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分水岭(5)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当面前摆着绝对诱惑的利益,那么他们肯定是愿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大明勋贵,就是朱由校改革的重要一环。
大明勋贵的规模增加,不会因此导致其含金量降低,因为在今后的大明,所辖疆域会持续的扩张,这也使得大明本土及海外能承载的勋贵,是可以增加对应上限的。
想要推动军事改革,想要平衡文武关系及地位,通过战争去扶持起一批勋贵,无疑是对朱由校最为有利的。
不扶持起一批新兴群体,如何能对抗旧有群体?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皇帝是干什么的?
不是做很多群体的对立面的。
皇帝是要拉拢绝大多数群体,把少数群体给干掉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推动这样的制衡措施。
现阶段的大明,就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调整。
从天启七年开始,朱由校要用五年的时间,将大明海陆两军彻底明确下来,明确两军种的大致规模,要将卫所制摒弃掉,取而代之的是在偏远地区明确建设卫戍,待到偏远地区发展起来,再推动建设卫戍外移的趋势。
没有任何冲突与矛盾下,想要做这样的改革,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
即便是想改,也是很难的事。
但有了冲突,有了战事就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批新人涌现出来,而将他们给发掘出来,把他们提拔到对应的位置,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天然的改革先锋。
朱由校并不否认,在这过程之中,这个新兴群体之中,肯定会有一批掉队的,不愿继续跟随的。
可这不算什么大事啊。
毕竟大明对外扩张,一旦这个基调明确了,将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是更久,在这样一个长周期下,肯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涌现出来,以此来取缔他们的位置,从而成为持续改革的先驱。
东南、湖广接连发生的事,等悉数传到西北那边去,已经是半个多月后的事情了。
在一项项改革加速推行下,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尤其是扛着重担与压力的群体,他们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时间不够用。
这一点在现阶段的大明,不管是位处中枢的,亦或是位处地方的,只要参与到改革的大明文武,对于此都有很直观的感受。
“跟熊蛮子,卢阎王他们比起来,本督的心还是不够硬啊。”
陕西,固原镇。
三边总督衙门。
孙传庭放下邸报,看向堂内所坐陕西巡抚魏光绪、甘肃巡抚练国事等一众封疆大吏,“得知他们在各自辖地做的事情,本督就一个想法,愧对陛下的信赖与倚重啊。”
魏光绪、练国事他们听到这里时,无不是露出复杂的表情来。
的确。
在离开京城赶赴各自辖地任职时,他们一个个都是斗志高昂的,心里想的无不是在各自辖地,把各自的事情悉数做好。
可实际上到了西北后,很多事情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别的不说。
单单是近几年来,这持续不断出现的灾情,不是在东边出现,就是在北边发生,这让西北一带的局势,始终是处在一个不太安稳的境遇。
为了能维系这种秩序,他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现在的西北,官场吏治是好了不少,随着一批批贪官污吏,在赈灾等事宜上被揪出来,处决掉,从少府等有司抽调的官吏,赶赴到空缺的位置上任职,这也使得西北的秩序出现一些变化。
在大明,有几个区域,其实是很多官员不愿去的。
西北,辽东,西南这些地域,原因很简单,跟北直隶,跟中原腹地,跟湖广,跟东南诸省比起来,这实在是太贫瘠了,去了那与发配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对出身在地域相对富庶的官员,那是能不前去就不会前去,可这也恰好满足了朱由校的需求。
在天启五年以前,通过少府等有司选拔的特殊群体,被大明主流称之为传奉官的那帮群体,其中没有腐败的群体,只要是做出一些成效的,那即便上会提拔数级来录用,简单些来讲就是吏转官,官提拔。
只要他们在西北,在辽东,在西南这些贫瘠之地,能够做出对应的成效,他们就会被酌情进一步提升。
想叫马儿跑,就要勤喂草。
这件事情啊,从漠南会战开打前,就一直在悄无声息的做着,而经过这数载的沉淀下,这类特殊群体的官吏,在西北,在西南,在辽东的规模不断增加,这也间接推动了一项项改革能够加快推行。
战时机制好啊,这让中枢及地方的大多数官吏,能够始终处在紧绷状态下,只要他们能够把差事办好,那么就能被更高一级的发展。
毕竟推行新政,是需要一批脚踏
实地的群体来做,来推的,这跟光动动嘴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阶段西北诸地的秩序,是处于安稳境遇下的,而各地吏治跟先前比起来,也有较大的改善。”
孙传庭撩撩袍袖,看向眼前众人道:“所以针对西北边镇的改革,卫所裁撤与建设卫所明确,也该真正意义上的推动起来了。”
“这个推动,可跟过去不一样。”
“此事真要做起来的话,就必须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推,不然的话,西北军改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督堂,这件事做起来只怕很难啊。”
陕西巡抚魏光绪听后,轻叹一声道:“不是下官要推诿,要否认什么,的确,在这几年下来,在我西北治下,各军的规模增加不少,但是西北边陲的将门势力,却一直处在时刻紧绷的状态下。”
“如果不把他们拆解开,他们只要抱成团的话,那么有些事一旦选择推了,西北肯定是处在大乱的。”
“的确。”
甘肃巡抚练国事紧随其后道:“但凡是西北这些年,没有频生的灾害,我等还无需有这般大的顾虑。”
“可偏偏近些年灾害频生,一旦西北有变的话,对于粮草的需求会成倍增加,而通往西北的要道,主要以陆运为主,这沿途的损耗太大了。”
“而今下的大明,又处在这样的境遇下,如果说我等不考虑别的,一心只想着西北破局的话,那对中枢,对社稷的损害太大了。”
魏光绪、练国事他们所讲的话,就是今下西北的困局所在。
西北是不改革,势必会完蛋的。
哪怕一些领域呈现变好趋势。
可根本性的不解决,那都是徒劳无功。
可要是改革的话,势必会有群体反扑,这造成的动荡与影响,又不是现在西北,乃至中枢所能承受的。
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这一说,在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就会面临着选择,可选择是好是坏,根本就无法提前预判。
要真能预判的话,那想推动改革的大有人在。
谁不想名留青史啊。
“本督此前呈递御前的急递密奏,陛下御览后批复了。”看着众人的神态,孙传庭语气平静道。
“西安、固原、宁夏、甘肃几地筹建讲武堂一事,可以推动了,在接下来数月间,会有一批批皇家军事学院教官赶至各地履职。”
“以上几地所设讲武堂,将开设中低层将校进修班,三边总督这边会对外发布公函,分批抽调边镇,卫所的武将来进修。”
“在进修期间,将施行全封闭管理,没有通过考校的,会延期进修,而延期三次,仍没有通过的,就解除先前的军职。”
魏光绪、练国事他们的表情变了。
这件事他们事先毫不知情。
可听完孙传庭所讲,他们一个个心里激动起来。
筹设讲武堂好啊,这样就能以三边总督的名义,叫一批批将校到各地讲武堂去进修,你要是来了,那就要进行封闭式管理,这对外界就没有任何联系了,这样,即便外界有任何变动,他们也都是好不知晓的。
要是不来,那就更好处置了。
谁不来,那就上疏弹劾。
现阶段的中枢权势,可跟先前不一样了。
一旦从中枢下达罢黜决意,你要么选择乖乖低头,要么选择聚兵反抗,要是前者一切都好说,大家都相安无事,如果表现好的话,那过去的就不追究了。
要选择后者的话,那就一个下场,镇压!!
这个镇压,可不是把他们灭了就行了,这还牵扯到他们的九族。
这个就会叫别的群体有顾虑,有忌惮。
大规模的骚乱,跟小规模的骚乱,那完全是不一样的。
前者,西北或许承受不了。
但后者,西北咬咬牙,那是能够承受的!!
这就是绝对的阳谋。
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叫你们自己去想。
“督堂,这个好啊!!”
“是啊,这样以来的话,很多事情就好解开了。”
看着情绪激动的魏光绪等人,孙传庭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他在西北任职以来,苦思冥想出来的解决之策。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在推动上述事宜下,几地巡抚府要做一些事。”孙传庭撩撩袍袖,看向魏光绪他们说道。
“以工代赈这件事要加大力度,以兴修驰道,开挖内陆运河,扩宽河道,增设水库、水利设施等为主,持续吸纳西北各地的破产群体。”
“当然,如此以来的话,势必会出现钱粮上的短缺,这点诸位不必担心,少府等有司这边会亲自出面,针对西北这边的以工代赈,对外颁售一批针对西北的建设债券。”
“这部分建设债券所得钱财,会由中枢层面专门组建一个有司,施行官督民办的方式,源源不断的向西北输送粮食,还有
各类建设所需。”
“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间,西北诸地将开启大基建模式,以增强各地间的联系,增强对抗灾害的能力。”
这……
魏光绪他们听到这里都惊住了。
这是对西北有利,可问题是这部分债券,是需要西北来偿还的啊,如果说偿还不了的话,那该如何解决?
是。
到那个时候啊,他们可能会调离西北,可在西北待这么长的时间,他们对西北是有感情的。
在他们任上,都不希望西北出现乱子。
哪怕是后续他们离任了,同样不希望西北出现乱子啊。
“你们的担忧,本督知道。”
一眼看透魏光绪他们所想,不等有人说话,孙传庭就开口道:“西北太贫瘠了,靠农耕,是无法养活庞大人口的。”
“同样的道理,集约型手工制造业,除了在少数地带外适合大规模筹建,在更多地带是不适合筹建的。”
“所以西北地带的主要出路,是依托有利地势,对西域,对雪域,对草原,展开大规模边贸。”
“现在下血本修建的驰道,内陆运河,就是为以后收取过路费,过运费在提前准备的,而边贸一旦发展起来,与之相对的边榷、商税等都可以增加收入。”
“督堂,这要万一没有促成呢。”
魏光绪听后,眉头微皱道:“毕竟您提到的这些地带,那都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有些地方对待我朝是格外排斥的。”
“不是下官要唱反调。”
“你想说的本官知道。”
孙传庭摆摆手道:“如果因为混乱,因为排斥,从而影响到我朝对西北的战略布局,那么自有军队会出面解决的。”
“自古以来,西域、雪域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先前国朝是因为种种原因,所以没有对上述之地进行有效管控。”
“但现在不一样了。”
“如果他们愿意顺应大势的话一切好说,但要是不愿意顺应的话,国朝就需要出兵去解决他们了。”
魏光绪他们露出复杂的表情。
也是因为孙传庭讲的话,他们就知远在京城的天子是怎样想的,一旦出现这股态势的话,就势必会有大批军队云聚西北,到时前来西北的商贸往来就会增多,毕竟大批军队云聚下的消费还是很客观的。
商人都是逐利的,谁会对利益不满意呢?
而一旦形成这样的态势,与之相对的边贸就会蓬勃发展起来。
到那个时候啊,驰道,内陆运河这些建设就会发挥作用了。
而如果说这种趋势形成了三五年的格局,当边贸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与体量,参与其中的人,就不会舍弃掉自己的利益的。
要知道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热销产品,可不止是通过海上对外运输,最初是从西域这边传过去的。
这是要把西北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重新给焕发起来啊。
“这样的话是对西北有利,可对国朝来讲就不一定有利了啊。”练国事想了想,讲出心中所忧道。
“毕竟在西北这边开启大规模战争,仅仅是战争期间的消耗,那可能就不是中枢财政所能承担的了。”
“对此陛下已经想好了解决办法。”
孙传庭回道:“国朝层面的海贸,还有别的改革下,会持续增加中枢财政,而币制改革将加快推动,所以这部分战争消耗开支,是不会转嫁到国内的,而是会转嫁到海外的。”
“当然,这是后续要考虑的事情,可能五年,可能十年,至少现阶段西北这边,是不会对外扩张的。”
“但是现在我等就要为之谋势了,一旦大规模的战争开启,如何缩小运输途中的损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那就要看驰道,看内陆运河了。”
“所以诸君啊,接下来这五到十年,西北会有很重要的担子要扛起啦,当然在那个时候,可能诸君之中,包括本督都可能离任西北,但是在这之前,本督希望诸君能与孙某一起把该做的事都给做好。”
“喏!”
众人听后,立时起身应道。
西北的问题,不止是压在孙传庭心里的一块石头,同样也是压在朱由校心里的一块石头。
改革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明明西北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的。
可偏偏不留余力的去扶持注定成效不大的政策,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浪费。
改革,是要根据现实来推动的。
在这么长时间的谋划下,针对西北这块,朱由校所能想象到的,就是以边贸作为先驱领域,以此带动着整个西北的发展。
只有叫西北的群体,切切实实见到改革的红利,那么才能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不然的话,后续肯定会迸发出很多问题。
所以现阶段的西北诸地,看似依旧是以维稳为主,改革为辅,可实际上呢,一些改革正在悄无声息下谋势蓄力。
等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那么西北就能形成厚积薄发之势,开始对外表现出极强的态势。
到那个时候啊,如果还有阻挡西北崛起的,那么大明军队就会作为开路先锋,以此来解决改革路上的绊脚石,继而深化西北之地的改革,从而叫西北变得更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