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64章 天启之战(4)

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朝鲜在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在明施行的部分新政新规,也在驻朝总督府的推行下施行。本文搜:有书楼 youshulou.com 免费阅读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盐税,商税,榷关税,海关税……这些新政新规的改革,促成了朝鲜王廷的税政纾解。

在此基础之上,朝鲜所辖诸道还推动了教育改革,以大明新学作为内核,构建起道府州县的新学格局,以免费的形式招收底层群体子嗣,这在朝鲜本土引起不小反响,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可不管风潮怎样吧,教育改革还是推动了。

而构建的道府州县新学体系,有一项极重要的课程即忠君,忠的是大明天子,这在朝鲜新学的份量是极高的。

此外在朝鲜沿海地带,还筹建有不少涉海产业,建造有大量涉贸民港,当然也营建有不少军港重地。

而围绕朝鲜内地,则推动种植棉花、大豆等各类经济作物,继而也衍生出对应的产业体系。

看起来藩属朝鲜经此大规模改革,是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的,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但朝鲜王室及王廷累加的债务,却是逐年递增的,截止到如今啊,这累加债务已突破三千万大关了。

为此朝鲜王室及王廷,彻底失去一项重要权力,即对本土铸造、发行制钱的权力,眼下在朝鲜本土流通的,正是大明新币!!

一切的征税,只收大明新币。

朝鲜王室及王廷的税收,每年有超过六成要偿还债务,而剩下的四成,除了留下一成以满足王室及王廷开支外,其他的则需拨付给驻朝诸军作为军费开支,以确保藩属朝鲜的安稳。

在朝鲜王室及王廷财政收入逐年递增下,朝鲜王室及王廷每年还要对外颁售各类债券,以此堵上部分缺口,为此驻朝总督府、宗人府驻朝分署、少府驻朝分署等要购买不少债券,以帮助朝鲜王室及王廷解决实际困难。

但是这忙啊,不是白帮的。

除了要支付高额利息以外,一些实际的获益也必须要赋予,也是在这一系列操作下,朝鲜王室及王廷的权力被迫受损,取而代之的却是驻朝总督府全面接管朝鲜内政、司法、监察、教育等。

简单一句话来形容,藩属朝鲜已属大明一部分,看似藩属朝鲜的一切是独立的,可实则却牢牢在大明的掌控之下。

而这正是大明皇帝朱由校构成的最新藩属朝贡体系,以驻藩总督府作为媒介,以驻藩诸军作为震慑,以推行明改作为延伸,以此形成对大明藩属的掌控,甚至根据不同藩属国,还能有对应的模式。

藩属朝鲜是偏农业型,倾海贸的模式。

藩属琉球是偏商业型,重海贸的模式。

藩属苏禄是偏渔猎型,倾海贸的模式。

而以上的种种模式所兜底的,是推动大明文化教育体系,在所属各地的蓬勃发展,以叫各地藩属百姓只知大明皇帝,而轻所在藩属王室及王廷,这是驻藩总督最为重要的考核之一!!

在不断对外扩张的大趋势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到最大的利益,这是朱由校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

先是巩固与改进藩属朝贡体系,将过去松散的管理模式,逐步倾斜到实控的管理模式,驻藩体系是承上启下的存在,而在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还会有一批批宗藩迁移过去,以增强大明中枢对各地藩属的掌控。

南洋地区的吕宋、苏禄、蒲端、渤尼、望加锡、万丹等国,那可全都是大明的藩属国啊,哪怕有些曾经是,但曾经是也是大明藩属国!!

而中南半岛的金边、东吁、澜沧、大城等国,甚至是彼此敌对的莫朝、后黎两国,这也都是大明的藩属国。

上述提及的藩属国,有很多都尚未建立驻藩体系,仅是在近些年来增强了往来,尤其是海贸方面的往来,但对于大明而言,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驻藩。

移藩。

这是今后大明要走下去的国策,待到上述藩属国悉数促成驻藩体系,落成移藩政策,大明的影响力才算扎根下来。

通过不同的模式,让上述藩属国累加债务,发展藩属本土,构建归大明中枢直辖的一系列海上要塞、枢纽等,待到各地藩属国无力偿还债务,各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推动归属大明的事宜了。

而到那一步后,各地藩属王室就要迁至大明本土,而大明宗藩或取缔他们,或移藩到更远去。

为了促成这样的趋势,全力确保大明对藩属国的展开,大明对外派的各地驻藩总督,会表现出极高的重视,以五年为一个期限,就会有一些驻藩总督凭借出色政绩和成绩,调往中枢任职,直到在驻藩总督中,出现一位举足轻重的大明内阁首辅,如此这样的体系与观念,才会彻底跟大明捆绑在一起。

卢象升,无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这是大明天子为其铺设的路。

而像孙传庭、陈奇瑜等一众地方大员,他们的路也都被朱由校铺设好了,将一部分忠诚可靠踏实的大

明肱股栋梁,他们的晋升之路,跟大明推行的国策新政捆绑在一起,这对大明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伴随着他们的晋升,则标志着大明谋改在不断向上攀升!!

改革的号角一旦吹响,就没有停下这一说,就必须要呈接力趋势向前推,那么对朱由校而言,他就需要构建好一个层次下,必有一位或多位领军人物,带动着一批适合该层次的文武,去不断地展开斗争与博弈,继而在抵达下一层次后,再进行这样的操作,以此周而复始下去。

这才是改革该有的趋势。

……

大雪纷飞下,汉城被披上了银装。

今日的驻朝总督府很热闹。

除了总督府所辖总务、内务、警监、度支、海监、农商、刑务等有司要员外,还有驻朝陆军总兵官金冠,驻朝海军总兵官沈世魁,驻朝提督孙应元,及各自麾下所属武将,会同派驻朝鲜皇明宗军一众将领全都来了。

大明在推动军改,驻藩诸军同样也在改。

经过此前的改革,驻藩诸军各部明确了职权,驻藩陆总,海总就不必多言,管辖的是对应军种,而驻朝提督则提督所属藩属军警,以确保藩属本土的秩序安稳,出现任何动摇的因素,都要给予坚决打击!!

“总督至!!”

随着一道洪亮声音响起,所聚一众驻朝文武,无不是表情严肃的看去。

“拜见总督!”

在道道行礼声下,穿着绯色官袍的卢象升,面无表情的落座到主位上,那双冷峻双眸扫视堂内众人。

卢阎王之名,可不止遍传东南诸省,更传到其他地方了。

藩属朝鲜就是其一。

这也是为什么,卢象升在极短的时间,就能迅速掌控住朝鲜全局。

“今下藩属朝鲜的叛乱,镇压的如何了?”

卢象升没有过多废话,直接开启了这次的总督军政会议。

“回总督。”

时任朝鲜提督的孙应元,立时上前道:“截止到今下,京畿、江原、全罗几道叛乱,皆已悉数镇压下来,忠清、庆尚两道还有零星叛军余孽尚未清剿,最迟到六月底,便可悉数镇压。”

作为随卢象升一起调动来朝鲜的孙应元,其能作为驻朝提督一职,靠的就是以雷霆之势镇压朝鲜出现的叛乱。

而为了确保此事,能从快在朝鲜各地见到成效,卢象升将所节制的皇明宗军,调给孙应元来参与镇压平叛。

这次总督军政会议,皇明宗军的主要武将皆抵汉城,明眼人都能瞧出这场叛乱是怎样的态势了。

藩属朝鲜相较于从前有不小的改变,特别是底层群体凭借劳作变得富庶起来,这虽然让绝大多数群体对此很满意,但是与之相对的,还有少部分群体是不满的,甚至是排斥厌恶的,为此藩属朝鲜的内部也存在着暗潮汹涌。

毕竟现在的朝鲜,已经不是这些人印象中的朝鲜了。

最直观的例子,为了便于各地治理,朝鲜所辖诸道,不像过去那样分左右道,东西道,南北道,而是合并为某某道,至于大都护府、都护府之类的更是悉数裁撤掉,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朝鲜职官被削减很多,这有效减少了朝鲜王廷的部分开支,可如此一来的话,一些大族在朝鲜官场的权力却被削减走了。

这就引起了很多群体的不满。

对于这些不满,驻朝总督府的态度很明确,想做朝鲜的官可以,那就必须要有才能才行,不然免谈!!

“抓紧清剿!”

卢象升语气严肃道:“地方出现叛乱,对地方造成的影响很大,本督不希望因为一些魑魅魍魉,就导致地方出现动荡。”

“末将领命!!”

孙应元当即喝道。

“肃贪呢?”

卢象升向前探探身,继续道:“自本督赴任以来,朝鲜及驻朝两大体系,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

“触目惊心啊!!”

“陛下对于藩属极其看重,为此给藩属朝鲜提供不少金银,以此来支持藩属朝鲜的治理与发展,而朝鲜王更是对驻朝总督府极其信任,将一应事务都交给总督府来督办,可现在呢?却有一批奸佞败类在以权谋私,在徇私舞弊,在贪赃枉法!!”

讲到这里的时候,不少人都低下了头。

卢阎王就是卢阎王,从其赴任以来,就紧抓肃贪之事,这使得大批群体被抓,名下财产被悉数查抄。

像朝鲜提督孙应元负责的平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卢象升紧抓肃贪导致的,有一些群体在观望下,觉得卢象升为此会犯愁作难。

可结果呢?

他们都小觑卢象升了,也小觑随卢象升一起调来的文武。

“回总督,截止到今下,逮捕的官员有七百一十九人,吏员三千一百八十七人,与之相关的群体……”

在此等态势下,负责肃贪事宜的熊汝霖,站出来向卢象升汇报成果,而这叫听到情况的一众文武,无不是感到心惊。

这么多人被抓,在藩属朝鲜尚属首次啊!!

只是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切全都在远在京城的大明天子掌控下,这是在很早前就明确的事宜。

藩属朝鲜发展到现在,是经历过一段野性时代的,这其中就有一大批群体,凭借着大明不断增强掌控的趋势,在藩属朝鲜可谓是大捞特捞。

对于这些,朱由校一直装作没有看见,他们所贪的一切,眼下全都被查抄了,而这部分钱粮,凡是在朝的全都集中到总督府了,而这部分将作为征战东倭的启动资金

没错,就是征倭!!!

这也是卢象升调任朝鲜的重要原因!!!

作为今后预定的大明内阁首辅,等到卢象升资历够了,阅历够了,年龄够了,想要坐稳内阁首辅一职,那不仅要在政务上出彩,在军事上同样要出彩,不然就他那卢阎王之名,如何能震慑住所有呢?

现在是阎王,今后就是铁面元辅了。

而除了卢象升以外,朱由校已经开始了培养人才,嗯,围绕卢象升组成的内阁,所培养的中枢、地方重臣人才班底。

熊汝霖就是其中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任内阁首辅,朱由校都为他们配属了不同的人才,以此来叫内阁首辅,带领着对应的人才,来推动所处时期的各项改革。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需要有人来推动的。

没有人来推动,那改革就成了笑话。

为此大明的人才,特别是被朱由校看重的人才,这眼界与经历,就不能只局限于大明本土,更要对大明本土外有所了解,这样他们才能以更高的站位,在大明皇帝的指挥下,去做好他们该做的事情。

天启朝是有各种问题与危机,但与之相对的也有各种机遇与契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天启朝的人才太多了,多到朱由校都快安置不过来了,所以有些人就要到大明之外的藩属国去积攒资历与经验,以此为后续接替职官来夯筑根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驻朝总督府军政会议,明确了一项项事宜,参加会议的一众文武精力难免有些不济。

毕竟时间太长了。

渐渐的堂外的天也黑了。

可卢象升压轴讲的话,却叫不少人兴奋起来。

“陛下与数日前,向本督颁布密旨。”

只是这一句话,就叫不少人精神大振。

谁都知道,远在京城的天子,对于卢象升是格外看重,不然在东南动荡持续下,在一次次谋改下,卢象升遭到了极大抨击与质疑下,天子不仅给卢象升敕了爵,还调卢象升来了朝鲜任职,更将建制增扩到八万的皇明宗军,也叫卢象升一起调来朝鲜了。

这份殊荣,在大明上下时极少见的。

但也因为皇明宗军的调来,使得朝鲜王室及王廷的压力增大很多,因为这部分军费开支,需要他们来承担。

当然了,这只是明面上的,具体解决这些压力的,还是归到了驻朝总督府,这也是为什么卢象升新上任没多久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反腐肃贪,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自我朝开创以来,就屡次遭遇东倭侵犯,为此我朝军民蒙受极大损失。”迎着一道道投来的注视,卢象升语气铿锵道。

“在过去,我朝本着大国之义,仅是击退了来犯的一众倭寇,但并没有对倭寇来源展开反制手段。”

“可近年来,东倭却屡屡与我朝作对,甚至拒绝与我朝展开通商,鉴于此,我朝将对东倭展开……”

讲到这里时,金冠、沈世魁、孙应元、刘宗敏、刘体仁、贺锦、田化龙、党守素、马世耀、孔有性、孔有德、尚学礼、尚可进、尚可喜、毛承禄、耿仲明、耿仲裕等一众将校,无不是呼吸急促起来。

终于!!

终于叫他们赶上了!!

而激动的不止是他们,还有一众皇明宗军将校,他们也同样很激动,一旦开启对东倭的征战,那他们就能在战场上立功了。

眼下在皇明宗军之中,可有几位是承袭郡王爵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靠的全都是先前在东南镇压奴变立下的功勋,不然就他们的偏远分支,根本就没有可能承袭这等爵位。

哪怕他们承袭的爵位,只他们这一世,但是这也不一样啊,听到这话的他们,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凭借东倭一战,把一世承袭变成两世,甚至三世,四世!!

今下的宗爵改制,已经在大明推动的差不多了。

朱由校想达到的目的基本促成了。

八万建制的皇明宗军,几乎囊括了大明底层宗室最能打的群体,尽管在这场改制之下,不少人失去了最低的奉国中尉宗爵,但是面对一批批群体,凭借着战功得以承袭各级宗爵,甚至是拿到对应宗爵的宗禄,这使得那些失去的宗爵的群体,一个个都希望能通过打仗,通过立功来获取爵位!!

大明宗藩宗室群体,已经没有奉国中尉兜底一说了,在一次次降等下,如果到了奉国中尉这一级,此后三世还没有立下功

勋的话,那他们的身份,将会从宗人府剔除出去,从此成为普通群体。

这是朱由校对大明宗藩宗室的态度。

这样的改革,如果说是放在过去,肯定会吵翻天的,特别是底层宗室,毕竟这样搞的话,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在朱由校的把控下,因为中枢给底层宗室铺设了晋升之路,要么去皇明宗军,要么去皇明宗学,但凡是有本事的,那就不至于说什么都没有,作为关键的一点,是立下功勋战绩了,大明皇帝是真的厚赏,在此等大背景下,使得牵扯到宗藩宗室的改革,相对容易得就推行开了。

毕竟人都是向上看的。

中枢层面,有朱由检、朱由栋这批王大臣掌握实权,地方层面,有一批宗室大臣在发挥作用,海外,有朱聿键等一批王大臣驻藩,他们可都得到了对应的地位与身份,这如何能不叫人仰慕啊。

至于被安置在京城王宅的那批宗藩群体却被人忽略了。

因为底层宗室,没有这样的资本。

在朱由校的有意推动下,本死气沉沉的宗藩宗室群体,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继而参与进大明的整改下。

也恰恰是这样,使得朱由校掌控的皇权是愈发强盛!!

“现在!”

讲到这里时,卢象升缓缓站起身来,而堂内站着的一众文武,无不是神情激动的看向了卢象升。

“本督宣读陛下旨意!!”

哗~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驻藩文官作揖行礼,驻藩武将挺胸行礼,迎着一道道注视,卢象升语气铿锵道:“着驻藩总督府会同驻藩陆、海、皇明宗军等有司,另大明皇家海军在北三大舰队,抽调征东联合舰队,一并归属卢象升调遣!”

仅是听到这里,在场一众文武,那情绪就没有不激动的,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啊,这是要把东倭给彻底征服啊!!

但这还不算完呢。

“另辽东、黑龙江、吉林三地将抽调军队,组建征东联合军,由刘兴祚出任总兵官,归朝鲜总督卢象升节制!!”

此言一出时,急促的呼吸声出现了。

‘陛下,这一战,大明必胜!!’

而宣读完旨意的卢象升,看着眼前的一众文武,垂着的手紧攥起来,他的眼神是无比的坚定。

对于卢象升而言,他知道这一战不可避免,因为大明有很多事情,特别是一些矛盾,是需要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与解决的。

在东南诸省的那段特殊经历,使得卢象升对于战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在这过程中,看到了太多了,经历了太多,也是在那个时候,卢象升才真正明白自家天子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大忘战必危,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有些事情如果靠治理无法解决,那就必须要通过战争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