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东渡(3)
朝鲜王李祬薨的消息被封锁了起来,这次出兵征伐东倭,打的旗号之一,就是要为朝鲜复仇,在大义方面,大明是没有任何挑剔之处的,毕竟打下了东倭,是要叫东倭成为大明实控之地的。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kswxsw.com
“直娘贼的,这朝鲜王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这个时候死了,这不是给我朝添堵吗?”
“是啊,死在征伐东倭前也行啊,这还能叫征伐东倭多一个理由,让藩属朝鲜上下更紧密凝聚起来。”
“行了,都少说几句了,这消息别外泄出去了,眼下的关键是东倭各地的登陆战,这绝不能有任何差池。”
“对,吃完饭,都抓紧回到各自的位置去,督堂在这几日,吃没吃好,睡没睡好,这心一直都在记挂前线战事呢。”
“没错……”
在一处餐食区,穿着各式各色军装的人,在吃饭的同时,聊着近来发生的种种,但很快这种议论少了。
朝鲜王李祬薨,这件事到底是产生些影响。
不管怎样说,李祬都算是象征般的存在,哪怕如今的朝鲜王室王廷,在藩属朝鲜的权力被挤压一空,朝鲜王更是一点权力都没有了,但是在一些场合下,还是需要他们出面的。
因为朝鲜王李祬薨的缘故,本待在卢象升身边的驻朝提督孙应元,率本部精锐赶回汉城了。
眼下的汉城外松内紧,王城一带更是全面戒严,对外称倭寇派人行刺杀之举,朝鲜王受到了惊吓。
“督堂,吃些东西吧。”
征倭联合总指。
李岩端着餐食,走进卢象升所在营帐,看着自家督堂坐在帅椅上,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舆图,整个人更是一动不动,李岩就知自家督堂这是在思索前线战况怎样,尽管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卢象升是怎样的脾性,李岩,还有别的参谋等都是清楚的。
卢象升是很随和的性格,平日里见到谁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架子,这跟外界传的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在牵扯到一些大事时,卢象升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本督不饿,放那儿吧。”
在李岩思绪万千之际,卢象升的声音响起。
李岩犹豫了刹那,还是按卢象升所言,将所拿餐食放下了,而今日早上的饭,卢象升一口都没有吃。
“哗~”
倒水声响起,卢象升皱眉看去。
就见李岩拿起暖壶,正在倒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军改的持续推进下,在集约型手工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下,通过改制的海陆军,有着太多的变化。
别的不说,单单是吃穿用度这块儿,就不知比先前好多少,像什么香皂、牙粉、牙刷、毛巾什么的,更是定期拨发给各级将校和将士,朱由校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好男儿要当兵打仗!!
军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只有把这个下限卡住了,军中的军纪风气抓牢了,在从严治军的大风向下,大明军队才能越变越好,而不是越变越坏。
“对东倭一战,有信心吗?”
看着走来的李岩,卢象升起身活动着发酸的腰,说了一句话,让李岩心下一紧的同时,李岩没有任何迟疑,就当即喝道。
“有!”
见李岩如此,卢象升露出淡淡笑意。
对这个人,他是有很深的印象的。
初来藩属朝鲜任职时,卢象升就见了总督府的人,想要做好朝鲜总督,那就要先了解情况才行。
有在东南诸省平叛做事的经历,使得卢象升对于这些很得心应手,仅是用了一个多月,就将方方面面了解的差不多了。
也恰是这样,使得驻朝的诸军各部,迎来了一次很严的整饬,为此有不少人被抓了起来,甚至这其中还有勋贵,这在当时啊闹出的动静很大,也产生不小的影响,可对于这些,卢象升根本就没有在意。
驻朝诸军各部出现问题,如果不加以整饬的话,那还了得?
卢象升都不敢去想,如果他最初赴任时,没有对驻朝诸军各部展开整饬,把一批蛀虫败类给揪出来,在面对征伐东倭这等大计下,大明将会损失多少,哪怕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这胜利跟胜利是不一样的。
“看来信心很足嘛。”
卢象升笑笑,接过李岩所捧茶缸,“说说看。”
“标下的信心很足,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朝诸军各部,还有一众有司,对整个东倭进行的全面勘探。”
在卢象升的注视下,李岩开口道:“尽管这个全面勘探,是悄无声息下进行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朝对东倭情报的逐步完善。”
“在此之前,我朝是没有向东倭本土进军过,甚至此次参战的诸军各部,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等大规模的战役,但是……”
听着李岩所讲的种种,卢象升若有所思起来。
他之所以是现在这种境遇,不是受朝鲜王李祬薨的影响,这对卢象升而言,是意料
之外的事,但还不至于叫卢象升发愁。
在东南诸省那几年,卢象升遇到的可比这要复杂多了,即便是那样,都没有叫卢象升退缩半步。
真正让卢象升所虑的,其实是参战的在北三大舰队,还有驻朝海军,尽管他们在这之前啊,都列装了不少新式战船战舰,但是像样的大规模海战没有经历过,日常的操演是不少,可这终究不是真正的战争啊。
卢象升也知在这之前,有不少在南洋等地经历过海战的将校将士,被抽调到在北三大舰队任职,可在北三大舰队的整体战力,是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海战洗礼的,如果他们没有承受住压力的话,那会影响到后续征伐的。
“报!!!”
就在李岩讲述着所想,卢象升陷入沉思之际,一道激亢的声音响起,这叫卢象升回过神来。
“督堂,长崎大胜!!”
随着一人跑了进来,卢象升把茶缸塞给李岩,随即便快步朝那人跑去,一把夺过军报后,便压制着激动看了起来。
当看到北海舰队先驱力量,以极低的代价击沉长崎一带的海上力量,控制住长崎沿海之地,卢象升露出兴奋的神色。
“报!!”
“报!!”
而在此等态势下,不时响起的喝喊声,叫聚在这里的群体,无不是跟着激动了起来,因为征伐东倭的前期攻略,顺利的达成了目标!!
夜在不知不觉间到来了。
征倭联合总指聚满了人。
一道道目光聚焦在卢象升身上,卢象升能感受到那灼热目光,事情远比他预想的要容易太多了。
初期定下,要夺取的长崎、平户、广岛等地沿海之地,截止到今下皆已夺取下来,考虑到朝鲜距东倭尚有不近的海域,特别是朝鲜海峡还比较复杂,这个时候进驻长崎、平户、广岛等地诸军各部,正按着先前所定战略安排,对周边之地展开攻势。
“截止到今下,我军所定征伐东倭初期战略,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在道道注视下,卢象升表情正色道。
“长崎、平户、广岛等地被顺利攻克,这使我军在东倭各地沿海有了立锥之地,这对后续的征伐与攻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明军威武!!”
“陛下万岁!!”
而随着卢象升话音落下,此间响起道道山呼声,在潜移默化间,改制后的海陆军,在遇到战事时,只要是取得了大胜,那就会以此作为口号,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在不知不觉间,在大明军队之中,朱由校已经是追比太祖,成祖一般的存在,经朱由校策划与发起的战争太多了,这也使得不少人因此得敕爵位,但也恰恰是这样,使得大明中枢的高层,有一些对此有所担忧。
天启一朝敕封这么多爵位,其中武勋的占比不少,哪怕这些武勋,绝大多数都是一代勋爵,但这还是太多了吧。
万一以后出现什么事,这对中枢,对地方不是什么好事啊。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朱由校大局的组成部分,等到一些事推动起来,那么这些新晋武勋,特别是一代爵除,承两代,承三代的这类群体,会遇到一次抉择,放弃在本土的种种,继而移爵到海外去,这样爵位承袭能延长,勋田会增多,关键是这些勋田是明确归属个人的,哪怕后面勋爵没了,后代没有表现突出的人,从而承袭爵位,但是这土地是你们自己的。
中南与南洋的土地太多了,想要完全掌控在大明手里,这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没有个几十年,甚至更久一些,是不够的。
所以手段就要多一些才行。
等什么时候蒸汽火车的轨道,铺设到了这些地方,彼此间的海陆联系愈发紧密,针对于这部分的改革才会开启。
这也使得朱由校对于土地这一块的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很是周全才行,必须确保土地兼并的事情,不会再度出现在大明本土才行。
“按着现在的趋势来看,针对于东倭所辖九州、四国两大岛的攻略,本督以为能够如期进行了。”
在众人都安静下来,卢象升这才开口道:“想要彻底的征服东倭,叫东倭上下臣服于我朝脚下,废除掉东倭僭越的‘天皇’称号,在东倭本土明确稳固的根基,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九州、四国两大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将两地彻底征服了,我军才能全面向本州展开攻势!”
尽管卢象升知道,针对东倭的征伐,不是短时间内能结束的,所以这一仗怎样打,在他心里已经有了整体部署。
在全面夺取九州、四国两地之前,针对于本州的攻略以战略紧逼为主,以此叫德川幕府上下,还有那些大小大名,一个个都紧张起来,或许这会叫他们集中起来,对来攻的大明天军展开反击,但这恰好是卢象升所期许的。
东倭在海上方面,实力是远差于大明的。
只要稳扎稳打,东倭就是很好的磨刀石。
这就跟当初的建虏是一样的。
当初不把
建虏余孽一鼓作气灭掉,哪怕是损失些国力,而是选择一步步地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磨砺大明在辽一带军队。
也恰恰是有了这个,才使得大明在此之后的军改,得以顺利的推进下去。
现在呢,东倭也是这样。
等到东倭被彻底打败,那么出动的海上力量,还有抽调的陆上力量,就会经历脱胎换骨的改变,从而去展开新的战略安排。
“督堂,要是这样的话,我征倭联合总指,就不能待在朝鲜前沿了。”随着卢象升话音落下,一人开口道。
“按着标下的建议,征倭联合总指应该分为前后两指,其中前指要进抵前线,考虑到现在的战况才刚刚打开局面,前指应先去往济州岛,待到九州岛或四国岛局势初定,可择机前往九州岛进驻。”
“标下附议!”
“标下附议!”
随着顾君恩话音落下,李岩、宋献策等人纷纷上前应道,在他们看来,只一个前指,是无法满足征伐东倭需求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开,一部分专门负责后勤保障,一部分专门负责前线作战,这样职权明确了,对应的压力也跟着分开了。
看着眼前的众人,卢象升的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李岩、顾君恩这些人在经过历练后,一个个也都跟着成熟起来。
这次他要发动东倭之战,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即将在朝的一些在人才库的群体,全都给历练出来。
这份名单,是从御前秘密颁发过来的,整个朝鲜地界只有卢象升一人知晓,而这些人才库成员,在通过这场战事后,一部分会在朝鲜升迁,一部分要升迁去东倭,一部分要分到各地去。
对于军队的人才建设,朱由校是极其看重的,不管是陆军,亦或是海军,那都是必须要铆足劲儿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明持续对外扩张的需求,朱由校可不希望明明可以继续扩张,但就因为后继无人,从而打断了这种势头,这样朱由校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