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分水岭(3)
“调兵吧。”
浙江,杭州府。
浙江总督衙门。
邵捷春眉头紧锁,盯着手中的汇总公函,声音低沉道:“真是太胆大妄为了,居然在同一天,各府州治聚集示众,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新政,今下仅是对在籍官吏进行,就有这么多人做这等事来。”
“倘若真是全面铺开的话,浙江所辖各府州县还不知会怎样呢,好啊,既然一个个如此藐视官府权威,那就把他们全都抓起来严审,本督倒是要好好瞧瞧,究竟是谁在背后暗中推波助澜的!!”
“督堂,真的要调兵吗?”
浙江巡抚何腾蛟听后,皱眉看向邵捷春道:“您要知道一点,这调兵协令真的加急派给卢帅,在各府州聚众的群体,恐都是要悉数逮捕起来了。”
“这其中除了缙绅以外,还有致仕官员,这其中就包括致仕的方从哲,这还不算完呢,在我浙江治下,一批新兴的私人工坊主也参与其中了,据本抚查到的,这批私人工坊主中,有一部分是无心科举的生员,他们是有功名的。”
“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批有功名的私人工坊主,并非实际控制人,而是被推出来的傀儡,真正的控制人,其实是一批致仕官员的子弟,而他们与在浙的一些官员,是有密切联系的。”
“这件事太复杂了,复杂到真要决意抓的话,承载数十万壮劳力的私人工坊,瞬时就会瘫痪下来,这些壮劳力拖家带口的,好不容易在浙江安定下来,一旦断掉他们的活路,那在浙江各地可就会闹出风波来,闹不好,一场多地爆发的民变就可能出现了。”
浙江提督孙显祖、左布政倪元璐、右布政黄道周等文武听闻此言,无不是露出复杂的表情。
显然他们想到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真要在浙江推行起来,势必会闹出风波与动荡的,但是却没有想到一上来的就会闹这么大啊。
“本督如何不清楚啊。”
邵捷春轻叹一声道:“不说别的,仅仅是这次各府州治的聚众,如果处置不当的话,那势必会在各地引起一旦震动。”
“今下东南诸省的动荡秩序,真正安稳的就是南直隶、浙江、松江三地了,而我浙江只是相对的安稳,毕竟紧挨着福建、江西两地,这两地的奴变风潮是愈演愈烈的。”
“甚至可以说,我浙江的事儿传过去,极有可能会加剧福建、江西两地的动荡,因为必然会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的。”
“几十万的壮劳力出现问题,拖家带口的就是一两百万众的骚乱,甚至这个规模,还有可能会更多一些。”
“但也正是因为这场聚众有私人工坊主的参与,本督才下定决心要这样做的,诸位,这还仅是涉及在籍官员的施行啊,还没有牵扯到别的群体,就已经有如此大的反应了,如果我浙江督抚,还有别的有司,没有对应的态度出来,那么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就将胎死腹中了!!”
“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这对中枢的威仪,地方的威严将是何等严重的打击啊,闹不少浙江这边就彻底失控了!!”
原本在邵捷春的内心深处,对于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有顾忌,是有担心的,觉得今下推动此策,是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与动荡。
邵捷春从不否认该策是利国利民的,如果真能推行起来,不管是对国朝,亦或是对百姓,那都是极好的存在。
但是这有些太不符合适宜了。
东南的奴变风潮还在,信王在南京借着钱案逮捕余孽,魏忠贤疯狂抓人,宗藩宗室大批北上逃离……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使得东南局势安稳不下来。
在这等大背景下,出现一件牵扯层面广的政策,把所有特权群体全都囊括其中,这还包括官员,可想回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邵捷春的这种想法是没错的。
今下的东南诸省啊,就好似一个火药桶一样,稍稍有些火星子,就会引起连环爆炸,继而把大明在东南的统治给炸烂。
这还了得?
邵捷春不知道一点,在大明天子的心里,已经做好了再打一遍东南的想法,再还,能比这还要坏吗?
但现在的邵捷春改变想法了。
因为他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
那就是经历先前的层层动荡下,已经有一批特权群体改变了策略,把自身利益与国朝重视的策略结合到一起了。
集约型手工制造业。
在现阶段的浙江啊,不止是有官办的,还有大批私营的,而这些私营的工坊,不管规模大小,全都是在私人土地上建造的,也就是说,他们能用极低的成本,就能投资最热销的产业,继而赚取到大批金银,而这些金银,一部分用来投资建工坊,一部分用在何处,那就不言而喻了。
肯定是土地啊!!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也是这样,邵捷春才突然明白,为什么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要对在籍官员,致仕官员进
行登记造册了。
能不能登记到真实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他们头上加一道紧箍。
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有些人只会无法无天起来,利用权势,利用人脉,借助风口,去不断地积累财富,最后把本该由国朝直接掌控的改革红利,全都揣进他们各自的私人口袋。
这还了得?
真要发展到这一步的话,那大明上下费尽心思推动的改革,到头来啊,就成了某些私人的狂欢了。
所以该心狠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
现在退了,那浙江就完了。
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在浙江无法推行起来,也就无法在别地推行起来,那持续改革就会中断掉。
这后果,可不是他邵捷春所能承担的。
其实邵捷春的猜想没错,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那仅仅是一个开始,其推行到后期,将会衔接的就是科考改革,土地改革。
一个是人事权改革,一个是资源支配权改革。
如果说这样两项权力,能够从中枢层面彻底定死,那么大明就能摆脱过去的轨迹了,从而使大明沿着一条全新的路快速发展。
土地改革是什么?
按着朱由校这些年的思考,他觉得行之有效的,就是以国控为主导,私有为辅,简单些来讲,国控的土地,是在一定的规模内,谁要敢在这方面动心思,挪用土地的话,那么下场就是一个,九族消消乐。
私有为辅,就是允许你有私有土地,但是在一定的规模,就必须要缴纳高额土地税,不缴的话,那就罚你,而且首当其冲要罚的就是土地,朱由校要用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逐步实现全面国控的过渡。
只有把这件事情做好了,那么大明才能摆脱土地兼并的恶性循环。
当然了,这件事真要推行起来,势必会要引发一系列风波与震荡的,毕竟朱由校这是跟几千年的思潮对着干。
毕竟大明是皇权专制统治。
朱由校也预判到了这一点,所以朱由校还是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在大明本土之外,允许大规模的私有土地持有,关键是土地税的征收是比较合理的,谁想拥有大量的土地,那完全可以去海外置办产业嘛。
凡是在海外置办产业的,是受到中枢保护,海外各级官府保护的,如果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了威胁,那么中枢及海外地方,势必会以雷霆手段解决的。
而这个思路就完美与大航海切合了,这将加速大明对外扩张的脚步,当国朝意志与民间结合起来,这所迸发出的威力将难以想象。
真到那个时候啊,即便中枢想要叫停扩张,势必会遭到层层反对的,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守旧思潮了。
这就是朱由校想构建的集权本土,分权海外的整体战略,在这大体系之下,只要大明本土能够持续蓬勃发展,凭借着海上陆上扩张与贸易不断汲取财富,那么大明本土就会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了。
也恰恰是有这个前提,所以朱由校要将大明本土扩张到一个新范围,叫大明上下明白一点,大明本土的疆域是一点都不能丢失的。
而想扩张到朱由校想要的本土极限,这就必须要有划时代的产物出现,也就是蒸汽时代的到来。
只是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这没有数十载,甚至更久一些的沉淀与原始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不过想要实现这一点,大明本土必须要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清扫,把过去两百余载下,积攒的所有毒瘤与积弊全都横扫一块才行。
不然如何承载这全新的财富与底蕴呢?
……
“卢帅想好了没有?”
平叛主地。
戚金表情严肃,看向卢象升说道:“这批兵马真要调去浙江,那么福建、江西的整体合围征剿,只怕是会要受到影响的啊。”
“还有,以海关为首的中枢总署,委派特设的众多直属厅,可有不少事情,是需要我平叛大军协办的。”
“这批兵马要调去浙江的话,那么短时间内是无法离开浙江的,闹不好的话,待上个一年半载也是有可能的。”
“想好了。”
迎着戚金的注视,卢象升声音低沉道:“有些事终究是要有人做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这些烂摊子,如果我们不去做的话,那就要留给下一代。”
“可现在明明有机会解决,就是承受的风险与压力大一些,可我们都选择退缩的话,那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有勇气去触碰吗?”
“戚帅,从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出现的那刹,我们就要改变一个想法了,我等来东南不是平叛了,而是应对一个全面的战争。”
“这个战争的规模与广度,要比熊枢辅他们组织的漠南会战要大很多,打赢了,你我,包括麾下一众将校将士,都将成为大明的功臣,入忠烈庙,刻忠烈碑,世世代代享受大明香火传承。”
“打输了,那么从
我算起,都将成为大明的千古罪人,因为陛下高瞻远瞩的惠政,我等没有给陛下推行起来。”
听到这话的戚金表情变了。
“那就调!!”
戚金眼神凌厉道:“直娘贼的,老子就不相信了,一帮魑魅魍魉能嚣张到什么程度,大不了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攻城略地就是了!!”
“调兵可以。”
卢象升听后,伸手道:“但从此刻起,浙江、福建沿海之地,凡是牵扯到官办集约型手工制造业的区域,我等务必要确保绝对的安稳。”
“在接下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只怕有大批的群体需要安置,不把他们给安置好的话,那么东南的乱就会持续下去了。”
“可以。”
戚金点头道:“本帅这就派人去传令。”
陛下,这就是您说的大清洗吧。
看着戚金离去的背影,卢象升表情复杂至极,直到这一刻,他才算彻底明白,远在京城的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针对旧有的进行一次整体改革,同时起到转移注意的作用,以促成海关等一系列中枢总署,完成对内部的各种改革与调整,以面对今后东南的蓬勃发展。
那么在这个动荡时期下,将会有大批的群体集中到沿海地带去,而首当其冲承载他们的就是造船产业,还有别的大型产业,如冶炼,锻造等重型产业。
卢象升甚至能够想象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大明针对海上的各类船只,将会密集的下海,或流向大明皇家海军,或流向民间海商群体。
至于说造船的主要原料木材,一部分将从朝鲜解决,一部分将从黑吉两地解决,一部分将从南洋解决,而这样频繁的海上贸易,不仅会加紧对彼此间的联系,甚至会带动一些地方的快速发展。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黑吉两地了,当大批的人口涌进上述地域,那么大明针对两地的统治,不就在无形中增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