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番外:“女官考试?”
“京都……九月……女官考试?!”
这话像一道惊雷劈进启云书院,瞬间击碎了这里近十年来的平静。
“不科举吗?首接考试是什么?”问话的人被人群堵在后面,她紧紧拧着眉,声音里满是困惑与急切。
她要的是和男子同样的机会,一齐科举各凭本事,为自己争一份出路。
可“考试”二字,却让她心头的期待骤然悬了起来。
有那快速看完公文的学子扬声喊道:“对,不是科举,是后宫选女官。”
后宫选女官……
沸腾的学子们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一瞬间,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这十余年里,书院送走了一茬又一茬顺利结业的女子,她们虽没能盼到女子科举那日。
可带着书院教给的学识礼仪,在各自的人生里站稳了脚跟,也正因这一茬又一茬的女子走出书院、闯荡天地,江都、曲水等地的风气,才渐渐变了模样。
从前女子营生,多是厨娘,医女,绣娘,或是守着路边小摊的老板娘,胭脂水粉铺子里看店的掌柜。¨狐,恋¢文·学\ ^最?新.章^节?更/新\快/
可现在还有回乡后私塾教西书五经的女夫子。
有被县衙特招进去胆大心细查案断事的女捕快。
有在书肆里校勘典籍帮文人誊写文稿的女编修。
有在码头货栈里核对账目算得又快又准的女账房。
她们能自个挣钱,能养活自个,有底气,就是和郎君找了旁的小娘子,也能有底气有本事痛痛快快地和离。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早知如此,还不如听我娘的,早早回家打理铺子算了。”
她都二十余岁了,虽不急着嫁人,曲水如今虽也有观念老旧之人议论,可她并不放在心上,只继续在书院里头钻研学问。
但她为的是大好前程啊,谁想困住后宫的方寸之地。
有那沉不住气的学子接话,“就是,如今连个童生的身份也考不得。”
“去后宫做女官,说难听点,不就是等阶高些的宫女吗?”
众人又围绕着这个话题炸开了锅。
有家里困难些的,眼露期待,“好歹是个正经出路,去试试,总比结业后困在家里强”。
有心气高的,撇着嘴摇头,“纯粹浪费时间!书院教的经史策论,到了后宫还不是只能管管洒扫、记记账目”。?搜`搜#^小?&说°o网¥ ;已+¨?发/布1¢最,?u新*?£章(?节*
更有心思细的姑娘皱着眉担忧,“要是真选上了,宫墙一围就是一辈子,再多才学也得在里面磋磨成灰”。
一时间,院子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赞成的、反对的、犹豫的各执一词,吵得面红耳赤,却谁也没能说服谁。
突然有人道:“岁安她们去哪了?”
郁雾和岁安的消息,肯定比她们这些普通学子来得更细致周全。
而温棠虽家里没有这方面的助力,可她在书院读书之余,还和府城阮家的人一同做生意,定然也有自己的消息路子。
众人心心念念的三人,正躲在假山后头喝茶呢。
“糯糯。”姜岁安点了点桌上的纸张。
十六岁的姑娘早己出落得亭亭玉立,褪去了儿时胖墩墩的小团子模样,一身素净的青衣衬得她肩线纤首。
“你看看这回书院大考你的名次,新升明志斋的学子都比你考得好。”
“叫我温棠!”阮温棠立刻抬眼,满脸‘不服气’,“糯糯听着多没气势。”
她也就张狂了那么一秒,随即在‘岁安夫子’的注视中败下阵来。
“学业嘛,差不多就行了,你看看我现在生意做得多大,对了,过完端午,我打算去趟边塞……”
“你不科举了?”一旁的郁雾安静听着她说完,发问。
“等了那么多年也没等到女子科举开考,况且我对做官不感兴趣,我还是喜欢白花花的银子。”
她弱弱低下声音,不敢让清正的岁安听见,“要是真做官了,搞不好要成个大贪官呢。”若是听见了,少不得要念叨她。
“机会不是来了吗?”姜岁安放下手里的茶盏,瓷杯与桌面轻碰发出脆响,目光落在她身上,“女官考试。”
阮温棠想也不想就摇头,“我才不去呢。”进了宫,哪能做生意啊。
倒是可以往皇商的方向发展,把她的东西送进宫里去。
“听你这意思,岁安你要去?”她只觉得可惜,“你学问这样好,经史策论比那些小秀才强多了,去后宫做个女官,未免太屈才了些。”
“不是我,我不去。”姜岁安笑笑,目光转到郁雾身上,坚定而有力量,“是郁雾姐姐要去。”
阮温棠傻眼了,她不过请了几日假去处理生意上的事情,怎么好友就要分别了,她顺着姜岁安的目光一齐看向郁雾。
“郁雾姐姐,你真要去吗?后宫……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岁安去了是可惜,郁雾学问同样扎实,也是屈才呀。
郁雾笑道:“不,后宫是目前来说,最好的地方。”
“女子科举困难重重。”她顿了顿。
“我们身在曲水,纵使民风相对开放,有县令大人护着,可这些年,书院和外出做事的女子,还是遭受了不少非议。”
姜岁安适时接过话茬,语气沉了沉,“是,况且朝堂之上全是男子,我们要科举,就是在与他们争抢本就有限的官位,这事太难,十年时间,做不成。”
“所以陛下才开了后宫在天下考试女官的先例。”郁雾接着说,“毕竟后宫是女子的天地,女官在里头做事,在世人眼里,是女子的‘分内之事’,阻力自然小了许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将其中的关节缓缓道来。
“而入了后宫,无论是打理宫务、处理文书,还是协助处理内廷杂事,只要慢慢把女子的学识和能力展现出来,才能潜移默化地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偏见。”
姜岁安看向阮温棠,语气认真,“让那些朝堂官员慢慢看到,认可‘女子可任事’,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姜岁安顿了顿,指尖轻轻摩挲着茶盏边缘。
“这般‘温水煮青蛙’,不疾不徐地让朝野适应女子掌事,才能让‘女子科举’的事,真正有落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