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南昌起义,南下平叛。
1927年7月,武汉
曾经作为革命中心的武汉国民政府,在汪精卫的主导下,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公然宣布“分共”、“清党”,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某些方面达成妥协(宁汉合流趋势),对共产党员和左派国民党人举起了屠刀。
白色恐怖瞬间笼罩,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消息传到济南,牛天赐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内良久。
虽然他作为穿越者早已知道这段历史,但当它真切发生时,尤其是想到杜春林等可能遭遇的危险,他内心依然充满了愤怒与悲凉。
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蒋结石、汪精卫之流所代表的,绝非他内心信仰的那种彻底的革命。
1927年8月1日,南昌
面对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南昌起义,正式打响。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成功占领了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消息如同惊雷,瞬间传遍全国,也震动了南京和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蒋介石又惊又怒。他绝不能允许这支由“赤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存在下去,这不仅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更是心腹大患。
“立刻通电全国,斥责南昌叛变!宣布叶、贺等人为叛逆!命令周边各部,火速进剿,务必扑灭这股叛军,不得有误!”蒋结石厉声下令。
他的目光扫过地图,最终落在了山东。
“命令第五路军总指挥牛天赐,速率所部精锐,南下江西,讨伐南昌叛军!
告诉他,这是党国考验其忠诚的时候了!”蒋结石此举一石二鸟,既调兵镇压,也想借此机会试探和消耗牛天赐这支“归附”不久的部队。
济南,司令部
牛天赐同时收到了南昌起义的通报和南京方面措辞严厉的讨伐命令。
参谋长面色凝重:“司令,南京急电,令我部即刻南下讨伐南昌叛军……这,我们该如何应对?”
牛天赐抬手制止了他后面的话,目光深沉地看着地图上南昌的位置。他内心波澜起伏:同志们终于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希望的起点。
他由衷地为这支革命火种的诞生而感到振奋。
但此刻,南京的命令却将他推到了一个极其微妙且危险的境地。
直接抗命,等于立刻与南京决裂,山东将同时面对南京、北洋、东洋的三重压力,起义军也远水难救近火。
爽快遵命,则意味着要去攻打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同志和信仰,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必须找到一个两全之策,既能应对南京,又能尽可能地帮助远在南昌的同志。
沉思良久,牛天赐眼中闪过决断的光芒,开始下达命令:
“立刻回电南京:卑职遵令!讨逆戡乱,责无旁贷!
即刻抽调精锐,筹备粮秣,克日南下!
通电全国,声讨‘南昌叛变’,措辞要严厉,姿态要做足。”
这是给蒋结石看的,必须先稳住他。
紧接着,他转向参谋长,语气不容置疑:“此次南下‘平叛’,关系重大,非精锐不能胜任。
命令:李牧的新编第一师(原美械第一师)为主力,即刻进行战备动员,补充足额弹药给养。
另,从骑兵旅抽调一个精锐骑兵团配属行动,再加强一个师属炮兵团,由我亲自率领,南下‘讨逆’!”
选择李牧的第一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支部队是牛天赐麾下战斗力最强、也是他的嫡系王牌。
“司令,您要亲自去?”参谋长有些惊讶。
“当然。”牛天赐语气坚定,“如此‘大事’,我不亲自去,如何能让南京放心?
又如何能……‘把握’好平叛的尺度?”他话中有话。
参谋长立刻领会,不再多言:“是!我立刻去安排!”
数日后,济南城外
一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部队浩浩荡荡开出济南城。
士兵们臂佩青天白日臂章,打着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的旗帜,李牧的美械第一师更是军容鼎盛,坦克、装甲车、卡车牵引的重炮,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一辆美制军用吉普车停在队伍最前方。牛天赐一身笔挺的将官呢制服,外罩军大衣,并没有骑马,而是选择了更显现代和效率的交通工具。
李牧小跑上前,立正敬礼:“报告司令!第五路军先遣纵队集合完毕!请指示!”
牛天赐回了一个利落的军礼,并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战前动员。
他知道这场“征讨”的本质。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南方,那只戴着白色手套的大手猛地向前一挥,声音洪亮而果决:
“出发!”
引擎轰鸣声瞬间加剧,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声浪。
坦克和装甲车率先开动,沉重的履带碾过地面,卡车载着步兵和物资紧随其后,骑兵团的战马嘶鸣着迈开蹄子。
整个队伍如同一股铁灰色的洪流,浩浩荡荡却又秩序井然,沿着大道,向着江西南昌的方向,滚滚开进。
牛天赐坐回吉普车后座,车辆平稳地驶入行军队伍之中。
他透过车窗,看着不断向后掠去的景物,面色沉静,内心却在飞速盘算。
他刻意控制了行军速度,既不太快,以免真的追上并咬住起义军主力,也不太慢,以免引起南京方面过度的怀疑。
沿途“剿匪”、“勘察敌情”、“整顿地方秩序”都成了合理的拖延借口。
经过数日昼行夜宿的长途跋涉,大军终于抵达南昌外围。
先头部队已控制外围要点,并向前方派出了侦察兵。
李牧前来汇报:“司令,据侦察,南昌城内约有两万‘叛军’,正依托城池准备殊死一战。”
牛天赐走下吉普车,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远处的城墙。
他转身,对一名侍立在旁的传令兵沉声道:
“传令兵!”
“到!”一名机敏的士兵立刻上前立正。
牛天赐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去找个嗓门大的,靠近些,用喇叭向城里喊话,或者,想办法送个信进去。”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那座古老的城池,一字一句地交代道:“就说济南牛天赐求见周先生。”
(近代史名人无法过审,用*号代替,希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