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场棋局引发的悲剧

邓通前去拜见申屠嘉时,一听到申屠嘉开口就说要斩他,吓得他魂飞魄散,几乎要丢了半条命。他连忙摘下帽子,赤着脚,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求饶。申屠嘉却严厉地说道:

“朝廷是高皇帝一手创立的,所有的朝廷礼仪,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竟敢在朝堂上肆意妄为,玩耍嬉闹?这应当以大不敬的罪名论处,按照法律应当斩首!”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左右的官吏,连连喊道:

“斩!斩!……”

那些官吏满口答应申屠嘉的命令,但暂时没有真的动手,只是在旁边为申屠嘉助威,吓唬邓通。邓通已经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向申屠嘉磕头,就像捣蒜一样快,心里只盼着朝廷的使者赶快到来,替他解围。可是,他的额头已经磕得又青又肿,甚至血流满面,还是不见有救星出现来帮他解围。他真是急坏了。申屠嘉还是不停地拍着桌子大喊,一定要将邓通绑出去斩首。左右的官吏走过来,正要动手绑他,突然外面有人报告说,朝廷的使者带着符节来了。申屠嘉这才从座位上站起来,出去迎接朝廷派来的使者。使者见到申屠嘉后,立刻传达了皇帝的旨意:

“邓通不过是朕的一个宠臣,希望丞相你能宽恕他,不要治他的死罪。”

申屠嘉接到旨意后,才同意释放邓通,但他还是对邓通说:

“你以后要是再敢这么放肆,就算皇上赦免了你,我也不会放过你的。”

邓通只能连连点头称是。随后,使者向申屠嘉告别,带着邓通回到了宫中。邓通见到文帝后,眼泪忍不住直流,哽咽着说:

“我差点就被丞相给杀了!”

文帝看到邓通的脸肿得不成样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既觉得好笑,又有些心疼。于是,文帝立刻召来御医为邓通治疗伤势,并告诫他以后不要再冒犯丞相了。邓通十分恭敬地接受了文帝的告诫,从此以后不敢再有任何失礼的行为。文帝对邓通的宠爱依旧如初,甚至还提拔他为上大夫。

自从汉朝有了许负这位著名的相士之后,相士这个行业就一直没有断绝过,他们经常与公卿等高官显贵交往,每当谈论吉凶祸福时,往往会有令人惊奇的准确验证。文帝非常宠爱邓通,于是召来了一位有名的相士来为邓通看相。这位相士直言不讳,竟然说邓通的相貌不太好,将来难免会陷入贫穷,甚至有可能会饿死。文帝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竟然把相士呵斥了一番并赶了出去。文帝还感慨地说:

“邓通想要致富,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凭我一句话,就可以让他终生富贵,哪里会将来饿死呢!”

于是,文帝颁发了一道诏令,将蜀郡的严道铜山赏赐给了邓通,并且允许邓通自行铸造钱币。想当年高祖皇帝开国之初,因为嫌弃秦朝的钱币过重,大约有半两那么重,所以就下令改铸了新的钱币,这种新钱币每枚只重一铢半,直径五分,形状就像榆树的果实一样。但是,由于这种钱币的质地太轻,结果导致了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格竟然高达万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帝再次进行了货币改制,特别铸造了四铢钱,并且废除了禁止私自铸钱的法令,允许百姓自由铸造钱币。贾谊和贾山都向文帝上书,劝阻他允许邓通铸钱的决定,但文帝并没有接受他们的意见。那时候,吴王濞统治着东南地区,他找到了故鄣的铜山,铸造的钱币流通广泛,财富几乎可以与皇家相提并论。到了这个时候,邓通也得到了铜山开始铸钱,与吴王濞在东西方向上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东南地区多流通吴王的钱币,而西北地区则多流通邓通的钱币。邓通的财富之多,不言而喻,大家都能想象得到。

邓通得到了文帝如此厚重的赏赐,自然是满心感激,无论让他做什么辛苦或低贱的工作,他都心甘情愿。正巧文帝身上长了痈疮,竟然溃烂得非常严重,日夜都感到疼痛难忍。邓通想出了一个办法,主动替文帝吮吸脓血,渐渐地帮文帝除去了腐坏的脓液,让他得以免除痛苦。各位请想一想,这疮痈中的脓血,又臭又腐,有谁愿意不顾污秽,用口去吮吸呢?唯独邓通愿意这样做,而且毫无厌恶之情。这反而让文帝心中产生了别样的感触,勾起了他的愁绪。一天晚上,邓通为文帝吮吸完痈疮的脓血后,漱了漱口,侍立在文帝身旁。文帝问邓通道:

“我统治着整个天下,依你看来,到底谁是最爱我的人呢?”

邓通不知道文帝这么问的用意,只是随口回答说:

“说到至亲,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了。从情理上讲,最爱陛下的人,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的了。”

文帝听了,沉默不语,没有回答。到了第二天,太子入宫探望文帝的病情,正赶上文帝的痈疮又流出了脓血,文帝便对太子说:

“你替我吮去痈疮的脓血吧!”

太子听到文帝的命令后,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推辞,但又觉得父亲的命令难以违抗。他只好屏住呼吸,硬着头皮向文帝的痈疮上吮了一口,然后立刻吐了出来。那脓血的味道恶臭难当,让他几乎要吐出隔夜的食物,但他还是勉强忍住了。这整个过程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文帝看到太子脸上痛苦的表情,长叹了一声,便让他退下,然后又召来了邓通继续为他吮吸剩下的脓血。邓通像往常一样毫不犹豫地吮吸着,没有丝毫为难的神色。这让文帝更加感动,对邓通的宠爱也因此更加深厚。太子回到东宫后,仍然觉得心里恶心不舒服,他暗自琢磨,这吮痈的事情到底是谁先开始的,竟然也让我去经历这样的难堪?于是,他秘密地吩咐身边的亲信,让他们去仔细打听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很快,亲信就回来报告说,原来是邓通经常入宫为文帝吮痈。太子听后,心里又羞愧又愤恨。从此以后,他便与邓通之间产生了嫌隙,暗中等待机会想要报复,具体的事情会在后面的故事中提到。

话说齐王刘襄帮助朝廷诛灭了吕氏势力后,就带着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但没过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刘襄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成为新的齐王。然而,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这位新的齐王也去世了,而且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所以齐国的王位就此绝封了。文帝回想起齐王之前的功劳,不忍心就这样撤销齐国的封地。同时,他还记起了贾谊曾经的建议,在《治安策》中提到国家应该保持小而强,以避免内乱。于是,文帝决定将齐国的土地分割成六块,分别封给悼惠王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其中,长子刘将闾仍然被封为齐王,次子刘志被封为济北王,三子刘贤被封为菑川王,四子刘雄渠被封为胶东王,五子刘卬被封为胶西王,六子刘辟光被封为济南王。这六位王爷在同一天接受了封赏,并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地镇守。这些事件为后文中提到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唯独吴王刘濞,他在东南地区镇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不仅得到了铜山用来铸钱(这件事之前已经提到过),还利用海水煮盐,从而垄断了这些能带来丰厚利润的行业,使得吴国的国力更加富强。文帝在位已经有十几年了,这期间吴王刘濞从未亲自入朝拜见过文帝,只是派他的儿子刘贤入京朝见过一次。然而,就是在那次朝见中,刘贤与皇太子刘启发生了争执,从而给自己招来了祸患。其实,皇太子刘启和吴太子刘贤,按辈分来说是远房的堂兄弟,以前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怨。这次刘贤入朝,是奉了父亲的命令,陪着皇太子一起游宴。皇太子当然是以礼相待,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好几天,彼此熟悉起来,变得亲密无间,说话也不再拘谨,可以随意地谈笑风生。吴太子的身边,还跟着他从吴国带来的老师,他们总是一起出入各种场合,一同寻找乐趣。除了每天畅饮美酒之外,他们还通过下棋来打发时间。两人面对面坐着下棋,左边站着东宫的侍臣,右边站着吴太子的老师,他们都在旁边出谋划策。棋局有输有赢,两人已经赌了好几局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皇太子刘启有时受到吴太子的讥讽嘲笑,心里已经有些不高兴了。然而,吴太子还像个孩子一样顽皮,不肯就此罢休,非要和皇太子再分出个高低胜负不可。皇太子刘启同样不甘示弱,决定再次与吴太子通过下棋来一较高下。棋盘上的格子被双方各自占据了一些,棋局逐渐进入到了紧张激烈的关键时刻。就在这时,皇太子不小心下错了一步棋,被吴太子巧妙地用一枚棋子封住了去路。这一下,皇太子的整个棋局都陷入了困境,眼看就要全盘皆输。然而,皇太子却不肯轻易认输,他想要悔棋,把刚才下错的那一步改回来。但吴太子哪里会同意呢?于是,两人之间产生了争执。更何况,吴太子的随行师傅们大多是楚地人,性格刚毅、强悍。他们纷纷站出来支持吴太子,与皇太子据理力争。双方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都声称对方不占理,一味地争强好胜。皇太子毕竟是未来的国君,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心里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恶念也随之而生。他一气之下,顺手抄起棋盘,用尽全身力气朝吴太子砸去。吴太子根本没有防备,一时间躲闪不及,被棋盘重重地砸中了头部,当即就晕了过去。没过多久,他的脑袋就开始流血,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这真的是何必呢,为什么要这么冲动,把自己逼上绝路呢!

吴太子的师傅和随从们当然是大吵大闹起来,但幸运的是,东宫的侍臣们及时保护了皇太子离开,并向文帝报告了整件事情。文帝听到后非常震惊,但考虑到皇太子的身份,又不能直接惩罚他,只能对他进行了一番训诫。接着,文帝又召见了吴太子的师傅和随从们,用好话安慰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平息怒火。同时,文帝下令为吴太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让他的师傅和随从们护送灵柩回吴国。然而,吴王刘濞听到儿子惨死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坚决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更不愿意收受儿子的遗体。他愤怒地表示:

“现在天下都是一家人,既然他死在长安,那就葬在长安吧,何必再送回来呢?”

于是,他派官员去截住了运送灵柩的队伍,坚持让他们把灵柩再送回长安。文帝听到吴王刘濞拒绝接受儿子遗体并坚持将其送回长安的消息后,最终决定还是在长安为吴太子举行了葬礼。从此以后,吴王刘濞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他不再遵守作为臣子的礼节。每当朝廷的使者到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骄傲和无礼。这些使者返回后向文帝报告了刘濞的态度,文帝也知道他是为了儿子的死而心怀怨恨,所以对他有所宽容。为了化解双方的恩怨,文帝再次派遣使者去召刘濞入京,希望能够当面与他沟通,消除误会,恢复和睦的关系。然而,刘濞却不愿意应召,他借口说自己生病了,回绝了朝廷的使者。文帝不甘心,又派人到吴国去探望刘濞,结果发现他根本没有生病的样子,于是使者据实向文帝报告了情况。文帝也被激怒了,看到有吴国的使者来到京城,他立刻命令有关部门把使者拘捕起来,投入监狱治罪。不久之后,又有吴国的使者来到京城,他通过贿赂前郎中令张武,请求张武帮他引见文帝,这样才得以见到文帝的面。文帝开口就责问吴国使者:

“吴王为什么要装病,不肯进京朝见呢?”

吴国使者镇定自若地回答文帝说:

“古时候有句话,说能看清深水中鱼儿的人会带来不祥。吴王因为儿子冤死,所以找了个生病的借口不来朝见。现在被陛下您发现了,还扣押了我们的使者,这让吴王非常忧虑和恐惧,生怕会被陛下处死。如果陛下再步步紧逼,那吴王就更不敢来朝见了。我希望陛下您能宽恕吴王过去的过失,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人谁没有好的一面呢?如果得到陛下您这样的宽容,吴王怎么会不心悦诚服呢?”

这吴国使者的言辞可真是巧妙啊。文帝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把之前扣押的吴国使者全部释放了。他还特地派人送去了几杖(一种表示尊敬和关怀老年人的礼物,通常包括一根手杖和一些几案等家具),赏赐给吴王,并传达了文帝的旨意,说吴王年岁已高,可以免除他进京朝见的义务。吴王刘濞自然是恭敬地接受了这份恩赐,并且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当时吴王刘濞之所以没有起兵反叛,多亏有一个人从中调解阻止,这才让这个长期以来骄横且充满怨恨的强大藩国暂时得以安抚控制。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之前的中郎将袁盎。袁盎曾多次直言不讳地进谏,但这也让文帝感到有些厌烦,于是文帝就将他调往外地任职,出任陇西都尉。不久之后,袁盎又被调任为齐国的丞相,接着又从齐国调任到了吴国。袁盎的侄子袁种私下里劝谏袁盎说:

“吴王统治封国已经很久了,他变得越来越骄横放肆。现在您要去担任吴国的丞相,如果打算依法纠治他的过失,必定会惹怒他。到那时,他不是上书朝廷弹劾您,就是会拿着剑来刺杀您!我为您想了个办法,最好是对吴王的所作所为都不去干涉。南方地势低洼潮湿,您可以借酒来消遣,这样既可以消除病痛,又可以避免灾祸。只要您能够劝导吴王不要造反,就可以避免祸端了。”

袁盎听从了侄儿袁种的建议,到了吴国后,就按照这个方法行事,果然得到了吴王的礼遇和优待。在和吴王交谈时,袁盎总是劝导吴王要恪守为臣之道,吴王也听从了他的劝告。所以,在袁盎担任吴国丞相期间,吴王总算是勉强克制住了自己的野心,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日子。后来,袁盎回到京城,吴王才开始有了反叛的念头,但这是后面要讲的故事了。另外,张武曾经接受过吴国的贿赂,这件事逐渐被文帝知道了。但文帝并没有直接揭穿他,反而赏赐给张武更多的金子,让他自己感到惭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奖赏作为惩罚。这确实是文帝的一种权术手段!但这件事也不足以作为其他人效仿的榜样。

话说回来,自从文帝改元之后,又过了好几年,国家依然太平无事,政治清明,刑罚简约。即使是对待匈奴,文帝也主张和好,没有动用武力的打算。在改元后的第二年,文帝又派遣使者给匈奴送去书信,以诚恳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希望双方能够保持友好关系。在书信中,文帝提到了和亲之后汉朝的过失不会率先挑起事端等话语。匈奴的首领老上单于(即之前提到的稽粥)也派遣了当户和且渠两位官员作为使者(当户和且渠都是匈奴的官职名称),向汉朝进献了两匹马,并回复书信表示感谢。文帝看到匈奴的回信后,非常高兴,于是向全国发布了诏书,诏书的内容大致是:

“我作为皇帝,可能还不够明智,无法将德行广布到远方,导致那些远离中原的国家或许并不安宁。在四方的边境之外,人们无法安稳地生活,而在我的国家内部,百姓也辛勤劳作却不得安宁。这两方面的过失,都源于我的德行还不够深厚,无法影响到远方。近年来,匈奴连年侵犯我们的边境,杀害了许多官吏和百姓,而我们的边境官员和百姓又不能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这更加重了我的过失。如果长期的冲突和战争持续下去,无论是中原还是匈奴这样的外国,又怎么能各自得到安宁呢?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工作,为治理国家、为百姓的福祉而操劳,对他们的苦难深感忧虑和同情,这种心情我从未有一天忘记过。因此,我不断派遣使者前往匈奴,他们在路上络绎不绝,都是为了向单于表达我渴望和平的意愿。现在,单于能够摒弃旧有的成见,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利益着想,愿意与我共同放下过去的细小纷争,携手走上和平共处的大道,结下兄弟般的情谊,以保护全天下的百姓。从今年开始,我们两国的和亲关系正式确立,和平得以巩固。”

过了两年之后,老上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继承了单于的位置,并派遣使者到汉朝朝廷来报告这一消息。文帝为了继续维持两国的友好关系,又派遣了一位宗室女子前往匈奴,与军臣单于和亲,重申了过去的和亲约定。军臣单于娶了汉朝的女子为妻后,感到非常满意,并没有其他非分之想。但是,汉朝里有一个名叫中行说的奸臣,他多次劝说军臣单于寻找机会入侵汉朝。起初,军臣单于并不愿意违背和亲之约,没有听从中行说的建议。然而,中行说一再怂恿,口中不断夸赞汉朝的财富和美女,使得军臣单于心生贪念,开始垂涎汉朝的财物。最终,军臣单于被中行说所说服,竟然发兵侵犯汉朝边境,与汉朝断绝了关系。在文帝统治的后期,第六年的冬天,匈奴派出了两路大军侵犯汉朝边境。一路军队攻入了上郡,另一路则攻入了云中郡。这两路军队加起来总共有六万多骑兵,他们分头行动,沿途烧杀抢掠。负责守卫边境的将领和官吏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所以当他们突然听到敌骑南下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意外。他们慌忙点燃了烽火台,向远近各处报警。一处烽火台点燃后,其他各处也跟着点燃,火光冲天,烟焰弥漫,一直蔓延到了甘泉宫。文帝接到警报后,非常着急。他立刻紧急调集了三路人马,并派遣将领统率他们,前往镇守三个边境地区。一路军队前往飞狐驻扎,由中大夫令勉率领;另一路军队前往句注驻扎,由前楚国的丞相苏意指挥;还有一路军队则前往北地驻扎,由前郎中令张武统率。这三路军队在同一天出发,不分昼夜地赶往各自的驻地。尽管已经这样部署,文帝还是担心可能会有疏漏,害怕战争会惊扰到都城。因此,他又下令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带领军队驻扎在细柳,宗正刘礼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则驻军在棘门。这样一来,都城内外都加强了戒备,无论是紧急还是缓慢的情况都能有所准备。文帝看到这样的安排后,才稍微安心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