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静夜思凉月,暗潮生海底

深夜,大宁城笼罩在一片漆黑之中。

城中大街小巷的路口都有灯火放置,

让大宁城看着不那么黑暗。

城北、城南各自有一条街灯火通明,各色的灯笼依次闪烁,那是青楼妓馆以及酒楼所在。

得益于大宁城与北平城来往愈发密切,

大宁城中的走商也越来越多,这等烟花柳巷更是热闹非凡!

而在城中,都司衙门后堂依旧亮着烛火。

在都司内巡夜的军卒见到那昏黄光芒,眼中闪过一丝钦佩。

“大人刚刚回来,也不歇息居然就办公到深夜。”

屋中,陆云逸身前的文书已经减少了一小半,

其中“重要文书”中的“极重要文书”已经被他看完了,

并且都做出了批示,只等明日下发各个衙门。

陆云逸长长地打了个哈欠,站起身来活动身子。

“咔嚓”“咔嚓”的声音在身体各处响起,像是早就年久失修的军械。

“先之啊衙门还有吃的吗?”

巩先之打开门,探了一个脑袋进来。

“大人,给您留着吃的,属下给您热热端上来?”

“嗯,端过来吧。”

陆云逸点了点头,离开让他万分烦躁的宽大书桌,走到一旁方几前坐下,身体慢慢向下滑,眼神空洞,

心中没有任何所想之事,一股难得的惬意弥漫。

过了一会儿,

一阵风声将他从这等空洞情绪中拉了回来。

他看向不远处放置的《大宁城杂记》,

有些想看,但懒得起来。

这是年后都司刊印的小册子,

一方面是消耗一些多余物料,让更多的人有事做,

另外就是都司考虑扩大识字范围,增强都司百姓的素质。

得益于都司告示的火热,

事实证明,这个法子非常有用,

都司内现在会写自己名字的人多了将近四成。

按照故元的标准来看,

这些人都已经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了!

不多时,巩先之推开房门,拿着餐盘走了进来,见大人整个人都已经快掉下椅子,不由得微微发愣。

“大人,您这是?”

“来得正好,把那个什么杂记给我拿过来看看。”

陆云逸坐直身体,没有起身的意思,尽管距离那本杂记只有两步路。

巩先之安顿好饭食,立马跑去将杂记拿了过来,还笑着说道:

“大人,听衙门中人说

杂记在大宁城很受欢迎啊,主要是卖得便宜,才一文钱,有不少百姓买回去给家中孩子当识字本用。”

“是嘛.倒是聪明。”

陆云逸接过杂记,这本小册子触手粗糙湿润,还有些薄,

可能只有十几页,一看就是用最差的纸张刊印。

不过陆云逸并没有在意,

这等东西有了比没有更重要,能看清楚字就行。

拿起杂记随便翻了翻,前头写的都是一些都司大事,

还有一些都司准备施行的政策、方略,

实则就是将门口的告示挪到了册子里。

陆云逸将其看了一遍,

对都司最近要做的事又多了一些了解。

他继续向后翻,之后便是一些趣闻,

无非是城中各地的流言蜚语,

多是男欢女爱之事,看得陆云逸大为震撼!

这其中,他能辨出几分真假,不禁有些感慨,

古人只是思想保守,行动上可一点不保守!

最后则是一则名为“卫所烧饼”的小故事,短短几行字却让陆云逸眼睛一亮。

[说是开年之时,御史李大人微服私访大宁城。

他走到西街的烧饼摊前,指着刚出炉的烧饼问:

“掌柜的,你这烧饼够秤吗?”

摊主王老汉笑着拿起一个:

“大人您放心,咱这是卫所烧饼,按军器监的规制做的,一两不多一两不少。”

李大人皱皱眉:

“我看这烧饼比别家的小一圈,怎么会够秤?”

王老汉拿起旁边的小秤,把烧饼放上去:

“您看,刚好二两!这叫外紧内松,就像咱们大宁卫的军卒,看着瘦但吃得饱,打起仗来力气大着呢!”

李大人又问:

“那为什么叫卫所烧饼?”

王老汉指着烧饼上的芝麻:

“您数数,这芝麻不多不少正好五十粒,对应五十个百户。

这褶子十四道,代表着十四种军械!

您要是咬一口,还能尝到里面的奶酥馅。

那是草原兄弟教的法子,象征军民一家亲。”

李大人听了哈哈大笑,买了十个烧饼。

后来他在奏折里写:“大宁卫民风淳朴,连烧饼都透着兵法智慧。”

王老汉的烧饼摊也因此出了名,每天都有军卒来买卫所烧饼,说吃了能打胜仗。]

看完之后,陆云逸笑了起来,喃喃自语:

“还挺能掰扯”

“先之啊,城中有卫所烧饼这东西吗?”

“烧饼?”

巩先之茫然地直起腰,挠了挠头。

“大人,城中最出名的烧饼是衙门街东边老陈头的,芝麻和糖放得多,每日去晚了就卖完了。”

“故事不错,若是再有实物就更好了,凭借这故事,就能大卖特卖。”

陆云逸有些可惜,看向巩先之,将杂记递了过去:

“看看,家中若是有人无事可做,不妨卖烧饼

别看不起这等小本买卖,踏实肯干的话能发财。”

说罢,陆云逸直起身,看着桌上饭食,

很简单的三菜一汤,还有两根甘薯、一个面饼。

虽然都是大锅饭,

但陆云逸却吃得很快很香。

在辽东时因为是客人,顿顿都是大鱼大肉,早就腻了。

一旁,巩先之看完了卫所烧饼的小故事,眼中精光闪烁。

“大人,要是开这烧饼铺,真的能赚钱?”

“能,做任何事只要名声打出去了,知道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就越大。

当然,用料要足,不能偷奸耍滑。

百姓们都很现实,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坑了他们一次,或许当时不说,但以后想再让他们光顾,可就难了。”

“怎么,你有想法了?不想从军了?”

“不不不,大人.属下什么都不懂,离了军伍还真不知道咋活。

是我一个妹夫,最近来大宁城做工,在城外搬石料,挣得不少但太累,

我那妹妹在家自己拉扯三个娃娃,整日不得闲。”

“属下想着,若是妹夫能在城内开个烧饼铺,

晚上总能见一面,也是一桩好事。

您觉得.是让他继续搬石料好,还是回来弄个烧饼铺?”

陆云逸想了想,一边吃一边说:

“若让我选,肯定是开烧饼铺,我自有法子让生意红火。

但做生意这事儿,赚得多风险也大,得看你那妹夫是什么人。

若是机灵些,做生意无妨,

若是木讷那工地的活计正适合他,不用操心,就是累点。”

“昂”

巩先之面露恍然。

“那大人明日我去问问,看看他想不想做生意。”

“嗯,要是开烧饼铺,就离衙门远点。

老陈头在街头卖得好好的,别扎堆,到时候弄出仇怨,两家生意都受影响。”

“是,大人您放心,小人明白!

想要把事做成,就得让更多人满意,得让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才行。”

陆云逸抬起头看着他,笑道:

“行啊你,长进不少。”

巩先之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跟着大人走南闯北,也偷偷学了些。”

“多看、多学、多问,本官不是藏私的人,

过些日子把高丽战事的文书整理出来,

等各地年轻将领汇聚时,给他们详细讲讲。

现在打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就只能多看军报长长经验!”

“是,属下明日就去办。”

“嗯,行了.饭吃完了,回家。”

“是,属下去备马。”

“坐马车回去吧。”

“是,大人。”

马车摇摇晃晃,行驶在大宁城的宽敞街道上。

得益于水泥工坊的快速发展,

城中一些土路和十字路口都尽数铺上了水泥、混凝土,

马车走在上面,不再有以往的颠簸,

反而异常平稳,连声响都舒缓了许多。

陆云逸靠坐在马车中,视线透过窗帘缝隙透出去,

能看到一个个商铺大门紧闭,

门口各式推车就安然放在那里,没有任何管制措施。

这让陆云逸很是欣慰,各种手推车经过将近两年的推广,变得愈发重要,价格也愈发便宜。

尤其是大宁与白松部合作开矿后,精铁价格暴跌,

手推车的成本也跟着下降,不再是以前的金贵物件,

随意摆在门口也不用担心被人拿走。

而大宁城的诸多房舍,也不像以往那般破破烂烂,转而变得整齐有序,透着股奢华内敛的劲儿。

这得益于城中工匠的增多,

以往找专业工匠修修补补要花不少钱,

现在只需一钱银子,就能把墙面修补得整齐美观,可谓物美价廉。

今日的文书里,府衙还曾直言,

要学习应天、杭州、扬州等城池,

将城里的老旧房屋通通推倒重建,

以此规整道路、美化城池。

对此,陆云逸没有反对意见,

每年冬天,都有百姓因房屋年久失修垮塌而丧命,重新修建也好。

马车摇摇晃晃,很快到了大宁城三宝街。

这里是城中权贵聚居之地,陆府也在此处,位于街道中间位置。

来到这里,能明显感觉道路宽敞平坦,连亮度都多了些许,

只因各个府邸门口都挂着硕大的灯笼。

“大人,快要到家了。”

“继续走,去城北,看看那些新修的房子。”

“是。”

驾车的巩先之应了一声,

扯了扯马缰,向着城北而去。

刚到大宁时,四方城墙下满是窝棚,用“脏乱差”形容都算抬举,

经过两年治理,至少西城墙、南城墙下已恢复干净。

其中大半人被安排去城外工地做工,

好吃懒做者则直接送去军营,以军纪约束。

而城北和城东,因居住的多是草原人,

前些年一直混乱,所以整改迟迟未动。

直到去年年底,都司修建的一批简易房舍终于交付,

符合条件的人可进驻其中,

最主要的条件便是,勤奋肯干却无法养活家人者。

至于好吃懒做之辈,不在此列,同样送去军营。

马车摇摇晃晃,

很快来到了保障住房所在的七里街.

马车一进入街区,陆云逸就坐直了身体,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了上来。

这条街十分宽敞,两侧是整齐有序的银白色房屋,

方方正正,没有过多装饰,

屋顶的红瓦错落排列,透着种别样的美感

“像太像了.”

陆云逸喃喃自语,若是给这条街装上整齐的路灯

那与他记忆中的镇子街道几乎没什么差别。

陆云逸跳下马车,站在道路中间向前望去

黝黑的天空压着穹顶,朦胧的灯光向远处黑暗蔓延,

微风轻轻吹过,一股安静平和油然而生。

陆云逸定定地站在街道中央,

眼神一点点变得空洞模糊,藏在心底的模糊记忆一点点涌了上来。

眼前街道在他眼中不知不觉变了模样,

行人走在两旁,自行车快要骑到马路中央,车子急促的滴滴声在耳边环绕,还夹杂着几声叫骂。

不知不觉中,陆云逸的嘴角勾起,发出一声轻笑.

站在后面的巩先之与一众亲卫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

只觉得这气氛格外诡异,甚至有些吓人。

过了不知多久,

陆云逸才从空洞的回忆中抽身而出。

他摇了摇脑袋,打量着两侧房舍,

觉得水泥混凝土的灰色太过单调,还是整齐的古风建筑更得体。

不过仔细一想,他还是把装饰房屋的念头压了下去,

虽然都司现在有不少余钱,但得用在实处,装饰这种事还得往后排。

“工坊还在开工吗?”

“回禀大人,城中工坊的火炉十二个时辰一刻不停,还在开工。”

“去看看。”

“是!”

两刻钟后,马车来到了城北的细沙街。

这里是城北工坊的聚集区,

都司所属的工坊也有一部分在此,

而制造军械的工坊在细沙街最深处,离北城门很近,

这样既能方便原料运输,也能方便成品运出。

来到这里,能明显感觉到气温升高,

街道两旁树木的枝叶也比别处长得快些,

嫩芽已长成了幼苗

道路两侧,整整二十个院子紧密相连,互相打通,

每隔几十丈就有披坚执锐的军卒守卫。

马车刚停稳,门口就有军卒上前。

还不等问话,军卒一眼就看到了马车上的都司府衙标识,还有那格外醒目的“陆”字铭牌!

顿时眼睛瞪大,看向最前方的亲卫,发问:

“敢问是都司哪位大人?若无手令,不得进入工坊。”

“是陆大人。”

亲卫将声音压得很低。

守将顿时明白,给了亲卫一个感激的眼神,

而后越过亲卫走向马车,在车前站定:

“大宁左卫百户石鸿宇见过陆大人。”

帘幕掀开,陆云逸走了出来。

石鸿宇见到这张年轻的脸庞,呼吸瞬间屏住,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

只见陆云逸打量他片刻,上前一步,拍了拍他的肩膀:

“如此严寒还要守卫工坊,辛苦了。”

石鸿宇脸色一下子涨红,一股激动从心底涌上来。

“大人,不辛苦!”

陆云逸笑了笑,指了指工坊大门:

“走吧,进去看看,现在工坊有多少人上工?”

“回禀大人,三百四十一人,

上工、散工时,我等都会仔细勘验,防止他们带东西进来或出去。”

“嗯,军械工坊是都司重中之重,你们要万分谨慎,

若是被敌国偷师学艺,

以后在战场上,咱们免不了要多费一番功夫。”

“是,大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