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改进夜目镜
腊月里的向阳大队,银装素裹。
鱼塘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在上面滑冰嬉戏,欢声笑语穿透寒冷的空气。
许知梨站在塘边,看着这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知梨姐,邮电所有你的信!”
铁柱踩着积雪跑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团。
许知梨接过信,一看那熟悉的部队番号就知道是谢云策寄来的。
“谢谢你啊,铁柱。”许知梨接过东西,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
铁柱挠了挠后脑勺,嘿嘿笑了两声,露出一口白牙,没多说什么,转身脚步轻快地走了,背影透着股憨厚的实在劲儿。
她小心地撕开信封,走到一旁的草垛后读起来。
谢云策在信中说,他所在的部队正在进行冬季特训,夜里常常需要潜伏侦察。
但他使用的夜视仪器笨重不说,成像效果也很差,“像是透过磨砂玻璃看东西,模糊不清”。
前几天执行任务时,就因为夜视仪突然失灵,差点让整个小组暴露。
读到这里,许知梨的心揪了一下。
两人保持书信往来已有几个月了。
谢云策在信中从不提及具体任务内容,但许知梨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执行的都是危险任务。
这次的信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尝试改进夜视设备?
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人,许知梨对光学仪器并不陌生。
她知道这个时代的夜视技术还处于第一代,依靠的是光电倍增管原理,体积大、重量沉、分辨率低,而且需要极强的环境光线才能工作。
但在她的知识储备中,有更为先进的设计理念。
虽然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和材料条件,无法做出超越时代的产品,但改进现有夜视设备还是有可能的。
接下来的日子,许知梨白天参与大队的劳动,每隔一天送去采购物资。
晚上就埋头研究夜视技术。
她从子系统得到的相关书籍,又托陈主任寄来一些这年代基础资料,逐渐对当前夜视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清晰认识。
“问题出在光学系统和光电转换效率上。”
许知梨在日记本上写道,“现有的物镜组设计不合理,光损失严重;光电阴极材料灵敏度不够;电源系统也太笨重...”
她开始着手设计改进方案。
首先是光学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和设计物镜组,增加进光量。
其次是改进电源系统,减轻重量。
最重要的是,她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增强管设计,能够提高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煤油灯下,许知梨专注地绘制着设计图,时不时停下来计算数据。
母亲推门看见这一幕,摇摇头又退了出去,只是在灶台上温着一碗粥。
半个月后,一套完整的夜视镜改进设计方案完成了。
许知梨将它寄给了军区兵工厂的陈主任,并在信中说明了这是为了改善边防战士的夜间作战条件。
让她意外的是,仅仅十天後,陈主任就亲自来到了向阳大队。
“了不起,知梨同志,你的设计太了不起了。”
陈主任一见面就激动地说,“我们组织了光学专家研究你的方案,大家都认为完全可行,尤其是那个图像增强管的改进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
许知梨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这可不是小改进。”
陈主任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兵工厂已经决定立即试制一批样品,如果测试通过,将尽快装备部队。”
许知梨眼睛一亮,“那太好了。”
“不过,”陈主任犹豫了一下,“我们需要你的继续协助,试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希望能得到你的指导。”
许知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她三次前往军区兵工厂,与技术人员一起解决试制过程中的问题。
这让大队里的人们更加刮目相看,一个农村姑娘,竟然能被军区兵工厂请去当技术指导。
第一批试制的夜视镜终于在春节前完成了。
兵工厂进行了初步测试,效果远超预期: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视野清晰度提高了两倍,即使在微光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
陈主任特意留出了一台样品,让许知梨寄给谢云策“实地测试”。
许知梨小心翼翼地将夜视镜打包,附上一封长信,详细说明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她在信末写道:“希望这个能帮到你和你战友,平安归来。”
包裹寄出后,她天天盼着回信,却又担心听到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消息。
......
边境线上,月光被浓密的云层遮挡,只有零星几颗星星提供着微弱的光亮。
谢云策和他的侦察小组潜伏在山脊线的灌木丛中,已经三个小时了。
他们正在监视对面山谷中的一处可疑地点,据情报显示,可能有一股敌特分子在那里活动。
“连长,我的夜视镜又出问题了。”
身旁的战士小李低声抱怨道,“图像晃动得厉害,根本看不清楚。”
谢云策调整了一下自己戴着的夜视镜,正是许知梨寄来的那台。
透过目镜,远处的景物清晰可见,甚至连山谷中那处窝棚门口的细节都能分辨出来。
“再坚持一会儿,换班时间快到了。”
谢云策安慰道,心里却暗自庆幸。
自从收到许知梨寄来的夜视镜后,他已经在多次夜间训练中测试过它的性能,每次都远超预期。
这台夜视镜不仅重量轻,佩戴舒适,而且成像清晰,视野开阔。
最让他惊讶的是,即使在几乎无光的条件下,它也能提供可用的图像。
相比之下,部队配发的旧式夜视仪简直像是玩具。
突然,谢云镜的视野中出现了几个移动的光点。
他立即警觉起来,“有情况,十点钟方向,大约800米处,有四五个人正在向山谷移动。”
小组其他成员纷纷调整方向,但很快就传来了失望的声音:“连长,我看不清楚,太远了。”