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景帝误杀忠臣晁错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一个建议,请求景帝亲自带兵出征。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之前主张削减吴国封地的晁错。景帝听了后,问道:

“如果我亲自去征战,都城由谁来守卫呢?”

晁错回答说:

“我愿意留在都城守卫。陛下只需率领军队前往荥阳,堵住叛军的去路。至于徐僮那一带地方,我们暂时可以不管它,让叛军占领后变得骄傲自大,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就会削弱士气。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一鼓作气平定叛乱。”

景帝静静地听着,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他突然想起了文帝生前的嘱咐,说如果天下有变故,可以任用周亚夫为将领。于是,他立刻转过头向左看去,发现周亚夫正端正地站立在一旁。景帝随即把周亚夫叫到桌前,命令他统率军队去平定叛乱。周亚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没有推辞。景帝非常高兴,于是提升周亚夫为太尉,并命令他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出征去讨伐吴楚两国的叛军。周亚夫接受命令后,立刻就出发了。

景帝刚刚安排好周亚夫出征的事宜,正准备结束早朝,却突然又收到了齐王的紧急报告,请求立刻派遣援军。景帝为此犹豫了很久,最终认为窦婴忠诚可靠,可以托付重任,于是特别派遣了一位使臣带着符节,去召窦婴进宫。景帝既已任用周亚夫,又召窦婴入宫,这足以说明景帝是个有远见的君主。窦婴当时已经被免职,在家中赋闲,使臣往返需要一些时间,景帝不能干等着,于是就先结束了早朝,回到内宫。等到窦婴和使臣赶到的时候,景帝正在向太后禀报情况,陈述自己的意见。按照常理,这应该是必要的程序。窦婴虽然之前因为和太后不和,被剥夺了进出宫门的资格,但这次因为是奉了景帝的特别旨意被召见,所以守门的官吏怎么敢阻拦他呢?自然就放他进去了。窦婴快步走进太后的宫殿,向太后和景帝行礼。景帝立刻任命窦婴为将领,让他率领军队去救援齐国。窦婴却推辞说:

“我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最近又生了病,希望陛下能另选贤能之人。”

景帝知道窦婴还在因为之前的事情而心怀不满,不肯效力,于是就劝慰了他几句,还是坚持让他担任这个职务。窦婴一再推辞这个任命,但景帝却表情严肃地说:

“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王孙(窦婴的字)你身为国戚,难道可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吗?”

窦婴看到景帝言辞恳切,又偷偷观察太后的表情,发现她也有一丝愧疚的神色,自知不便再固执拒绝,于是终于答应了这个任命。景帝随即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并且赏赐给他一千斤黄金。窦婴认为,齐国固然需要支援,赵国也应该讨伐,于是他特别推荐了栾布和郦寄两人,让他们分别统领军队。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栾布和郦寄两人为将军,让栾布率领军队去救援齐国,郦寄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这两支军队都归窦婴统一指挥。

窦婴接受了任命后离开朝廷,首先在都城中临时搭建起军营,并把景帝赏赐的一千斤黄金摆放在军营的走廊下。接着,他开始召集将士们,分配各自的军事任务,并告诉大家,所需的费用可以自己去走廊下领取。没过几天,那一千斤黄金就全部被用光了,窦婴没有将任何一分钱收入私囊。因此,他的部下们都非常感激他,都愿意为他效力。窦婴又日夜忙碌地进行部署,准备即刻前往荥阳。就在这时,原吴国的丞相袁盎趁着夜色前来拜见窦婴。窦婴立刻请他进来,并与他讨论当前的局势。袁盎提到,七国之乱实际上是由吴国挑起的,而吴国的叛乱行为则是由晁错的强硬政策所激化。但他向窦婴保证,只要皇上肯听他的话,他就有平定这场叛乱的良策。之前窦婴和晁错有过争执,两人之间有了些隔阂。但此刻,窦婴听了袁盎的话,感觉像是找到了知音,意见非常一致。于是,窦婴挽留袁盎在军营中住宿,并表示愿意帮他向皇上转达意见。袁盎心中暗自高兴,想道:

“晁错啊晁错,这回看看你还能不能再耍威风?”

原来,袁盎和晁错一直合不来,虽然同朝为官,但从未在同朝共事的场合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提出削减吴国封地的建议时,袁盎刚好辞去吴国丞相的职位,回都城复命。但晁错却单独向皇上进言,说袁盎私下里接受了吴王的财物,应该治罪。结果,皇上下诏将袁盎免官,贬为平民。等到吴、楚两国联合发兵攻打梁国的时候,晁错又吩咐手下的丞史(辅佐丞相的官员),再次提起之前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情,想要立即诛杀袁盎。但丞史为袁盎辩解,说袁盎不可能有这样的阴谋,而且吴国已经起兵叛乱,再追究这件事也没有什么益处。于是,晁错才稍微放缓了对袁盎的处置。但偏偏已经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便去见窦婴,想要依靠窦婴的势力,找个机会除掉晁错。窦婴与袁盎的意见相同,当然会替他向皇上奏报。

景帝听说袁盎有平定叛乱的好主意,于是就召见了他。袁盎行礼完毕后,发现晁错也在场,两人可谓是冤家路窄,袁盎因此格外小心。景帝问袁盎:

“吴、楚两国起兵叛乱,你打算怎么处理呢?”

袁盎轻松地回答说:

“陛下尽管放宽心,不用担忧。”

景帝说:

“吴王靠着山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还招揽天下的豪杰,这么大岁数了还起兵叛乱,如果不是有了万全的计策,他岂会轻易发动叛乱?怎么能说不用担忧呢!”

袁盎接着说:

“吴国只有铜和盐的资源,并没有真正的豪杰之士,他们不过是纠集了一些无赖子弟和亡命之徒,一拥而上制造混乱,所以我才说不必过于担忧。”

这时,晁错正好进来禀报关于调配军饷的事情,因为情况紧急无法回避,只好站在一旁。他听了袁盎的几句话后,已经感到非常不耐烦,于是从旁边插话道:

“袁盎说得很有道理,陛下只需要准备好兵马和粮草就足够了。”

然而,景帝却不肯听从晁错的意见,还要追问袁盎的详细计策。袁盎回答说:

“我有一个计策,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但是军事机密需要保密,不方便让其他人知道。”

很明显,袁盎是希望景帝能让晁错回避。于是景帝命令在场的人退下,但唯独晁错不肯走,仍然站在原地。袁盎心里暗暗着急,又向景帝当面请求说:

“我今天要说的话,无论对谁都不应该透露出去。”

其实也没必要搞得这么神秘!景帝于是让晁错暂时退下,晁错不敢违抗命令,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快步走到了东厢房。袁盎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才压低声音说:

“我听说吴、楚两国是联手策划叛乱的,他们互通的书信中都说,他们是高帝(刘邦)的子孙后代,各自都有分封的土地。但偏偏出了个奸臣晁错,他擅自削减诸侯的封地,想要危害刘氏的江山。因此,诸侯们心生不满,联合起来向西进军,目的是要诛杀晁错,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如果陛下能处死晁错,赦免吴、楚等国的罪行,并把他们原来的土地归还给他们,他们肯定会停止进攻,向陛下谢罪,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国。这样一来,还用得着派遣什么军队,花费什么军饷呢?”

景帝对于是否亲自出征的事情已经产生了疑虑,这次听了袁盎的话后,更加觉得晁错心怀不轨。回想起之前晁错极力主张自己亲征,而他自己却愿意留在都城,这种做法显然是损人利己,让人觉得非常可恨。于是,景帝再次对袁盎说:

“如果能够和平解决这场战争,我又怎会吝惜牺牲一个人来向天下人谢罪呢?”

袁盎回答说: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还请陛下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

没想到,景帝竟然当场任命袁盎为太常(这是一个官职),让他秘密准备行装,前往吴国进行和谈。袁盎接受命令后,便启程前往了。

晁错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还一头雾水,等袁盎离开后,他又回到景帝面前继续陈述军事计划。但看景帝的神情和平时一样,看不出什么异样。晁错又不好直接询问袁盎跟景帝说了什么,只好把自己的意见说完,然后怅然若失地回去了。大约过了十天,也没有见到什么特别的诏令下来,晁错还以为袁盎没有什么异议,或者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没有得到景帝的采纳,所以一切如常,没有什么动静。哪知道景帝已经秘密嘱咐丞相陶青和廷尉张欧等人弹劾晁错的罪行,说他议论荒谬,大逆不道,应该处以腰斩之刑,家族成员则要被处以弃市之刑(这是古代的一种死刑,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景帝还亲自在奏章上做了批示,同意按照他们所奏的进行处理,只是暂时没有公开宣布处罚。他召来中尉(负责京师治安)入宫,给了他一道密诏,并且再三嘱咐他,要按照旨意去执行。中尉领了密旨后,乘车迅速前往御史府(古代监察机关),传旨召见晁错,让他立刻入宫。晁错惊讶地问是什么事情,中尉却假装不知道,只是催促他赶快上车,一起前往。晁错连忙穿好官服,戴好帽子,与中尉一同乘车出门。车夫已经按照中尉的密令,一手拉着车,一手挥着鞭子,非常卖力地赶路,速度之快就像风驰电掣一般。晁错从车厢里向外张望,心里惊讶疑惑到了极点。原来他们所走的路,全都是繁华的市区街道,并不是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晁错正想要开口问中尉这是怎么回事,车子却已经停了下来。中尉动作敏捷地跳下车,车旁早已有兵役等候在那里。中尉给兵役使了个眼色,然后回头对晁错说:

“晁御史,快下车听诏!”

晁错一看停车的地方,竟然是东市,那里历来是执行死刑的场所,他不禁心想:

为什么要我在这个地方听旨?难道他们想要杀我吗?

一边想着,一边下了车。他的两脚刚站稳在地上,兵役就快步上前,把晁错的两手反剪在背后,牵着他走到法场,让他跪在地上听候诏令。中尉从袖子中取出诏书,开始宣读,当读到“判处腰斩”这一句时,令人震惊的是,晁错的头颅已经与他的脖子分离,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发出了沉闷的声响。这样的叙述方式确实很新颖,让人印象深刻。而晁错的身上,还穿着他上朝时的官服,来不及脱下。中尉对此情景没有再多看一眼,直接上车,返回朝廷去复命。随后,景帝才向朝廷内外宣布了晁错的罪行,并下令逮捕晁错的全家,一同治罪。仅仅诛杀晁错就已经是过度使用刑罚了,更何况还要牵连到他的全家呢!不久之后,颍川郡传来消息,说晁错的父亲在半个月前就已经服毒自杀了,这也算是回应了之前的一些传闻。除此之外,晁错的母亲、妻子、儿子、侄子等亲属也都被逮捕,并被押解到了都城。景帝听到这个消息后,下诏说已经死去的人就不再追究了,但其他的人都要被处斩。可怜的晁错,他一向被人称赞为智囊,却没想到会落到这样的下场,不仅自己被杀,连家族也被灭绝了。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对于他的错误,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些就先不说详细了,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话说袁盎接受了任务并开始准备行装,他心里也明白,去吴国进行和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但是,当他听说朝廷已经处决了晁错,算是为自己报了旧仇,便觉得不得不冒险一试,也算是回报景帝的知遇之恩。景帝还特意派了吴王刘濞的侄子刘通与袁盎一同前往。袁盎到达吴军营地后,先派刘通进去向吴王报告。吴王听说晁错已经被杀,心里也很高兴。然而,对于朝廷的停战诏令,他却不肯接受。于是,吴王干脆把刘通留在军中,另外派了一个都尉,率领五百士兵,把袁盎的营地团团围住,切断了他的对外联系。袁盎多次请求见吴王,但始终被拒绝。吴王只是派人劝袁盎投降吴国,并承诺会让他担任将军。但袁盎还算是个有原则的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宁死也不肯投降。

到了深夜,袁盎觉得有些困倦,便铺开被子准备睡觉。正当他神思恍惚,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

“快起来!快走!”

袁盎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猛地惊醒,慌忙从床上坐了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仔细地看着来人,觉得对方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因此也不好意思开口询问。那个人又急切地催促道:

“吴王已经决定在明天早上就要斩首你,你现在不走,就真的要没命了!”

袁盎听后惊恐又疑惑,问道:

“你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来救我?”

那个人回答道:

“我曾经是你的随从官员,以前偷过你的侍女,幸好你当时宽恕了我,我一直感念你的恩情,所以特地来救你。”

袁盎仔细打量了一下来人,确认对方没有说谎,于是连忙道谢说:

“真是难得,你居然还记得我们之间的旧情,愿意来救我!但是,现在我的帐篷外面围着很多士兵,我该怎么逃出去呢?”

那个人回答说:

“这个你不必担心。我现在是军中的司马,本来是奉吴王的命令来这里监视你的。不过,我已经为你想好了一个办法。我把自己的衣物拿去换了酒,把士兵们都灌醉了,现在他们都已经睡熟了,你可以赶紧走。”

袁盎还是有些担心地说:

“我知道你还有年迈的父母,如果放我出去,一定会连累到你的,这可怎么办呢?”

那个司马又回答说:

“这个我也已经安排好了,你只管往前走,不用为我担心!我自有办法带着我的亲人一起逃走。”

袁盎向他深深鞠躬表示感谢,那人回礼之后,便领着袁盎走到帐篷后面,用刀割开帐篷布,袁盎弯着身子钻了出去。帐篷外面搭建着一个棚子,棚子外面果然躺着几个喝醉的士兵,他们东倒西歪,睡得人事不省。袁盎和那个司马小心翼翼地跨过这些醉倒的士兵,寻找着路快速前进。一出棚子,就遇到了春寒料峭,雨水打湿了地面,又湿又滑非常难走。那个人已经准备了一双木屐带在身上,他取出来送给袁盎,让袁盎穿上。接着,他又陪着袁盎走了几百步,指明了逃跑的路线,然后才和袁盎告别。袁盎在深夜中快速赶路,幸运的是路上还有一些微弱的光线,让他能够看清脚下的路,不至于摔倒。他回想起自己以前担任吴国丞相的时候,有个随从官员偷走了他的侍女。多亏他当时心胸宽广,没有追究此事,反而还把侍女赏赐给了那个随从官员。没想到,正是这个善举,让他现在得到了那个随从官员的搭救,成功地从敌人的包围中逃脱。然而,尽管他已经成功逃脱了敌人的包围,但仍然担心会被敌人发现。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身上所持的旄节解下来,包好藏在怀里,以免露出破绽,被敌人察觉。自己没有车马代步,又只能穿着木屐走路,感觉两只脚特别沉,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但是,因为逃命要紧,也顾不上脚有多难受了,只能使出全身的力气,拼命地往前跑。就这样一口气跑了六七十里地,等到天亮的时候,已经远远地看到了梁国的都城。这时,他心里才稍微松了口气。可是,由于身体实在是太累了,再加上两脚又肿又疼,实在是没有力气再走了,只能无奈地坐在了地上。正巧这时有一队骑兵巡逻经过,袁盎猜测这一定是梁国的军队,于是赶紧站起来等候。等他们走近后,袁盎上前询问,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想。袁盎从怀里掏出旄节,展示给梁军的士兵们看,并向他们解释了他的遭遇。梁军的士兵们一看袁盎是朝廷的使者,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还借给他一匹马让他骑。袁盎骑着马在梁营中转了一圈,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就匆匆上路,赶回都城去交差了。这一路上真是有惊无险,能顺利逃脱并遇到梁军的帮助,真是太侥幸了。

汉景帝原本以为袁盎等人前往吴国,肯定能够平息战乱,于是还特意派人前往周亚夫的军营,传达命令让他缓慢进军。然而,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收到袁盎等人的消息。就在这时,谒者仆射邓公入宫求见。邓公是成固人,原本是跟随周亚夫出征的,担任校尉一职。这次他是受周亚夫的派遣,回来向朝廷报告军情的。汉景帝好奇又带着一丝疑惑地问邓公道:

“你从军中回来,可知道晁错已经被处死,吴楚两国是否愿意停战呢?”

邓公说:

“吴王蓄谋造反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今天他只是找个借口发兵,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但实际上并不是只为了晁错一个人!陛下您竟然把晁错给杀了,我担心从此以后,天下的士人们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再开口谈论国家大事了!”

汉景帝听了非常吃惊,连忙追问邓公其中的原因。邓公回答说:

“晁错想要削减诸侯的封地,是因为他担心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将来会难以控制。所以他才提出这个建议,目的是要加强中央政权,削弱诸侯的势力,为国家的长远未来打算。可是现在,这个计划才刚刚开始实施,晁错就遭到了杀害。这样一来,不仅会让朝廷中的忠臣感到心灰意冷,还会让诸侯们觉得这是为他们自己报仇的机会。我私下里认为,陛下您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汉景帝忍不住叹了口气,说:

“你说得太对了!我现在也后悔得不得了,但已经没办法挽回了!”

没过多久,袁盎逃了回来,果然像他之前说的那样,吴王并不愿意停战。汉景帝心里不免有些埋怨袁盎。但回想起袁盎之前提醒过他,要仔细考虑后再行动,而且诛杀晁错这件事,确实是汉景帝自己的主意,他也无法推卸责任。再加上袁盎在吴营中,坚决不投降,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这也是值得称赞的。于是,汉景帝没有给袁盎加罪,允许他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同时,他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派他回去向周亚夫报告情况,让他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