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盛世收官,望未来
距离“至德中兴”,己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南山,稷下书院,观星台。
这座由帝师李观星亲手督造、后又历经三代扩建的观星台,是整个大唐,乃至整个世界,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它那巨大的、由黄铜和水晶打造的望远镜,如同一只凝视着宇宙的巨眼,沉默而又骄傲。
一个身穿白色院服的年轻学者,正专注地,在石板上,用一行行优美的代数符号,进行着复杂的天体力学演算。他的计算涉及多个变量的联立方程组,这在五十年前还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数学技巧。他的身旁,站着同样白发苍苍的、大食学者伊本·哈桑的亲传弟子,如今的稷下书院算学科总教习,这位老者己经在这座东方圣地工作了超过二十年。?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
“老师,算出来了。”年轻学者放下手中的炭笔,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理性”的光芒,“它的轨道周期,是一百二十七年。上一次经过近日点,应该是在……太上皇(李适)登基的那一年。”
他所说的,是半个月前,出现在北方夜空中的一颗新的彗星。它的出现,曾在民间,引起过小范围的恐慌。但在如今的大唐,这种恐慌,很快便被《稷下院报》上刊登的一篇科普文章所平息。
文章详细地解释了彗星的构成、来源,并预告了它的运行轨迹。对于如今的大唐百姓而言,这,不过是夜空中,一场壮丽的、可以预告的烟火。
“很好。\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老教习欣慰地点了点头,“按照书院的传统,发现者,拥有命名权。你想好,叫它什么名字了吗?”
年轻学者沉思片刻时光,随即,用端正的楷书,在观测记录的最末尾,写下了这三个字。
"帝师星!"
老教习凝视着这三个字,浑浊的老眼中,泛起了泪光。他仿佛又看到了,很多年前,那个一袭青衫的年轻人,是如何力排众议,将他的老师,一个异乡人,请上了这座代表着中原最高学术殿堂的讲台。
“帝师星……”他喃喃自语,“好,好名字。就让它,代替帝师,永远地,看着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吧。”
年轻学者没有说话,他走到那架巨大的望远镜前,熟练地调整着角度。他没有再去看那颗己经熟悉的彗星,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为遥远的、深邃的黑暗。
他知道,在那片黑暗的背后,有无数个,像"帝师星"一样的未知天体,在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精确计算其轨道参数,去深入理解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
他们的征途,是无垠的星辰大海。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一艘悬挂着大唐龙旗的“开拓者”九型远洋宝船,正在一片蔚蓝色的、从未有海图标记过的海域,乘风破浪。
船长,正是当年那个在广州港,振臂高呼的年轻船长的儿子。他同样,毕业于稷下书院的航海科,精通天文导航、海图绘制,以及最新的造船技术。这一代的大唐航海家,己经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不仅有勇气,更有科学的武装。
“报告船长!”一名水手兴奋地跑上甲板,“我们成功了!我们绕过了那片风暴角,前面,是一片全新的大陆!”
船长拿起单筒望远镜,望向远方。在海天相接之处,一片郁郁葱葱的、延绵不绝的海岸线,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他的脸上,露出了与半个世纪前,那个站在南山之巅俯瞰天下的年轻帝师,如出一辙的、自信而又坚定的开拓者笑容。
“全速前进。”他下达了命令。
"我们的目标,是为陛下,为大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回一个,全新的世界!"
旭日,从东方的海平面,喷薄而出,将整个世界,染成一片金色。远方的新大陆在朝阳中显得如此壮美而神秘。
一个伟大的时代,或许会落幕。
但一个伟大的文明,它探索未知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