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废奴
就好比在御极登基之初,朱由校不考虑辽东外的建虏,不考虑中枢的党争,不考虑财政收支失衡,不考虑各种天灾人祸……就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那他的下场就一个,要么做亡国之君,要么落水。
可朱由校想要的不是这个。
他要叫大明再度强盛起来,他想让大明统治更多疆域,他想让大明百姓富庶起来……也恰恰是这样,朱由校比任何人都懂得忍耐。
直到今日,朱由校决定干一件事。
一件决定大明底色的事儿。
紫禁城,皇极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山呼声下,朱由校坐于宝座上,扫视着殿内文武大臣,朱由校的脸上流露出几分复杂之色。
在万历年间烧毁的三大殿,到天启朝再度修建起来了。
过去的几年间,朱由校一直在西苑住着,没有摆驾归紫禁城的迹象,除了不喜紫禁城冬冷夏热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大殿在重建,作为皇权的具象体现,三大殿是带有特殊含义的。
御极登基之初,不是没有大臣上疏奏请重建三大殿,可是那高到令人发指的开支,叫朱由校一口否决了。
在那等光景下,大明拿出海量的金银,去修建被烧毁的三大殿,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简直是愚蠢至极的决定。
更何况朱由校也清楚那些奏请重修三大殿的大臣之中,有一些是打着重修的旗号,继而上下其手捞银子呢,所以朱由校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负责承建三大殿的有司,是朱由校特设的少府。
早在天津开海之初,朱由校就有意识的叫一些大臣,对北上通商的西夷海商,进行一些原材料的采买,其中就包括大批金丝楠木。
除此以外,针对三大殿的营建事宜,朱由校也做了不少指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跟新式材料,新式建筑等结合起来。
三大殿要确保规模够大,但各项开支必须精打细算,而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要满足建筑质量,能够预防火灾、雷击等各项要求,就因为朱由校所提的种种啊,使得负责三大殿承建的少府诸臣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而在三大殿步入到尾声之际,针对紫禁城的修缮与增补,也在悄无声息间拉开了序幕,毕竟这么长时间了,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
甚至在这过程中,对紫禁城过去用的部分材料,对人体有一定伤害的,朱由校都叫少府有司给替换掉了。
不过由于所牵扯到的范围太大,紫禁城的整体修缮想要全面竣工,这还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
“免礼吧。”
群臣等待了很久,才听到天子的声音响起。
其实对今日所召大臣,群臣之中有太多也是惊疑的,尤其是这场大朝,还是在皇极殿内外召开,那就更是如此了。
之所以惊疑。
一个是朱由校很少召开大朝,别说是大朝了,就是常朝也很少召开,真要对朝中军政要务进行商榷,朱由校更多的是召开御前廷议。
一个是损毁已久的三大殿,居然修建的如此规模,这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极大的,而这还是少府有司一力承办的。
特别是后者,其实在三大殿开始重修之际,是有不少议论声的,毕竟这件事不管怎么说吧,是国朝层次的大事,这中枢有司肯定是要参与进来的,但最后呢,这件事独交给少府有司承办,如何会叫人没有意见呢?
只是对于这些,朱由校根本就没有理会。
有些人打的是什么心思,朱由校比谁都清楚。
无非就是想趁机捞一笔。
别看反腐倡廉的事儿,大明一直在做,但是有些风气啊,不是三五载就能刹住的,哪怕过去杀了不少人,可有些人依旧抱有侥幸心理。
而少府承办的三大殿,就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这让朱由校将少府滋生出的贪腐之风,硬生生的给杀住了!!
这前后被抓的少府官吏役规模极大,从京城中枢,到京畿一带,到北直隶治下,再到各地分司,可以说把那些没有守住初心的全都一网打尽了。
而针对这些被抓群体的查抄所得,有一多半用作三大殿专项银,余下的则被朱由校分派到对应领域去。
“朕召开这次大朝,想必在诸卿之中,有不少疑虑与困惑吧。”此等态势下,朱由校的声音响起。
“毕竟自朕御极登基以来,召开大朝的次数是有数的,朕过去不召开大朝,是朕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毕竟能解决的事情,在有司都能得到解决,而不能解决的事情,也不可能因为一场大朝的召开就能得到解决。”
孙承宗、毕自严、袁可立等一众文武大臣,在听到天子如此直白的话,无不是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尤其是最前列的内阁诸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啊,其实对天子的这种直白之言,是颇为认可的。
大朝也好。
常朝也罢。
早就成了流于形式的存在。
只是认可归认可,但这话是万不能讲出来的,毕竟朝会这种形式,从明初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真要说这种形式停摆很久的,那就非万历朝莫属了,尽管说没有这种形式,但在万历朝时期的大事小情,还是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有万历帝在前,天启帝几年内不召大朝,不开常朝,虽说朝野间有一些非议吧,但也没有掀起太大风波。
毕竟这几年下来,大明是在切实改变的。
尽管这种改变,是带有很大震动与影响的,可但凡是懂得思考,善于观察的人,都能看出大明国力是在不断攀升的,大明内外境遇是在不断变好的。
“朕今日之所以召开这场大朝,是有几件事要给诸卿讲一下。”而在群臣思绪各异下,朱由校向前探探身道。
“这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大殿重建竣工,诸卿也都看到了,少府督办的不错,前后花费控制在五百万。”
“朕至今还记得,在朕当初御极登基时,就曾有人上疏奏请重建三大殿,可这开支预算居然高达千万两之巨!!”
“只是如此开支下,所呈递上来的三大殿图样,规模还不到今下的一半,朕有时就在想啊,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朱由校的话,叫不少人露出复杂之色。
孙承宗、毕自严他们相视一眼,但却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们听出来天子想说的话,其实就是贪腐!!
而这对应的,就是今下的吏治整顿。
要更具体一些,就是还在东南奉旨查案的信王殿下!!
但要真是深究下,一些人还想到了过去在少府这边,所开启的大规模反腐,那闹出的动静,至今叫不少人难忘。
作为天子特设的有司衙署,少府的官吏役是需御前允准后才能增补或晋升的,说是天子最信赖的群体,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可也恰恰是这样,针对少府开启的反腐,天子做的也是最狠的,狠到叫不少人在当时啊,都以为天子是不是要裁撤掉少府啊。
“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朕每每想到东南的事儿,这心里就始终压着一股火气。”扫视着殿内群臣,朱由校却话锋一转道。
“朕知道,即便是到现在啊,在朝野间有不少人私议朕,觉得朕昏庸无能,居然叫东南这等最富庶的地域,动荡到这种程度!!”
听到这话的群臣,不少人低下了脑袋。
“可这一切都是朕造成的吗?”
朱由校双眼微眯,语气冷厉起来:“东南为什么乱?只怕在你们之中,有不少都心知肚明吧!!”
“而除了东南以外,朝野间议论的还有别的,在今日,在此时此刻,朕就不过多赘言了!!”
“朕今日要聊的,是跟东南密切相关的。”
“奴变,镇压到现在是愈演愈烈,照有司呈递的奏疏来看,没有个三年五载,只怕是难以平息下来。”
“这场动荡,给大明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朕今日在这皇极殿,就是要当着满朝臣工的面,颁一道上谕,朕决意废除奴籍,今后在我大明本土没有奴籍!!”
一言激起千层浪。
当朱由校讲出要废除奴籍之际,皇极殿内外的满朝文武,不少人露出震惊的表情,他们都没有想到天子会讲此等惊世骇俗之言。
奴籍,这是存在很久的制度。
这牵扯到太多群体的核心利益了。
尤其是在东南。
但凡是有些家底的,那都是有奴仆的,而这些奴仆,他们跟主家签的是死契,甚至有不少就是家生奴,代代为奴。
也是因为这样,使得东南诸省治下,存在着严重的苛待、虐待、肆杀奴仆的现象,关键是做这些事的人,不会遭到任何惩处,这也是东南出现奴变的重要原因!!
而在奴籍的大背景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藏匿人口,买卖人口……这些天怒人怨的事儿,不仅蚕食着大明的统治根基,更摧残着底层群体。
针对于这些现状啊,朱由校很早就想解决了,但废除奴籍一事牵扯太大,大到足以对大明产生一场大地震。
所以在此之前,朱由校做了一件事,废除匠籍,即便是做这件事,产生的影响与风波也不小。
可朱由校坚持下来了。
这一坚持,使得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在朱由校预想的区域蓬勃发展起来。
中枢废除了匠籍,就代表规模不小的匠户,从此就是自由身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与盘剥。
谁要是做了过分的事儿,匠户是能跑,是能伸冤的。
在过去,大明逃户严重,其中规模不小的就是匠户,这些群体从卫所里逃走,从官府所辖工坊逃走,为的不就是能活命吗?
但凡能活下去,他们为何要逃?
“陛下不可啊!!”
“陛下!!此策断不能有啊~!!”
“陛下——”
与朱由校猜想的一样,当他讲出要废奴的话,朝班中的文武大臣,有不少都站出来规谏了。
无他。
因为一旦废奴,这股风潮敢在大明吹起来,那将有不知多少的奴仆,甚至是被藏匿的人口,开始涌向官府去办户籍。
而这些人,在过去啊,可不属于大明的一份子。
他们就像是没有出现过一样。
他们这一辈子的所得,除了能够麻木的活着以外,余下的全都被持有他们的群体所吸吮着。
“这件事,可比内阁先前做的事,要劲爆太多了啊。”而看着不断出来规谏的大臣,孙承宗眉头紧皱,对身旁的毕自严低声道。
“陛下要明确此事,先前可曾跟你说过,在当前这种态势下,此等事宜,是不适宜……”
讲到这里时,孙承宗停顿了。
其实孙承宗一直都明白,他出任内阁首辅,更多的是为看顾好一些事,以减轻毕自严承受的压力。
“这件事,陛下未曾跟我讲过。”
知晓孙承宗之意的毕自严,当即便道:“但是废奴一事,我倒是觉得是可行的,如果我朝没有奴籍的话,或许今后就不会再出现类似东南的事,虽说这件事很大,可要是操控得当的话,是能有效推行起来的。”
“你可要想好了。”
孙承宗听到这里,眉头皱的更紧了,“一旦内阁表态的话,那就更先前的不一样,毕竟这牵扯到的层次太广了。”
“元辅,内阁不就是要解决积弊的吗?”
毕自严看了眼涌出的朝臣,随即对孙承宗说道:“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积弊的话,那要内阁还有何用呢?”
“如果废奴这件事上,内阁不能跟陛下的步调一致,元辅觉得陛下会怎样想?再一个,如果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元辅觉得内阁先前做的事,真的能一直推下去吗?”
毕自严的话,叫孙承宗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