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司马相如的《凤求凰》
经过两次令人惊慌的事件后,汉武帝便假借平阳侯曹寿的名义,多带了几名侍从在身边,以防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同时,他还在多处设立了更衣室,总共有十二处,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他都能方便地休息。大中大夫吾邱寿王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意,便提出扩建上林苑的请求,希望将其一直延伸到南山。他还事先估算了所需花费,并计划圈占土地来补偿给百姓。由于国库资金充裕,汉武帝对此并不在意。然而,只有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说:
我听说,一个人如果谦逊、淡泊、宁静、诚恳,这是上天所赞许的,上天会以福祉来回应他。相反,如果骄傲自满、奢侈浮华,上天也会有所反应,通常会以异常现象来警示。现在陛下您不断建造高台,似乎总担心它们不够高,狩猎的场所也担心不够广阔。如果上天不因此降下灾异,那么整个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即今陕西中部地区)都可以变成皇家园林,又何必局限于盩厔、鄠县、杜陵这些地方呢?南山是天下的屏障,南边有长江、淮河,北边有黄河、渭河,这片土地从汧县、陇县以东,到商县、雒县以西,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天下的“陆海之地”,是各种工匠获取资源的宝库,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现在陛下打算把它划为皇家园林,就会断绝湖泊沼泽的水利之利,占用百姓的肥沃土地。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剥夺了百姓的农桑之业,这是不可取的第一点。再者,那片土地上是茂密的荆棘林,是虎狼出没的地方。如果把它划为园林,就会毁坏百姓的坟墓,拆毁百姓的房屋,让年幼的孩子思念故乡,年长的老人悲伤哭泣,这是不可取的第二点。如果陛下真的把那里开辟出来,筑起围墙圈起来,供骑马者东西驰骋,车辆南北奔驰,虽然能享受一时的快乐,但也会带来无法防备的灾祸,这是不可取的第三点。历史上,殷纣王建造了九市的宫殿,结果诸侯反叛;楚灵王建起了章华台,结果楚国民众离心;秦始皇兴建了阿房宫,结果天下大乱。陛下您为何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呢?我不过是个卑微无知的臣子,自知这些话会违背您的旨意,但我不敢因为阿谀奉承而危及陛下您。我冒着死罪,把这些意见禀告给您。
武帝听了(东方朔的言论)后,也表示赞同,于是提拔东方朔为大中大夫,并让他兼任给事中的职务。但是,武帝对于游猎的爱好始终没有放下,仍然按照吾邱寿王的奏请,决定扩建上林苑。上林苑扩建之后,便引出了一篇著名的《上林赋》。想知道《上林赋》的作者是谁吗?就是之前提到的司马相如。
让我们来讲讲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蜀郡成都人。他小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还学过击剑,深受父母的喜爱,家里人都亲昵地称他为“犬子”。等到他长大成人,非常仰慕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相如,以表示敬意。那时候,蜀郡的太守是文翁,他治理政务有方,深得民心,并且大力推行教化。为了培养人才,他特意挑选了一些本郡的才学之士,送到京城去学习深造,司马相如也在被选中的行列之中。等到学成归来后,文翁就让司马相如担任教授,在市集上设立了一所官学,召集民间的子弟入学,让他们拜司马相如为师,学习文化知识。每当遇到学业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文翁就会让他们担任郡县的小官吏,或者指派他们去负责推行孝道和农耕的事务。蜀地的百姓原本较为粗犷,但有了这位贤明的太守,他积极兴办教育,鼓励大家学习,使得当地的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此以后,学校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原本粗犷的民风逐渐变得文雅。后来,文翁在任职期间因病去世,百姓们非常感激和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立了祠堂进行祭祀。就连文翁平时讲课的旧讲台,也被百姓们细心修缮,作为对他的纪念。直到现在,这个遗址还保存着。这告诉我们,做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文翁去世后,司马相如也不愿意一直做教师,于是前往长安,自费做了郎官。后来,他又被升任为武骑常侍。虽然司马相如小时候学过一些击剑等武艺,但他实际上更注重文字学问,对武备并不感兴趣。因此,担任这个武职反而让他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正赶上梁王刘武来朝见景帝,他的随从官吏中有邹阳、枚乘等人,都擅长写作。他们见到司马相如后,彼此交流谈论,觉得志趣相投,便将他视为同道中人。司马相如因此萌生了前往梁国投奔梁王的念头,于是干脆找了个生病的借口辞去了官职,径直前往了睢阳(梁国的都城)。他前去拜见梁王,梁王却以非常优厚的礼节对待他。司马相如因此得以与邹阳、枚乘等人一起,弹琴读书,举办雅集,吟诗作对,饮酒作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在闲暇之时,他写成了一篇《子虚赋》,这篇赋被传播出去后,立刻赢得了当时的广泛赞誉。
后来,梁王去世了,那些曾经一起共事的朋友们也都各自散去,司马相如也无法再在梁国安稳地生活下去。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成都。回到家中,他发现家里穷得只剩下四面墙壁,父母也已经去世,即使有几个亲戚,也都不能依靠。他陷入了困境,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偶然间,他想起了临卬县的县令王吉,那是他的多年好友,两人曾经有过约定,如果仕途不顺,可以去找对方。现在自己正处于贫穷失业的困境中,不得不前去投靠他。于是,他收拾好行李,直接前往临卬县。王吉没有忘记他们之前的约定,一听说司马相如来了,就立刻表示欢迎,并且关切地询问起司马相如最近的状况。司马相如坦诚地告诉了他自己的近况,王吉听后不禁为司马相如的遭遇感到惋惜,并长叹一口气。接着,王吉眉头紧锁,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悄悄地附在司马相如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司马相如听后非常高兴,欣然同意。用完餐后,王吉就让手下人把司马相如的行李搬到了都亭,安排他暂时住在那里。并且,王吉每天都会亲自去探望他,对他关怀备至。起初,司马相如还会出来见见王吉,但后来他却多次拒绝见面,总是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出门。然而,王吉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他仍然每天都坚持去探望司马相如,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附近的居民看到县令王吉这样频繁地往返于都亭,尽心尽力地伺候着住在亭舍里的客人,都纷纷猜测这位贵客到底是谁,竟然能让县令如此优待,每天都这般殷勤地照顾。这一消息很快就在全县传开了,成为了一件人们议论纷纷的奇闻异事。
临卬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富裕的家庭,其中最富有的要数卓王孙家,其次是程郑家。这两家的仆人数量都相当可观,各有几百人之多。卓家的祖先原本居住在赵国,因为擅长冶铁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有名。然而,当赵国被秦国灭亡后,卓家也遭遇了家破人亡的变故,只剩下卓氏夫妇二人。他们历经艰难,辗转迁徙到了蜀地,最终在临卬这个地方安顿了下来。幸运的是,临卬这里也有铁矿资源,卓氏得以继续从事冶铁铸造,重新振兴了家族的旧业。汉朝初年,政府对冶铁业的税收政策相对宽松,卓氏凭借这个机会,轻松地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再次成为了大富翁。他家里养的家仆多达八百人,拥有的良田美宅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而程郑呢,他是从山东那边搬过来的,和卓氏做的是一样的生意。因为两个人都是当地的富豪,又都干着同一行,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和亲家。有一天,卓王孙和程郑在一起聊天,聊到了都亭里住着一位贵客。他们觉得应该设宴邀请这位贵客,以尽地主之谊。于是,他们决定在卓家举办这场宴会,并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他们把两家最好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把宴会场地布置得非常华丽。接着,他们准备好了请柬,首先邀请的是司马相如,其次是县令王吉,还邀请了当地的其他绅士和富商,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人。
王吉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自己想的这个办法真不错,于是立刻跑到都亭去,悄悄地告诉了司马相如应该怎么做。总算是天助我也,事情有了着落。司马相如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按照王吉的计划行事。等王吉离开后,他才从行李中拿出那些贵重的衣物,其中最值钱的是一件用鹔鹴毛做的皮裘,因为天气寒冷,他正好穿上这件皮裘,打算在宴会上好好亮个相,出出风头。其余的衣物,比如帽子、鞋子等,也都换成了全新的,专门等着王吉再次到来,好和他一起前去赴宴。不一会儿,县衙又派来了车马和仆人供他使唤,作为他的随从。紧接着,卓家也派来了使者,催促他赶快去赴宴。但司马相如还是找借口说自己身体不适,不方便前去。直到使者往返了两次之后,王吉才又一次到来,他边笑边和司马相如说话,拉着他的手一起上了马车,随行的仆人也都跟了上去,一行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当车队抵达卓家大门时,卓王孙、程郑以及一众陪客都已经站在那里等候了。他们一看到王吉从车上下来,便纷纷快步上前,准备迎接这位重要的客人。然而,司马相如却故意放慢脚步,迟迟不肯下车,直到卓王孙等人亲自到车前迎接,他才慢悠悠地从车上下来。这一幕真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众人抬头仰望司马相如的风采,只见他举止从容大方,谈吐文雅有风度,果然是一位气质非凡的人物。于是,大家立刻热情地请他进入大厅,并安排他坐在了上座。王吉随后走了进来,他环顾四周对大家说:
“司马先生原本是不愿意来参加这次宴会的,但看在我的面子上,他才勉强答应了过来。”
司马相如听后,连忙接过话茬说:
“我身体不太好,总是生病,也不习惯这种应酬场合。自从来到这个地方,我也就只去拜访过县令大人一次,其他朋友都还没来得及拜访,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卓王孙等人听后,都满口恭维,纷纷说:
“您能大驾光临,真是让我们的小屋蓬荜生辉啊!”
没过多久,众人就请宾客们入席了。司马相如也没有推辞,直接坐在了首席的位置上。王吉及以下的人,按照顺序依次入座,而卓王孙和程郑则坐在了最末的位置作陪。其他的随从仆从等人,都被安排在了外面的厢房里,那里也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们,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再看那大厅里的筵席,真的是各种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无一不是美味佳肴。
大概喝了一到两个小时的酒,宾客和主人都有了几分醉意。这时,王吉转头对司马相如说:
“你一向擅长弹琴,何不弹一曲让我们也享受一下呢?”
司马相如似乎还有些犹豫,卓王孙见状便站起身来,热情地说:
“我家里正好有一把古琴,非常希望能听到司马先生弹奏一曲。”
但王吉却摆手说:
“不必麻烦了,司马先生的琴和剑都是随身携带的,我刚才注意到他车上还带着琴囊呢,不如现在就取来弹奏一曲吧。”
听到王吉的话后,旁边的人立刻出去取琴。没过多久,琴就被取来了,看起来像是司马相如特意带来的。王吉接过琴,恭敬地递给了司马相如。虽然这一系列动作显得有些刻意,但司马相如也不好再推辞了。他开始轻轻抚摸琴身,调整琴弦,随后便弹出了悠扬的琴声。这把琴名叫绿绮琴,是司马相如经常弹奏的。凭借着他多年的弹奏经验,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跃,弹出的声音自然雅致,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非常有节奏。在场的人都齐声喝彩,无不称赞琴声的美妙。当然,也可能有些人并不懂欣赏琴声,但这并不影响司马相如的精湛技艺。正当司马相如沉浸在弹奏之中,一曲接着一曲时,忽然听到屏风后面传来了清脆的环佩声。他好奇地留心窥看,没想到天赐良缘,两人竟然在此刻打了个照面。这一眼,让司马相如瞬间被迷得神魂颠倒,心驰神往。那么,屏风后面站着的究竟是谁呢?原来是卓王孙的宝贝孙女卓文君。卓文君年仅十七岁,长得聪明伶俐,娇艳动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她命运多舛,嫁为人妇后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留下了她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二八芳龄的她,怎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只好回到娘家,过着寡妇的生活。这时候,卓文君听说外堂有客人,而且是一位气质高贵的少年,她的心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跳动起来。于是,她轻手轻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正当她想要抬头向外张望的时候,又听到了那悦耳动听的琴声,音律和谐,让她更加心动。于是,她忍不住探出娇美的容颜,偷偷地看向那位贵客。恰好这时,司马相如也看到了她,发现她果然是个绝世佳人,与众不同。司马相如心中一动,立刻改变了弹奏的指法,开始弹奏起一套《凤求凰》的曲子。他借助琴弦上发出的声音,传达着自己心中的诗意和情感。卓文君是个聪慧的女子,她侧着耳朵静静地听着,琴声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深情的词句。那些词句大致意思是:
“凤凰啊凤凰,飞回你的故乡去吧,你遨游四海,只为寻找那与你匹配的凰。现在,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就在这厅堂上,她虽然身处此地,但对我来说却遥不可及,这让我心痛不已。我要怎样才能与你结缘,成为一对恩爱的鸳鸯呢!凤凰啊凤凰,愿你能和凰一起栖息,如果我能有幸成为你的伴侣,我将永远作为你的配偶。我们的感情一定会非常融洽,彼此心心相印,和谐无间。在这深夜之中,除了你,我还能与谁相伴相随呢!”
当司马相如弹到曲子的最后一句时,琴声突然停止。不久之后,酒宴结束,客人们都陆续离开了。卓文君这才返回内房,她不言不语,好像失去了魂魄一样。突然,有一个侍女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告诉卓文君那位贵客其实是司马相如,他曾经在都城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对选择伴侣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娶妻。目前他正在请假回家乡的路上,路过此地,被县令挽留了几天,但不久之后就要离开了。卓文君听到侍儿的话,不禁惊讶地喊道:
“他……他真的就要离开了吗?”
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急切和不舍,情绪表现得非常明显。原来,这个侍女原本是司马相如的随从,她是受司马相如的指派,带着丰厚的金银作为礼物,来向卓文君表达司马相如的仰慕之情。侍女见卓文君对司马相如如此在意,情感如此深厚,于是进一步劝说道:
“像小姐您这样既有才华又美貌的人,如果能和那位贵客喜结连理,那真的是一对天造地设的好伴侣。希望小姐您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啊!”
卓文君并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侍女很懂自己的心,于是和她一起悄悄地商量对策。侍女为卓文君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深夜时分私奔,她把这个计划悄悄地告诉了卓文君。卓文君回想起司马相如琴声中所表达的“中夜相从”的情感,觉得这个计划与侍女的计谋不谋而合。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她,也顾不上什么闲言碎语和名节了,只是简单地收拾了一下,等到天色渐暗,就带着侍女,偷偷地从后门溜出去,借着明亮的月色,直接向都亭(司马相如所住的地方)走去。
都亭和卓家的距离非常近,只有大约一里路,所以很快就走到了。这时候,司马相如还没有睡觉,他正在心里思念着卓文君,思绪万千。突然,他听到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于是赶紧把灯光调亮,亲自去开门。门一开,只见两个女子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进来,先进来的是侍女,紧接着就是白天见过的那位美丽的女子——卓文君。这突如其来的好事让司马相如感到非常高兴和意外,他连忙走到卓文君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迎接礼节。卓文君则带着羞涩的神情回礼,然后快步走进了内房。侍女想要离开,司马相如连忙向她道谢,并亲自送她到门外,等她走后,他关上门,立刻转身与卓文君紧紧握手,倾诉彼此的深情。在灯光下,他仔细打量着卓文君,发现她比白天更加娇艳动人。她的眉毛像远山一样细长而清秀,面庞像荷花一样美丽动人,皮肤像凝脂一样白皙细腻,手指像柔软的茅草嫩芽一样娇柔可爱。她低着头,轻轻地摆弄着衣带,真是让人心动不已。当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多说什么,只是手牵手一起走进了帷帐,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成就了这段姻缘。两人如胶似漆,整夜都缠绵在一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等到天亮,他们起床梳洗,彼此商量后决定,担心卓家知道后会前来兴师问罪,所以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逃离这里,一起前往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