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第 125 章
第125章
叶满枝交给处长的那张纸, 其实是一张新闻剪报。
夏竹筠快速浏览一遍后,在双方争论愈发激烈的时候,举手发了言。
“有个近期的新闻,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啊。造纸工业是我们归口管理的轻工行业,如果由地方主管部门向评审委员会推荐造纸厂的话, 有三家企业一定榜上有名, 石林、吉岩、开山, 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
领导们都比较含蓄, 听说过的就微微颔首,没听说过的便没言语。
赵桂林是整个会议室里最不含蓄的, 即使坐在后排, 也不耽误他给处长捧场。
“听过听过, 全省最大的三家造纸厂嘛。”
叶满枝与领导步调一致, 也紧跟着说:“这三家工厂是我省胶板纸、新闻纸和化学木浆的三巨头。”
夏竹筠继续笑道:“这三家工厂,算是咱们省造纸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了, 在工艺上和质量上都走在前面, 如果由地方单位推荐, 必然还会有这三家工厂。但是前段时间有个什么事呢?”
“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反映, 这三家造纸厂生产的卷筒新闻纸的拉力不好, 在印刷的过程中很容易断头, 而且纸张复卷松紧不匀, 断面不齐, 非常影响印报效率。”
“这个情况反映过好几次,三家造纸厂在技术上一直没有做太大的改进。然后《滨江晚报》一气之下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造纸厂采购了新闻纸。这是一家什么样的造纸厂呢?”
“这是德化专区凤阳县红旗公社开办的集体工厂!但这家工厂生产的纸张, 在匀度、洁净度和光滑度上都远超那三家大型造纸厂,而且他们的用浆量非常低,竟然达到了全国新闻纸用浆量的先进水平!”
“要不是《滨江晚报》将这家造纸厂挖掘出来, 恐怕连德化专区的领导都未必听说过这家小小的造纸厂。”
“我认为像红旗造纸厂这样的沧海遗珠,在全省范围内也许还有很多,如果只靠地方单位推荐的话,会埋没很多有潜力的企业和质量好的产品。”
叶满枝暗暗在心里给夏处鼓掌,她递过去的那张剪报其实是介绍红旗造纸厂厂长的,其中只有两句话,提及他们的产品赶超了三大造纸厂,被叶满枝用铅笔画了波浪线。
夏竹筠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与新闻出版单位的投诉事件联系起来,完成发言,可见处长就是处长,有水平!
其他单位还想针对夏竹筠的发言提问,工业厅的罗厅长却出言打断道:“说了那么多,一直没说到点子上。既然其他同志不敢提,那我就节省时间,把最重要的一点提一提。”
叶满枝赶紧竖起耳朵,听本单位一把手的发言。
这还是她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厅长讲话呐!
罗厅长问:“如果全部由地方主管部门推荐,有没有徇私和贿赂的风险?”
会议室里骤然一静。
“有吧?谁能举手保证说一定公平公正吗?没人敢打包票吧?”罗厅长换上轻松的口吻说,“所以嘛,以防万一,还是由企业自行申请吧。有些同志担心会收到太多申请,增加大家的工作量,我觉得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省优的报名条件是很严格的,质量指标必须接近或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光是这一点就能把一大半产品拦在门外!”
夏竹筠笑道:“厅长,被您这样一讲,感觉形势好像不容乐观呐!”
“哈哈哈哈……”
被罗厅长强行干预以后,会议进度总算加快了。
叶满枝在会议室里干坐了两天,虽然没啥表现机会,但领导之间的唇枪舌剑,让她这样的小干部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她是工农阶级出身,虽然工人阶级当家做主,在时下算是最好的成分,但她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简单来说,就是从小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与吴峥嵘结婚、读过大学以后,渐渐补足了一些短板。但她进入省厅工作以来,仍然时常感觉自己缺少那种全局的,宏观的眼光。
她有一次写工作汇报的时候,写着写着就突发奇想,希望自己可以拥有隐身能力,然后偷偷跟在领导身边,观察他们是如何讲话和处理工作的。
这次在审定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干坐两天,算是变相满足了她的偷窥欲。
其他人累得萎靡不振的时候,她双眼放光,恨不得把大佬们的每一句话都记到小本本上,回家以后还要反复学习。
*
吴峥嵘对她这种开两天会,能做大半本笔记的能力,还挺佩服的。
翻过她的笔记本以后,吴峥嵘笑道:“这些笔记你好好保存,万一以后哪个领导高升了,你这些笔记,也许可以成为重要的讲话资料,没准儿还能变成史学资料。”
“真的假的?”叶满枝已经信了。
吴峥嵘忍俊不禁,在她脑门上弹了一下,“真的。”
“你是不是又忽悠我?”叶满枝瞪他一眼。
不论对方是否在打趣她,反正她已经打定主意了,这些笔记要好好保存,兴许她以后还能靠着这些笔记出书赚钱呢!
“书房收拾好没有?我五哥的马车就快到了!”
“差不多,你跟我们一起去吗?”
“不去,你俩忙活吧,我要找我妈说点要紧事。”
因着吴玉琢小明星要拍电影,他们的搬家计划向后推迟了几天。
但吴峥嵘的书房里有不少绝版的外文书,她不太想让外人瞧见那些书,所以全帮他收进包袱里,借用五哥的马车运去军事学院家属院。
叶满枝留两个男人在书房里忙碌,她则带着闺女回了娘家。
常月娥听了她的来意以后,摆手说:“我们那个小厂才十来个人,哪能评上省级优质产品啊?”
“省优跟企业规模没关系,除了军工产品,本省生产的所有工业品都能参加评比,你就报个名呗!”
“报名也选不上,你还能给我走后门啊?”
叶来芽被选进食品行业评委会的事,已经在家炫耀过好几次了,常月娥早就知道。
“我当然不能给你走后门啦!”叶满枝小声说,“但你要是申报了省优,就能得到一次露脸的机会呀!其他小厂都不敢报名的时候,你们报了,这说明啥?说明你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也愿意支持上级的工作!这么跟你说吧,省优,你肯定是评不上的!”
“……”常月娥在她胳膊上拧了一下,“又拿我开涮是吧?评不上还让我报什么名?”
“省优评不上,你可以争取市优啊!省级评比结束以后,地方上可能会展开市一级的评比。等你再报名时,主管单位对你们这样的小厂就有印象了。”
常月娥一边给孙女梳小辫儿,一边琢磨闺女的话。
她在肉制品加工厂当了三年厂长,多少小厂都在这三年间倒闭了,而她却把十来人的小厂坚持了下来。
如今又有一个发展的机会摆在她面前,她其实还是有点动心的。
“来芽,你说我把小香肠填报成儿童食品咋呀?”
“哪个小香肠?”
“就是你说偷工减料的那个!”
叶满枝:“……”
哦,她妈那个厂里确实有一种香肠,被常月娥改良了配方。比正规的香肠短一半,蒜味淡,带点甜口,没有肥肉粒,全是精瘦肉。
男同志吃不惯没有肥肉粒的香肠,接受度一般。
但这种“偷工减料”的香肠,在女同志和小孩间很受欢迎。
有的居委会把生猪送去加工厂灌肠,会点名要这种小香肠。
常月娥帮孙女扎了两个小喇叭花,嘟哝道:“我那灌肠的配方跟你大舅厂里的一样,要是拿一样的产品参加市里的评比,肯定比不过人家大厂呀。但是如果把我改过配方的小香肠放到儿童食品那个类目里,那咱肯定没有竞争对手!”
叶满枝笑道:“你还挺能钻空子的!”
“你就说这样行不行吧?”
“倒是可以试试,但你得赶紧回厂里搞搞卫生,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申报前一年,只要有一次质量抽检不合格,就没有报名资格了。”
“那还用你说!别看我们厂子小,卫生却搞得特别好。大家没活儿干的时候,全都在搞卫生呢!”
常月娥近水楼台,跟闺女要了一张申请表。
虽然知道被评上的概率不大,但她还是代表光明肉制品加工厂,认真填写了申请表。
常月娥提交申请的时候,其他企业的申请资料也陆续来到了审定委员会。
省人委公布的评比通知,算是在全省的轻工系统内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稍微有点斗志和野心的企业领导都闻风而动了。
有的企业领导甚至直接跑来省里走关系了。
一个省优称号能用四年,不但能在产品包装、合格证、说明书,以及商标上,使用省级优质产品的标志。关键是企业还能得到能源、原材料、贷款、技改资金的优先供应!
无论怎么看都是好事一件,大家没道理不争取呀!
叶满枝原以为自己就是在评委会里跑腿的,这种走关系的事,应该落不到她头上。
然而,初雪到来的那天傍晚,她在军工大院门口被一个提着网兜的中年男人拦了下来。
“叶科长,你好,我是咱们滨江第一食品厂的刘胜!”
叶满枝与对方握了手,笑着说:“刘同志,下雪天还往这边跑一趟,辛苦你了。我清楚你的来意,你放心,第一食品厂是全省唯一一家直属咱们工业厅的食品厂,只要在产品工艺和质量上过得去,咱们肯定会优先关照的。”
“哈哈哈,我放心放心,这次过来没有别的意思。主要是给各位领导送一些样品,让大家提前品鉴一下,帮我们厂里把把关,提提意见。”
“咱们厂的产品送到评委会以后,我肯定要挨个尝一尝的。”叶满枝推却道,“这些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
网兜里有肉罐头、鱼罐头、水果罐头,还有面包、汽水、饼干,凡是食品厂生产的食品,几乎全被装进了这个网兜里。
从商店里买的话,少说得十几块,太贵重了!
刘胜将网兜塞进了常月娥的手里,爽朗地笑道:“叶科长,你别客气,这是大家都有的,你就放心收着吧。”
不等常月娥将东西推还回去,刘胜挥挥手就走人了。
“这可怎么办?”常月娥将那网兜提起来仔细瞅瞅,“这里面可全是好东西,咱能收吗?”
叶满枝的眼皮莫名跳了两下,皱眉说:“人都跑了,外面人多眼杂,先拿回去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