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挖人
第九十五章挖人
“志强!”
李卫东看向徐志强:“你脑子活,路子野,我给你一个特殊任务,‘扫荡’相关专业和猎头公司!不仅仅是通讯电子,机械设计、材料科学、工业设计、甚至市场营销、品牌管理……”
“所有手机制造可能涉及到的领域,你都要留意!同时,去接触那些国际猎头,看看有没有在海外相关企业工作的华人工程师愿意回国发展,我们要放眼全球,网罗一切可用之才!”
徐志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李总,这活儿对我路子!我保证,只要是人才,就算藏在老鼠洞里,我也给您嗅出来!”
“和平!”
最后,李卫东看向孙和平:“你的任务是‘筑巢’!人才来了,要有地方安置,有心气儿凝聚。高新区那块地,规划要加快!研发中心、实验室、未来的生产车间、员工宿舍……”
“所有的硬件设施,你要拿出当初梳理旗舰店流程的劲头,给我规划得明明白白!同时,拟定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和股权激励方案。”
“我们要让人才来了,不仅有事干,有前途,更要有‘家’的感觉,能安心留下来!”
孙和平沉稳地点头:“明白,李总,硬件和软件配套,我会同步推进,确保人才到位之时,就是我们项目启动之日。”
“好!”
李卫东大手一挥,气势磅礴:“那就行动起来!不要怕花钱,不要怕困难!我只要结果!我要在年底之前,看到我们东威自己的研发团队初具雏形!”
“我们要让所有人看看,在临江这片土地上,不仅能卖出最好的手机,更能造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手机!”
李卫东的任务一布置下去,四路兵马齐出。
赵老四领了李卫东的挖人的命令,带着一股子混不吝的劲儿和一张额度惊人的支票,直奔南方的热土而去。
他深知,这次任务不同以往,不是靠吓唬或者简单的利益交换就能成的,目标都是些有真才实学的“金疙瘩”,得用巧劲。
他的第一站,是深圳一家名为“华科通讯”的中外合资企业。
通过之前八方通讯业务积累的模糊人脉,他打听到里面有个射频工程师,叫刘工,四十出头,技术扎实。
但因为是本土培养的,在合资企业里总觉得被那些海外派来的工程师压着一头,晋升无望,郁郁不得志。
赵老四没直接去厂里找,那太扎眼。
他用了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蹲守。
他摸清了刘工下班的时间和常去的一家小馆子,连续三天,他都在那里偶遇刘工。
头两天只是点头笑笑,第三天,他看准刘工独自一人喝着闷酒,便端着酒杯凑了过去。
“刘工,一个人喝多没意思?我请客,一起整点?”赵老四笑容可掬,带着北方人的豪爽。
刘工有些警惕地看了他一眼。
赵老四自来熟地坐下,压低声音:“刘工,别误会。我是临江东威集团的,姓赵。我们李卫东李总,久仰您的大名,特意让我来,想跟您交个朋友。”
他绝口不提挖人,只说是慕名结交。
几杯酒下肚,赵老四开始大谈特谈东威集团的发展,谈李卫东的魄力和眼光,尤其重点描述了李卫东决心打造国产手机品牌的雄心壮志。
“刘工,您说,咱们中国人也不比别人笨,凭什么就只能给洋人打工,组装他们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品牌?”赵老四说得情真意切,唾沫星子横飞。
刘工听着,眼神从最初的警惕,慢慢变得复杂,有触动,也有怀疑。
赵老四看火候差不多了,从随身带的皮包里掏出一份资料,不是合同,而是一份《东威通讯产业园规划图》和一份《技术团队组建构想》。
“刘工,您看看,这是我们正在临江高新区规划的地,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研发中心!李总说了,技术上的事,就得交给真正懂行、有抱负的人来牵头!我们不是小打小闹,是要真刀真枪干大事的!”
他没有立刻提薪资,而是描绘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前景,技术上的主导权、参与开创一个品牌的成就感。
这对于在合资企业里感到憋屈的刘工来说,比单纯的加薪更有吸引力。
当然,实际的待遇赵老四也没含糊。在刘工明显意动之后,他才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至于待遇,李总交代了,绝不能让真正的人才吃亏。”
“在您现在的收入基础上,翻一番是底线,而且,未来技术团队成立,您就是元老,股权激励肯定有您一份!”
赵老四这套组合拳,彻底打动了刘工。
两人在小馆子里聊到深夜,第二天,刘工就向华科递交了辞呈。
初战告捷,赵老四信心大增。
他的第二个目标,是广州一家为诺基亚做配套结构设计的公司里的结构工程师,姓王。这位王工是本地人,家庭稳定,跳槽意愿不强。
赵老四打听清楚后,这次换了策略。
他没有直接找王工,而是通过关系,先找到了王工的太太,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
赵老四带着丰厚的礼物,以老乡的名义登门拜访,大谈临江的发展前景、东威集团的实力,以及高新区那边规划中的优质职工子弟学校和配套医院。
“嫂子,您想啊,王工这样的技术大拿,在我们东威那是顶梁柱!公司解决了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医疗。”
“王工就能全心全意搞研发,这前途,不比在广州给人做配套强?而且临江离这儿也不远,环境还好,最适合安家落户了!”赵老四充分发挥了他忽悠,不,是沟通的才能。
王太太被说得心动,晚上就跟王工吹了枕边风。
赵老四再趁热打铁,约见王工,同样是一套前景+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的组合牌,成功将王工纳入麾下。
就这样,赵老四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在南方的几个城市间穿梭。
他手段灵活,因人施策:对追求技术突破的,大谈研发自主权,对看重家庭稳定的,承诺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教育,对在乎收入的,直接砸出高薪和股权。
他带去的不仅仅是东威的offer,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对中国自主技术的期待。
一个月后,赵老四风尘仆仆地回到临江,带回来的不是土特产,而是一份写满了七八个关键技术人员名字和初步意向的名单。
他黝黑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向李卫东交差:
“卫东,幸不辱命!射频、结构、软件、品控……几个关键位置,我都给你弄来苗子了!都是有些真本事,在原单位待得不痛快的!就等你这边‘巢’筑好,他们就能飞过来!”
李卫东看着名单上那些陌生的名字,却能感受到赵老四这一个月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他用力拍了拍赵老四的肩膀:“老四,干得漂亮!你这挖人司令,当之无愧!”
赵老四这一趟南下,不仅为东威手机项目带来了最初的技术火种,更让李卫东看到了他粗犷外表下,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执行能力。
接下来是周伟国。
与赵老四南下挖人的江湖气不同,周伟国肩负的招贤纳士任务,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诚意和长远眼光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