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

卓王孙发现自己的女儿不见了,四处寻找却没有任何消息。后来,他听说都亭的那位贵客也不见了踪影,便去县衙打听,但也没有得到任何线索。这时,卓王孙才猜到,自己的女儿卓文君一定是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由于觉得这是家丑,不宜外传,卓王孙只好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没有再提起。县令王吉听说司马相如没有告别就离开了,也猜到他是带着美人逃跑了。但王吉原本是想帮司马相如向卓家提亲,让他成为卓家的女婿,借助卓家的财富和势力,再回到都城去谋求更好的前程。哪知道司马相如刚求得心上人,就迫不及待地像大雁一样飞走了。王吉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帮助老朋友了,所以也任由司马相如离去,没有再去找他。这样一来,他原本期待的谢媒酒也没能喝上,实在是有些遗憾。

文君跟着相如一起来到了成都,原本以为相如穿着华丽,肯定有些财产积蓄,哪里知道他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就剩几间破房子,仅能遮风挡雨。而她自己又因为急着出走,没有准备太多钱财,只带着一些随身的首饰,但这些又能卖几个钱呢?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后悔也来不及了,没办法,只能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酒喝,摘下手上的镯子去换粮食吃。这样勉强支撑了好几个月,他们已经把所有的首饰衣物都卖光了,甚至连相如身上穿的珍贵的鹔鹴裘,也拿去抵押给了酒馆老板,换来了几斗新酿的酒和一些下酒菜,两人回家对着喝,想借酒消愁。文君看到酒和菜,虽然勉强陪着喝了几口,但当问到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时候,得知是用鹔鹴裘抵押换来的,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尽管相如尽力用话语来安慰文君,但他的内心也感到无比的凄凉。文君看到相如因为自己而更加忧愁,便收起眼泪对他说:

“你落到如此清贫的地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不如再回临邛,向我的兄弟们借些钱财,这样才能筹划今后的生计。”

相如虽然有些含糊地答应了,但第二天,他还是带着文君出发了。他们现在身无长物,只剩下一把琴、一把剑、一辆车和一匹马还没卖掉,于是他们带着这些,和文君一起踏上了前往临邛的路。到了临邛后,他们先在旅馆里安顿下来,私下里打听卓王孙家的消息。

旅店的人与相如夫妇并不熟悉,所以他们就直接告诉相如夫妇说:卓文君私奔的事情,让卓王孙非常生气,据说差点被气死。现在听说卓文君家里过得非常贫困,有人曾经去劝卓王孙,让他分一些财产来接济他们,但是卓王孙正在气头上,坚决不同意。他说:

“我这个女儿太不争气了,我虽然不忍心亲手杀了她,但我也不会管她,就任凭她饿死算了。如果要我给她一分钱,我也是不愿意的。”

相如听了旅店的人这么说后,心里暗自思量道:

卓王孙如此无情,文君也不好意思再向他去借钱。我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也顾不上什么名誉了,干脆就和文君一起抛头露面,开一家小酒馆算了。这样让卓王孙看不过去,他也许会愿意给我们一些钱财,只有这样,我们的事情才能有个了结。

主意已定,相如就和文君商量,文君到了这个地步,也觉得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就同意了相如的建议,决定按这个计划去做。虽然文君的行为在名节上有些争议,但与朱买臣的妻子相比,还是要好一些。相如于是决定把车马卖掉,用这些钱作为开店的启动资金。他们租了一间房子,购置了必要的器具,然后选了一个吉日开张,挂上了酒旗。店里雇了两三个伙计,相如自己也亲自上阵,换上了短脚裤,提着酒壶,清洗酒具,和伙计们一起努力工作。同时,他还让文君简单地打扮一下,站在酒垆前卖酒。这个酒垆就是买酒的地方,是用土堆起来,上面放着酒瓮的。

很快,一群喜欢喝酒玩乐的朋友都被吸引到了相如的酒馆,他们在店里喝酒赏花。其中有几个人认识卓文君,就在背后偷偷笑话和谈论这件事,把它当成一件新鲜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卓王孙的耳朵里。卓王孙派人悄悄地去查看,发现那个人果然是文君,这让他感到非常羞愧,以至于连门都不敢出。这时,卓王孙的许多亲戚朋友和老相识都纷纷前来劝他说:

“您膝下就只有一儿两女,何必让文君抛头露面、出尽洋相,而不肯多给她一些钱财呢?再说,文君已经跟了相如,过去的事情又何必再去追究呢?相如以前也做过高官,只是因为最近厌倦了游历生活才回家,现在只是暂时落魄,家境虽然贫穷,但他的才华和能力确实很强。而且他现在是县令的门客,怎么就能断定他会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呢?您又不缺钱,只要稍微接济一下他们,就能让文君从耻辱变为荣耀,这不是很好吗!”

卓王孙最终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于是给了相如一百名家仆,还有百万缗钱,以及文君出嫁时的衣物和其他财物,都送到了相如的酒馆里。相如收到这些东西后,就马上把酒馆关了,和文君带着满满当当的财物高兴地回了家。县令王吉也听说了这件事,但他猜想这是相如的计策,所以完全没有插手。相如也没有去拜访王吉,但他们两人心里都明白对方,算是真正的好朋友。看到这里,不得不说相如真的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司马相如带着从卓王孙那里得到的僮仆和资财回到了成都,一下子变成了富有的富翁。他购置了田地房产,开辟了园林,还在自己住宅旁边修建了一个琴台,在那里与卓文君一起弹琴消磨时光。由于卓文君喜欢饮酒,司马相如还特地向邛崃县东边购买了一口井,这口井的水质甘美,非常适合酿酒,酿出的酒非常出色。因此,他将这口井命名为“文君井”,并随时汲取井水,用来酿造美酒,与卓文君共同享受合家欢乐的生活。司马相如还在文君井旁边建造了一个琴台,经常携带着卓文君登上琴台,一边弹琴一边饮酒,他们的目光交流,手势挥动,尽情享受着春天的山色和美景。酒意盎然,兴致高涨时,他们甚至剪下秋水般清澈的瞳人,这样的情景无疑是充满了情感的,他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司马相如能够享受到这样的艳福,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卓文君的美貌犹如蛾眉,伐性伤身,再加上醇酒的伤害,司马相如又长期患有消渴病(一种可能类似于现代糖尿病的疾病),如何能够抵挡得住酒色的诱惑,不知回头呢?因此,他的旧病复发了,无法起床。这里特别记载这些琐事,以警示后人。幸运的是,在名医的调治下,司马相如的病情逐渐好转,为了警惕自己,他还特意创作了一篇《美人赋》,以此来反省自己。恰逢此时,朝廷的旨意到来,召司马相如进京,他乐得离开卓文君一段时间,便整理行装,准备北上。不久之后,他便抵达了长安。在长安,他探听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他的同乡杨得意,现在担任狗监,负责管理上林苑中的猎犬。司马相如通过杨得意的关系,得到了推荐,因此被特别召见。司马相如在长安首先找到了杨得意,询问了召唤他进京的大致情况。杨得意告诉司马相如,是因为他的《子虚赋》得到了皇帝的欣赏,皇帝遗憾不能与司马相如同时代,杨得意便向皇帝推荐了司马相如,说他还曾创作过这篇赋,并且现在正在家中。皇帝听后,便下令召见司马相如。杨得意告诉司马相如,他如今来到长安,取得功名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样容易。司马相如听后,急忙向杨得意表示感谢,然后告别了他,准备去见皇帝,迎接新的机遇。第二天,司马相如入朝拜见汉武帝。武帝一见他,便直接询问《子虚赋》是否是他亲笔所写。司马相如回答说,《子虚赋》确实是他亲手所写,但他也指出,《子虚赋》虽然描写的是诸侯之间的事情,但还不足以展示他的全部才华。他请求武帝允许他为皇帝创作一篇《游猎赋》。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话后,便命令尚书给他提供书写的工具。司马相如接过笔和纸后,退到宫门外,即刻开始构思,然后提笔书写,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数千字的赋文,之后才将其呈献给武帝。武帝接过赋文,仔细阅读了一遍,发现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非常欣赏。于是,武帝不禁赞叹司马相如为奇才,并授予他郎官的职位。

在那个时候,与司马相如齐名的人要数枚皋了。枚皋是吴王濞的郎中枚乘的非嫡出儿子。枚乘曾经劝阻吴王不要造反,所以吴王最后败逃身亡,而枚乘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反而被汉景帝召入宫中,任命为弘农都尉。但枚乘长期作为大国的尊贵宾客,不愿意退而去做郡里的小官,所以在上任不久,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前往梁国游玩。梁王武喜欢收养食客,自然就把枚乘引为幕宾,很多文书诏诰都出自枚乘之手。后来,枚乘在梁地纳了一个民女为妾,生下了枚皋。梁王去世后,枚乘回到了他的淮阴老家。但他的妾却不愿意随他回去,这惹恼了枚乘,于是他决定把他们母子留在梁地,只给了他们数千钱作为生活费,之后就自己回家了。汉武帝早就听说过枚乘的大名,即位之后,就派使臣乘坐着装饰有蒲草的尊贵车轮的马车去迎接枚乘入京。但不幸的是,枚乘因为年纪已经很大了,竟然在途中病逝。使臣回京向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武帝又询问枚乘的儿子是否会写文章。于是武帝派人去调查,过了很久才找到枚皋,让他到朝廷陈述自己的才能,枚皋自称读过很多书,擅长写文章。原来,枚皋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文学,年少时就擅长写作。在他十七岁那年,他给梁王刘买(也就是梁王武的长子)呈上了一篇文章。梁王看到后很欣赏,就下诏让他做了郎官。但后来,他因为被手下官吏诬陷,获了罪,不得不逃走,家产也被官府查收。他四处漂泊,最后来到了长安。巧的是,这时朝廷正好大赦天下,他又听说武帝曾经寻找过枚乘的儿子,于是他就鼓起勇气给朝廷上书,像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一样自荐。这里的“赵人”是借指毛遂,用来比喻枚皋的勇敢自荐。武帝把枚皋召进宫来,看到他年轻又文质彬彬,心里已经相信他所说的并非虚假。于是,武帝再次命令他写一篇《平乐馆赋》。枚皋立刻就动笔写了起来,写得比相如还要快,而且他的文词丰富,内容也很有意思,武帝因此也授予他郎官的职位。不过,相如写文章虽然慢,但每一篇都是精品;而枚皋则是随手就能写出文章,很快就能完成,但在工整程度上终究还是比不上相如。就连枚皋自己也承认在这方面不如相如。不过,他认为诗赋只是用来消遣的,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去精雕细琢,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诙谐幽默,不太注重修辞。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迟枚速”,就是说相如写得慢而好,而枚皋则写得快而多。

再来说说有个吴地人叫朱买臣,字翁子,他非常喜欢读书,却不善于经营家业。就这样蹉跎岁月,到了四十多岁,他还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生活贫困,居住条件也很差,过得非常无聊和困苦。他家里只有一个妻子,但他连妻子都无法养活,所以只好和妻子一起进山,砍柴割草,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以此换钱维持生计。妻子也跟着他一起背负重物。然而,朱买臣在挑柴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咕哝着,妻子在后面听着,却一句也听不懂,大概他是在背诵古书。这让妻子感到非常懊恼,于是她让朱买臣不要再念了。偏偏朱买臣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像是在唱歌一样,他提高嗓音,声音在整个集市上都回响着。妻子多次劝说他,但他都不予理睬。又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只靠卖那一两担柴火,怎么能维持生计呢?常常是有了早饭就没晚饭吃。妻子心想,这样长期挨饿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不如另外找条出路,免得受这种苦,于是她就向朱买臣提出了离婚。朱买臣说:

“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会富贵起来,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出人头地了。你跟着我吃了二十多年的苦,难道这短短几年的时间,你都不能忍受吗?等我富贵了,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话还没说完,妻子就带着一丝埋怨的语气说道:

“我跟你这么多年,各种各样的苦都受过了。你本来是个读书人,现在却沦落到要靠砍柴为生,你也该明白读书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了。为什么到现在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要到处吟诗诵文呢!我看你最后只会在某个沟里饿死,怎么可能会有富贵的一天呢?不如你就放我一马,让我走吧!”

朱买臣看到妻子发了脾气,本想再劝劝她,但没想到女人的性子一旦倔强起来,就很难回头。她干脆大哭大闹起来,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模样。朱买臣见状,只好答应和她离婚,写了一份休书,递给了妻子。妻子接过休书,没有一丝留恋,转身就离开了家门。这其实也是很多女人在面对无法忍受的情况时的一种常态反应,也不足为奇。

朱买臣还是像往常一样,一边读书一边卖柴,边走边吟唱。正赶上清明节快到,春天的寒冷还没有完全退去,朱买臣从山上砍了一捆柴,捆成一担挑着下山。突然,他遇到了一阵风雨,把他的破衣服淋湿了,他感到身上很冷,没办法只好跑到墓地里暂时躲避一下。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他又觉得饿得肚子咕咕叫,实在难以忍受。说来也巧,这时正好有一对男女来扫墓,那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朱买臣的前妻。朱买臣明明看到了前妻,却装作不认识,没有去理会她。反而是前妻注意到了朱买臣,看到他冻得瑟瑟发抖,猜想他一定是被饥饿和寒冷所困扰。于是,她把自己祭扫完先人后剩下的酒饭分给了朱买臣,让他吃。朱买臣此时也顾不上什么面子和羞耻了,立刻大口吃了起来,直到吃饱为止。吃完后,他把碗碟还给了那个男人,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谢谢”,也没有问那个男人的姓名。其实,这个男人就是前妻现在的丈夫。不得不说,前妻还算是有情有义。之后,他们各自走各自的路,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中。

转眼间几年时间就过去了,朱买臣也已经快要五十岁了。这时,恰逢会稽郡的官吏要进京上报账目,他们会随车带上一些食物。朱买臣主动请求做运送物资的卒子,跟着这位官吏一同前往京城。到了长安后,他立刻前往皇宫门前递交了自己的奏章,但是等待了很多天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无奈之下,朱买臣只能在公车署(汉代接待上书言事者并安排他们觐见皇帝的机构)等待诏令。由于他身上没有钱,幸好那位上计吏同情他的贫困,给他提供了食物和饮水,他才得以维持生计。说来也巧,同乡的庄助从南方出使归来,朱买臣曾与他有过交集,于是朱买臣便登门拜访,请求庄助引荐自己。庄助出于同乡之情,便替朱买臣向汉武帝禀报。汉武帝这才召见朱买臣,并当面询问他的学术造诣。朱买臣对《春秋》和《楚辞》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朱买臣被任命为中大夫,与庄助一同在宫中侍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买臣虽然脱下了布衣做官,但官运并不亨通,多次遭遇波折,最终因犯错而被免职,他仍然在长安寄居,靠别人接济生活。又过了一年多,他才再次被召入宫中等待诏令。

这个时候,汉武帝正在筹划平定南方的越地,他命令朱买臣趁机献上计策。朱买臣因此获得了铜制的官印和黑色的官绶,成为当地的长官。至此,朱买臣终于得到了富贵。各位如果想要了解朱买臣的计策,需要先了解越地的情况,这样才能找到线索。接下来,在这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地的情况,这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故事。在以前,东南一带,南越的势力最大,其次是闽越,再次是东越。闽越王无诸是最早被封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册封的。而东越王摇和南越王赵佗被封王的时间相对较晚。东越王摇是在汉惠帝时期被封的,南越王赵佗则是在汉文帝时期被封的。这三个国家的后代一直传承下来,没有断绝。自从吴王刘濞战败后逃到东越,最终被东越王杀死,吴王的儿子刘驹逃到了闽越,他一直想要为父亲报仇,所以多次劝说闽越王去攻打东越。闽越王郢于是发动了对东越的侵略,东越无法抵挡,就派人到汉朝的都城长安请求救援。汉武帝召集大臣们询问对策,武安侯田蚡认为越地太过遥远,不值得出动大军去救援。但庄助却在一旁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

“如果小国遇到危急情况,天子却不伸出援手,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安抚天下的万民呢?”

汉武帝听了庄助的话,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遣他手持符节向东进发,前往会稽郡调集守备的士兵,去救援东越。然而,会稽郡的郡守却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发兵。庄助为了催促他们,便斩杀了一名司马作为警示,终于促使他们发兵。随后,庄助率领军队从海路进军,陆续前往支援。但当他们走到中途的时候,闽越的军队已经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提前撤退了。东越王因为多次受到攻击,心里很害怕,担心汉兵一走,闽越又会趁机来进攻他们。所以,他向汉朝请求,希望整个国家能迁往内地以避祸,这个请求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于是,从东越王开始,他们全族都搬到了江淮地区居住。闽越王郢呢,他仗着自己兵力强大,在成功赶走东越之后,又打起了吞并南越的主意。他让军队休养了三四年,之后竟然大举入侵南越王的领地。南越王胡,他是赵佗的孙子,听到闽越侵犯边境的消息后,他选择了坚守阵地而不主动出击,同时,他火速派人向汉朝朝廷上奏,大意是说:

“两越都是汉朝的藩属国,按照道理不应该互相攻击。现在闽越无缘无故地来侵犯我们,我不敢擅自起兵反击,只能请求皇上您来裁决这件事了!”

汉武帝看了南越王的奏章后,对南越王坚守道义、履行承诺的行为赞不绝口,并决定为他出兵。他立即任命大行王恢和大司农韩安国为将军,分别率领军队从豫章和会稽两个方向出发,两路军队齐头并进,直接讨伐闽越。淮南王刘安得知此事后,上书劝阻汉武帝,但汉武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只是命令两路军队迅速前进。闽越王郢则调转军队,占据了险要的地势,以防御汉朝军队的进攻。与此同时,闽越王郢的弟弟余善召集了家族成员商议,打算杀掉郢以向汉朝表示诚意和谢罪,家族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支持这个决定。于是,余善怀揣着刀去见了闽越王郢,并把他刺杀了。之后,余善就派人带着闽越王郢的首级,去献给汉朝的将军王恢。王恢当时正率领军队翻过山岭,接到余善派来的使者后,他很高兴地决定暂时停止前进。王恢一边把这个消息通告给韩安国,一边派人将闽越王郢的首级送往京城,等待汉武帝的指示。汉武帝接到消息后,颁布了诏书,命令停止战争,并派遣中郎将向闽越传达旨意,决定另立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闽越王,让他继承先人的祭祀。然而,余善却仗着自己的势力,不服从繇君丑为王,繇君丑无奈,只好又派人向汉朝报告了这件事情。汉武帝认为余善诛杀闽越王郢有功,便决定不如封他为东越王,以此作为笼络和安抚的手段。于是,他特地派遣使者去册封余善,并告诫他,要划定自己的疆界,好好守卫,不准再与繇王发生争斗。余善最终接受了封命。接着,汉武帝又派遣庄助去慰问和安抚南越,南越王胡非常感激,叩头谢恩,并愿意派遣自己的太子婴齐到汉朝做侍卫。庄助于是与婴齐一同上路。当他们路过淮南时,淮南王刘安热情地迎接了庄助,并邀请他到都城做客,表现得非常殷勤。庄助曾接受过汉武帝的当面嘱咐,要他在完成主要任务后,顺道去告知淮南王一些事情。庄助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向淮南王传达了旨意。淮南王刘安知道自己之前的劝阻是错的,非常惶恐地向庄助道歉,并且用丰厚的礼物招待他,私下里与他结交了朋友。庄助觉得不便久留,就与刘安约定好后就离开了。这为后文淮南王因连坐叛案受牵连埋下了伏笔。庄助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因为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特别设宴款待他,并在宴会上与他轻松地交谈。当汉武帝问起庄助在家乡时的事情时,庄助回答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曾经被有钱的朋友的女婿侮辱过,心里一直有些难过。汉武帝听出了庄助话中的寓意,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让他有机会在乡邻面前炫耀一番。然而,庄助到任后,并没有什么好的政绩传出来,汉武帝就考虑将他调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