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局势紧张,各有谋划
“看见你出现,想必我已是大限将至,怕是熬不过明日了!”
房玄龄艰难地挪动着他那虚弱不堪的身子,脸上勉强挤出一丝苦涩的笑容。
此时,出现在眼前之人正是袁天罡,精通命理之术,在朝野上下颇负盛名。
他的出现,房玄龄岂能不知代表着什么。
袁天罡缓缓走近床榻边,轻声说道:“国公此言差矣,袁某此次前来,实乃有要事相商。”
然而,他心中也十分清楚,房玄龄已然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若再不抓紧时间与之商议,恐怕日后便再无机会了。
房玄龄微微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我如今都已成这副模样,神智早已混乱不清,怕是难以参与其中了,还是不说也罢。”
毕竟,对于一个行将就木之人而言,又哪里还有精力去操心那些纷繁复杂之事呢?
袁天罡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说道:“想当初,陛下曾秘密召见你我二人,并赐予密诏,嘱我们相机行事、顺势而为。而如今,局势发展正如当初所料,已然到了关键时刻。”
早在李世民出征薛延陀之际,便已经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将应对之策传授给了房玄龄和袁天罡这两位心腹大臣。
“当日之势?袁师以为要助谁?”
房玄龄坐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如纸,声音虽有些虚弱,却依然透露出他对局势的关注与深思。
尽管久病缠身,但他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依旧时刻了解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太子李承乾如今兵临神州,那阵势可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咱们当今的陛下则智珠在握,威震四海。在此二者之间,究竟哪一方才算是顺应时势的皇者呢?”
房玄龄缓缓说道,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茫与疑惑。
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李治即位后,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国策,旨在安抚民心、振兴国家。
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的皇帝充满期待。
然而,李承乾同样拥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他的势力不容小觑。
双方的国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彼此的实力也难分伯仲。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房玄龄一时之间也难以抉择到底应该支持哪一方。
毕竟,这个决定关乎到大唐的未来命运,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导致江山动荡不安。
“袁师能洞察祸福,知晓前程,预见未来,又何必来询问我这行将就木之人呢?”
随着,房玄龄抬头,若有深意的看向袁天罡。
今日,其所来,是为了来告知自己,而非来询问自己的意见。
“实不相瞒,我也曾耗费大量时间,日夜观测天象,试图从中探寻出些许端倪。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推算,发现太子李承乾和陛下皆具备龙气环绕,而且这两股龙气绵长不绝。若处理不当,恐怕会致使大唐江山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对峙、隔江而治的局面啊!”
说到此处,袁天罡不禁皱起眉头,忧心忡忡。
正因事态严重,袁天罡在犹豫不决之时,特意趁着房玄龄生命垂危之际前来拜访,希望能从这位智者口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建议和看法。
两人相对无言,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仿佛整个大唐的命运就悬于此刻他们的一念之间。
大唐已经够乱了,他们再插上演脚,那就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了。
“神州大地,若是如此,我下去之后,也无面再见太宗陛下啊。”
房玄龄遗憾的回道,他现在又还能做什么呢?更没有其他的建议。
统一,刻进了华夏子弟的骨子里,他现在想到的,就是要阻止大唐分裂。
若是大唐因此一分为二,他也是真的晚节不保,要被史官按在纸上来回摩擦。
几点墨水,能将他们骂的体无完肤。
“袁师精控天下大势,谁的赢面高,那谁便是顺势。”
房玄龄问道,李承乾和李治均是太宗的正统,谁做主天下,都是差不多。
袁天罡摇了摇头:“陛下得势,太子殿下得人,人定胜天,人算又不如天算。”
哪怕是作为局外人,也未能观清局势。
“若是算上我们的助力,谁的赢面更大呢?为了大唐的江山,也为了天下的百姓,有些事,我们不可不为之,而且我们身肩太宗皇帝之密旨,言正…”
房玄龄已定下了决心,为了天下,肯定是要委屈一些人了。
……
“启奏陛下,王方翼将军加急送来重要信件!”
一声高呼打破了皇宫内原本的宁静。
只见娄师德神色匆匆地步入大殿,双手恭敬地将一封密封完好的信件,小心翼翼地放置于那雕刻精美的皇案之上。
此时的皇宫,自李治掌权以来,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皇城内的所有布防皆已焕然一新
,呈现出一番崭新气象。而那些曾经负责宫廷安全的禁军们,也大都被替换掉了。
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实乃事出有因。
要知道,李治已然公然向强大的氏族门阀举起了手中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在此前的禁军中,可有着不少出身门阀世家的子弟。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避免遭遇可能来自这些门阀势力的刺杀报复,李治又怎能不彻底清洗这支禁军队伍呢?
而今,整个皇城的安危重任,都已交托到了娄师德的肩上。
即便是以往颇受信任,屡立奇功的不良人组织,此刻也被排除在了这场保卫皇权的核心之外。
此时此刻,守卫着这座巍峨皇宫的将士们,无一不是李治的心腹亲信。他们忠心耿耿,唯李治这个皇帝之命是从。
年纪尚轻,但其高深莫测的政治手段和果敢决绝的行事风格,正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令人惊叹不已的统治才能。
毫无疑问,他乃是天生的弄权高手。
“吾弟亲启!李承乾。”
在那信封的封面上,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犹如龙飞凤舞般跃然纸上,显得格外醒目。
此信并非出自王方翼之手,而是李承乾亲自书写而成。
“吾弟,兄,也从未料到竟会是以如此之势,与弟相会。当年,氏族门阀势力横行无忌,兄与太宗皇帝商,布下了此绞杀之局。”
“时光荏苒,历经数年,皇天不负。在与弟配合下,剿灭氏族大祸,还政清明。”
“可叹如今,兄、弟兵戎相见,同室操戈之举,令天下人耻笑之,外有吐蕃、西突厥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社稷危之。兄特邀弟一叙。”
李治缓缓放下手中信件,面色凝重,许久都没有言语一声。
尽管这封信中的言辞恳切,所述之事也似乎合情合理,但他已然登基称帝,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若是对方想要借此机会逼迫自己交出手中掌握的至高权力。
扪心自问,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心甘情愿就范的吧。
古往今来,天下之人争夺不休,所图的无非就是成为这主宰万民的帝王!
就在这时,一旁的娄师德见李治神色有异,忍不住开口询问道:“陛下,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莫非是战局出现了不利于我方的变故?”
李治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坚定而深邃,缓声道:“并非如此啊!此次乃是前太子李承乾邀请朕前去会面。”
站在下方的娄师德听闻此言,脸色骤变,急忙上前一步拱手劝谏道:
“陛下万万不可!那李承乾此人阴险狡诈至极,微臣对他过往所赢得的每一场战役皆有深入研究。观其作战之法,无一不是靠各种计谋得逞。此番邀约,其中必定暗藏奸诈阴谋,微臣认为陛下切不可轻易赴约,以免中计。”
然而,李治却不为所动,他微微一笑,镇定自若地回应道:
“娄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战局已然陷入僵持状态,如果朕拒绝前往,不仅无益于国家社稷,反而会让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李承乾既然主动相邀,想必是有所图谋。不过,有诸位将军和忠义之士在朕身旁护驾,即便前方是龙潭虎穴,朕又有何惧?”
说到此处,李治的眼神变得愈发锐利起来,仿佛能够洞穿一切迷雾。
他深知当前形势严峻,无论是自己还是李承乾,想要取得最终胜利都绝非易事。
若非当初果断采取壮士断腕之举,大肆屠戮氏族门阀,并将田地归还于民以收拢人心,恐怕根本无法抵挡李承乾如蚕食般的进攻。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李治手下的百姓们都已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田产,自然会全心全意地拥护支持他这位君主。
鬼知道,李承乾入关之后,会是什么样?
“末将定当护陛下周全!”
娄师德底气十足的说道。
“另外,将朕会面前太子李承乾的消息公布出去。”
李治又道了道。
这绝对又是收取民心的大好机会。
只要加以染色,便会变成大唐皇帝为了生民安定,不顾艰险,亲赴前线,与敌军谈判。
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便是利用民心大势,就是李承乾有所企图,也不会得逞。
因为这会让李承乾尽失民心,也失了诚信。
此招一出,就立了不败之地。
“末将知道了!”
娄师德也是会意,自然懂的如何行事。
“传侍中马周进宫!”
这还不是李治的所有布置,他还留有后手。
马周,不同于李义府和许敬宗。
是忠义之士,可托以重任。
而李义府和许敬宗只能用之,不可信任之。
娄师德领命而去。
太极殿上,李治也亲笔而书
,为李承乾回信。
如果能不以武力而解决,必定是最好的结果了。
“殿下,你说李治会赴约吗?若是给了其喘息之机,攻打会变得更加的困难的。”
几日不再攻城,让程处默坐不住了。
“以本宫对其的了解,必会全来赴约的。”
李承乾斩钉截铁的回道。
李治的政治眼光,毋庸置疑。
“就算殿下说对了,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能说的让其退位,将已经坐稳的皇位拱手相让吗?”
谈判又能有什么用呢?
“本宫妙口生花,说不定,真的能将其说服了呢?”
李承乾轻笑。
“处默,你什么时候,见陛下多此一举了,依我之见,殿下是另有谋划。”
李震在一边开口道。
三人并立城头,缺少了李德謇的身影。
“哦,殿下是不是早有谋划呢?德謇早早的就回了长安,是不是此次引出李治,而德謇伺机发难?”
“一定是如此…”
程处默的脑瓜子想象力大开,想到了一个极为合理的计谋。
“殿下,果真是如此吗?”
李震也不由信了八分,如此看来,是极为有可能的。
“不要胡乱猜测了,到时,便知道了,现在说出来,就不灵了。”
李承乾卖了卖关子,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
“薛仁贵的军旅已至何处了?”
李承乾也做好了谈崩了的打算,继续从辽东方向调兵遣将。
长痛不如短痛。
如要发动攻击,肯定是全面而战,不给李治任何喘息之机。
同时,面临的对手,也要李承乾全力以赴。
李治需要时间,李承乾他同样也要等待。
“已经进入到了辽东,还有十日左右,会赶至阵前。”
“同时,刘将军运送房军火物质,也差不多是在那时到达。”
李震回道。
火药虽还有,但还不达不到李承乾的要求。
在面对苏定方和王方翼之时,李承乾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很好,在谈判未有结果之前,不得再攻城,趁此时间,三军休整,统计兵员。”
战争的疑云笼罩着整个大唐,李承乾也绝对不允国土出现分裂。
要么他胜,要么李治赢。
事情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一旦分裂,华夏大地,又不知道,会陷入多久的内乱之中。
别说继续向外扩张,就是抵御强大的吐蕃,也会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