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61章 天启之战(1)

朱由校推动的改革浪潮浩浩荡荡,每项新政都直击所滋积弊毒瘤的命门,但也恰恰是这样,使得朱由校必须要格外的小心。本文搜:卡卡小说网 kkxsw.com 免费阅读

大明国祚传承两百余载,这就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想要将那些不好的,一个个全都给解决掉,就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治疗才行。

可这样做的话,对元气损耗太大了。

可不治的话,难逃一死的命运。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解决不会危害自身元气的,在此期间恢复一部分元气,如此循序渐进下,方能博取到一线生机!!

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钱财就成了关键。

为此朱由校也难逃拆东墙补西墙的轨迹,可与原有轨迹上做的不同,朱由校拆的是大明以外的墙,补的是大明以内的墙,继而使得大明中枢与地方,有相对充沛的财力,以解决所探查到的各项积弊与毒瘤。

而在这种改革浪潮下,时间就会过得很快。

转眼已是天启十一年,四月。

“咚咚咚——”

响彻云霄的擂鼓声,回荡在直隶天津府所辖天津新港一带,往昔繁华热闹的天津新港,今日却显得格外不一样。

数不清的锐士散布各处,他们穿着统一的服饰,脚踩皮靴,头戴铁盔,一条黑制武装带束腰,手持宣德式后装线膛枪,而在他们腰间,则挂有各种武器,有刺刀,有三棱军刺,有手雷……

因为他们的缘故,使得此地被肃杀之势环绕。

“滴答…”

“滴答!”

在这处区域的一角,曹变蛟掏出怀表,看了眼时间,紧蹙的眉头这才稍稍舒展开一些,“再有半个小时,御驾就要离开天津,摆驾天津新港了。”

“是啊。”

孙可望的声音响起,“也不知沿途排查的如何了,算算时间,派出去的人手,也该回来了。”

“哒哒哒……”

孙可望话音刚落,马蹄声就从远处响起,这使在外围值守的勇卫郎,一个个警觉的持枪看去。

几分钟后。

带队排查的刘文秀,便赶了过来。

“都排查完没。”

在曹变蛟、孙可望的注视下,刘文秀双手按着武装带,表情严肃道:“分属虎贲、靖武、金吾、羽林诸军的布控路段都悉数戒严,沿途的险要之处都布控有人手,马祥麟他们已经自查了很多遍,没有任何问题。”

“确定没有问题?”

曹变蛟不放心道:“这次陛下驾临天津港,是要检校海军在北三大舰队的,随驾过来的群体众多,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

“确定没有问题!”

刘文秀郑重点头道:“出现任何差池,拿我脑袋……”

“行了,别说这些话了。”

孙可望皱眉打断道:“天津新港各处的排查,还是要再进行一遍,毕竟接下来数个小时内,陛下御驾要在此待着。”

“我这就去排查。”

刘文秀听后,立时便道。

“你们俩一起去。”

曹变蛟开口道:“你俩一起,我放心。”

“好!”

二人相视一眼,当即便行礼应道。

与初赴漠南参战时相比,眼下曹变蛟、孙可望、刘文秀他们早已褪去稚嫩,取而代之的却是成熟与稳重。

作为天子亲军,曹变蛟他们所在的勇卫营,是在去岁才离开湖北归京的,归京后,就经历了长达半年有余的封闭整训。

在这封闭整训期间,勇卫营列装了宣德式火枪火炮,其中列装规模最多的,非宣德式后装线膛枪莫属。

此乃大明定型量产的最新型火枪。

即便是到现在啊,才仅在天子亲军中列装,哪怕是这样,还有超过一半的天子亲军,尚未完全列装这类火枪。

无他,产量还是太低了。

而改编的大明陆军各部,截止到如今啊,才有一半列装了洪熙式燧发线膛枪,按着军务院所定,到天启十三年底,大明现役陆军全体列装完洪熙式燧发线膛枪。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困扰大明中枢的东南动荡结束了,也由此大明正式迈向海陆军全面改制阶段。

只是居高不下的军改债券,使得中枢承受不小的压力,在现阶段的军改幅度下,远不如前几年迈的要大。

“真是像做梦一样。”

站于原地的曹变蛟,看着眼前的勇卫郎,他的内心深处生出唏嘘,囔囔自语道:“这才过去多少年啊,勇卫营居然全员列装火枪火炮,且还是最新型的火枪火炮。”

即便列装最新型火枪火炮有一段时间了,可每每在脑海里浮现出在漠南,在湖北,在湖南,在江西征战的场面,曹变蛟总觉得这还是昨日的事,因为参与到镇压奴变浪潮下,曹变蛟凭功得敕一等侯,赐号冠军,袭五世!!

也难怪曹变蛟有这种

感受,毕竟波及东南诸省的奴变浪潮,持续的时间太久了,而且在这背后还藏着太多暗涌,这也使得参与镇压的群体众多。

伴随着东南奴变的结束,由卢象升发起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今下已在东南诸省全面推行了。

这前后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这场动荡下。

……

彼时,在天津所在。

驻跸之处。

“父皇,这类谷物真能解决我朝在泛东北的一些烦恼?”朱慈燃面露好奇,看向正观察手中之物的朱由校,言语间带着些许惊奇道。

“过去数年间,黑龙江、吉林两都司开辟数百处大型农场,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农场,但是这亩产量却迟迟提不上来。”

“尽管农科院这边,一直在培育耐寒性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但是进展却很是缓慢。”

“这谷物叫黑麦。”

朱由校露出笑意,看向朱慈燃道:“它的口感,产量比之直隶、河南、山东、辽东等地的小麦比起来要差很多。”

“但是这个黑麦,却具备一个最大的优势。”

“那就是耐寒性!!”

“在气候寒冷的黑吉两地,甚至两地之外的广袤疆域,想要叫人口能稳定下来,粮食产量是根本,没有粮食,一切都等于零。”

“现在我朝终于寻得了此物,这对今后泛东北之地,能否彻底实控在我朝治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慈燃露出惊奇的神色。

他怎样都没有想到,一向不苟言笑的父皇,眼下居然会为了这款叫黑麦的谷物,会讲这么多。

这也让朱慈燃生出更多的好奇。

毕竟在过去数载,中枢对黑龙江、吉林两地迁移不少人口,除了朝鲜那边,还有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这些人迁移到黑吉两地,只要在集体农庄农场劳作三载,且能确保所在农庄农场产量增幅上涨,那就能租种大批的土地,关键是租种的前五年是免租免税的,不过种植出的粮食,除了留足一到两年所需储粮,余下的都要卖给所在供销社。

而除了上述群体以外,还有一类群体的规模不小,只不过他们就没有这么好的结果了。

这些全都是从东南诸省逮捕的群体,他们这辈子将隶属于所派农庄农场,他们一生所劳作的种种,都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用自家父皇的话,这些人是违抗中枢意志,背叛大明的十恶不赦之辈,哪怕是将他们凌迟处死了都不解恨,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们这辈子活在绝望下,甚至他们的子嗣也要经历这种绝望!!

每每想到这里,朱慈燃就不敢再细想下去了。

这种绝望令人觉得窒息。

“父皇,那这黑麦种植到黑吉等地去,是不是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普及种植了?”收敛心神的朱慈燃,看向朱由校说道。

“哪儿有那么容易啊。”

朱由校笑笑,伸手轻敲朱慈燃额头道:“这需要数载的时间,甚至更久一点,来叫它们适应黑吉等地土壤,甚至要设法提高它们的亩产,不过这样一来的话,时间可能就更久了。”

“不过有农科院在,朕相信在经历一段时间内,黑麦会在泛东北地区种植起来,且愿意种植它们的群体会不断增加的。”

讲到这里,朱由校心底生出唏嘘。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黑麦的重要性,对土地格外热衷,甚至到了病态的沙俄,之所以能不断深入到远东地区,这与黑麦是有紧密联系的。

毕竟在西伯利亚地区,甚至是更远的地区,那气候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寻常的谷物在这些地区,根本就存活不了,或者即便是存活了,但是产量却是极低的。

而黑麦就不一样了,它的耐寒性太强了。

正是因为有了此物,使得一股股武装开拓群体,得以在一处处地域建造城堡,凭借着火枪火炮征服周遭族群,继而带领着这些族群,去征服更远的地方,这才使得沙俄的疆域在不断地扩张。

现在,大明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终于搞到了黑麦,这也使得大明的泛东北地区,能够拥有较强的底蕴。

而在此基础上,大明所驱使的蒙古、女真等族,以组建起的武装开拓团,今后在征服一片片土地时,就能通过种植黑麦来获取谷物,以此满足碳水的需求。

“陛下,时间到了。”

此等态势下,魏良卿的声音响起,叫朱由校回归到现实。

“进来。”

朱由校的声音响起,让魏良卿低首走进。

“拜见陛下!”

“拜见殿下!”

站在朱由校身旁的朱慈燃,打量着作揖行礼的魏良卿,眼下的魏良卿,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世袭一等侯,赐号肃宁。

可有不少人,对魏良卿的爵位是有不满的。

认为他这个肃宁侯名不属实。

毕竟魏良卿的太监亲叔,魏忠贤死了。

是被秘密处决的。

对于魏忠贤的死,很多人都拍手叫好,毕竟其当初在东南横征暴敛,不知干了多少恶事。

可世人哪里知道,魏忠贤根本就没有死,而是改名去了东番,毕竟其在东南做的很多事情,那都是得到朱由校的允准的。

只不过有些事不能挑明,所以需要有人来顶上来才行。

但魏忠贤对这一切不后悔,因为他为魏家争来了一尊世袭一等爵,知晓这个秘密的群体很少,可这些人都对此守口如瓶。

“信王他们来了没?”

看着魏良卿,朱由校表情自若道。

“禀陛下,来了。”

魏良卿当即作揖道。

“叫他们进来。”

朱由校言简意赅道。

“臣遵旨!”

魏良卿忙作揖应道。

看着离去的魏良卿,朱慈燃生出疑惑,对朱由校说道:“父皇,时间到了,您还要摆驾天津新港,以视察海军在北三大舰队,那么多人等着……”

“不急,先叫他们等着吧。”

朱由校放下黑麦,笑着对朱慈燃道:“叫他们多等一会儿,这不算什么。”

“好吧。”

朱慈燃应了一句。

前些时日,在承天门检阅陆军,自家父皇也是这样,现在来了天津,要检阅海军还是这样,朱慈燃不知道自家父皇为何如此。

毕竟这次摆驾天津,以检阅海军在北三大舰队,这随驾过来的群体可不少,除了满朝文武重臣外,还有各省派来的代表,除了官以外,还有士绅,学子,此外还有今岁的新科进士,还有新进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

总而言之这规模是很大的。

甚至这其中,有不少没有赶上承天门外的陆军检阅,朱慈燃其实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这些人,当见到大明皇家海军舰队的雄威所在,一个个的表情到底是怎样的。

毕竟这样的场景,在承天门上,朱慈燃可看到了不少有趣的。

回想起过去发生的种种,朱慈燃就觉得自家父皇太不容易了,一些地方的动荡明明结束了,可偏偏因为推行了一些新政,就导致动荡再度出现了。

为此矛头就指向了中枢。

最让朱慈燃无法接受的,是在大明治下,有不少地方都说自家父皇是暴君,人是一茬一茬的杀,大明要这样下去的话早晚是要出大问题的,可他们分明就是在诬陷,自家父皇杀的人全都是该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