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徐志强的手段

第九十六章徐志强的手段

他的目标,是那些藏在象牙塔深处和国家级研究所里的技术瑰宝与未来之星。

李卫东给他的指示清晰而明确:“伟国,你的战场不在流水线,而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我们要的不是即刻能用的熟练工,是能支撑东威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技术底蕴和创新火种!”

第一站:北京,邮电学院与中关村

周伟国的第一站选择了北京。

他首先拜访了北京邮电学院的一位资深教授——陈明远教授。陈教授在信号处理领域颇有建树,但理论研究多于产业应用。

周伟国没有像赵老四那样直接抛出高薪诱惑,而是做了大量功课,带着东威通讯目前遇到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以请教探讨的姿态上门。

在陈教授堆满书籍资料的办公室里,周伟国态度谦逊:“陈教授,久仰您在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

“我们东威在实际运营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冒昧前来,是想听听您从学术角度的高见。”

他提出的问题具体而深入,显示出东威并非肤浅的逐利者,而是真正遇到了技术瓶颈,渴望突破。

陈教授起初有些矜持,但谈到专业领域,尤其是对方能提出如此有深度的问题,话匣子便打开了。

两人从香农定理谈到实际应用中的信道编码,相谈甚欢。

周伟国顺势抛出橄榄枝:“陈教授,我们李总非常有魄力,决心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手机品牌。”

“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应用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我们计划在临江设立一个基础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真诚希望能邀请您作为我们的首席科学顾问。”

“不需要您离开校园,我们希望能资助您感兴趣的前沿课题研究,同时,也希望能选派我们优秀的年轻工程师来您这里进修学习。”

他提供的,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是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与资金支持,这深深打动了原本有些清高的陈教授。

一份丰厚的顾问合同和实验室共建协议很快达成,陈教授还推荐了自己门下两名即将毕业的、动手能力极强的博士生。

紧接着,周伟国又穿梭于初具规模的中关村,他的目标不是成熟的公司,而是那些隐藏在居民楼或者简陋办公楼里的、由高校教师或毕业生创办的小型技术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往往拥有一些极具创意的技术点子,但苦于缺乏资金和市场。

周伟国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筛选了几个在电源管理、小型化天线设计方面有独特想法的小团队,签署了技术预研和优先收购协议,如同撒下了一批充满希望的种子。

第二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深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黄埔军校”。

周伟国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他不再满足于与个别教授接触,而是直接与校方洽谈,以东威集团的名义,设立了额度可观的“东威未来通信奖学金”和“东威创新基金”。

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周伟国面对台下朝气蓬勃的学子,发表了真诚的演讲:“同学们,我们东威集团来自内陆城市临江,但我们心怀打造世界一流通信产品的梦想!”

“这个梦想,需要人才,需要技术,更需要敢想敢干的你们!‘东威创新基金’专门支持同学们有价值的奇思妙想和毕业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只要你有想法,有潜力,我们就愿意投资!”

这一举措,不仅瞬间提升了东威在学子心中的品牌形象,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那些怀揣技术梦想的年轻人。

仪式结束后,周伟国的临时办公室门口排起了长队,许多优秀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带着简历和项目构想前来咨询、应聘。

其中,一位叫张宇的博士生引起了周伟国的特别注意。

张宇的研究方向是低功耗芯片设计,这正是未来移动设备的核心痛点。他的论文很有见地,但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周伟国没有因为他言辞不精彩而忽视他,反而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耐心听他讲解技术细节,并敏锐地捕捉到了他想法中的巨大价值。

“张宇同学。

”周伟国郑重地说。“

你的研究,很可能解决未来手机续航的关键问题。东威正在组建最核心的芯片预研团队,我非常希望你能加入。”

“在那里,你可以心无旁骛地追逐你的技术理想,公司会为你提供最好的支持!”周伟国给出的,是纯粹的科研环境和对技术的绝对尊重,这深深打动了张宇。

第三站:上海,南京,网罗江南才俊。

离开西安,周伟国又辗转上海、南京。

在上海交通大学,他成功说服了一位对工业设计充满热情的年轻海归副教授,同意利用学术休假期间,为东威未来的手机产品提供外观和用户体验咨询。

在南京一家国家级无线电研究所,周伟国则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他看中了一位在电磁兼容领域经验丰富的高工,但对方是体制内的骨干,待遇稳定,福利优厚,对跳出体制顾虑重重。

周伟国没有强求,而是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

他提议聘请高工为东威的“特聘技术专家”,采用柔性合作模式,利用假期和项目制形式为东威提供技术指导和难题攻关,并承诺了极具竞争力的项目报酬。

这种方式既尊重了高工现有的职业选择,又为东威链接了顶尖的技术资源,高工最终欣然接受。

当周伟国风尘仆仆返回临江时,他带回的不是一纸名单,而是一整套丰硕的成果:

与两所顶尖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长期人才输送协议;

签署了三位资深教授作为技术顾问;

直接招募了包括张宇在内的五名极具潜力的应届博士、硕士;

投资了三个有前景的前沿技术预研项目;

建立了一个覆盖多个高校的“东威奖学金”人才储备网络。

他向李卫东汇报时,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但眼中闪着光:“卫东,基础打得差不多了。顶尖的学术资源、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还有几个可能带来惊喜的技术火种,我都带回来了。”

“下来,就看我们怎么把这些资源,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了。”

李卫东看着周伟国整理得条理清晰的报告,心中充满了感慨。

赵老四弄来了能打仗的士兵,而周伟国,则为东威请来了军师,找到了未来的将帅,并搭建起了可持续输送人才的军校。

这两条线,一急一缓,一近一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东威进军制造业最坚实的人才基座。

如果说赵老四是深入虎穴的“挖角司令”,周伟国是布局长远的“学院派猎手”,那么徐志强,就是游走在灰色地带、嗅觉敏锐的“特种兵”。

李卫东交给他的任务最为宽泛,也最具挑战——利用一切手段,网罗手机制造相关的一切专业人才,甚至包括海外资源。

徐志强领命后,没有立刻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两天,面前铺满了行业期刊、报纸招聘版、还有通过各种渠道弄来的企业通讯录。

他的手指在“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等名字上划过,眼神锐利。

“正规渠道有周总,江湖路子有赵总,我得玩点不一样的。”

徐志强舔了舔嘴唇,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他的策略核心是:精准定位,迂回包抄,攻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