥。
但若提起《九阴真经》,可谓无人不晓。
二十年前,《九阴真经》现世,顿时震动整个大宋武林。
犹如当年《无敌宝鉴》在大明江湖引起的轰动一般。
各大门派高手无不为这门包罗万象的地仙级武学所吸引,纷纷不顾一切争夺。
那段四十年前发生在大明回雁峰的惨案,竟险些在大宋重演。
幸得几位武林元老尚存理智,在关键时刻出面调停,才止住了这场纷争。
最终众人协商一致,决定举办一场“华山论剑”,以武会友,决出《九阴真经》归属。
而欲登此擂,最低门槛也须是大宗师之境!
如此一场仅限大宗师以上高手参与的论剑,盛况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仍有数百高手赶赴华山,其中更有不少天人境强者。
可以说,那场论剑,汇聚了大宋江湖半数顶尖人物。
不出所料,最终五位天人境高手脱颖而出,以无可争议的实力赢得全场敬服。
此五人亦因此被江湖尊为“五绝宗师”,声名远播,传遍诸朝武林。
而这五人之中,尤以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年岁最长、内功最深,最终技压群雄,夺得《九阴真经》。
自此江湖流传,王重阳借《九阴真经》之力,一举踏入武皇之境!
这不由得令大宋江湖中人对这门道家至高秘典愈发心驰神往。
然而自始至终,无人知晓《九阴真经》究竟是何人所创。
如今终于真相揭晓。
这门武林至宝,竟出自朝中一位文臣之手。
刹那间,厅中众人议论纷纷:“天哪!我没听错吧?黄裳竟然是六十岁才开始修行?短短四年便踏入陆地神仙之境?”
“确切来说,黄裳并非真正修炼,只是誊抄道藏而已,果然佛道儒三家的修行方式与武夫大不相同。”
“黄裳年过六旬尚能得道,我现在也重燃希望了。”
“原来那本名震江湖的《九阴真经》是黄裳所创,真是令人敬佩。”
“当年《九阴真经》现世之时,几乎掀起一场武林浩劫,由此可见这门武学的恐怖之处。”
“没想到大宋朝廷竟还有这样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再加上武皇巅峰的葵花老祖,整体实力也不容小觑。”
“可惜王重阳得经不久便去世,这门绝世武学也因此湮没于尘世。”
三楼东侧第三间雅间。
慕容复惊呼道:“原来《九阴真经》是黄裳遍览天下道藏后所创,难怪会有如此惊世骇俗的威力。”
慕容家的还施水阁虽号称集尽天下武学,但实际上仍有一些震古烁今的绝技未曾收录。
例如少林的《易筋经》与七十二绝技。
例如丐帮的《降龙十八掌》。
还有就是这部曾掀起江湖血雨腥风的《九阴真经》。
如今再度听闻此经的消息,他自是难掩激动。
风波恶冷哼一声:“如此看来,《九阴真经》果真是一门至高无上的神功,全真教凭什么能得此传承?”
“风四爷此言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