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摒弃浮饰
“禀陛下,就拿台中的寻常公文来说,应包含标题、拟文书之人、文书所言何事、对上司和同僚有何要求等等。本文搜:502txt 502txt.com 免费阅读”
曹睿点头道:“事由、诉求、依据。诸卿,朕问你们,所谓公文,掰开来是不是就这三件事情?若朕再多说一些,再加上首题、官职、批示三项,也就足够了。”
看着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人甚至还有些疑惑,曹睿指了指杨暨:“杨尚书,朕看你神色中似有疑惑,哪里有不懂之处吗?”
杨暨小心站起身来,拱手问道:
“禀陛下,臣只是觉得这些事情过于琐碎,陛下以万乘之尊来为此事,臣唯恐过于烦忧陛下了。”
曹睿嗤笑一声:“这是寻常琐碎小事吗?以朕之才,读这些文书都要多花不少时间。大魏尚书台枢密院,各州各郡各县之中,上下官员小吏又会因这些文书耽误多长时间?”
“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这才是朕要做的事情。”
杨暨也连声应歉,随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微微低头。
方才就在曹睿与臣子交谈之时,离曹睿最近的司马懿也笔走龙蛇,不断的在纸上将曹睿方才所说总结下来。
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不过是二十多年前初入仕途时,就掌握的基本功罢了。
杨暨被皇帝驳斥,众尚书和众散骑们也纷纷意识到,所谓要改革公文,并非只是关注于文体结构这么简单,更像是对大魏朝野上下一次全方位的变更。
什么是朝廷?本质上就是通过各地官吏和流转的公文,来管理国家的一个组织。
公文精准与否、简洁与否,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朝野上下沟通的效率就更好,进而影响整个朝廷、整个大魏的执政能力。
曹睿轻吸了口气,继续开口说道:“方才朕说了公文的格式顺序,接下来朕要说的第二点,就是摒弃浮华。”
浮华……在当今的大魏,绝对算不上一个好词,甚至会令人心惊。
听闻浮华二字,站在后面的夏侯玄本能心头一惊。就连司马懿也随之愣了一瞬,怎么又扯到浮华了??
曹睿说道:“所谓浮华,有浮华之人,也有浮华之文。方才朕曾有言,文学的归文学,公文的归公文。朝廷上下公文须与文学分开,只说事情,摒弃那些浮华之饰。”
眼见众人还有些不解,曹睿侧过脸庞,看向颇为淡定的侍中裴潜:
“裴卿是做过荆州刺史的,朕现在便问你一事。”
裴潜恭敬应道:“请陛下训示。”
曹睿问道:“就拿今年荆州遭遇水灾一事,如果你还在任,要给朕上表呈明此事,你会如何拟文?”
“一句一句来,裴卿先想出第一句吧。”
裴潜思索了几瞬,方才说道:“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泽被宇内,九州万方,皆沐恩情。今太和四年夏,八月霖雨,汉、淯溢流……”
“且住,可以了。”曹睿抬手叫停了裴潜:“裴卿这第一句话就有问题。以伏惟开篇,你是朕和朝廷钦命的荆州刺史,荆州乃你治下,发了水灾找朝廷报告就是,有话说话,你伏惟什么呢?”
裴潜垂下头来,颇为知趣的默默不语。
曹睿又说:“好,荆州发了水灾,该治理就治理,该拨粮就拨粮,这是你本职之事,也是朕这个皇帝和朝廷该做之事。”
“与朕什么至圣之德,什么泽被宇内,又有何干系呢?”
这些都是废话,没必要记录在案的。司马懿抬眼瞟了下沉默中的裴潜,心中不禁轻笑了几声。
陛下方才刚说过文体的事情,裴潜还是这般说辞,这倒有些像给陛下故意递话了,属实阿谀!
曹睿轻叹一声:“诸卿,你们身为大魏重臣,中枢之官。朕为天子为元首,你们是爪牙是腹心,又何必在表文中阿谀如此呢?”
“臣明白了。”裴潜又递上来一句话。
“臣等恭听圣训。”其余臣子也纷纷回应道。
曹睿道:“以后给朕的表文中,把这种没用的谦辞统统去掉。什么伏惟、伏乞、窃以为、诚惶诚恐、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朕一个字都不愿看。既然说的是公事,就事论事即可!”
“还有,裴侍中方才阿谀朕的言语,今后在文书中也一律不要,以正文风。朝中其余公文,也一并遵照此等办理。”
“臣遵旨。”裴潜高声应道。
“还有。”曹睿又抬手指向了陈本:“陈休元的文书中,朕记得还有什么数十人、若干人之类的词语,也一并按照实际之数去写。”
“十六人就是十六人,三十五人就是三十五人。若干、余、众、颇多、大半之类的词,朕今日都是从你们文书中见到的。”
可怜的陈本已经弃疗了,躬身行礼道:“臣知错了。”
曹睿依旧是不在意他,看向正在动笔的司马懿:“司空,再加上一条,公文之中不许有推诿权责之语。”
“什么恐有未便、似应斟酌、当非臣等所敢专断的话,谁若再写,一并按照怠政处理!该提建议就提建议,若不知如何行事,就将所知事项明白列出,请上官决策就好。”
司马懿连连点头:“臣知晓了,正在记录下来。陛下今日之教,两汉四百年来都未听闻此事,利国利民,属实功在千秋。”
曹睿轻笑道:“司空先别急着夸朕,朕还没有说完。”
“是。”司马懿轻轻颔首。
曹睿道:“第三项,也就是最后一项,朕要说的就是制度。”
“治国首在治官,治官则要有制度,有奖惩。”曹睿抬眼看向杨暨:“吏部回去好生想一想,如何从制度上来做此事。要么在考核上论、要么在俸禄上论,总之朕说的这件事情,给各地半年时间,在明年三月底之前全面铺开。”
“遵旨。”杨暨拱手应道:“此事容易,臣请后日将具体措施禀报陛下圣裁。”
“好。”曹睿微微颔首。
眼见皇帝没了继续再说的意思,裴潜抓紧时机,拱手说道:
“此三项推行开来,大魏朝野上下公文往来将焕然一新,行政也定会高效精详。不过,臣有一事,欲要劝谏于陛下。”
“哦?”曹睿倒是有些惊讶,抬眼打量了裴潜几瞬,问道:“裴卿有何事劝谏?”
裴潜认真说道:“臣以为,朝廷文书中言而有物,不加浮饰乃是正道。可臣子们对陛下一片忠谨之心,若是在给陛下的上表中,也如寻常公文一般言事,只怕有些冰冷,难以表达臣子们的尽忠之心。”
“此事容易。”曹睿轻笑了几声:“说事的上表就按朕方才的说法来,就事论事。若想说些公事之外的,再给朕上些问安、谢恩的表文就好了。”
“两者分开,互不干扰。裴卿以为如何?”
“陛下明鉴,臣已然明了。”裴潜拱手应道。
裴潜冲锋在前,其余臣子也不愿落后,纷纷在旁点评和恭维了起来。
或是称赞陛下睿智有德,或是说此举能改善吏治,傅巽甚至还感慨起头上白发,若是早二十年有这般制度,也不至于日日熬夜来看文书了。
曹睿也只是笑笑,并不具体回应。
司马懿轻咳一声:“禀陛下,方才陛下训示,臣已悉数记下了,请允臣总结一二。”
“是该总结一下的。”曹睿笑道:“待总结后,司空为朕时常盯着此事的推行。方才定下的半年之期,勿要忘了。”
“臣遵旨,定然无误。”
司马懿拿起桌案上的纸张,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
“今日陛下关于朝中公文的圣谕,凡三项,一正格式、二弃浮饰、三纠吏治。”
“所谓正格式,是让公文标准可读,为大魏上下官吏节约用时,提高效率。”
“标题之中,应注明时间、官员、事项,如《太和四年八月荆州水灾请拨粮疏》。”
“正文之中,先论事由、再论诉求、后论凭据,最后再留出批示之处。”
曹睿轻轻点头:“司空总结的不错,朕就是此意。”
司马懿继续说道:“所谓弃浮饰,乃是根除公文之中表述冗余、权责模糊,使得言语更为精准。”
“公文之中,务必去掉过度之谦辞,摒弃阿谀冗余之语,禁止模糊用词,且防权责推诿。”
司马懿顿了一顿,接着说道:
“所谓纠吏治,就是以制度来促成此事。”
“陛下,臣已总结完毕。”
曹睿点头道:“司空说的不错,朕甚嘉之。”
“今晚朕将你们唤到书房来,实有些不吐不快之感。朕还无意中扰了司空和卫尚书的家宴。”
司马懿和卫觊当即起身拱手,称并无妨碍,是他们未能提前想到皇帝召见。
曹睿道:“这样吧,你们诸位都各自回家。八名散骑侍郎在朕这里,晚饭也没得用。朕今日赐宴,你们八人与朕一同用膳。说起来,朕还是第一次为散骑留宴。”
夏侯玄等人连忙应道:“臣等恭谢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