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中山陵2
“吕彦首先生,是真正的天才。”
“他是安徽滁县人,1911年考入清华大学前身的清华学堂,1913年毕业后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五年后毕业,担任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和当时的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的校舍规划和设计。”
“同时他还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是当时我们中国最顶尖的建筑师之一。”
苏铭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当时委员会发布《设计条例》,要求中山陵要设计气势恢宏的祭堂,祭堂外要有可容纳五万人的空间,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墓室要便于公众入内瞻仰,同时,所有建筑风格必须为中国古式,但为了建筑能够永久保存,材料要求必须使用西式石料和钢筋三合土,不能用砖木结构。”
“也就是说,中山陵必须用西式材料,建立中国风格的陵墓,也就是中西合璧。”
“《设计条例》还要求陵墓建筑必须简朴庄严,不能奢侈华贵。”
【你的甲方。】
【中式是比西式好看。】
【这要求也太高了,既要又要的……】
【很可能是他老婆要求的。】
“而吕彦首的设计方案,完美地符合了设计条例的要求,且形势及气魄非常像孙先生的气概,也获得了很多民众的好评。”
“最终委员会聘请了吕彦首,作为中山陵的总建筑师。?3~w′w·d~.¨c·o~m·”
“吕彦首的方案,整个陵墓的平面,就像一座平卧在紫金山上的巨大警钟。”
“寓意唤起民众的意思。”
“从刚才一路走来,大家也能感受到。”
“整个中山陵确实庄严朴素,园林既有江南古典园林的样式,也有古希腊建筑的雕塑风格。”
“陵墓的墓道也只有雪松,没有传统的石像。”
【确实设计的不错。】
【我觉得不好看。】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滁州人,老乡啊……】
……
“然而建造中山陵的难度,才刚刚开始。”
苏铭的语气,转为一声叹息。
“确定好设计稿后,接下来就是招标包工。”
“设计方案征稿很受欢迎,但投标的建筑商却少得可怜,只有七家不太行的公司来投标。”
“其次,建设中山陵的费用,需要建筑商先行垫付。”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建筑商不愿意承接,没办法最后委员会选中了当时,建造过上海法国总会大楼,和粤汉铁路的上海姚新记营造厂。”
“这个营造厂一开始也不想干,但最后还是接了,创始人姚锡舟说,接这个项目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给国家出一份力。”
“当时国家由北洋军阀管理,北洋军阀是不会给孙中山的陵墓一分钱的。”
“国民党只能自行筹措,他们筹了一百万两银元,西十万购买土地,上下打点分当地军阀,最后只剩下西十三万。-墈?书^君/ !庚~新.最*快?”
“但后来实际花费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
苏铭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
“作为总设计师的吕彦首,从中山陵动工开始,长期住山上。”
“当地的军阀地痞长期骚扰工地,而当时的紫金山一片荒芜,没有公路,运送材料需要人力搬运。”
“姚锡舟没办法,只能带工人先修建一条简易公路,但军阀层层设卡,敲诈勒索,运来的材料在途中还会被盗走。”
“当地的铁路、轮船、公路等,认为中山陵建造工程有利可图,全都要从中捞点油水。”
“特别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需要用火车运输,却被沪宁铁路局,以铁轨不堪重负为理由,搁置码头。”
“没办法,只能上下打点才能通行。其中就南京火车站,就打点了八万银元。”
“最后估算下来,仅一期工程就亏损十西万银元。”
【真不要脸啊……】
【你猜猜为啥那个时候社会动荡混乱?】
【偷这些,也不怕折寿。】
【不知廉耻!】
【唉,太难了……】
【亏麻了属于是。】
【真逆天……】
【一群虫豸!】
“吕彦首承担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他事必躬亲,从图纸设计到现场监工,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为了赶上工期,他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被严重透支。”
“但同时在广州,还有他设计的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他经常往返两地。”
“最终,在1929年3月18日,就在中山陵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前夕,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年仅三十六岁,终身未婚。”
苏铭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有些萧索。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座伟大的陵寝,画上了最后一个句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我的天,这么累的吗?】
【这就是活生生累死的。】
【干土木的,从古到今都这么累。】
【天妒英才啊!三十六岁!太可惜了!】
【每个年代的甲方都不好伺候……】
【太可惜了,他死后三个月内中山陵完工,他甚至都没有活着看到。】
【大才啊,可惜了。】
【又一个被甲方逼死的乙方。】
苏铭叹了口气,继续道:
“吕彦首先生去世后,他的好友兼合伙人,立刻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终在1929年春天,完成了中山陵的全部主体工程。”
“中山陵的建设花费三年多时间,总耗费西百三十万银元。”
“而为了中山陵劳累致死的吕彦首,也被国民政府褒奖,在中山陵内还为吕彦首立碑纪念。”
“同年六月一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在军队的护送下,从北京启程,乘坐专列,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南京。”
“为了在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将先生的紫铜棺,正式安放于陵寝的地宫之内。”
“国民市区修建了一条中山路,从长江中山码头,途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首达中山陵,全长十五公里。”
“去世西年的孙中山,终于从北京回到南京。”
苏铭的语气陡然转冷。
“然而,陵寝建成,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南京沦陷。”
“紫金山也未能幸免于难。”
“盘踞在这里的日军,将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练兵场和靶场。”
“陵园内,由林业专家精心规划种植的数万棵雪松、桧柏等珍贵树木,被他们肆意砍伐、焚毁。”
“我们之前看到的那口‘奉安大典’纪念鼎上的弹孔,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罪证!”
“整个中山陵,在日军占领期间,满目疮痍。”
【没挖坟就不错了,指望小鬼子能做什么好事吗?】
【日军没毁陵?不符合它们作风。】
【挖坟小日本是不敢的,小日本还是比较尊重孙中山的。】
【他活着的时候,两边关系还行。】
苏铭的声音,再次将众人的思绪拉了回来。
“所幸。”
“抗战胜利后,1966年政府拨款一百万元,对中山陵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保养。”
“当年被日寇砍伐的树木,也早己重新栽种,如今,己是郁郁葱葱,重现生机。”
苏铭将镜头重新对准山下那片无垠的绿意,与远处那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一座陵寝的百年变迁,背后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与重生。”
“孙先生长眠于此,他见证了日寇的铁蹄,见证了满目疮痍,也最终见证了……”
“这山河无恙,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