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窦太后如何一掌遮天
原来,太皇太后窦氏一直偏好黄老之学,对儒术并不感兴趣。她曾经召见博士辕固,让他展示老子《道德经》的内容。辕固是一个崇尚儒学的人,他认为儒术比老子的学说更为高深,因此在太皇太后面前对老子的书不太重视,率直地回答说:
“这不过是普通人家的常言俗语,并没有涉及到深奥的道理。”
太皇太后听后非常生气,反问辕固:
“难道只有你们儒家的‘司空城旦书’才是重要的吗?”
辕固明白太皇太后的话是在讥讽儒教过于苛刻,将其比作官府中的司空(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和城旦(囚犯的一种),这触及了他在个人观点上的不满。因此,他转身自行退下。辕固本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之前他曾经与黄生辩论过关于商汤和周武王的问题。黄生主张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行为属于放逐和弑杀,而辕固主张他们的行为是征伐和诛杀。汉景帝当时比较支持辕固的观点。但这次在窦太后面前,辕固碰了钉子,他并没有方便地争论,而是选择退出。窦太后的怒气并未平息,而且因为她觉得辕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向她道歉,于是想要对他施以死罪。但转念一想,她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来定他的罪,于是想到一个变通的方法,那就是让辕固进入一个圈子里去击打一只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猪咬死他,以此来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是出于妇人的私怨和偏见。幸运的是,汉景帝得知了这件事,他不忍心让辕固无缘无故地送命,于是特别命令身边的人借给辕固一把锋利的刀,这样辕固才得以将猪刺死,从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窦太后在这种情况下无话可说,只能作罢。但是,每当她听说有儒生被起用,她总是设法阻挠,因此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期间,一直没有重用儒生。等到汉武帝继位后,窦太后得知他倾向于儒家思想,感到非常不悦,并且再次想要出来干预朝政。汉武帝由于不想违背自己的祖母窦太后的意愿,因此在处理朝廷政事时,都必须随时向窦太后请命。在其他事情上,窦太后对武帝的处理方式还是给予了支持,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施行。然而,当涉及到儒家经典和制度,比如明堂辟雍等,窦太后的态度就非常坚决,她认为这些制度毫无价值,并坚决阻止武帝实施。赵绾在了解到汉武帝的处境后,直接上奏道:
“根据古代礼制,妇女不应参与政治,陛下已经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不必每一件事都向东宫请命!”
这种直接指出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批评,尤其是在处理骨肉亲情的问题上,是非常直率的做法。汉武帝听了赵绾的话后,没有立刻回答,保持沉默。赵绾所说的“东宫”指的是长乐宫,这是汉朝时期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因为长乐宫位于汉都长安的东部,所以被称为“东宫”。这里需要解释清楚,以免大家产生误解。赵绾的上奏被太皇太后窦太后得知后,她非常愤怒,立刻召见汉武帝,责备他误用了不良之人。窦太后指责赵绾既然崇尚儒术,怎么可以离间皇帝与亲属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这是在引导皇帝不孝顺,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汉武帝想要为赵绾辩护,他解释说,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都推荐了赵绾,认为他才华横溢,因此才特别加重了他的职责。然而,窦太后并不接受这种解释,当她听到武帝提到窦婴和田蚡的名字时,她的愤怒更加无法控制。她坚持要将赵绾和王臧下狱,并且要让窦婴和田蚡免官。汉武帝拧不过他的祖母,只好暂时按照她的命令行事,下令撤销了赵绾和王臧的官职,并将他们交给了官员定罪。打算等窦太后的怒气消了之后,再放他们出来。但窦太后把这两个人比作新垣平,认为只有处死他们才能起到惩罚的作用,这使得汉武帝左右为难。没想到赵绾和王臧已经决心以死明志,干脆自杀了结一切。这样一来,他们倒是显得清高脱俗。赵绾和王臧死后,窦太后还要撤销窦婴和田蚡的官职。
窦婴和田蚡因为赵绾和王臧的事情而得罪了太皇太后,结果受到牵连,一同被治罪。汉武帝无法为他们提供庇护,只能下令让两人免去官职。申公原本就预料到汉武帝可能会半途而废,但没想到事情会突然发生变故,导致赵绾和王臧两人被杀,这让他非常意外。于是,申公也找个生病的借口请求辞职,回到了乡间。这样一来,关于明堂、辟雍等制度的讨论和计划也就被搁置了,不需要再提起。汉武帝另外任命了拍至侯许昌为丞相,武疆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并且废除了太尉这一职位,不再设立。
早先,河内郡有个人叫石奋,他年轻时就开始侍奉高祖皇帝。他的姐姐精通音乐,被选入宫中做了美人(这里的美人是宫中女官的一种职位)。石奋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内侍的官职,叫做中涓,并因此迁居到了长安。后来,他历经了好几个朝代的更迭,官职一步步升迁,最终做到了太子太傅的位置。他工作勤勉谨慎,一直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石奋有四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在汉景帝时期,这四个儿子的官职都达到了二千石的高位,因此,汉景帝特别赐予石奋“万石君”的称号。石奋因为年老而退休,但他仍然被允许享受上大夫的俸禄,每年节日时都会入宫朝贺,保持着以往的礼仪。他们家的家规也非常严格,子孙们一旦外出做官,回家拜见长辈时必须穿着朝服。如果子孙们有过错,石奋也不会当众责备他们,只是吃饭时不吃东西,直到子孙们光着上身(表示诚恳和悔过)来请罪,他才会恢复正常饮食。因此,石奋一家以孝顺和谨慎闻名于天下。太皇太后窦氏向汉武帝表示,儒生们过于注重文采和修饰,不如万石君家那样,虽然起初只是小吏,但却能够身体力行,远远胜过那些只知空谈的腐儒。因此,汉武帝记住了石奋一家的事情,特别任命石奋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石建已经上了年纪,胡须和头发都全白了,而石奋仍然身体强健,没有什么问题。每当遇到五日一次的休假(古代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石建必定会回家探望父亲,他会悄悄地拿走父亲穿过的衣裤,亲自为父亲洗涤干净,然后再悄悄地交给仆人,不让父亲知道这件事。这样的做法在石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当石建入朝为皇帝办事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似乎不太擅长说话。如果必须详细奏报某件事情,他往往会请求让旁边的人退下,然后直言不讳,没有任何隐瞒。汉武帝非常赞赏石建的朴实和真诚,对他刮目相看。有一天,一份奏章被递交上来,汉武帝批阅后又交由石建复查。石建在复查时发现,奏章中有一个“马”字漏写了一点,他立刻大惊失色地说:
“‘马’字下面原本应该有四点,代表着马的四只脚和一条尾巴,加起来一共是五画。现在却漏掉了一点,只有四点,如果被皇上发现了,岂不是要怪罪下来吗?”
因此,石建对待工作变得更加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虽然他的这种态度看起来有些过于拘谨和刻板,但实际上,这种小心谨慎、注重细节的精神,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所以在这特别详细地讲述了这件事情。只有小儿子石庆稍微有些粗心大意,没有像父亲和哥哥那样过分拘谨于小节。有一天晚上,他酒后有些忘乎所以,路过家门时竟然没有下车,直接骑马冲了进去。这件事被石奋知道了,他又摆出了那副老派头,不吃饭也不说话。石庆看到父亲的脸色,酒意瞬间被吓醒了,他慌忙光着上身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请罪。然而,石奋只是摇头,一句话也不说。当时,石建也正好在家,他看见弟弟石庆惹怒了父亲,就连忙召集全家人,包括妻子儿女,一起跪在父亲面前,为弟弟求情。这时,石奋才冷笑了一声,说道:
“好一个朝廷内史,现在的贵人呐!路过乡里的时候,连长辈们都纷纷躲避,你却安然坐在车里,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难道现在的时代就是这样子吗?”
石庆听到父亲的责备,这才知道自己因此犯了错,连忙解释说下次不敢了,恳求父亲能够宽恕他。石建和家人也再三为石庆求情,最终石奋才让他们退下。从此以后,石庆也变得非常谨慎小心。想想现在的父子关系,与那时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啊!后来,石庆从内史的职位上调任为太仆,负责为汉武帝驾车出宫。有一次,汉武帝问他车上有几匹马,石庆明明知道是六匹马(古代皇帝的车驾通常由六匹马牵引,称为“六龙”),但生怕在匆忙中出错,于是特意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数过,然后才回答说是六匹马。汉武帝并没有因为他回答得慢而责怪他,反而默默地赞许他遇事小心谨慎,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也增加了。能够处理小事的人,不一定能够胜任更大的职责,所以后来石庆虽然当上了丞相,但却被人讥讽为白吃饭不干事(指没有实际贡献)。等到石奋去世之后,石建因为过度哀伤,哭泣过度,一年多之后也去世了。只有石庆还身体硬朗,官职不断升迁,达到了显赫的地位,但这些事情我们暂时不详细叙述了。插入这段内容,虽然是为了补充御史郎中令的职位空缺,看似是接着上文写的,但其实是要强调他们家风醇厚谨慎,这是借古讽今,提醒现代人要注重家风的培养。
来说说弓高侯韩颓当吧,他自从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后,就回到朝廷复命,这事儿在前面内容里有提到。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他有个庶出的孙子,从小就特别聪明,眉眼长得清秀,就像美女一样,所以家里人给他取名叫嫣,表字王孙。武帝还是胶东王的时候,就和韩嫣是同学,两人关系特别好。后来武帝即位,韩嫣就一直陪在他身边,形影不离。武帝即位后,韩嫣还是在他身边,有时候甚至和武帝一起睡在御榻上,共同起居。有人传说韩嫣是武帝的男妾,但这事儿是真是假,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既然韩嫣这么得宠,他当然也就不太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了,无论什么话都敢和武帝说。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在之前曾经嫁给金家,并生下了一个女儿,但这件事武帝之前并不知情。然而,韩嫣却从家族的传统中得知了王太后的过往,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武帝。武帝听后非常惊讶,他问道:
“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既然有这么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我们应该把她接进宫里,好好叙叙亲情啊!”
于是,武帝立刻派人前往长陵,秘密地进行调查,结果证实确实有这么一个女儿存在。得到回报后,武帝便带着韩嫣,乘坐着华丽的御辇,前有引路的,后有随从的,骑马的侍从多得像云一样,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北面的西门——横城门出发,直奔长陵而去。
长陵是汉高祖的安息之地,距离都城大约有三十五里远。那里设立了一个县邑,许多被迁徙来的人们都聚居在那里,所以这个地方还挺热闹的。当老百姓们看到皇帝的车驾来临时,他们都以为皇帝是要去祭祀陵墓。但出乎意料的是,皇帝的车驾却驶入了小巷子里的集市,左转右转,竟然停在了金家所居住的巷子口外,突然之间就停了下来。以往皇帝出行时,前面的侍卫会清道,让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人们也都躲藏起来,所以所有的巷子口都是关着的。这时,武帝的随从官吏就呼喊命令开门,但连续叫了好几声都没有人回应,于是他们就直接把巷子口打开了,车驾就这样一直驶了进去。当车队抵达金家门口时,只见那里只有三间破旧的老屋,勉强能遮风挡雨。汉武帝担心金家的女儿会因为害怕而逃跑,所以命令随从官吏封锁了金家前后,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由于金家房屋狭小,而外面围着的人很多,官吏们甚至围绕房屋转了好几圈。这突如其来的阵仗把金家里的人都吓坏了,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祸,于是都躲了起来。金家的女儿,作为一个弱女子,更是被吓得浑身发抖。她一边发抖一边跑,急忙冲进内房,想要钻进床底下躲藏起来。然而,她并不知道,外面已经有人闯了进来,正在四处搜寻她。官吏们搜遍了整个屋子,只找到了几个男女老少,唯独不见金家女儿的身影。官吏们向旁人打听清楚后,得知金家女儿藏在内室,于是呼喊她出来面见皇上。但金家女儿怎么敢轻易露面呢?直到宫中的宦官进去,搜查到床底下,才发现她蜷缩成一团,还是不肯出来。宦官们手忙脚乱地把她从床底拖了出来,告诉她只要大胆地出来见皇上,就能得到荣华富贵。她半信半疑,勉强擦去身上的尘土,一边走一边退缩。宦官们急得不得了,只好搀扶着她出来,引导她去面见皇上。金家女儿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连该怎么称呼皇上都不知道,只能屏住呼吸听着。这一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汉武帝亲自走下车来,用带着一丝呜咽的声音温柔地对她说:
“哎呀!大姐啊,你怎么这么胆小,藏在里面不敢出来呢?请快起来吧,让我们相见!”
金家女儿听到这位身份尊贵的少年称呼她为大姐,虽然还不知道他是哪家的公子哥儿,但看他说话温柔缠绵,料想应该不会有恶意,于是她就慢慢地站了起来。接着,汉武帝邀请她坐上自己的副车,一同前往宫中。金家女儿回答说:
“请稍等我一下。”
然后她又返回家中,匆匆地打扮了一番,换了一套半新不旧的衣服,和家人告别后,再次出来坐上了马车。经过向宫中的宦官询问,金家女儿这才得知原来前来迎接她的竟是皇帝,这让她惊喜万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不容易来到了皇都,又径直走进了皇宫。她抬头仰望,只见宫殿高耸入云,雄伟壮观;低头俯视,则是大道平坦宽广,一片繁荣景象。此外,还有一群官吏分立在两旁,表情严肃,这让她感到既新奇又敬畏,因为这一切都是她以前从未见过、从未听说过的。当一行人来到一座深宫前,随从的官吏请她下车。下车后,她看到武帝已经站在那里,微笑着招呼她一同进去。于是,她就跟在武帝的后面,迈着缓慢而优雅的步伐,一同走进了宫殿。
到了内廷之后,汉武帝又吩咐金家女儿先站着等候,她才应声停下了脚步。没过多久,许多宫女便一同走了出来,将她簇拥着走了进去。她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坐着一位气质高贵、仪态雍容的妇人,左侧站着的正是之前引领她一同进来的少年皇帝——汉武帝。只听汉武帝对那位妇人说:
“这就是朕亲自去长陵迎接的大姐。”
接着,他又用手招呼金家女儿道:
“大姐,快上前拜见太后!”
当时,金家女儿突然灵光一闪,立刻走到座位前,跪下来恭敬地叩头行礼,说道:
“臣女金氏前来拜见太后。”
她真是聪明,能在这关键时刻想到这样的称呼!王太后与金家女儿已经多年未见,一时间竟然没有认出对方。王太后便开口问道:
“你就是那个有着俗名的女儿吗?”
原来,金家女儿的小名比较通俗,她立刻应声确认。听到这个回答,王太后立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近金家女儿,温柔地抚摸着她。金家女儿也曾经听说过自己的生母入宫的事情,没想到今天竟然能在这里重逢,心中涌起一股悲伤之情,便忍不住趴在地上哭泣起来。王太后也被金家女儿的叙述触动了情感,流下了眼泪。她亲自将金家女儿扶了起来,并关切地询问她的家庭情况。金家女儿回答说,她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家中又没有兄弟,只好招赘了一个女婿,现在育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还小。目前家境贫寒,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母女俩正在伤心地诉说着,这时汉武帝已经命令内监去通知御厨,迅速准备酒菜。不一会儿,丰盛的酒菜就被端了进来,准备举行一场宴会,来庆祝母女重逢的喜悦。太后当然坐在上首的位置,姐弟俩则分别侍立在她的左右,一同参加宴会。汉武帝亲自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向太后敬酒祝寿。接着,他又斟满了一杯酒,递给金家女儿,说道:
“大姐,从今以后你可以不必再担忧了。我会赐给你千万钱财,三百名奴婢,一百顷公田,还有一座豪华的宅第,让你能够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你觉得怎么样呢?”
金家女儿听后立刻起身道谢。太后也非常高兴,转头对汉武帝说:
“皇帝,你也太过慷慨了,这样破费真是让人过意不去。”
汉武帝笑着说道:
“连母后都这么说,我这个做臣子的怎么敢承受这样的夸赞呢?”
说完,大家又一起喝了好几杯酒。接着,汉武帝又向太后禀报道:
“今天大姐来到了宫里,我觉得三公主也应该来见见大姐,希望母后您能同意,把三公主也召来。”
太后听了,点头称赞说:
“好主意。”
于是,汉武帝立刻命令内监前去召见三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