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45章 巡察伸冤

减免赋税,增售债券…这或许看的并不透彻,而如果跟在施行的摊丁入亩,商税增收,盐税厘清,海关税,榷税等串在一起,还有一直进行的新币铸造与流通,不难看出朱由校在做一件事。

即改变大明中枢财政模式,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收取最多的,就是从土地上的来了,而占比最重的,就是底层百姓。

每有天下大乱,王朝更迭之势,无一例外皆是土地出现问题,能够让中枢征收的田赋,无力支撑起中枢的庞大开支。

而造成这一原因的,就是土地兼并,自耕农锐减!!

这一情况,即便是在今下的大明,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不过在过去这些年,朱由校却做成一件事,即将大批土地以查抄、置换的方式,纳归到了皇庄田之下,此外还有官田规模在不断攀升。

这些土地多数租给破产群体,少数用于集约化手工制造业,由此才支撑起朱由校改革的底层逻辑。

可在朱由校看来还远远不够。

大明所辖底层群体太苦了,苦到一旦出现重大变故,导致他们无法对抗风险,那就会出现扎堆叛乱之事。

朱由校想改变这一切,所以在此之前,他积极推动移民戍辽,移民赴朝,移民南下……这一系列的移民下,为的就是减轻地方矛盾,避免出现大规模灾害下,被逼上绝路的破产群体太多。

一旦出现了叛乱,大明将无力承担这可怕后果。

尽管到现在啊,大明将再度开启移民,以填充到新增北直隶之地,新增黑吉两都司之地,可朱由校却明白一点,这前后迁移的人口规模,跟大明实辖人口相比啊,那还是极少的存在。

可从天启七年开始,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明各地出现灾情的频率会增加,波及到的范围恐会很广。

更别提大明还增扩不少疆域,既属大明实辖之地,中枢必须要确保安稳才行,否则就算拿下了,恐到最后也很难维系下去。

这可不是朱由校所想看到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现状?

就是真正给底层减轻负担,把他们身上的赋税减免了,通过商、盐、海关、榷等诸税的增收,还有增发的债券,以此使中枢财政不至于出问题,而底层能真正喘口气,在这过程下,中枢的确会背负极大压力与担子,毕竟叫中枢背负,总要好过让底层背负好,时至今日啊,大明中枢已经开辟出新局面了。

推动改革也好。

原始积累也罢。

由中枢发起的这把剪刀,没有必要去收割底层,大明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扩张,去解决各项庞大开支,与此同时,大明要对底层以上群体树立规矩,想拥有财富,扩大财富可以,但前提是必须要缴税才行!!

故而毕自严离开之后,朱由校又召见了一批大臣。

都察、检察、廉政三院诸臣!!

“信王奉旨南下以来,在东南诸省积极督办钱谦益案,尽管东南局势不定,可信王却从未向朕抱怨过。”

西苑,玉熙宫。

朱由校倚着软垫,透过御案上所摆厚厚奏疏,看向御前所聚诸臣,“这些是信王南下以来,在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追查到的贪官污吏,他们与在中枢的钱党联系紧密,而其中有不少,正是靠盘剥百姓,横征暴敛以聚敛钱财,继而向中枢有司的一些贪官污吏暗中行贿,以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知道朕看到这些奏疏时,是什么感受吗?”

听到这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起元、检察院总检察长韩一良、廉政院尚书王升等一众大臣,无不露出各异的神色。

自崔呈秀等一行人被罢职夺籍,逮捕起来严加审讯后,廉政院就迎来一次大换血,而为了确保廉政院能够扳正回来,朱由校让王升出任尚书一职,谁都知道国舅王升,那不过是一个过渡而已,因为廉政院的主要官员,全都是从少府等有司抽调的少壮派。

整顿吏治,反腐倡廉,这是一件需要长期进行的事儿,在朱由校看来,只要大明国祚延续一日,那这些就断不能有任何松懈。

贪官是抓不完的。

污吏是除不尽的。

只有从中枢到地方,始终紧绷一根弦,把这些事时刻紧抓起来,不断清除掉大明官吏中的奸佞败类,这才能使大明吏治处在一个相对清平的境遇下。

这就跟种庄稼一样,想要产粮多,就必须时不时地除除草,松松土,不然得话,凭什么能收获粮食?

“触目惊心啊!!”

在诸臣思绪各异之际,朱由校向前探探身,伸手去拍眼前御案,厉声道:“大明的一些官吏,这心思全然没有放在如何治理,如何发展上,全都放到怎样钻营取巧,怎样盘剥百姓,怎样欺瞒朝廷上了!!”

“这还了得?”

“朕在御极登基之初,大明遇到了多少难处,是朕,是大明的栋梁肱股,是大明的健儿们,一点点的给找补回来。”

“如果不是这样,大明国祚是否能延续下去,都要两说呢!!” 李起元、韩一良、王升他们露出复杂之色。

尽管天子这话说的很严重,但他们却也知道事实就是这样,这让他们之中,不少都想起今上御极之初,那究竟是怎样的处境了。

一句话,但凡天子没有想法,那大明可能就万劫不复了。

“朕今日召你们过来,就一件事。”

朱由校一甩袍袖,眼神凌厉道:“东南的问题,都严重到这种地步,那在中枢,在北方,肯定还有先前没有查到的。”

“既然漠南会战结束了,中枢能收回一部分精力了,那就给朕查!就查冤假错案!!”

“中枢这边,以都察院为主,廉政院为辅,给朕查中枢有司。”

“地方这边,以检察院为首,廉政院为辅,给朕查地方有司。”

“地方就查北直隶、辽东、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只要是牵扯到地方官场的,但凡是有任何问题的,那就严加审讯。”

一言激起千层浪。

李起元、韩一良他们听到这,就知天子是想干什么了,这是想趁着漠南会战结束了,把先前没有查干净的事,来一次更大范围的清查啊。

冤假错案,这可不止牵扯到刑罚,诸如征税,兴工等方面,但凡是牵扯到很多群体的,那其中难保就不会不出现问题。

更别提漠南会战,中枢前后拨发多少钱粮,这前后又牵扯到多少有司,其中如果涉及到贪污腐败,那肯定就会有冤屈的。

毕竟不该知道的人,他们能活命吗?

肯定是不能啊!!

这就牵扯到了人命官司!!

“陛下,如果牵扯到军队,该……”想到这里,李起元思虑刹那,还是站出来作揖拜道。

但他的话还没讲完,朱由校就出言打断:“涉军事务,一律移交到御前,朕会派有司去密查的。”

明白了。

李起元一听这话,立时就明白了。

这次三院要展开的行动,是除了军队以外的,全都要进行严查,只要是查出问题的,就一律逮捕起来严审,至于被抓的群体,是关,是杀,那就要看他们犯下的罪责了。

关键是眼下展开此等行动,跟先前展开此等行动,那完全是不一样的,毕竟有漠南大捷的震慑与影响,即便有人想铤而走险,那也要掂量一下才行。

只是李起元没有猜到一点,那就是三院展开如此规模的彻查,这也是对更多群体的一种敲打与震慑。

而有了这层因素在,朱由校后续就能让户部、国税、榷关、税警、海关、盐法等中枢有司加大力度施行新政,征收税目,这期间谁要是敢偷税漏税,逃税避税,那么有三院的先例在,以上有司就能按着此例来办了。

给西北、北直隶、辽东等地减免赋税,那仅仅是一个开始罢了,后续如果一切推行得当的话,山东、河南等地也要减免赋税。

毕竟在这些地方,也做了不少事情。

别的不说,单单是水利整饬,那就叫这些地方背负不少压力与担子,过去是没有机会减轻他们的压力与担子,所以朱由校才没有说什么。

可现在既然有机会了,那就要适当的减轻负担才行,以叫各自治下的底层群体能好好喘口气。

按着朱由校所想,大明的集约型手工制造业,水利工程建设,驰道工程建设……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今后一部分的财政来源,必须要靠反腐倡廉去获取,而还有一部分,则需要通过不断对外扩张来获取,而这个扩张可不止是军事上的,海贸上的,商贸上的,那也都属于扩展啊。

……

“元辅是说三院要展开联合审查了?”

当日,内阁。

毕自严面露惊诧,看向孙承宗说道:“都察院、廉政院查中枢,检察院、廉政院查地方,这……”

“是真的。”

见毕自严如此,孙承宗表情严肃道:“这件事,是陛下钦定的,而按先前的新制,三院要展开这等规模的行动,事先必须要叫内阁知晓才行。”

“这股风,暂时还没有传开。”

“可一旦真要传开的话,那中枢也好,地方也罢,势必会迎来一次大震荡的,闹不好,中枢及地方将出现很多官缺。”

“这……”

毕自严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可他的内心深处,却知三院为何要这样做。

毕自严想到了不久前,陛下召见他所讲的事宜,这是在变相鞭策他尽快推行,与此同时啊,天子要更进一步的整顿吏治了。

“唉,这一切实在是太快了。”

孙承宗眉头紧皱道:“三院一旦掀起此等风潮,内阁将会很被动,这将会影响到先前定下的很多事啊。”

所以这才是陛下明确战时机制的原因所在吗?

也是听到这句话,毕自严想到了另一件事。

当初天子明确战时机制,毕自严以为天子是想加快效率,确保漠南、东南等地供需,同时啊,也能鞭策着中枢及地方有司,将各项既定的事宜推行起来。

可现在看来啊,毕自严发现他想简单了。

事儿能鞭策,能推动。

那为何人不行呢?

毕竟大明所辖官吏众多,可其中有不少对于新政是有质疑,有推诿,甚至有反对的,对于这些人,如果不尽快清扫出去的话,那大明很难自上而下的进行完全改革。

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

而有了战时机制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能从快解决。

最关键的一点,是战时机制下,还有战争,只要中枢主导的战争能取胜,取得大捷,那就能起到对应震慑作用。

谁要是被逼着想做些什么。

好啊!!

刚好打完仗的军队,还没有杀过瘾呢。

大不了派一支精锐去镇压就是。

“景会…景会?”

“嗯?嗯。”

面对孙承宗的呼喊,毕自严回过神来。

毕自严的状态,让孙承宗有些担忧。

“你说……”

就在孙承宗想说些什么时,刘若愚的声音在堂外响起,这叫二人心下一紧,随即便朝堂外快步走去。

“陛下口谕…着内阁次辅,户部尚书毕自严,领今岁北直隶乡试主考。”而当着内阁诸臣的面,刘若愚传达了上谕。

果然是这样。

跪地的毕自严,当听到刘若愚所传口谕,他便知自己的猜想是对的,而天启七年的乡试主考,仅仅是一个开始。

到天启八年的会试,只怕这个主考还是他。

甚至毕自严还联想到了,天启八年的会试与殿试,只怕要招录的新科贡士,新科进士规模,势必将会有不小的增幅。

为什么?

因为天子要清理官吏队伍了,即便有一批官吏提拔上来,但他们原先的位置,势必会有大量空缺,特别是少府等有司,而这些空缺的增补之一,就是从殿试录取的新科进士吸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啊,少府等有司的增补,不再从民间进行考试筛选了,因为朱由校需要人手的那个时期过去了,他要将一切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