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仗剑至天涯

第1174章 大浪潮(1)

“好啊!!卢阎王就是卢阎王啊,对东倭的仗打了个开门红,先后将长崎、平户等沿海诸地拿下了,对东倭一战,我朝肯定能横扫倭寇的!!”

“真的假的,东倭的仗,眼下有消息传回来了?”

“那还能有假啊,卢阎王是何等人啊,当初在东南平叛时,多少人死在他手里啊,即便是到现在,在东南那边,谁提及卢阎王,那不惧怕的?”

“这倒是,当初调离卢阎王去朝鲜任职时,我就在想啊,这不会是要在朝鲜掀起风浪吧,万没有想到会在东倭这掀起风浪。”

“在东倭掀起风浪又如何?先前在东南一带,甚至是北方诸省沿海,这倭寇是想来袭扰就来袭扰,想烧杀抢掠就烧杀抢掠,这世道还真是变了,当孙子的,动辄就欺负到祖宗的头上了。”

“这话说的没错,我朝在倭乱最严重的时候,死伤了不止多少人,每每知道这些,我就纳闷了,同样是隔了很远,凭啥这该死的倭寇就能跨海杀来,可我朝就不能跨海杀去啊?”、

“还真别说,自从陛下克继大统以来,我朝的军队是真变厉害了,不止是这样,各地的军纪还变严了很多。”

“照现在的趋势来看,要不了一年半载,东倭各地定能被我朝天军给横扫了,到那时候啊,东倭就要为先前付出代价了!!”

“唉,真他娘的可惜啊,要知道是这样的话,当初颁售对倭战争债券时,老子说什么都要多抢些才对……”

此人的话响起,叫聚在票易所的人群,不少露出懊恼的神色,对于他们来讲,这明显是受了很大的损失。

票易所,是大明新兴的产业。

起初对外售卖股票的,仅有宗人府所辖的两处商号,一处在松江,一处在新安,为了吸纳资金,以增大对南洋展开的贸易,这在最初就吸引了不少群体。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天子允准,顺天府、直隶天津府、直隶松江府、直隶新安府筹建票易所,直属少府所辖,以辐射临近诸地商号商行,继而完成对应的交易,当然不管是购买方,亦或是出售方,都是需要缴纳对应税目的。

此事是在一件事发生后才这样做的。

那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价震荡,在这场震荡下,朱由校获取到了一笔暴利,不过与之相对的,就是在壕镜一带,在南洋一带,大批不看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群体,在持续走低下不断抛售他们所持股票,继而使得他们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降临,一些新兴产物就会跟着出现,股票就是其中之一,朱由校当然知道这玩意儿是有利有弊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在生产力的不断攀升下,金融产业肯定会孕育而生的,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谁都改变不了的。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不如提前布局。

在顺天府、直隶天津府、直隶松江府、直隶新安府筹建起票易所,就是朱由校为大明注入的一股新鲜血液,当然了,想要在票易所购买挂牌的股票,必须要用大明新币,而与之相对的,是随着中枢所辖诸总署的改制推进,诸如榷关、海关等对外有司,想要进入到大明进行交易,可以,但从缴税开始,都必须要使用大明新币,这是不容有任何更改的。

既然要涉足到金融领域了,那么币制就必须要完善才行,朱由校可不希望吸引到大明的,还有在大明的,是一条条恶狼。

对外开海,就要保持开放姿态。

但开放是有底线的,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规矩是为了震慑那些宵小之辈,叫他们知道毫无底线的贪婪,迟早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恰恰是票易所的出现,加快了大明新币的流通,甚至于在无形之中,也使不少新币流通到了南洋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

朱由校想打东倭是多方面考虑的。

除了先前提到的种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取东倭的金银铜矿藏,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铸造新币。

而这些铸造的新币,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流通出去,一方面要满足本土的流通需求,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对外流通势头,没有充足的金银铜料储备怎么行呢?

赵宋时期为何商业如此发达,一部分原因不就是赵宋时期所铸制钱,在很多国度都得到了认可,甚至是直接拿来流通使用的。

但也是这样,使得赵宋时期出现了铜荒,为此还出现了铁钱,交子等物。

在朱由校看来,今下所处的时代,是大明逆风翻盘的好时机,如果大明所铸新币,能够在更多地方流通,那么就能拿掺杂的金银铜,去换取很多资源与财富,关键是这些汇聚到了大明,还能进一步推动与刺激本土的诸业发展,而诸业发展所量产的商品,又能通过源源不断的海船贩卖出去,在这过程中,国朝征收对应的税目,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

小冰河时期还要持续很久,在这期间自然灾害会不断出现,如果仅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来支撑,大明根本就无法支撑起这样的开支,特别是灾害出现下,肯定有大批破产

群体需要安置,但土地所产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就是极好的承载,这也是为什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模式不断在大明扩大开来。

而现在,朱由校想要的是更进一步的发展模式,但是原始积累这一块儿,不能从大明底层身上获取,一旦获取的话,那么好不容易稳定的底层群体,肯定会迸发出更大的怒火,故而对外才是唯一出路。

把原始积累转嫁到大明之外的地域来获取,至于说这些地方会遭遇什么,会面临什么,那就不是朱由校要考虑的事儿了。

毕竟那还不是大明的子民呢。

等到什么时候成为大明的子民,再说别的吧。

“铛铛铛~”

随着铜锣声响起,原本热闹的人群,立时就朝徐徐打开的票易所涌了进来,而在票易所的人早就准备好了一切。

“哈哈!!涨了!!涨了!!”

“我的天,开盘就涨啊!!”

“快快快,抓紧去备案!!”

“别挤,排好队……”

“一个个的来……”

很快,安静的票易所内部,就被各种声音充斥回荡着,而票易所的人,一个个都紧张忙碌起来。

票易所是开市五天,休息两天,七天作为一周,这一制度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少府等有司所辖诸坊推行起来了。

工作日,休息日。

是朱由校想在大明施行起来的,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制度想要建立起来,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毕竟资本都是趋利的,任何对他们有损的,那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进行规避,不过不要紧,朱由校有大把的时间,来把他想要完善的全都给完善好。

这世上的一切,都不是平白得到的,都是通过一次次斗争得来的,只有叫既得利益群体感受到了疼,那么他们才会有所妥协。

这就跟当初的东南诸省一样。

过去的东南诸省,在中枢的眼里,不知被多少层迷雾层层遮挡,但是随着奴变的加剧还有镇压,使得不知多少既得利益群体死在这场动荡下,这也使得现在的东南诸省,中枢增强了掌控力度。

诸如商、茶、盐、矿等各类税目,过去在东南诸省征收的,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现在呢,这些税目已占比很大了。

特别是海关税这一块,眼下在东南诸省所征,已经隐隐有超过了在北沿海诸省征收的势头了。

没办法,在对外开海这一块,东南诸省是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好在在过去的十余载下,大明北方诸省,特别是北直隶、辽东一带,集约型手工制造业是率先在这里发展的,这也使得大明北方是有一定优势的。

南北对立这一意识形态,朱由校会用尽各种手段与方式给抹除掉,大明想持续不断的对外发展与扩张,就必须内部高度一体化才行。

“父皇,果真和您说的一样。”

在票易所的三楼,一处贵宾室中,朱慈燃透过窗户,看着热闹的人群,表情复杂的对朱由校说道。

“虽说我朝治下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出现的叛乱,难免会影响到一些秩序,但是当外部传来好消息时,是能够遮掩住一些东西的。”

“据儿臣所知,在此前十余日间,票易所的整体股价是趋下的,现在,东倭传回了胜利的消息,这就影响到了不少人。”

“这是自然的。”

朱由校负手而立,嘴角微扬道:“在今下的顺天府,不知云聚了多少新兴群体的代表,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手里的财富扩大。”

“在票易所这边,除了挂牌出售的股票外,还有债券。”

“对于普通人来讲,他们购买债券,是需要时间来到期获取本息的,但是对那些不普通的人,他们看重的不是到期兑付的本息,而是当持有的债券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跟对应有司进行合作,参与竞拍,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父皇知道现在,都没有取消债券限购政策的原因所在?”朱慈燃似想到了什么,双眸微张道。

“是。”

朱由校点头道:“对外颁售债券,是为了将民间资本有效利用起来,以此来推动朕想看到的各领域发展与壮大。”

“毕竟这些领域想改变,需要的金银太多了。”

“仅靠内帑,仅靠国库,仅靠一些仍保留府库的有司,来不断地砸进去金银,以此来刺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是不够的。”

“朕知道,在过去出现几股风潮,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剥开这一层层的伪装,其实是能瞧出些门道的。”

“父皇是不愿国朝发展的红利,全都叫那些不普通的人吃进嘴里?”朱慈燃想了想,看向朱由校说道。

“没错。”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创造财富的,恰恰是很普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辛苦付出,赚取着微薄的收入。”

“跟过去比起来,他们是

好了很多,至少不用饿肚子了。”

“但这不是能搪塞的说辞啊。”

“别的不说,仅从开海这一块来说,从天津试行以来,这前后叫多少新兴群体,得以在此势头下崛起,甚至是取缔掉一些旧有的既得利益群体。”

“可是与之相对的,是这些群体啊,有不少人渐渐忘去了一些事,他们也变得贪婪起来,也变得不择手段起来。”

朱慈燃垂着的手紧攥起来。

这也是最初困扰他的事情,但是在那之后,自家父皇叫他去经历一些事,一些道理也渐渐被他悟出来了。

“燃哥儿,现在的大明,看起来是变得强盛起来了,实则还有很多问题,是埋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朱由校转过身,伸手轻拍朱慈燃的肩膀,“就像这次对东倭征战,朕之所以不要求什么时候结束,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吸引的地方,以此转移走部分矛盾,这样中枢才能腾出手来,把一些事情给解决了。”

“所处的位置越高,就越是要从大局去考虑,不能仅限于一地,这样是不好的,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不急,慢慢来,朕还有大把的时间,你也有大把的时间,咱们父子俩啊,都要不断地前行才是。”

“儿臣遵旨!!”

朱慈燃表情严肃道。

见朱慈燃如此,朱由校露出欣慰的笑容,对于他这个嫡长子,朱由校是很满意的,或许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很稚嫩吧,但勤奋好学,没有长歪,这是最让朱由校骄傲的地方。

培养继承人,是朱由校必须考虑好的事,如果他的继承人,不能延续他推行的政策,而是像他的皇祖父一样,为了推翻而去推翻,这会让他一生的心血全都付之东流,这可绝不是朱由校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