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李善长病逝
洪武大帝的话落下以后,太子朱标风尘仆仆的而来。
行至大殿就焦急说道:“父皇,母后,孩儿听说韩国公将不省人事了?”
看着朱标心急如焚的样子,洪武大帝点头说道:“咱已经让李存义,驸马李琪和临安带着御医去亳州了。”
朱标轻声说道:“孩儿的意思是派人去亳州一趟。”
洪武大帝思索片刻说道:“让大孙代替咱走一趟吧。”
李善长毕竟也是当初最早跟随洪武大帝的文臣之一了,即便是后来大明立国,担任宰相期间贪恋权位,做下了一些不可饶恕的罪,但功大于过,派皇子去慰问也是应当的。
夜幕降临,朱雄英来到坤宁宫,得知李善长昏迷的消息时,那是震惊不已。
如果历史不变的话,李善长此时应该还活的好好的。
只不过会在洪武二十三年牵扯到了胡惟庸案被杀。
如今胡惟庸已经因谋反被杀,并没有牵连到李善长,怎么会人事不省呢?
“韩国公随着皇爷爷出生入死打天下,文臣之中位列第一,的确该去探视。”
朱雄英的话落下以后,洪武大帝笑着说道:“咱还以为你不愿意去呢。”
“怎么会呢?一来韩国公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二来也是大姑姑的公公嘛,咱们皇室理应派人去看看,以彰显皇恩浩荡嘛。”
马皇后脱口说道:“大孙还是明事理的。”
“那我啥时候出发呢。”
“宜早不宜迟,你明日就去吧,咱让王五派锦衣卫随你走一趟。”
亳州距离北平将近八百多公里。
如果不出任何意外的话,乘船至少需要十来天的时间,随后还要更换马车继续前行将近四五天的时间。
“俺让思思给你备些换洗的衣物,记得早去早回。”
朱雄英点头说道:“奶奶放心,办完事我会尽快返回的。”
李善长作为人臣,当初已经到了极点,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
即便是他想图谋不轨,尚且未曾可知,一点证据也没有。
如若说他与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之事,大错特错。
毕竟他已经位极人臣了,协助胡惟庸谋反,又能得到什么呢?
话说翌日,朱雄英与马思思及些许的锦衣卫乘坐舟船奔赴亳州。
在即将登船时,洪武大帝的贴身太监朴永安将一道圣旨交给了朱雄英。
“殿下,皇爷说了,若是李善长去世了才能打开并当众宣布,若是活着,就把圣旨带回来。”
朱雄英将圣旨交给马思思说道:“孤明白了。”
圣旨的内容,朱雄英自然是能猜到的,不过就是给予李善长的追封而已。
将近半个月的艰难跋涉以后,终于来到了李善长所在的亳州定远县。
当朱雄英行至李善长的府邸前时,一些仆人神情悲戚的在门口悬挂着白幡。
瞧着朱雄英徐徐走来,那些仆人们随即停下,恭敬地问道:“不知公子是?”
锦衣卫亮出腰牌脱口说道:“此乃皇孙殿下。”
“皇孙殿下?”
仆人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之后,随即恭敬地说道:“小人拜见皇孙殿下。”
朱雄英挥手说道:“韩国公他?”
仆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道:“老爷他薨了。”
听着仆人这番话,朱雄英极为悲痛地说道:“孤来迟了。”
就在朱雄英的话落下以后,李存义,驸马李琪以及临安公主,李芳,李茂两个十来岁的小家伙,及诸多仆人等身着丧服而来。
“拜见皇孙殿下。”
众人行礼之后,朱雄英挥手说道:“闻知韩国公身体抱恙,皇爷爷半个月前特遣孤前来看望,谁曾想孤还是晚来了一步。”
李存义拱手说道:“圣上仁德,体恤臣下,臣等感激不尽。”
朱雄英轻轻点头,看向驸马李琪说道:“斯人已去,姑父莫要悲痛。”
李琪拱手说道:“多谢殿下挂念。”
临安公主上前一步,拉着朱雄英的手问道:“这一路上可遭罪了?”
“没有,一切顺顺利利的,就是下了船,换乘马车颠簸的有些头晕。”
朱雄英缓缓说道。
临安公主轻声说道:“待会儿你歇息片刻,俺给你熬点汤缓缓劲儿。”
“不必如此麻烦的,姑姑估摸着很忙的。”
临安公主拉着李芳和李茂说道:“还不向皇孙殿下行礼。”
两个家伙正要行礼时,朱雄英急忙说道:“不必客气了,都是一家人。”
李芳吐吐舌头说道:“拜见表哥。”
朱雄英抚摸着李芳的脑袋说道:“九月份了记得去北平书院报名。”
李芳点头说道:“母亲已经告知我了,八月初就与弟弟同去北京书院报名。”
闲聊片刻以后,朱雄英迈步走进府邸,向着李善长的牌位上了香以后,回头看着跪在地上的众人,拿出洪武大帝提前备好的圣旨说道:“尔等接旨吧。”
李存义,李琪,李芳,李茂等人随即喊道:“臣等接旨。”
只听朱雄英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淮右布衣起,提三尺剑荡平群雄,定鼎华夏,再造乾坤。数十载栉风沐雨,非朕一人之功,实赖诸公辅佐。今韩国公李善长溘然长逝,朕心悲怆,抚今追昔,往事历历,不可不书,以彰其功,以慰忠魂。”
“忆朕起兵之初,天下纷乱,元室倾颓,群雄并起。濠州城中,李善长首谒军门。彼时朕虽有壮志,然前路茫茫,不知何往。善长以长者之风,陈说汉高祖刘邦起于亭长,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而成帝业之事,劝朕效之。其言如暗夜明灯,令朕豁然开朗,坚定逐鹿天下之志。自此,善长入幕参赞,掌书记,主馈饷,为朕安定后方,谋划长远。”
“及大明立国,百废待兴,善长之功,更是彪炳千秋。他与诸臣一同制定《大明律》,斟酌损益,使律法宽严适中,既保社稷安稳,又护百姓周全,厘定官制,明确各衙门职责,使政令畅通,规划礼仪制度,上至皇室祭祀大典,下至百姓婚丧嫁娶,皆有章可循。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之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税赋,数年之间,天下户口渐增,田野日辟,百姓衣食渐丰。朝堂之上,善长总理中书省事务,调和诸臣,殚精竭虑,使政务运转如丝,有条不紊。”
(洪武大帝的开国功臣们会逐渐凋零,就先从李善长开始吧。)
(咱们就不按照历史来了,诸位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