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科学技术奖

相比较于洪武大帝的清闲,朱雄英最近其实也挺忙的。

虽然早在迁都北平之前,剧场,玻璃坊,水泥坊,酒坊等这些都基本建造好了。

但是这半个多月来,一直没有开工,究其原因是工匠们对于朱雄英所说的高炉炼钢不怎么明白。

这一日,朱雄英将玻璃坊工匠许尧,水泥坊王贵与王德,朱济熺,朱尚炳,朱允炆,朱允熥,火器营的赵正等集结起来。

“诸位应该知道,先前建造的火炉温度基本控制在一千五百至八百度左右,这才能锻造出玻璃,水泥甚至是冶炼出制作燧发枪的配件等,但是大明要前进,就必须要锻造出更加优异的钢铁。”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孤以前曾经向你们转述了,高炉炼制玻璃和水泥的过程,其实想要制作更加结实耐用的钢铁,就必须要逐步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提炼煤炭,将煤炭碾压成粉末状洗去杂质,利用土窑烧治制出焦煤,焦煤的温度高而且持续的时间长,这就有利于融化矿石,冶炼出更加结实耐用的钢铁。”

“除此以外,咱们以前对鼓风机进行了改制,就可以运用到高炉之中,总之是办法孤告知了你们,其他的一些事情,就需要你们动动脑筋不断的想办法克服。”

朱雄英看着众人说道:“皇爷爷常说大明步入盛世的一个标志点,就是百姓们衣食无忧,可在孤看来大明步入盛世指的是方方面面,比如咱们拥有威力强大的火器,咱们拥有能日行百里的舰船,咱们的交通便利,人才兴旺等等诸多方面。”

朱雄英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要谨记一点,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你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哪怕失败也不怕,要勇敢的面对出现的问题,并善于总结问题,孤相信失败了九十九次,但在第一百次的时候,你们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朱雄英一番话落下以后,众人随即说道:“属下等遵命。”

“从即日起全面提高工匠的月奉,尔等工坊负责人从以前每月五两银子提高至十两,普通工匠的月奉分别从三两提高至五两,一两提高至三两等。”

朱雄英继续说道:“从今日起设立科学技术奖,不管在任何方面,水利也好,造船,纺织,冶炼,农业等方面也好,只要有独特的发明或者创造,经过朝廷鉴定以后,不仅会发放由圣上亲自颁发的证书,朝廷还会赐予官职,赏赐金银等,若是创造出来的东西,使得千万百姓受惠,赏赐自然也就更大了。”

“属下等多谢殿下。”

以前朱雄英曾经在报纸上,发过一些悬赏天下能工巧匠的报道,甚至承诺给予重奖和官职。

但其实前来领奖的人寥寥无几,愿意献出自己发明创造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没办法,大明百姓的觉悟还是要慢慢引导的。

如今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吃饭的本事交给更多的人或者是贡献出来。

大明想要步入盛世,想要提前百余年的时间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还是要付诸行动的。

尽管这些过程可能很难,或者说是很艰巨,但只要慢慢去做了。

朱雄英深信,大明一定会引领这个世界的。

迁都北平,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新开始。

不管是火器营亦或者是玻璃坊,水泥坊等,在朱雄英的部署下开始建立高炉。

依着朱雄英的意思,要不惜一切代价建造符合标准化的高炉,争取早日冶炼出合适的钢铁。

于是乎,近些日子以来,诸多工坊昼夜不停地开始建造符合标准的冶炼高炉。

同时朱雄英又派人从山西源源不断的运送着矿石,煤炭等。

仅仅是半个月的时间,运输矿石,煤炭和建造冶炼高炉,朱雄英就拨付了将近一百万两白银。

就在整个京师陷入一片繁忙中的时候,从亳州定远传来一封信,使得洪武大帝震惊的同时又悲痛不已。

坤宁宫内,洪武大帝难以置信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太仆寺丞李存义问道:“你,你,你再说一次。”

李存义抹了一把眼泪,戚戚楚楚地说道:“家人捎信,说是兄长他昏迷不醒了,估摸着撑不住了,就这几天的事儿。”

就在李存义这番话落下以后,临安公主与驸马李琪急色匆匆,夺门而来。

待得看见跪在地上的李存义,临安公主擦掉眼角的泪花,脱口说道:“父皇,您知晓了?”

洪武大帝轻轻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若是咱没记错的话,善长今年应该七十又四了吧。”

一旁的马皇后脱口说道:“韩国公今年的确是七十四了。”

洪武大帝看向李琪与李存义说道:“你们两人带着御医,从国库中挑些最好的药去亳州,一定要全力救治善长。”

李存义与李琪拱手说道:“臣多谢圣上。”

洪武大帝又看向临安公主说道:“你也去吧。”

临安公主点头,随即与李存义,李琪迈步离去。

“前几年听说还纳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妾,这才多长时间竟然昏迷不醒了?”洪武大帝看向马皇后说道。

洪武大帝耸耸肩说道:“谁说不是呢。”

这番话落下以后,洪武大帝深吸一口气说道:“当年咱成为义军的首领以后,善长是第一个前来投奔的文士,他提议咱效仿汉高祖,天下可定。”

回想起过往的事情,洪武大帝感慨万千。

“从此以后,咱就让他负责军需供应,人事任免等要务,当年你的义父郭子兴猜忌咱的时候,善长也始终忠心不二,南征北战中,他也屡立战功,智败元军于和阳,主张渡江发展,攻克采石矶安抚太平百姓,为大军扫清障碍。”

“至正二十四年,善长率领群臣劝咱称王,咱三辞以后,最终还是昭告天下自立为吴王,大明立国以后,善长主持制定典章制度,监修《元史》等,亦是劳苦功高。”

马皇后轻声说道:“李善长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劳,但随你多年,供给军需,粮食等,功劳也是很大的。”

“你说的是呀,他虽然没有徐达等武将的功勋,但作为文臣亦是大明立国第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